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月考 >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威远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威远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硫的一项是(   )
    A. 革命诗词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念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
    B. 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C. 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前后的长沙与1936年2月写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内容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
    D. 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流传,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 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 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D. 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
    A.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4. 请结合材料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党产人的革命诗词的特点。
    5. 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应如何评价古代帝王。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太阳吟①
    闻一多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
    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
    又加他十二个时辰底九曲回肠!
    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
    烘干了小草尖头底露水,
    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泪盈眶?
    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
    省得我受这一天天底缓刑,
    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
    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
    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
    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
    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
    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
    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
    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
    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
    你也好象无家可归似的呢。
    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
    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
    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罢。
    可能指示我我底家乡底方向?
    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
    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太阳啊。生命之火底太阳!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底情热,
    同时又是球西半底智光?
    太阳啊,也是我家乡底太阳!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
    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
    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注:①作于诗人1922年在美国留学期间。
    文本二:
    在中国传统诗歌里,“太阳”大多作为自然背景中的一个有机元素存在,是自然整体性质的一个符号,并未取得与抒情主人公的平等地位。曾经热衷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闻一多抛弃了这个传统,他将“太阳”从宇宙中抽取出来,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互相对话,宇宙对于太阳,倒仿佛是它难以返回的“家乡”,这种取象、立象方式,无疑是对中国诗歌传统的一大开拓性贡献。
    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写太阳“刺得我心痛”,诗人清晨醒来,怨恨太阳惊扰了自己的乡梦,让自己陷入苦痛之中。
    B. “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诗人身在异国,遥想北京秋天的景象,凸显对家乡的思念。
    C. “你也好象无家可归似的呢。”诗人把太阳视为同病相怜的知己,向它倾吐自己内心的苦恼。
    D. 太阳兼有“球东半底情热”与“球西半底智光”,诗人由物悟理,有了太阳的慰藉,便觉他乡是故乡。
    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十二节,每节三句,一韵到底,有整齐的建筑美和极富和谐的音乐美,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B. “可烘得干游子的冷泪盈眶?”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反问,更能体现出诗人的游子心情,增强了感染力。
    C.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是视觉与听觉、静与动、实与虚的完美结合。
    D. “六龙骖驾”“神速的金乌”以远古神话再现太阳的风采,丰富了诗歌意象,拓展了诗歌意境。
    8. 如何理解“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的含意?
    9. 文本二说诗人将“太阳”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互相对话”,请结合文本一谈谈诗歌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文本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文本二:
    群葩①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②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予夏季倚此为命者,其可人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有删改)
    【注释】①葩:花。②芙蕖(qú):即荷花,又称菡萏(hàn dàn)、芙蓉、莲花等。③迨(dài):及,等到。
    10. 对文本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B. 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C. 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D. 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可爱者甚蕃”与“吴广素爱人”中的“爱”含义相同。
    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中的“而”用法相同。
    C. “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含义相同。
    D. “及花之既谢”与“长跪而谢之”中的“谢”含义相同。
    12. 古代汉字意蕴丰富,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说文解字注》“盖大叶骇人,故谓之荷”与“自荷钱出水之日”中“荷”的意思相同。
    B. 《说文解字》“莲,芙蕖之实也”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莲”的所指相同。
    C. 《说文解字》“菡也,实为菡萏,未发为菡萏”与“迨至菡萏成花”中的“菡萏”意思相同。
    D. 《尔雅》:“芙蓉之含敷蒲也。”李时珍也说芙蓉是“敷布容艳之意”,所以常用“出水芙蓉”来形容天然艳丽的年轻女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2)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14. 两则文本都写了“莲”,但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①
    辛弃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②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③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④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⑤。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注】①《艺蘅馆词选》中梁启超语:此南渡之感。②刬地:宋时方言,相当于“无端地”“只是”。③云屏:云母镶制的屏风。④绮陌:多彩的大道,宋人多用以指花街柳巷。⑤纤纤月:形容美人足纤细。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述说词人故地重游,追忆当年曾与一歌女在此离别情景,展现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现实。
    B. “棠花”“东风”“垂杨”“飞燕”等意象的运用,描绘了一幅春暖花开、春风和煦、垂杨轻摆的春景。
    C. “旧恨”是指词人感叹春天已逝,“新恨”则是缘于凄风苦雨天气恶劣,本来不佳的心情更加糟糕。
    D. 词人由借景抒情到直抒胸臆,由回忆而现实,由浅入深,起于抒情终于抒情,寄寓难以言说的理想。
    16.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词人年轻时评论时政,书写激浊扬清文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中描写壮丽奇特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表明了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同学们对火星探索十分好奇,查找了相关资料。请你根据以下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从1960年的“火星一号”到2018年“洞察号”,人类共进行了40多次火星探测任务,其中成功的任务仅占到约一半。① ?难点1——探测器发射窗口少。月球探测每年都有窗口期;火星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每隔约26个月才有一次“火星探测窗口”,因此②           ,就只能再等两年。难点2——测控和数传面临的困难大。放风筝的时候,风筝飞得再高,还有一根线在手中,在飞向火星的漫漫长路上,探测器和地面之间也有“一根线”,那就是测控和数传。但深空测控通信的信号空间衰减大、信号传输时延长、信号传播环境复杂、高精度导航十分困难。难点3——抵达火星难、着陆火星难。火星距离遥远——人类探测器飞往火星耗时大约要7个月——这对方案总体设计、可靠性设计、计划管理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火星探测器的信号从火星传到地球需要几十分钟,而探测器从运行轨道着陆到火星只需要7分钟,③           ,只能完全依靠探测器自身来控制选择。因此,必须精确控制探测器的各个程序,才能成功软着陆。
    18. 文段中破折号的用法很特别,小李仔细翻查学过的课文,发现破折号的用法很多样,其中与划横线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C.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D. 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
    19. 小李打算将这段介绍转给同样对火星探测很感兴趣的好朋友小王看,但误删了三个语句,请你帮忙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放风筝的时候,风筝飞得再高,还有一根线在手中,在飞向火星的漫漫长路上,探测器和地面之间也有“一根线”,那就是测控和数传。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①青春的笑脸,是每个人最美的符号。②在那段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尽情欢呼,尽情追逐。③我们该怎样把握青春? 这是每一个年轻人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④要让转瞬即逝的美好成为人生的永恒,在活力四射的年龄创造无 限的价值。⑤毛泽东的青春,义气风发、才华横溢、指点江山;周恩来的青春,心存大志、上下求索、忧国忧民。⑥李大钊曾经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⑦青春,需要我们树立起为国为民奉献的理想,让青春在为他人的奉献中闪现砥砺之光,让青春            。
    2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③处的“这”是一个代词,应该删去。
    B. ⑤处的“义气”有误,应写作“意气”。
    C. ⑥处的句号使用有误,应放在引号内。
    D. 将④置于⑥⑦两句之间,文意也连贯。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续写一个句子。要求:文意连贯、完整且与前一句句式相同。
    四、材料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2、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陆游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4、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
    5、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名。——章炳麟
    鲁迅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挑选两至三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