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期中考 >

江苏省海安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海安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木结构是一绝,珍贵异常。木结构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斗拱、空间和屋架。
    东大殿用的是高等级的七铺作斗拱,为全球现存唐代木建筑中的孤例。所谓铺作,是指构件一层一层往上垒。最底下的一层叫栌斗;上面垒两层,叫杪,杪是树梢的意思;再上面两层叫下昂或者英昂,落英缤纷的“英”。然后耍头在第六层,衬方头在第七层。数铺作有个小窍门,最简单的办法是数突出的部分,出两个头是杪,再出两个尖是昂,这是四层,然后再加三,即隐藏的第一、六、七层,就是七铺作。
    宋代《营造法式》记载,出挑的斗拱从四铺作起,最高到八铺作。而八铺作斗拱在现存外檐铺作里未见。东大殿的“姊妹殿”,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金堂建于8世纪,其斗拱是六铺作,缺少上面那一铺的下昂。
    斗拱在古建筑中扮演重要角色,有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之分,而柱头与补间铺作的搭配则颇具时代感。比如清代太和殿斗拱很小,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清代叫作平身科)差别很小,排列密集,好像京剧里的龙套;再比如北宋少林初祖庵,补间铺作开始发达起来,和柱头铺作一起发挥作用,又有所不同,像是京剧《将相和》,两个角儿对唱;而东大殿柱头铺作是《定军山》,一个斗拱“挑大梁”。
    木结构的第二个关键词是空间。我们现在看到的东大殿大门,原来唐朝时不在此处,而是在内槽柱那儿。虽然梁先生当时对门的位置有怀疑,但是没有下定论。唐代进了门之后持灯、持香炉或持法器绕佛就可以算是拜佛,所以不需要跪拜空间,但是后世拜佛方式变为跪拜,需要更多空间,因此门后来就外移了。学者找到了三个证据,证明门曾经被移动过。第一,门外的柱础是完整的一圈,很漂亮,唐代匠人不会舍得用门槛把它压上,由此可证柱础建成时是完全暴露的,原来这个地方没有门,没有门槛。第二,殿内内槽的柱子上,跟阑额交接的交点之下都有曾经开出卯口,后来又用木头填充的痕迹。后来的学者,陈明达、柴泽俊等人都发现了这一点。但是真正通过科研来推测大门移动年代的,是我的师弟、更年轻的学者张荣,他们团队从卯口塞的木头里取了一点木材样本,做了碳14分析,发现这个木材大概是元代的,证明很大可能是元代移动了大门,成果发表在张荣的《佛光寺东大殿建置沿革研究》中,第三个明显的证据,大殿北侧一根乳栿底面有曾经砌过墙的痕迹,通过这个可以判断原来这里有墙,梁先生在文章《唐招提寺金堂与中国唐代的建筑》中对比了佛光寺东大殿和唐招提寺金堂,他说二者风格很像,不同之处在于“佛光寺正殿正面的墙壁门窗位置在前檐柱的一线上,前面没有廊;金堂的位置在前金柱的一线上,在前面留出一道通长的廊子,使它的正面的效果和佛光寺正殿有显著的不同”,但从后世学者的研究看,两个初建时都有廊子,因此二者是不折不扣的“姊妹殿”。
    木结构第三个要点是屋架。东大殿的结构是立柱一层、铺作(斗拱)一层,加平闇(吊顶),平闇上面是草架(屋架)。
    屋架的核心要点在于有一对斜叉手顶着脊椽。梁先生上去看到叉手以后非常惊喜,“如获至宝”。叉手在古文献里有记载,东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有一句话是“芝栭櫕罗以戢孴,枝樘杈枒而斜据”,“枝樘杈枒”在《营造法式》明确记载:“枝樘,梁上交木也,杈枒,柱而斜据其间也。今俗谓之叉手”,就长成东大殿叉手这个样子。但是梁先生之前看过的古建筑,从辽代一直到明清,所有的叉手中间会加一个小柱子——蜀柱,梁、林突然看到一个没有蜀柱的结构,异常惊喜,一是作为年代的佐证,二是感觉佛光寺东大殿特别符合“结构理性”的要求。
    梁思成、林徽因历来提倡“结构理性主义”,林先生在《清式营造则例绪论》说:“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这句话基本可以用来概括结构理性主义的精神。和结构理性主义相对的,是手法主义,用手法实现视觉的效果。正是基于对结构理性的极致要求,梁先生用“虚伪”二字点评东大殿的两个构件,就是内槽柱上阑额上补间的位置出了两跳华拱,没有实际的结构作用,看头一跳的根部可以看出来,是挂在上面的,没有完整地穿过泥道,里面内槽部分就没了,梁先生说它“在结构上实为不可恕之虚伪部分”。不过梁先生在测绘图里也标注了它是“全殿唯一虚伪结构”,可见东大殿的结构理性还是深得梁先生赞赏的。其实它出现在这里是为了跟对面有实际作用的华拱对称,从装饰上看也有一定的必要性。
    (摘编自刘畅《穿越时间的距离,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姊妹殿”是指东大殿与日本唐招提寺金堂,它们建造的年代和风格相近。
    B.“挑大梁”在文中是指东大殿的斗拱形式只有柱头铺作,而没有补间铺作。
    C.“如获至宝”强调了梁先生看到东大殿屋架叉手没有蜀柱结构的兴奋之情。
    D.“虚伪”是梁先生对东大殿两个构件的评价,但其有装饰必要,实不虚伪。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铺作斗拱七层从下到上依次为:栌斗、两层杪、两层昂、耍头和衬方头。其中栌斗、耍头和衬方头是隐藏的。
    B.东大殿的门大概在元代向外移动过,是因为元代的拜佛方式由以前的绕拜变成了跪拜,需要更大的空间。
    C.东大殿大门移动证据有三:门外柱础完整漂亮,阑额交点下有被填充过的卯口,内槽柱子等处有砌墙的痕迹。
    D.东大殿由自下而上的立柱、斗拱、吊顶、屋架四层构成,作者重点介绍了斗拱和屋架,表明它们的重要价值。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七铺作斗拱、初建时有廊、屋架叉手没有蜀柱等都是现存建筑中独有的,因此佛光寺东大殿的木结构异常珍贵。
    B.作者解释“杪”的含义,解说“英”组词,有利于非专业的读者对七铺作斗拱各层的形象和作用的整体理解。
    C.用“龙套”“将相和”“定军山”等京剧术语来说明斗拱,展示了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互通性,也更为生动。
    D.文中列举并引用多部论著,表现出科普文科学严谨的特点,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表现出科普文的文学性。
    4.什么是“结构理性主义”?为什么说东大殿特别符合“结构理性”的要求?
    5.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梁思成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称为“文法”,将构件和因素称为“词汇”,请举例分析东大殿的“文法”和“词汇”。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母亲的手机
    吴昌勇
    几年前母亲从乡下进城,就她一个人居住,显得冷清且孤寂。我每逢周末就去陪母亲吃顿饭。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母亲开始和我念叨起乡下老家的零碎小事儿:谁家的田里庄稼长势喜人,入秋后苞谷穗子能码半间屋,汗水算是没白流;谁家新娶的儿媳妇添丁进口了,胖乎乎的大小子惹人爱,一家人乐得合不拢嘴;谁家又在老宅旁起了新房,坐北朝南,是个二层小洋楼;谁家的鸡圈拆了,群养的土鸡赶到了山坡上,鸡肥蛋多,城里人争着买哩……她滔滔不绝,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开始我没太在意,直到有一次母亲提及,老家荒芜了多年的田里种上了朝天椒,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辣椒采摘后有人上门收购,一斤能卖好几块钱,我这才忍不住问了一句:“你住在城里,哪得来这么多的好消息?”
    坐在一旁的姐姐回话道:“妈是从抖音上看到的,如今乡下的亲朋好友都爱玩抖音,就算农活再苦再累,也会忙里偷闲上传个视频。”
    我突然意识到,古稀之年的老母亲有了新的爱好。
    母亲递过话:“刷抖音挺费流量的,我要了楼上邻居家的wifi密码,人家怕我忘了,还专门给我写在纸条上。”
    我乐了,望着坐在对面的母亲,她也正笑盈盈地望着我,一脸得意的神情,像一个淘气的孩子。
    去年母亲过生日,姐姐专门给她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在这之前,母亲一直使用老年机,只简单地用于接打电话,我还担心智能手机功能太多她反倒不会用。
    暑假,外甥从外地回来,无意间又向我透露了一个信息。平日里,他隔三岔五会和外婆视频聊天,了解她的饮食起居,也看看她的容颜气色。后来我又得知,母亲的微信里已添加了不少好友,大多是和她一个年岁的老朋友老姐妹。
    我不知道母亲是如何用微信聊天的,是视频、音频,还是文字输入?
    总之,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脑海里总是闪现出一幅幅充满意蕴的画面。
    窗明几净的客厅里,母亲戴着老花镜,半眯着眼睛,斜靠在沙发上,左手紧握着手机,右手不时地刷新屏幕上的视频,方言或者土味普通话配着不长的画面,母亲看得专注,听得入神,消瘦的脸上笑出了褶子,整个屋子是那样安静,又是那样热闹。那一刻,母亲仿佛是一个坐在乡村教室里的小学生,一部手机就是一册课本,课本中的每一幅插画、每一段描写,以至于每一个活泼可爱的表情,都深深地吸引着她。不大一会儿工夫,她便好像完成了一次丰富多彩的乡村游。揉揉眼睛,回味一番,意犹未尽,她再次将手机捧在手里,那些乡间的人间烟火,那些斑斓的果园农田,让她嗅到了久违的泥土香,这香气也充盈着她单调的晚年生活。
    这是在田里劳作了三十多个年头的母亲,在告别故土,告别田舍、庄稼和牛羊牲口之后,对曾经的家园以另一种方式亲近、回望。一桩桩故事,发生在她最熟悉不过的那片土地上。只是岁月流转,曾经在她播种大豆、玉米、小麦的梯田里,如今种上了高产的辣椒、油菜,栽种着柑橘、核桃和拐枣;曾经扶犁深耕的黄土地,现在清一色地换作了旋耕机机械化作业;曾经弯弯绕绕的乡村土路,如今已是宽阔平展的青灰色水泥路,路两旁还加装了安全防护栏,栽上了行道树;曾经低矮简陋的石墙瓦屋,如今已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窗明几净的小洋楼;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四季辛勤劳作的乡亲们,如今化身新农人,一手握着农具,一手握着手机,将乡村的美景和趣事直播到天南海北。
    母亲再熟悉不过的小山村,眼下还成了拍摄视频的热门取景地,明丽灿烂的油菜花、挂满枝头的柑橘、漫山遍野的山花、在果园里低头劳作的老农……而声声蝉鸣、啁啾鸟语,连同铺满稻田的蛙声,则成了视频清新的背景音乐。这一切诗情画意,都让母亲魂牵梦萦。
    一部智能手机,成为母亲和乡下老家情感交流的介质。正在发生的美好,都在她的指尖下轻轻滑过。母亲握在手中的不仅是一部智能手机,也是一卷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老家的每一处景致、每一个变化、每一副面孔,都让她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脉动,让她骄傲与欢喜。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来交代母亲念叨乡下老家的零碎小事儿的时间,意在表明母亲的变化未让儿子留意。
    B.文章写母亲要了楼上邻居家的wifi密码,既表现了母亲有着年轻人蹭网的时尚,又暗含了她不愿意麻烦儿子的心态。
    C.文章以外甥透露信息的方式表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关心,充满了温馨,同时也间接表现了“我”对母亲使用智能手机的担心是多余的。
    D.文章说“一部手机就是一册课本”,是借课本的教化功能来凸显母亲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对待手机,在刷手机中受到了教育与感化。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母亲独自居住,显得“冷清且孤寂”,为后文写母亲用微信、玩抖音与人交流,了解乡下的情况作了铺垫。
    B.文章突出了“老家荒芜了多年的田里种上了朝天椒”对“我”的触动,暗示了农人观念的改变,不再让田地荒芜。
    C.文章最后一段呼应标题,总结全文,点明主旨,表现了母亲一直记挂着乡下,不忘家乡,为此她感到骄傲与欢喜。
    D.文章的后半部分不以描写见长,而是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感情真挚,充分表现了母亲刷手机带给人们的积极意义。
    8.“我的脑海里总是闪现出一幅幅充满意蕴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作者写了哪几幅“充满意蕴的画面”。
    9.本文通过写母亲刷手机来表现了乡村的变化,这样写有着怎样的文学效果?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哀,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平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视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疑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选自《战国策·赵策》)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方框内写出字母。
    老臣病A足曾不能疾B走C不得D见久E矣F窃G自恕而恐H太后I玉体之有J所郄也K故L愿望见太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用话劝说使人听自己意见,与《烛之武退秦师》“秦伯说,与郑人盟”中“说”意思不同。
    B.质,古时派往别国做人质,多为王子或诸侯之子。派荆轲刺秦的燕太子丹曾到秦国当过质子。
    C.谢,文中指请罪道歉,与《鸿门宴》里“且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意思相同。
    D.崩,古人常用山崩来形容天子或皇族的死,“山陵崩”与上文“填沟壑”都是死亡的委婉说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用事,秦急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赵国政权交替,秦国大举进攻,赵国危在旦夕。
    B.听说触龙要来见她,赵太后“盛气而揖之”,说明太后心里非常清楚触龙来见她的用意。
    C.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的犯颜直谏,而是先表达了亲切而又温暖的问候和关心。
    D.触龙上殿后动之以情,晓之于理,终于使得太后被迫接受了把长安君送出去做质子的建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14.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你从《触龙说赵太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从不同的身份角度作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丘中春卧寄王子
    岑参
    田中开白室,林下闭玄关。
    卷迹人方处,无心云自闲。
    竹深喧暮鸟,花缺露春山。
    胜事那能说,王孙去未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室”,表明了屋室的简陋,“玄关”泛指门户,首联是说自己不避居所简陋,谢绝交游,闭门读书。
    B.颔联中的“无心云自闲”意指浮云自在往来,既表明事物要“顺其天性”,又表露了诗人高洁的志趣。
    C.颈联采用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手法,写竹林深处的鸟鸣和远处凝绿的春山,描绘了一幅大好春光图。
    D.尾联中,诗人以“王孙”自比,对朋友说山中的美景难以在诗中一一道尽,等回来后再与朋友细说。
    16.岑参的诗题材广泛,既有边塞诗,也有山水田园诗,本诗属于哪一种类型?请谈谈你的理解。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写词人登高远望之景,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秦孝公用商鞅之法,改变了秦国的旧的风俗习惯,使得“______,______”,所以百姓乐于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附。
    (3)有同学想从所学的诗文中选取两句话作为“座右铭”,来提醒自己学习、做事贵在坚持,可选择“______,______”。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革命烈士的家书,有家国情怀,有缱绻情意,有静水流深,都充满震撼人心的力量。“我的孩子!今后——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红岩》中“蓝胡子”的原型蓝蒂裕烈士,英勇就义前在一张烟盒纸上写下对5岁儿子的期望。一字一句,满怀革命必胜的豪情,也深藏感人至深的温情。“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 ① 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赵一曼在字里行间,进露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对儿子的歉疚与期望。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境界的一封封沉甸甸的红色家书是战火纷飞年代的一首首生命赞歌。
    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至1949年,全国牺牲的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370多万人。国家危亡之时,无数满怀热血的仁人志士,告别父母妻儿, ② 地走向战场,救百姓于水火、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为着中华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他们把对家人的爱深埋心底,把博大无私的爱献给了国家和人民。面对生离死别,面对流血牺牲,没有 ③ 的畏惧与退缩,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无比忠诚,因为他们坚信正义的事业必然胜利。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商务部将2023年确定为“消费提振年”,继续稳步拉动中国经济发展。
    B.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成绩有目共睹。
    C.稳定提升我国油料生产自给率,为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筑牢“压舱石”。
    D.林觉民同志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生命。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3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七、名著阅读
    阅读《红楼梦》中的文字,完成小题。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 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 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 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 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她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22.请依据人物形象判断甲、乙、丙、丁代表的人物依次是(   )
    A.史湘云   林黛玉    王夫人     探春
    B.探春      王夫人     史湘云     林黛玉
    C.王夫人   探春        林黛玉     史湘云
    D.林黛玉   史湘云    探春        王夫人
    23.这段文字中缺薛宝钗之笑,请结合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分析其不笑的原因。
    八、材料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四人在孔子面前各言其志,子路、冉有、公西华均有治国理政之志向,不同之处是子路想治理大国,冉有想治理小国,公西华则想做个小司仪官。而曾皙与三人不同,用“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子路、冉有、公西华和曾皙四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