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内容: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综合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平面向量的基本知识,圆锥曲线的基本知识。 2. 难点: 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综合,向量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的应用意识。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已知梯形ABCD中, ,点E分有向线段 所成的比为< > ,双曲线过C、D、E三点,且以A、B为焦点,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解:如图,以AB的垂直平分线为 轴,直线AB为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轴,因为双曲线经过点C、D且以AB为焦点,由对称性知C、D关于 轴对称 设A( )B( 为梯形的高 ∴ 设双曲线为 则![]() 由(1): (3) 将(3)代入(2): ∴ ∴ ![]() [例2] 如图,已知梯形ABCD中, ,点E满足 时,求离心率 的取值范围。 解:以AB的垂直平分线为 轴,直线AB为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轴。 因为双曲线经过点C、D,且以A、B为焦点,由双曲线的对称性,知C、D关于 轴对称。 依题意,记A( )、E( 是梯形的高。 由 得 设双曲线的方程为 ,则离心率 由点C、E在双曲线上,将点C、E的坐标和![]() 由(1)式,得 (3) 将(3)式代入(2)式,整理,得 故 ,得 解得 所以,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为
[例3] 在以O为原点的直角坐标系中,点A( )为 的直角顶点,已知 ,且点B的纵坐标大于零,(1)求![]() 关于直线OB对称的圆的方程。(3)是否存在实数 ,使抛物线 的取值范围。 解: (1)设 ,则由 ,即 ,得 或 因为 所以 ,故 (2)由 ,得B(10,5),于是直线OB方程: 由条件可知圆的标准方程为: 得圆心( 设圆心( )则 得 , 故所求圆的方程为 (3)设P( )为抛物线上关于直线OB对称的两点,则 得 即 、 于是由 故当 时,抛物线 (3)方法二:设P( ),PQ的中点M( ∴ (1)-(2): 代入 ∴ 直线PQ的方程为 ∴ ∴ [例4] 已知常数 , 经过原点O以 为方向向量的直线与经过定点A( 方向向量的直线相交于点P,其中 ,试问:是否存在两个定点E、F使 为定值,若存在,求出E、F的坐标,不存在,说明理由。(2003天津) 解:根据题设条件,首先求出点P坐标满足的方程,据此再判断是否存在两定点,使得点P到两定点距离的和为定值。 ∵ ∴ 因此,直线OP和AB的方程分别为 和 消去参数 ,得点P( ,整理,得 ① 因为 (1)当 (2)当 时,方程①表示椭圆,焦点E 和F 为合乎题意的两个定点; (3)当 时,方程①也表示椭圆,焦点E 和F( )为合乎题意的两个定点。 [例5] 给定抛物线C: 夹角的大小,(2)设 求 在 轴上截距的变化范围 解: (1)C的焦点F(1,0),直线 的斜率为1,所以 的方程为 代入方程 )、B( 则有 ![]() 所以 与 (2)设A( )由题设 即 ,由(2)得 , ∴ 依题意有 )或B( 又F(1,0),得直线 方程为 当 或 由 ,可知 ∴ 直线 在 轴上截距的变化范围为 [例6] 抛物线C的方程为 )( 的两条直线分别交抛物线C于A( )两点(P、A、B三点互不相同)且满足 ( (1)求抛物线C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2)设直线AB上一点M,满足 ,证明线段PM的中点在 轴上 (3)当 ),求 解:(1)由抛物线C的方程 ),准线方程为 (2)证明:设直线PA的方程为 点P( )的坐标是方程组 的解 将(2)式代入(1)式得 于是 ,故 (3) 又点P( )的坐标是方程组 的解 将(5)式代入(4)式得 ,故 由已知得, ,则 设点M的坐标为( ),由 。则 将(3)式和(6)式代入上式得 即 (3)解:因为点P( ,抛物线方程为 由(3)式知 ,代入 将 得 因此,直线PA、PB分别与抛物线C的交点A、B的坐标为 于是, , 因 即 或 又点A的纵坐标 满足 当 ;当 时, 所以, [例7] 已知椭圆 和点M( 的取值范围;如要你认为不能,请加以证明。 解: 不可能为钝角,证明如下:如图所示,设A( ),直线 的方程为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9940323.gif) 由 得 , 又 , ,若 为钝角,则![]()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7200323.gif) 即 ,即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1080323.gif) 即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3740323.gif) 即![]() ∴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2440323.gif) ∴ ![]()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6100323.jpg)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1. 已知椭圆 ,定点A(0,3),过点A的直线自上而下依次交椭圆于M、N两个不同点,且 ,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2. 设抛物线 轴,证明:直线AC经过原点。 3. 如图,设点A、B为抛物线 ,求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表示什么曲线。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6370323.jpg) 4.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已知两点A(3,1),B( )若C满足![]() ,其中 ,求点C的轨迹方程。 5. 椭圆的中心是原点O,它的短轴长为 ,相应于焦点F( )的准线 与 轴相交于点A, ,过点A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于P、Q两点。 (1)求椭圆的方程; (2)设 ,过点P且平行于准线 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于另一点M,证明 ; (3)若 ,求直线PQ的方程。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2400324.jpg) 【试题答案】 1. 解:因为 ,且A、M、N三点共线,所以 ,且 ,得N点坐标为 因为N点在椭圆上,所以 即 所以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8260324.gif) 由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1040324.gif) 解得 2. 证明:设A( )、B( )( ),则C点坐标为(![]() 、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3940324.gif) 因为A、F、B三点共线,所以 ,即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4960324.gif) 化简得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9390324.gif) 由 , 得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4930324.gif) 所以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5130325.gif) 即A、O、C三点共线,直线AC经过原点 3. 解:设 、 、 则 、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6690325.gif) , ,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9900324.gif) ∵ ∴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3160256.gif) 即 又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7200323.gif) 即 (2) ∵ A、M、B三点共线 ∴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7040259.gif) 即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9180255.gif) 化简得 ③ 将①②两式代入③式,化简整理,得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3100257.gif) ∵ A、B是异于原点的点 ∴ 故点M的轨迹方程是 ( )为圆心,以 4. 方法一:设C(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5960325.gif) 由 ,且 ,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6130325.gif) ∴ 又 ∵ ∴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3230325.gif) ∴ 方法二:∵ , ∴ 点C在直线AB上 ∴ C点轨迹为直线AB ∵ A(3,1)B( ) ∴ 5. 解:(1) ;(2)A(3,0),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3260325.gif) 由已知得 注意 解得 ,因F(2,0),M( )故 而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6720256.gif) (3)设PQ方程为 ,由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2360326.gif) 得 依题意 ∵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9310326.gif) ∴ ①及 ③ 由①②③④得 ,从而 所以直线PQ方程为 ![](/uploads/collect/201811/15/201208260230343600326.gif)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