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地理 > 综合辅导 >

高中地理期末复习考试必备!


    今天在线一对一小好这篇文章集聚了20多类期末地理考点问题,不同类型,选择题、有解答题,总有几个是这次期末的考点,所以,如果不看你肯定会后悔!
    
    一.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
    1.昼长;
    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天气状况。
    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阳高度(即纬度);
    2.天气状况;3.地势;4.空气密度
    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维度;
    2.地形、地势;
    3.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
    4.天气状况。
    四.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
    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五.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作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六.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  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系特征:   ①流域广,支流多;   ②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   ③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二)人为原因:
    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七.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是流速(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二是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一)凌汛的形成条件:
    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纬。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
    (二)潜水等水位线的应用:
    判断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即为潜水流向。   潜水面的坡度(潜水水力坡度):确定潜水流向之后,在流向上任取两点的水位高差,除以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潜水面的坡度。潜水埋藏深度: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点,二者高程差即为潜水埋藏深度。若所求地点的位置不在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交点处,则可用内插法求出该点地面与潜水面的高程,潜水的埋藏深度即可求得。   潜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根据潜水流向来判定。   利用等水位图合理地布设取水井和排水沟,一般应沿等水位线布设水井和排水沟。
    (三)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
    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保护有限的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开发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加强用水管理,增强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长;控制人口增长。
    八.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存在冰雪下线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注:可根据该特点来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
    九.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一是山地所处的纬度(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二是山地的海拔(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另外,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主要取决于热量(即阳坡和阴坡)
    十.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地形平坦开阔);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十一.开凿隧道问题:
    开凿隧道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渗漏问题;二是塌方问题。因此,开凿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并且,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十二.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主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
    1.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
    2.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
    3.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十三.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注:自然因素的改造: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另外,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二)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2.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即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小。在最适宜的地方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从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5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3.政策、4.劳动力
    5.科技 、6.工业基础
    十四.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1.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
    3.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
    例如,试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
    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
    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十五.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
    (二)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 (三)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政策。
    (四)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
    工业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区位因素中,某种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因此,在现实的区位选择中,要首先考虑其主导因素或具有明显优势的条件。
    注:①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原因是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②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③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④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重要;⑤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十六.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一)分析思路: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
    注: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二)举例:分析我国沿海四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条件是:
    ①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海运方便,有利于对外开放,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连接国内各地,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②当地及邻近地区资源或原料丰富,如,辽中南地区的铁、石油,京津唐地区的煤、铁、石油、海盐、棉花等;③京津唐和沪宁杭地区科技力量雄厚,辽中南地区工业基础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台和东南亚,为侨乡,有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④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享有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
    十七.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
    1.地形:⑴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⑵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⑶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或河口。
    ⑵社会经济因素:1.然资源;2.通;3.治、军事、宗教; 4.技和旅游。
    十八.交通运输网中线的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约因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1.从自然因素考虑归纳如下;
    ⑴地形:地势平坦,对交通线的选择限制少;地形起伏大,铁路多要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河流湍急,不利航行;但对航空影响小。
    ⑵地质: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渗漏;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等。
    ⑶气候: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公路、铁路;气象灾害(大风、雾等)水运、航空。
    ⑷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2.从人为因素考虑,归纳如下:
    ⑴合理布局交通网——分配交通线上的客货运量,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⑵经济:经济发展了——客货运量大增,资金充足;反过来,交通建设——加快物资流通,促进区域发展。
    ⑶资金——尽量减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节省投资。
    ⑷人口分布——尽量联系城镇、人口稠密区,最大限度受益。
    ⑸污染——干线不要穿过城区,远离重要文物古迹等。
    ⑹政治;京九线——维持香港稳定与繁荣;进藏铁路——加强援藏,巩固国防等。
    ⑺科技——如在冻土上修筑铁路的技术已解决等。
    注;公路选线的分析方法:
    ⑴国道选线的一般原则;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以节省运营时间。
    ⑵地方性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为主,可以尽量多地通过当地的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  ⑶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宏观上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 ②从微观上考虑是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间寻求平衡。
    十九.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
    1.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同样也要受社会经济、技术、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不同的点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如对港口来说,自然因素起决定作用;而对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来说,社会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从总体上说:点的区位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因素: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需要考虑场所条件、交通条件、客货流集中程度等。港口需要考虑自然条件(水域、陆域)、经济腹地、城市等。
    2.影响港口的区位因素:
    ⑴水域条件(包括航行条件、停泊条件)
    河港:沿河,水深、流缓、河宽——提供淡水和空间。
    海港:沿海,水深、易靠岸、有避风浪的港湾
    ⑵筑港条件:
    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⑶腹地条件:
    经济腹地:经济腹地的大小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
    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 ⑷城市依托:城市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有利于港口建设和发展。
    ⑸政策条件: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口
    注;对港口来说,自然因素决定港口的位置;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着港口的兴衰。
    3.影响航空港的区位因素:汽车站区位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具体来说,要考虑以下4个因素:①路宽;②与市内交通联系;③与市外交通联系;④工程量。
    4.影响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⑴自然条件:航空港对自然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①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②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③气候条件:少云雾。
    ⑵社会因素;要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⑶经济因素:需要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二十.交通运输中的点、线的典型案例与区位选择:
    1.京九线、南昆线和青藏线区位选择的异同
    ⑴从完善路网、经济发展需要、人口与城市分布、自然条件、科学技术5个方面加以比较。
    ⑵突出共同点:社会经济条件是主导因素,自然条件是限制因素(主要是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
    ⑶不同地位:京九线是全国南北干线,南昆线是西南地区出海通道,青藏铁路有利于开发边疆,加强西藏和内地联系。
    ⑷不同的自然条件:京九线突出沟通五大水系,多穿山跨河;南昆铁路穿越喀斯特地形;青藏铁路需穿越高山高寒气候区,此处地质地貌复杂。
    2.“西气东输”管道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
    ⑴建设“西气东输”管道的主要目的,是把西部塔里木盆地及沿线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能源紧缺的东部沿海地区,最终到达上海市。
    ⑵沿线选点的主要区位因素:沿线油、气田的分布(西段)以及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沿线穿越多座大山,三垮黄河并穿越多条河流。
    来源: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如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删除内容!
    让教育回归家庭,给现实的世界寻找一个希望的出口--超级在线1对1!
    找1对1辅导老师,就来!不用奔波,在家就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