高一地理教学教案:城市地理部分复习(3)
http://www.newdu.com 2025/05/20 10:05:27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3. 城镇化和城镇体系分析 (1) 城镇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 (2) 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 (3) 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 (4) 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 (5) 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 (6) 重点城镇或分区专论 第十章 名词解释: 1.城市土地——城市土地是指城市所占据的土地,一般是指城市行政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是土地利用中相对于乡村土地而言的一种类型 2.同心环模式——伯吉斯从人类生态学角度提出的一种城市分区模式。即城市的中心是商业汇聚之地,环绕商业中心的外围的是过渡地带,也是新来移民的居住地区。再外围的第三带,是原来较大的工厂的工人住宅区。再向外第四带是较富有的中产阶级住宅区。最外围地带是富人居住区,散布着高级住宅,需要驾车入市工作。 3.均质性——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4.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5.结节性——指城市地域中某些地段对人口流动和物质能量交换所具有的聚焦作用 6.结节地域——这些具聚焦性的地段称结节点,这些结节点按其有效半径服务于一个或大或小的地域,这些区域即吸引区。这些吸引区和结节点的合即构成结节地域 简答题: 一.什么是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1932年,伯吉斯基于人类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和概念(同生、竞争),提出城市地域结构的同心环学说。他认为,在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化四种作用力的作用下,同心圆会出现分异。城市的中心是商业汇聚之地,环绕商业中心的外围的是过渡地带,也是新来移民的居住地区。再外围的第三带,是原来较大的工厂的工人住宅区。再向外第四带是较富有的中产阶级住宅区。最外围地带是富人居住区,散布着高级住宅,需要驾车入市工作。 评价: ①基于准质性的平面,假设太完美; ②考虑芝加哥一市,划分过细和规则; ③没考虑交通线对其形状的影响; ④但它从宏观效果,动态上是较有代表性的,提供了一种有用思想,具较大贡献 二.什么是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哈里斯、乌尔曼认为:各种城市存在以下四个相互作用过程(在地域分异中) 1. 各种行业以自身利益为前提的区位过程, 2. 产生聚集利益的过程, 3. 相互因利益得失而产生的离异过程, 4. 地价房租影响某些行业在理想位置上的区位过程 基于以上原因,多核心模式假设城市内部结构除主要经济胞体,即中心商业区外,尚有次要经济胞体散布在整个体系内。这些胞体包括未形成城市前,中心地系统内各低级中心地和在形成城市过程中的其他成长点。这些中心地和成长点皆随着整个城市的运输网、工业区或各种专业服务业,如大学、研究中心等的发展而发展。其中交通位置最优越的最后成为中心商业区,其他中心则分别发展成次级或外围商业中心和重工业区。 评价: 多核心结构中承认一个CBD存在,其实只有其起主导核心作用,其它围绕它起职能分异的主导作用,与扇形学说、同心圆作用并不矛盾;共6片9区,更接近于现实。 缺陷:对多核心之间的职能联系,等级差别在城市发展中不同地位没有涉及或深入讨论 论述题: 一.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书上完全没有具体答案,只有自己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1、商业用地(片状商业用地、带状商业用地 、点状商业用地) 2、工业用地: 3、仓库用地 4、居住用地(人类空间占有欲) 5、文教卫生用地 6、行政用地(交通方便,邻近服务对象。不考虑租金(政府收购) 7、交通用地 8、休息及绿化用地 不同的模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不同 第十一章 名词解释: 1. 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2. 社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影响,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3. 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4. 社会空间——依学科不同有不同的定义,城市地理学所研究的社会空间通常包括邻里、社区和社会区三个层次,而以社会区为主 简答题: 一.居民构想图(城市意象图)对城市规划的作用和意义? 居民构想图可以使我们了解居民对城市特点的感应和认识,借以测度城市物质空间及其文化风貌对人刺激的能力,以便为设计一个美的城市空间和城市环境提供依据。 作用:通过研究知道: 1. 城市功能区和各种用地的布局应尽可能为居民构想图增加美丽的印象,深刻的因素,突出各具特色的功能区,从而增加居民对城市的好感 2. 城市功能区的布局要增加适当标志,枢纽和区的布局也要考虑其辨认性,以便扩大市民的感应空间 3. 如果居民的感应空间扩大了,构想图的内容丰富了,就有助于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和规划,从而使城市管理和规划不仅仅只是规划师的事 第十二章 简答题: 一.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对策?(p258-263) 产生:城市环境问题是由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关系被破坏,主要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造成的。 1. 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 2. 发达国家的高生产、高消费政策,使城市生活过度奢侈,浪费了大量的物质和能量,使得排废过多,恶化了城市环境 3. 资源的利用率低,增加了废弃物排放的可能性 4. 不尊重生态规律,不以反映城市生态规律的理论为指导组织经济、社会生活,不能合理使用土地与空间,建筑布局、工业布局混乱,从而破坏城市的生态系统,减弱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 对策:1。遵循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2.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 综合利用资源,化害为利 4. 加强新兴技术开发与应用 5. 实行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6. 组织上以地方为主 7. 手法上以立法和规划为主 8. 方法上以环境质量评价为主 三.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产生和对策? 产生原因: 1。认识上的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重生产建设,轻城市建设,故基础设施投资少。造成了我国城市交通设施的严重不足 2.城市规划上的原因 3.交通管理体制上的原因 (1)决策系统缺乏权威性 (2)没有完善的反馈系统 对策: 1. 城市交通问题的综合治理 (1) 合理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物 (2) 全面掌握城市客、货流的流源、流向和流量,调整城市交通运营 (3) 合理组织城市交通的运营路线和时间 1) 实行单向交通 2) 汽车和自行车分道行驶 3) 错开职工上、下班时间 2. 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 (1) 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 (2) 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 (3) 改善旧城区的道路系统 (4) 形成地上、地下结合的交通枢纽 (5) 开发各种新型的公共交通工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