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学教案:城市地理部分复习(2)
http://www.newdu.com 2025/05/20 10:05:57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第六章 名词解释: 1.城市职能——城市在一个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大小,所承担的分工。 2.城市功能——城市为人类社会活动提供的条件和机会包括:居住功能、工作功能、购物功能、游览功能等。 3.城市性质——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代表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4.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和非基本部分——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5.基本/非基本比率——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和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 简答题: 1. 城市的性质是如何确定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p109-110) 如何确定:(1)不要简单地把城市职能搬到城市性质中来,罗列一大堆职能,也不要完全脱离现状职能,理想化地确定城市性质。关键是要深入分析城市职能,继承和发展其中合理的部分,抛弃其中不合理的部分,预计未来的可能变化。 (2)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跳出“就城市论城市”的观念。要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城市对比的方法。 (3)城市性质对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深度上要适当,其繁简要看用于什么目的 影响因素:工业,采掘业,地质勘探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机关团体,旅游业,其它第三产业,人口规模 2. 城市基本与非基本部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p107-109) 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于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的建立和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导致了本地区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基本活动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更多的收入~~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每一次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区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 了解: 中国城市职能分类 (1)区域性的城市职能分类 l地理学家孙盘寿作过我国最早的区域性的城市职能分类:西南三省的城镇职能分类。对22个城市只取工业、运输、科教文卫和机关团体四个部门作为类别基础,对工业城市又取7个工业部门划分工业职能。 (2)全国性城市职能分类 l1985年中国的统计年鉴为进行全国城市的工业职能分类提供了可能。我国的城市工业职能的分类是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大类、亚类和职能组组成的三级体系 1. 大类:城市工业职能的总体差异 2. 亚类: 城市工业职能的基本类型 3. 职能组:亚类组内城市更详细的分类 l周一星的全国城市职能分类 1)1988年发表中国城市(包括辖县)的工业职能分类,解决了理论方法论问题,1991年发表资料修正后的城市工业职能分类,1997年发表综合性的城市职能分类 2)理论基础,城市职能三要素: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职能规模 3)方法论基础:多变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的结合,用多变量分析进行客观的分类,用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城市的职能特征,以便于命名。 4)数据资料的处理:1990年全国465个城市市区分13个行业的社会劳动者人数资料,为了适应城市职能分类的需要,对资料进行了剔除、归并和新增三种方式的处理,得到465个城市10个变量的数据矩阵,作为多变量分类的基础。 这10个变量的简称分别是:工业,采掘业,地质勘探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机关团体,旅游业,其它第三产业,人口规模。 5)分类:以多变量聚类分析的沃德误差法得到职能分类的结果,稍加调整,然后结合纳尔逊统计分析法的原理对分析结果进行类别描述和命名。 6)综合性职能分类和工业职能分类的结合 第七章 名词解释: 1. 城市首位律——马克·杰斐逊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多,也在国家上发挥着异常突出的作用。 2. 城市金字塔——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少。城市规模越小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就形成了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3.首位度——首位城市人口/第二位城市人口 S=P1/P2 4.位序—规模法则——考察体系的所有城市,分析位序与规模间的关系。即一个城市的规模与这个城市体系中的序位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这个地区的首位城市人口 简答题: 1. 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 (1) 人口数量因素最重要 (2)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 交通网密度 (4) 城市化水平和时间 (5) 国家面积和历史 (6) 国家结构集中化程度 (7) 民族精神的强弱 论述题: 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政策讨论(p141-147) 1.中国城市发展方针: l1953-57“一五”的城市建设方针:“重点建设,稳步前进” l1965年毛泽东:“搞小城镇嘛,还是搞小城市的方针” l1978年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城市建设方针:“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 l1980年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明确城市发展的总方针:“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并附有规模标准。 l城市规划法草案:“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l1989年12月城市规划法:“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发展小城镇”的方针几乎原封不动地沿袭下来 。 2. 80年代以来讨论的热点之一 (一)理论分支 (1、小城市重点论——缩小差别、符合国情; (2、中等城市重点论——大、小城市均有弊端; (3、大城市重点论——普通规律、集聚效益。 (4、均衡发展理论(大、中、小合理结构论)。 (二)因地制宜,确定合理规模 3.建议一(周一星): l加强城乡联系―新时期的城乡关系要根本区别于过去的城乡分割 l注重城市效益―效益好坏是市场经济下城镇该不该发展的主要依据 l完善基础结构―这几乎是所有城镇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约束因素 l协调规划建设―坚持规划是龙头,以“协调”替代过去的“控制” 建议二(建设部的建议): l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积极引导、集约发展,统一规划、有序推进 建议三: l国家计委规划司建议的推进城市化的方针: l积极主动,加快推进;走多样化的道路;坚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改革推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再辅助答一些书上描述性的话) 第八章 名词解释: 1. 空间相互作用——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 2. 空间扩散——新事物由一个城市向它周围城市和地域扩散传播,即新事物、新组织、新观念、新技术、新风尚、新的生活方式等新生事物的扩散传播 3. 对流——货物、人口在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移动,如产品、原材料在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运输,邮件和包裹的输送及人口的移动等等(物质流) 4. 传导——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是通过具体的物质流动来实现,而是通过会计(簿记)形式进行的交换与交易过程,主要是指资金上的往来(货币流) 5. 辐射——信息的流动与创新(新思想、新技术)的扩散(信息流) 6. 中心地——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7. K=3体系——按照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从而最有利于低一级的中心地与高一级的中心地展开竞争,由此形成K=3体系 8. K=4体系——在交通原则支配下的六边形网络的方向被改变了,高级市场区的边界仍然通过6个次一级中心地,但次级中心地位于高级中心地市场区边界的中点,这样它的腹地被分割成两部分,分属两个较高级中心地的腹地内。而对较高级的中心地来说,除包含一个次级中心地的完整市场区外,还包括6个次级中心地的市场区的一半,即包括4个次级市场区,由此形成K=4的体系 9. K=7体系——按行政原则,六边形的规模被扩大,以便使周围6个次级中心地完全处于高级中心地的管辖之下。这样,中心地体系的行政从属关系的界限和供应关系的界线相吻合,从而形成K=7的体系 10. 均衡增长论——以纳克斯为代表,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容易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影响资本积累,为了打破这种贫困的恶性循环,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维持各部门均衡发展,可以避免供给方面的困难,避免恶性循环的发生。同样,多部门平衡投资,可以使各部门互为顾客,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收入和购买力,使国内需求扩大,诱发投资,扩大生产。因而,平衡增长是提高增长速度的工具。 11. 不均衡增长——以赫希曼为代表,认为对不发达国家来说,因为缺乏资金,最现实的办法是在各部门之间。保持某种比例的不均衡增长。不均衡就有压力,压力本身推动发展。在政府的干预下,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重点地区和主导部门,通过关联效应,扩大经济效果 简答题: 一.城市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A) 两地之间特殊的互补性,互补性越大,两地间的流动量也越大; B) 中介机会是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更是改变原有空间相互作用格局的因素,首先它可以节省运输费用,特别是影响人口移动的过滤器作用; C) 可运输性可影响货物的运输(距离的摩擦效果导致空间组织的距离衰减规律),还对人的购物出行有影响; D) 对货币流和信息流而言,产业组织的演变也对空间相互作用产生影响 E) 各种地理边界—河流、山脉、海洋等等,都会有效限制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流,甚至限制同一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流, F) 政治边界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其中国家的政治边界往往是影响相互作用的最大障碍 (1) 城市所提供的商品、服务以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 (2) 城市的人口规模 (3) 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 (4) 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5) 交通与通讯网络 二.简单评价克力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内容和优缺点(p161-168) 内容:(1)主要内容:数量、规模、分布 (2) 假设条件:在理想地表之上 (1、均质平原 (2、人口密度相同,收入相同,消费倾向相同 (3、同一的交通系统,运费与距离正相关 (4、生产者与消费者均为经济人,生产者为谋取最大利润,寻求掌握尽可能大的市场区;消费者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货物或服务。 (5、运费由消费者提供(交通费用) (3)理论要点 克氏认为,有三个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它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学则。 1、市场原则 l在农村市场中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落体系、 l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各相同等级的中心地之间竞争争取腹地。(两个原则①最大销售范围;②每个人、每个地区都应有服务,全覆盖。) l形成过程: 图: 三.某一个中心地形成 Ⅱ.新的中心地形成 Ⅲ.中心地范围扩大 Ⅳ.进一步扩大 Ⅴ.正六边形体系形成 Ⅵ.等级出现(在条件好的地方出现高级中心地)(根据条件及居民爱好) 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从而最有利于低一级的中心地与高一级的中心地展开竞争。 2、交通原则 交通最优、低级中心位于高一级中心的连线之中间,就近原则(交通便捷) 3、行政原则 l便于管理的原则,六边形的规模被扩大,以便使周围6个次级中心地完全地处于高级中心地的管辖之下。这样,行政界线与供应界线相吻合。 l三种类型分布体系出现在不同地区: ① 开放、发达、便于通行的地区:市场原则 ② 山间盆地:行政原则 ③ 年轻国家,新开发地区:交通原则 优缺点: 1、优点:用城市区位理论丰富了城市地理学的内容,提供了城市空间分布的理论思维方式。 a、使区位论由生产扩展到市场(杜能、韦柏) b、把中心地和周围空间(市场区)联系起来研究,打破了孤独地研究城市的习惯,可以揭示城市空间分布的形成原因。 c、把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城市联系起来(从系统论角度),更能揭示城市体系的实质。 D、把职能体系、规模体系和市场体系(三维)结合起来研究,把城市地理学引向更深入的科学领域。E、中心地理论促进了计量革命和计量方法在地理学中的运用。 2、缺点 a、假设条件太脱离实际 b、探讨了高、中、低级之间的联系,但对同级中心横向联系探讨不够。 C、学说所概括的是均衡状态下的城市体系,而实际上区域城市体系并非是静止状态,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四.中国城市空间分布的特点和问题?(p183-196) 特点:1。空间分布类型——集聚型 我国市镇主要集中在69东半部(京广铁路以东),主要集聚在几个平原和交通线上。初步形成辽中原、京津塘、长江、珠江四个规模特别大的城市集聚区。 2.城镇密度——省际差异大 城镇密度从东向西有规律地递减。是自然、政治、经济、人口、历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人口密度与城镇密度的相关性最显著,人口密度大的省区,城镇密度也大。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与城镇密度关系也很大。 问题:1。集聚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缓和 2。城市体系过于庞大和复杂 (没有具体答案,自己分析) 第九章 名词解释: 1.城镇体系——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2.城市吸引范围(幅地)——吸引顾客前往某一城市购物的最大距离包围的地区,称为城市的吸引范围。假设d为 A城的吸引范围, C为A城幅地边缘上一点,Sa为C到A城的购物量,Sb为C到B城的购物量,D为A和B城之间的距离,则:d=D/1+Sa/Sb 简答题: 一.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p199-207) 1994年建设部提出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10项内容 : 1)条件评价;2)城镇化预测;3)发展战略----目标和指导思想 4)职能结构规划;5)规模结构规划;6)空间结构规划 7)基础设施规划;8)环境建设规划;9)用地协调 10)政策措施----建议 1. 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 2. 城镇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 (1) 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背景 (2) 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基础 (3) 城镇体系发展的经济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