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月考 >

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参考答案
    1.C2.C    3.B    4.①运用比喻,“巨型地毯”“压舱石”“耕地中的大熊猫”等比喻,增强了报道语言的生动形象性,易于理解。
    ②再现真实的人物、事件、场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时深情的讲话,陆向导对习总书记与大家交谈情形的回想,曾想放弃种地的周德华成了示范户,生动感人。
    ③注重运用数据,生产总值13.85亿元,人均收入达3.2万元,粮食总产14.5亿斤,每9碗饭就约有1碗来自黑龙江,大量详实数据的引用,客观真实,增强报道的感染力。5.改变:乡土社会,农民黏着于土地,向土讨生活,看不到其他利用土地的方法。
    现代社会,农民借助科技力量,想方设法增加粮食产量,为中国碗装上更多更好的中国粮食。
    不变:对土地的深情和依恋。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它们非取资于土地”错,原文“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可见“游牧或工业”的特点应为“不是直接取资于土地”,“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游牧是取资于土地,但不是“直接”。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费孝通先生对于人与土地的关系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颇”理解错误,费孝通先生对于人与土地的关系的认识无偏颇;
    B.“两则材料都重点探讨了人与土地的关系”理解错误,材料二重点探讨的不是人与土地的关系;另外“通过对比”理解也不恰当,两则材料并未形成鲜明的对比。
    D.“意在强调减少粮食进口的紧迫”理解错误,材料中没有相关内容,属无中生有。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田长制”工作考评不属于科技,只是一种管理方式。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七星农场万亩大地一望无垠,恰似一块金灿灿的‘巨型地毯’”“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要的‘压舱石’,中国的饭桌上,每9碗饭就约有1碗来自黑龙江”“让黑土地‘增绿’、守好用好‘耕地中的大熊猫’,是‘大国粮仓’的一道必答题。”可知,文章运用“巨型地毯”“压舱石”“耕地中的大熊猫”等比喻,增强了报道语言的生动形象性,易于理解。
    文章通过“陆向导不禁想起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深情地说:‘这个地方看不够,以后有机会还要再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时深情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和大家亲切交谈的情形,陆向导仍历历在目:‘我们唠的都是家常,收成、粮食价格、家庭收入还有子女就业,总书记样样关心。他称赞我们农场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很了不起,作为第三代北大荒人,我感到特别光荣!’”陆向导对习总书记与大家交谈情形的回想,“‘以前觉得种地太累了,现在有了科技手段,再也不用靠天吃饭!’曾想要放弃种地的周德华现在成了示范户,一年收入超过15万元。他的身后,100亩无人农机智能管控作业试验基地已实现耕、种、管、收等主要环节无人化、智能化远程作业和管理,成为‘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鲜活例证”曾想放弃种地的周德华成了示范户,这些真实的人物、事件、场景的再现,生动感人。
    “通过科技赋能,七星农场走上了优质、丰产、高效的道路,2021年实现生产总值13.85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粮食总产14.5亿斤”“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要的“压舱石”,中国的饭桌上,每9碗饭就约有1碗来自黑龙江”“通过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措施,这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由2014年的4.08%提升到2021年的4.279%”,文章注重运用数据,大量详实数据的引用,客观真实,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5.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土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可知乡土社会,农民黏着于土地,向土讨生活,看不到其他利用土地的方法。根据材料二“新华社哈尔滨9月29日电题:‘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清晨时分,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第三管理区农机副主任陆向导来到稻田旁,指导种植户检修农业机械,为即将开启的忙碌做准备”“‘以前觉得种地太累了,现在有了科技手段,再也不用靠天吃饭!’曾想要放弃种地的周德华现在成了示范户,一年收入超过15万元。他的身后,100亩无人农机智能管控作业试验基地已实现耕、种、管、收等主要环节无人化、智能化远程作业和管理,成为‘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鲜活例证。电动机械代替人工撒种、无人机打药代替背壶洒药,高速侧深施肥有了导航系统,农场统一进行农资配备、农时管理、技术推广和秋粮收购……通过科技赋能,七星农场走上了优质、丰产、高效的道路,2021年实现生产总值13.85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粮食总产14.5亿斤,‘智慧农业’正在这里结出累累硕果”可知,现代社会,农民借助科技力量,想方设法增加粮食产量,为中国碗装上更多更好的中国粮食。这是“乡土社会”从“乡土”走向“现代”过程中的改变之处。
    根据材料一“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和材料二“七星农场万亩大地一望无垠,恰似一块金灿灿的“巨型地毯”,陆向导不禁想起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深情地说:‘这个地方看不够,以后有机会还要再来。’” “‘以前觉得种地太累了,现在有了科技手段,再也不用靠天吃饭!’曾想要放弃种地的周德华现在成了示范户,一年收入超过15万元”可知,“乡土社会”从“乡土”走向“现代”过程中的不变之处是对土地的深情和依恋。
    6.C7.C    8.①既是对上文中父亲微信朋友圈的视频的详细介绍,又为下文的“卖小米”做好了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突出父亲种谷子时的认真细致,真实自然,不辞辛苦,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典型性。    9.①父亲具有新时代农民的先进意识。父亲种“羊粪小米”,卖各种地方农产品,特色鲜明。②父亲善于学习,接受新事物,运用新科技。父亲能够熟练使用微信,展示小米的种植过程和优点,让“我”帮忙宣传,这都是积极学习的成果。③父亲更具有经营智慧,重视经营服务。父亲用三瓶矿泉水解决了西藏朋友的“米不好喝”的问题,售后服务到位。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C.“也暗示了‘我’对父亲有一种看不起的情绪”表述错误,根据“我气愤给父亲买了那么多件新衣服他不穿”可知,作者要表达的是“我”对父亲邋里邋遢不顾形象的不满。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综合鉴赏能力。
    C.“这种插叙有利于凸显父亲形象”表述错误,此处先写西藏朋友怪米不好喝,然后写认可,最后写父亲的叙述,从叙述时间来看是顺叙,而不是插叙。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要情节作用的鉴赏能力。
    在情节结构上,第十段“父亲记日记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谷子成长的过程”是对上文“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我欣喜父亲终于有变化了,赶忙加上他的微信,打开发来的视频”“没想到到了晚上,父亲在微信里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你转发的视频?’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父亲,便索性装作没看见他的信息”中父亲反复让我转发的朋友圈的详细介绍。又为下文“没几天,一位西藏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做铺垫,为下文展开“同学们没有把视频看完,就敲定了买父亲的小米,五斤、十斤下了订单”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人物塑造上,由“他每天用小刷子蘸着烟蒂泡的水刷谷穗,好半天才刷完一只……我知道他眼神不好,看不清那些小虫子。他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沾着黑一道、绿一道的植物汁液”可知,通过言行突出父亲的认真细致,真实自然,不辞辛苦,使人物勤劳认真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典型。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能力。
    依据原文第一段“这是纯天然的羊粪,我们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和第十一段“我不光卖小米,还有核桃、蜂蜜、酸枣、荞麦、胡油、土鸡蛋。需要啥有啥,质量绝对没问题”可知,父亲不仅卖“绿色小米”,还卖各种地方特色农产品,体现了“父亲”紧跟时代特色,具有先进的意识和发展的理念。
    依据原文第一段“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以及第十段“父亲记日记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谷子成长的过程”,父亲让我转发朋友圈,让我加微信帮忙宣传,可知“父亲”善于学习,接受新事物,运用新科技。
    依据原文第十一段“咱的米能有啥问题,我自己种的还不知道……不要拿你们的水,要是不好喝就是我的米有问题”可知,“父亲”更具有经营智慧,重视经营服务。
    10.C11.B    12.A    13.D    14.(1)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到沛公的军营,私下会张良,把这件事详细告诉他,想要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2)项羽说:“富贵不回故乡,就像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谁知道他富贵了呢!”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 军:驻军,驻扎。句意:沛公驻扎在霸上。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四月,汉军已经进入彭城,掳掠那里的财宝、美女,每天摆酒席大会宾客。项王于是引兵向西从萧县进军,早晨向东攻打汉军,推进到彭城,中午时分,把汉军打得大败。
    “汉皆已入彭城”,“彭城”是入的地点,主语为“汉”,谓语为“入”,这是完整的句子,“汉”前“城”后断开,排除AD;
    “日中”下一句的时间状语,说的是“日中”时“大破汉军”,故“日中”前应断开,排除C。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是由东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错误,应是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十本纪、十二表”错误,应为十二本纪,十表。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羽做事迟疑……但没有抓住有利战机”无中生有。文中说的是“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可见,这是自然现象不利于楚军,属于客观因素,并非主观人为,所以不能说是项羽的问题。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夜”,连夜,名词作状语;“之”,动词,到;“具告以事”,状语后置,把这件事详细告诉他;“去”,离开。
    (2)补充主语“项羽”;“衣”,名词作动词,穿;“夜”,名词作状语,在黑夜中。
    参考译文:
    【甲】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作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与项王的军队匹敌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亲自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
    【乙】
    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了。有人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但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像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谁知道他富贵了呢!”那个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项王派人向怀王禀报破关入秦的情况。怀王说:“就按以前约定的那样办。”于是项王给怀王一个徒具虚名的尊贵称号叫义帝。项王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诸将相为王,并对他们说:“天下发动起义之初,暂时立诸侯的后代为王,为的是讨伐秦朝。然而身披坚甲,手持利兵,带头起事,暴露山野,三年在外,灭掉秦朝,平定天下,都是靠各位将相和我项籍的力量啊。义帝虽说没有什么战功,但分给他土地让他做王,本来也是应该的。”诸将都说:“好。”于是就分封天下,立诸将为侯王。立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建都南郑。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九个郡,建都彭城。
    这一年春天,汉王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兵马,共五十六万人,向东进兵讨伐楚国。项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命令诸将攻打齐国,他自己又率领精兵三万人向南从鲁县穿过胡陵。四月,汉军已全部进入彭城,掳掠那里的财宝、美人,每天摆酒席大会宾客。项王引兵西行奔向萧县,从早晨开始,一边攻打汉军,一边向东推进,打到彭城,已是中午时分,把汉军打得大败。汉军四处逃散,前后相随掉进谷水、泗水,楚军杀了汉兵卒十多万人。汉兵向南逃入山地,楚军又追击到灵壁东面的睢水边上。汉军后退,由于楚军的逼挤,很多人被伤杀,汉军士兵十多万人都掉进睢水,睢水因被堵塞都不向前流动了。楚军把汉王里外围了三层。正在这个时候,狂风从西北方向刮起,摧折树木,掀毁房舍,飞沙走石,刮得天昏地暗,白天变成了黑夜,向着楚军迎面扑来。楚军大乱,队阵崩溃,这样,汉王才得以带领几十名骑兵慌忙逃离战场。汉王原打算从沛县经过,接取家眷向西逃,楚军也派人追到沛县,去抓汉王的家眷;但汉王家眷已经逃散,没有跟汉王见面。汉王在路上遇见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他们带上车,一块儿西逃。楚军骑兵追赶汉王,汉王感到情况危急,就把孝惠帝、鲁元公主推落车下,滕公夏侯婴每次都下车把他俩重新扶上车,这样推下扶上有好几次。滕公对汉王说:“虽然情况危急,马也不能赶得再快,可是怎么能把他们扔掉呢?”就这样,姐弟俩才得以脱险。
    15.D16.从作品文字来看,辛弃疾和陶渊明在三个方面有相似处:
    ①“曾识”“梦中一见”,都是离开仕途,选择隐居;
    ②“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都是看淡功名,不慕富贵;
    ③“应别有,归来意”“甚东山何事”,退隐之中,内心仍然有所期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表示惋惜”错,“白发西风”写的是陶渊明白发归隐面对西风,词人流露的是一种敬佩之情。
    B.“表明作者与陶渊明一样痛恨坐享朝廷的俸禄”错,“折腰五斗”写的是陶渊明不堪忍受五斗米折腰,宁愿归耕。
    C.“意在指出那流传已久的对陶渊明的认识是错的”错,词人只是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有更深的意义含在其中,绝不仅只是逸致闲情。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词句“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大意是“到老才认识了陶渊明,梦中见到的仿佛是他的身影”。陶渊明与辛弃疾,本来志趣不同,性格各异,而作者却说他们已有了神交,并在梦中见过面了。辛弃疾早年有志于抗金,只是后来不受重用,受到压抑与排斥,在壮志难酬的老年时代,才想起陶渊明。他们都因残酷的现实打击而离开了仕途,选择了归隐。
    词句“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意思是“即使今后我难免出来做官,但荣华富贵已无味可品”,陶渊明也看淡荣华富贵,他们都是不慕名利与富贵之人。
    词句“应别有,归来意”意思是“你的归隐有更深的意义含在其中,绝不仅只是逸致闲情”,“甚东山何事”用了谢安“东山再起”的典故,他是为了拯救苍生。辛、陶两人在归隐中都还有所期待,希望有所作为。
    17.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臣之所好者道也     进乎技矣     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尔、毋、臣、技、阙、唯。
    18.①魂牵梦萦/魂牵梦绕/刻骨铭心/牵肠挂肚;②必不可少/不可或缺;③穷乡僻壤/穷山恶水/不毛之地。19.①“更多人”能够显示出“对方言的态度转变”的人在数量上的变化,“更坚定自信”“更强烈认同”中的“更”字表示在原有基础上程度的加深。
    ②“可能”表猜测、推断,原句中使用“可能”表示后文的结论属于作者的推测,增强了表达的严谨性。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此处是说方言给游子带来的眷恋感,突出更强烈的牵挂,可用“魂牵梦萦”“魂牵梦绕”“刻骨铭心”“牵肠挂肚”一类的成语。魂牵梦萦(魂牵梦绕):形容万分思念。刻骨铭心: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难以忘却。牵肠挂肚: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②处,文中强调“带有方言特色的表达”的重要性,已经成为“Z 世代”日常社交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填“必不可少”或“不可或缺”。必不可少:绝对需要的。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
    ③处,语境中强调贫穷,对应后文的“丰衣足食”,可以填“穷乡僻壤”“不毛之地”或“穷山恶水”一类的成语。穷乡僻壤:指贫穷落后、荒远偏僻的地方。穷山恶水:指贫瘠偏僻的荒山;水质不良未曾治理的河流。形容恶劣的自然条件。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某地荒凉、贫瘠。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改句将“更多人”改成了“人们”,“人们”是一个更普遍的概念,不存在前后的变化;而“更多人”表明“对方言的态度转变”的人在数量上有所变化,比以往要多,从而证明方言的重要性在增强。
    ②将“可能意味着”改成了“意味着”,“可能”表示一种推测,原句中使用“可能”表示后文的结论属于作者的推测,是作者的推断,而不是客观事实,“可能”一词的加入,让文章的表达更加严谨。
    ③将“对人生来源的更坚定自信和更强烈认同”改成了“对人生来源的坚定自信和强烈认同”,原句中的“更”字表示在原有基础上程度的加深,是通过与过去的对比来表达如今人们对方言态度的变化,从而突出了方言所蕴含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原句的表达效果要更好一些。
    20.B21.①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②可以提神醒脑、振奋精神  ③但如果摄入太多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词语含义的能力。
    画线句子处的“实在”是确实,的确的意思。
    A.具体而切实。
    B.确实,的确。与例句相同。
    C.其实。
    D.真实,不虚假。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上文列举的很多关于功能饮料的说法可以总结出“各有各的说法”,后文提    到“但是也都是各执一词”可以推断出应填入的应是表转折关系的分句。因此可填入“虽    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第②空,根据上文“这些成分是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和反应力的主要有效成分”以及本句承接上文说法的“的确”一词可以推断出应填写摄入适量咖啡因的效果,可填写与提振精神有关的内容。可以填:可以提神醒脑、振奋精神。
    ③根据上文“适量”“安全摄入量”等字眼及下文“反而容易导致”的不良后果,可以推断出填写的内容应与上文形成转折关系。因此可填入如“但如果摄入太多”等类似意思的语句。
    22.例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华五千年悠久文明的画卷,每一个画面都沉淀了那个时代的厚重与激扬,每一页无不闪耀着爱国主义的高洁光辉。似乎无论在哪个时代,总会有这样一群爱国志士,他们不畏强权,不惧豺狼,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为了人民的幸福与自由,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昌盛,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壮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出生在那个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陆游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祖国统一。“但悲不见九州同”,他将一生的夙愿带进了坟墓,只求子孙在王师北定中原之日,将这一好消息告诉黄泉下的他。
    任谁也不会忘记那大快人心的虎门销烟,那是黑暗与屈辱时中国人高昂起的头颅。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时林则徐奋勇地站了出来,他不仅扼断了侵略者伸向中国的魔爪,而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自尊与骄傲。即使在身遭迫害,流放伊犁时,他依旧慷慨激昂地说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他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那时的中国正处在风尖浪口上,邓小平却以一种难得的果断决绝,毅然打开国门,招商引资。即使面对众多的不解与责难,他也始终坚持着。最后,当现实告诉我们这位老人是何其睿智,我们也看到了他那炽热的赤子之心。
    顾炎武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历史长河中,英雄事迹,层出不穷;爱国人物,群星灿烂。他们真心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为祖国的美好将来奉献出一生。
    今天,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以先辈为榜样,树立远大的爱国主义情操,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对祖国人民有贡献的人,像岳飞一样有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我们要像鲁迅一样有民族的责任和担当;我们要像周恩来一样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少年要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胸怀祖国,胸怀天下,以民为本,共铸和谐。今天我们是桃李芬芳,明天我们就是国家的栋梁,我们将共同助力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了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材料中的关键句。材料列举钱学森,钟南山的事迹,列举这些事例意在说明担当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一种炽热的爱国热情,是人人都应具有的优秀品质。
    具体看来,担当,是承担并负起责任,是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履行自己的义务。我们可以联系社会现实,深思“担当”精神的缺失致使家国情怀蒙尘的事例:有人看到摔倒的老人,避而远之,害怕“惹祸上身”;有人推过揽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有人为一己之欲,抛家弃子,泯灭亲情;有人丧失国格,携款潜逃,逍遥域外;有人底线崩溃,寡廉鲜耻等,这都是弃家舍国缺少担当情怀的表现。考生要思考如何认识并养成厚重的家国情怀。 可从敢于担当、乐于担当、善于担当和精于担当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担当”二字进行全面诠释:敢于担当是一种精神,“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要扛重担、挑大梁。乐于担当是一种态度,“接受工作不走样,执行任务不打折”,不拖延、不敷衍。善于担当是一种能力,“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地位”,要办实事、做到位。
    构思行文时,以责任担当为中心,设置分论点进行论述,强调责任担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如责任担当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情操,是一种态度习惯,是一种爱国情怀。最后总结全文,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勇于责任担当是人人应具有的优良品质,是人积极向上、乐于进取的综合表现;表明新时代青年人应继承这种爱国情怀,担当历史使命,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
    立意:
    1.事不避难,勇于担当。
    2.厚植家国情怀,勇于担当责任。
    3.顺境逆境看襟度,大事难事看担当。
    4.匹夫之责,家国担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