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期末考 >

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2023年  1月  11 日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因而十分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戏剧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体验理论”,其实质就是强调逼真,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如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是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的:“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在空心的橹里灌上一半水,摇橹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显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让观众接受一个“客观真实的”、不容怀疑的情节。
    那么,西方观众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观赏戏剧的呢?观众通常会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因而,在剧场里,观众的内心即使被触动,也不会即席发声或者与他人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中国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对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显然,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威尼斯小船相比,梅兰芳表现的摇船少女在细节上与客观真实相去甚远,但在逼真度上却各有千秋,因为观众衡量他们的尺度是不同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力图证明这就是真实,所以从真实的角度来看,它还有种种不真;梅兰芳努力去表演得像真实,所以从表现的角度看,它已经很像真实了。这就是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不同的立足点产生的不同结果。
    由于中国戏曲重心在演员的表现力,因而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
    如说看演员能力。最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不同角色、不同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所以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在名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段)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在演员方面,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头子、老太婆,老年演员能扮演小姑娘、小伙子;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女演员能扮演男人。
    从以上西方戏剧和中国戏曲的差别中可以看到:西方戏剧力图消除剧情、演员、场景与观众之间的差异,力争消除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之间的差异,其成就也在这种“消除”之中。中国戏曲很明确地显示着剧情、演员、场景与观众之间的差异,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之间始终保持着审美距离,其成就也在这种“距离”之中。
    (摘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德国戏剧家贝尔托·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的建构,与中国传统戏曲有着密切联系。1935年,布莱希特在莫斯科观看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演出。这一次观演,对其戏剧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36年,布莱希特写成《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一文,提出了“陌生化”这一重要的美学概念。
    布莱希特对欧洲戏剧舞台上流行的“第四堵墙”[注]演剧观极为不满。他指出,欧洲演员表演时有意把自身隐藏在“第四堵墙”之中。也就是说,演员表演时有意制造舞台表演的真实幻觉,让观众置身于剧情中并触发其感情,使观众的感情与演员自己的感情相融合,从而实现舞台表演对观众的同化。在布莱希特看来,这种强调移情共鸣的演剧方式是欧洲戏剧艺术发展的桎梏。它不仅使演员与观众处于神智恍惚的非理性状态,而且消解了观众的主体意识和行动意志,也削弱了戏剧的社会作用。而要改变欧洲剧场中舞台上的演员与舞台下的观众同悲欢的状况,就必须进行戏剧艺术审美思维的变革。
    在布莱希特看来,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为欧洲戏剧艺术的变革提供了重要借鉴。他认为,中国古典戏曲的独特魅力,源于其所遵循的“陌生化”美学原则。其一,演员注意自身与角色之间的距离。中国戏曲演员在舞台上会有意关注和展示自己的表现手法,用程式化手段刻画人物。其二,演员注意观众接受与舞台表演之间的距离。“防止观众在感情上完全忘我地和舞台表演的事件融合为一”,以固化观众的“观察和观看的立场”。由布莱希特的以上分析中不难发现,“陌生化”被其视为一种戏剧表演技巧以及应有的演剧效果。演员应在舞台上冷静理智地观察自己的表演,提醒自己不要和被表现的人物融合在一起。演员的这种“陌生化”表演,也在提醒观众要保持理性观察立场。这样,观众在被演员表演打动的同时,能够
    清醒意识到自我作为剧场演出的“观察者”的身份。
    布莱希特之所以反对演员表演时和观众观剧时入戏过深,是因为他认为舞台上的表演应激发观众的陌生感和惊奇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与事物,往往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由此导致了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敏锐感觉的丧失。因而演员应突破那种强调移情共鸣的演剧观的束缚,用不同寻常的新形式来表现那些人们所习惯的、熟悉的事物,以使观众对这些事物感到陌生、意外和好奇。如果观众能带着疑问去看待舞台上的演出,自觉反思演员的表演是否妥当,舞台表演中所呈现的“世界”是否合理等问题,也许就能从中发现、获得新的认识。陌生化效果的目的,就在于培养观众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立场,把观众的移情共鸣转化为质疑反思,深化观众对舞台表演的理性认知。
    (摘编自周晓露《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与中国传统戏曲》)
    【注】舞台一般只有三堵墙,“第四堵墙”是指舞台和观众之间的一堵看不见的、幻觉的墙。也就是说,演员表演时应当无视观众的存在,就仿佛自己与观众之间有一堵看不见的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体验理论”强调戏剧的客观真实性,追求剧情、场景的绝对真实,演员完全投入角色,以使观众更好地沉浸到剧中。
    B.在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中,虽然舞台上没有小舟,但梅兰芳精湛的表演依然呈现出细节上的客观真实。
    C.欧洲戏剧舞台上流行的“第四堵墙”演剧观要求演员表演时无视观众的存在,通过移情共鸣实现对观众的同化。
    D.布莱希特认为,演员表演时只有以不同寻常的新形式来表现不同寻常的人与事物,才能激发观众的陌生感和惊奇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西方观众以是否真实评判演员和情节,这种观剧心态是不可取的。
    B.名演员的折子戏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更能吸引中国戏曲观众,是因为折子戏更能表现演员的演技。
    C.如果布莱希特没有在莫斯科观看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演出,就不会提出“陌生化”这一重要的美学概念。
    D.西方戏剧力图消除差异,中国戏曲明确显示差异和“距离”,由此可见,沉浸式演出方式将会取代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够产生“陌生化”效果的一项是()(3分)
    A.话剧《如梦之梦》使用环绕式舞台,观众坐在舞台中央的下沉式座区“莲花池”中,座椅可以360°旋转,演员在其四周表演。
    B.南京市越剧团的实景戏《红楼梦》把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变成了一步一景的特设舞台,观众身临其境,仿佛都成为“红楼梦中人”。
    C.我国第一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把长江上的行船和大汉口码头作为剧场,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武汉生活场景。
    D.元杂剧中人物上场往往先念带有对自身评价的定场诗,如《单刀会》中鲁肃的“定场诗”:“三尺龙泉万卷书,皇天生我意何如?山东宰相山西将,彼丈夫兮我丈夫。”
    4.材料二论述了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请简要梳理这一理论的建构过程。(4分)
    5.拟组织全体成员前往大剧院观看老舍的经典剧目《茶馆》,作为社长的你,事先要为大家作一次“观剧素养提升”的微型培训,请结合材料列出你培训发言的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个长翅膀的老头
    加西亚·马尔克斯
    雨下到第三天,佩拉约两口子在屋里打死了成堆的螃蟹。佩拉约只好穿过被雨水淹没的院子把它们扔到海里去,因为他刚刚出世的孩子发了一夜烧,他寻思都是这些螃蟹招来的晦气。中午,光线十分微弱,佩拉约扔完螃蟹回到家里,模模糊糊地看见院子当中有一个什么东西在蠕动和呻吟。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头儿趴在泥水里,他身上长着一对巨大的翅膀,很碍事,无论怎么挣扎都站不起来。
    佩拉约被眼前可怕的情景吓坏了,赶紧跑去找他的女人埃利森达。他女人当时正把凉毛巾敷在生病孩子的头上,被佩拉约一把拉到院子中间。两个人惊愕地望着倒在地上的人。那人衣衫褴褛,口中的牙齿稀稀拉拉,他那像落汤鸡似的老态龙钟的样子显得格外可怜。身上那对大兀鹫翅膀又脏,羽毛又稀疏,一动不动地摊在泥水里。他们叫来了一位能掐会算的邻居来看看他。
    “他是一个天使,”她告诉他们说,“我可以肯定,他是为你们的孩子来的。只是因为这个可怜的家伙太老了,结果被雨打落在地上。”
    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佩拉约家里捉到一个活脱脱的天使。整整一下午,佩拉约拿着他那根警棍站在厨房里守着,临睡前还把他从泥水里拽出来,同母鸡一起关进铁丝编的鸡笼里。半夜,孩子醒了,烧退了,想吃东西了。于是两口子大发慈悲,决计把天使放走。但是,当
    他们趁着晨曦走到院子里的时候,看到左邻右舍全都聚集在鸡笼前逗天使玩儿。这帮人对天使毫无敬畏之心,竟还从铁丝网往里给他扔吃的东西,仿佛他不是什么神灵,倒是马戏团里的一只动物。
    这个耸人听闻的消息传开,惊动了贡萨加神父,他七点前赶到时,首先重温了一遍教义。当贡萨加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这位全然不懂人间言行的老者几乎连他那老态龙钟的眼睛也不抬一下。这证实了那东西并不懂得上帝使用的语言,也不知道问候上帝的使者。神父开始怀疑他在作假——他那副可怜的模样与高贵的天使毫无共同之处。于是神父离开了鸡笼,简短地告诫好奇的人们,叫他们不要被天真蒙住了眼睛。
    捉住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几个小时后,院子里便像熙熙攘攘的市场一般。于是埃利森达想了个好主意:把院子筑起围墙,收五分钱门票看天使。
    好奇的人们从老远的地方赶到这里。佩拉约和埃利森达甭提多高兴了,因为不到一个星期,家里所有的房间都堆满了钱,而等着朝圣的香客已经排得一眼望不到边了。
    这时,有人在村里搞了一个巡回展出,展出的是一个由于违背父母之命而变成蜘蛛的少女。看蜘蛛的门票不仅比看天使的门票便宜,而且允许观众就她的痛苦遭遇提出任何问题,还允许颠来倒去地观察她,好让所有的人都不怀疑这桩可怕的事实的真实性。这是一只可怕的意大利狼蛛,身体有一只绵羊大小,长着一个忧伤的少女的脑袋。最叫人揪心的还不是她那离奇的外表,而是她原原本本地讲述她不幸经历时那种痛心疾首的表情。当她几乎还是一个小姑娘时,有一次她偷偷地溜出家门去参加一场舞会,当她跳了一宿舞从森林里回来的时候,突然一声炸雷劈裂长空,从裂缝中迸出一道可怕的闪电将她变成了蜘蛛。当那个变成蜘蛛的少女名声大噪的时候,而佩拉约家的院子就又变得像连下三天暴雨时那么冷清,空无一人,只有螃蟹在屋里到处爬。房东两口子对此毫不惋惜。他们用收的门票钱造了一幢两层的住宅,有阳台花园,门槛修得高高的。偶尔佩拉约两口子会用克辽林消毒水清洗鸡笼或熏点卫生香,但这并不是为了恭维天使,而是为了驱除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全家蔓延的恶臭。
    天使不仅熬过了那个严酷的冬天,而且随着春天的到来开始恢复了,在十二月份,他那布满阴郁的瞳仁又渐渐地变得明亮起来,翅膀上开始长出又大又硬的羽毛。
    一天早上,埃利森达正在切洋葱片准备午饭,似乎觉得一阵海风吹开了阳台门的插销,刮进屋里。于是她从窗口探出头去,惊讶地看到天使正展翅欲飞。他十分笨拙,结果把菜地弄得一塌糊涂,那翅膀在阳光下一阵乱扑腾,差点儿没把棚子打翻。最后总算飞了起来。在看见他颤巍巍地扇动着老兀鹫翅膀飞过最后几家的房顶后,埃利森达为自己也为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一面切着葱头,一面盯着他,直到再也无法看见,因为这天使再也不会扰乱她
    的生活,而只是地平线上模模糊糊的一个小点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翅膀的老人是在雨下到第三天时在佩拉约家院子里被发现的,老人的到来完全出乎佩拉约的意料,夫妇二人对此感到惊愕。
    B.小镇居民最初对长翅膀的老人充满好奇,后来逗弄、参观,最后将他遗忘,这是他们麻木冷漠、缺乏同情心的表现。
    C.贡萨加神父到场后要先温习教义,认为不懂拉丁语便是“不懂上帝的语言”,这突出了作为神父的他对教会的虔诚。
    D.小说的故事虽然荒诞,但是给人一种真实感,这得益于文章细节之处描写逼真详尽,场景具体,情感表达真实。
    7.关于文中蜘蛛少女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女变成蜘蛛,是由于违背父母之命,当时她参加完一场舞会,刚刚回来。
    B.展出蜘蛛少女的人为了牟利而不顾少女感受,他与佩拉约是同一类人。
    C.“忧伤”一词反映出少女内心的痛苦,名声大噪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D.人们转而去关注蜘蛛少女是因为少女来自人间,她的讲述更具真实性。
    8.马尔克斯在谈自己作品的共性时,曾说:“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他的这一观点是如何在老人身上得到体现的?请简要分析。(4分)
    9.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作品采用“魔幻”“神奇”等手段展现一种荒诞、讽刺效果,马尔克斯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其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请以本篇小说为例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汉成帝建始元年春,石显迁长信中太仆,秩中二千石。显既失倚,离权,于是丞相、御史条奏显旧恶。及其党牢梁、陈顺皆免官,显与妻子徙归故郡,忧懑不食,道死。诸所交结以显为官者,皆废罢。少府五鹿充宗左迁玄菟太守,御史中丞伊嘉为雁门都尉。司隶校尉涿郡王尊劾奏:“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知显等颛权擅势,大作威福,为海内患害,不以时白奏行罚,而阿谀曲从,附下罔上,怀邪迷国,无大臣辅政之义,皆不道!衡、谭举奏显,不自陈不忠之罪,而反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徒,妄言‘百官畏之,甚于主上’卑君尊臣,非所宜称,失大臣体!”于是衡惭惧,免冠谢罪,上丞相、侯印绶。天子以新即位,重伤大臣,乃左迁尊为高陵令。然群下多是尊者。衡嘿嘿不自安,每有水旱,连乞骸骨让位。上辄以诏书慰抚,不许。夏四月,黄雾四塞,诏博问公卿大夫,无有所讳。谏大夫杨兴、博士驷胜等皆以为:“阴盛侵阳之气也。高祖之约,非功臣不侯。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外戚未曾有也,故天为见异。”于是大将军凤惧,上书乞骸骨,辞职。上优诏不许。御史中丞东海薛宣上疏曰:“陛下至德仁厚,而嘉气尚凝,阴阳不和,殆吏多苛政。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谴呵及细微,责义不量力。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及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之礼不行夫人道不通则阴阳否隔,和气不通,未必不由此也!《诗》云:‘民之失德,干糇以愆。’鄙语曰:‘苛政不亲,烦苦伤恩。’方刺史奏事时,宜明申敕,使昭然知本朝之要务。”上嘉纳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及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之礼不行/
    B.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及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之礼不行/
    C.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及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之礼不行/
    D.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及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之礼不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忧懑不食,道死”与“从此道至吾军”(《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字用法含义不同。B.“先帝任用倾覆之徒”与“郯子之徒”(《师说》)两句中的“徒”字用法含义相同。
    C.“非功臣不侯”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两句中的“侯”字用法含义不同。D.“故天为见异” 与“见犯乃死”(《苏武传》)两句中的“见”字用法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石显在被调离中枢要职,担任长信中太仆之后,由于失去了靠山,而被丞相和御史劾奏,党羽被免官,一家被驱逐,以致忧郁愤懑而死。
    B.司隶校尉王尊弹劾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汉成帝出于刚刚即位的一些顾虑,并没有惩处被弹劾的人,反而把王尊贬为高陵县令。
    C.丞相匡衡被弹劾后,内心不安,免冠谢罪,连年请求退休让位,虽然百官多认为王尊言
    之有理,但汉成帝总是下诏安抚慰留匡衡。
    D.御史中丞薛宣上书说,当下巡查地方的刺史,行事随心所欲,过多地干预郡县施政,并搜求吏民过失,以致淳厚风俗衰落,百姓失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陛下至德仁厚,而嘉气尚凝,阴阳不和,殆吏多苛政。
    (2)方刺史奏事时,宜明申敕,使昭然知本朝之要务。
    14.王尊上书弹劾匡衡、张谭哪些罪状?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风入松·福清道中作①  刘克庄
    归鞍尚欲小徘徊,逆境难排。人言酒是消忧物,奈病余孤负金罍②。萧瑟捣衣时候,凄凉鼓缶③情怀。
    远林摇落晚风哀,野店犹开。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似前回。
    【注】①此词作于刘克庄从建阳罢官归莆田,途经福清之际。②金罍(léi ):饰金的大型酒器。③鼓缶:《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成玄英注:“盆,瓦缶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孤负金罍”四字,写的是作者因病而不能饮酒消愁,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思
    念之情。
    B.“萧瑟捣衣时候”运典写景,兼点时令。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勾起对往日的回忆,
    抒发了悼念之情。
    C.“多情”一句是说自己于旅店住宿,虽然孤独寂寞,但有店主守灯陪伴,勉强可以得
    到安慰。
    D.本词情景交融,词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妻子的深情厚意,读来自然真切,让人深感凄美悲痛。
    16.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夜来幽梦忽还乡。”同是悼念亡妻,苏轼在梦中都想回到千里之外的故乡,而现实中的刘克庄“归鞍”却“徘徊”,请结合诗句分析刘克庄“归鞍”却“徘徊”的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孔子在《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法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既是淡泊世事的承载,又是羁旅之愁的寄托,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从志在必得的少年到白发苍苍的老年只做了研发核潜艇这样一件事的黄旭华的看上去“很简单”的履历其实“很不简单”。放下儿女情长,隐姓埋名专注科研30年,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抉择,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相对一些人身上追名逐利的浮躁风气,相对一些部门工作干得少、口号喊得漂亮的不实作风,相对一些干部捞实惠、要地位的自私做派,黄
    旭华正如网友们所感佩的,是“熊熊燃烧的精神火炬”“志行万里的人生楷模”。
    时势出英雄,而英雄往往有两种:一种是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一种是忧国忘家、    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前一种考验的是胆识,后一种考验的则是毅力。这两种品德,黄旭华    ②   。目睹中国遭受日本侵略者欺凌,他在中学时期果断作出“弃医从船”的选择;响应国家研制核潜艇的任务,埋头苦干,一干就是30年;功业已成却不养尊处优“吃老本”,分分秒秒献身于研发人才传帮带……黄旭华用   ③   、无怨无悔的毕生奋斗,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熔铸于强国强军的伟大事业中,树起一座受人敬仰的精神丰碑。誓言无声,大国重器就是最好的名声;生命有限,高歌以行就是最好的留念。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些文化包罗万象,以文物遗迹、传说故事、民间风俗、建筑工艺、民间技术、文学艺术等形式留存于广袤大地,_①_,加强对这些文化宝藏的认定建档、挂牌保护非常有必要,有意义。但仅仅做好“藏”的工作还不够,  ②  ,使文化资源宝藏为更多的人所欣赏和传承。
    打造融于生产生活、通俗易懂、生动时尚的传承话语体系,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为此,必须精准对接__③____,真正了解当下群众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善于发现、吸纳和提炼广大人民群众的新发现新创造,用他们喜闻乐见的通俗话语和视听传媒来加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的火爆,充分展示出科技文创的魅力,说明只要满足百姓需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沃土上深耕细作,就一定会创作出更多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化产品。
    21.文中画线句在论述中犯有某一逻辑错误,下列与之犯有同样错误的一项是(  )(3分)A.甲说:“世界上所有的鸟都是会飞的。”乙说:“世界上不是所有的鸟都是会飞的。”丙评价道:“你俩说得都不对。”
    B.两人说马,甲说,我见过一匹高两米的马,乙说,我见过一匹长10厘米的马。甲说绝对不可能,乙说:“我说的是海马”。
    C.消费者:老板,您这牛肉面里怎么没有牛肉啊?老板:这不很正常嘛?老婆饼里有老婆
    吗?夫妻肺片里面有夫妻吗?
    D.有位青年学生向爱迪生吹嘘他要发明一种“万能溶液”——能溶化世上万物,爱迪生反问他:“那你用什么来装这种溶液呢?”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影响。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社会,是被纷繁的信息“同质化”,还是保持个性独立,或是坚持“和而不同”?你的选择里藏着你未来的样子,你未来的样子是中国未来的样子。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