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5/04/18 08:04:4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2年11月10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案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先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所带团队日前披露三项科研成果。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病情无一加重,重型/危重型患者病亡风险降低八成多,康复患者症状改善复阳率低。仝小林说,从轻症、重症/危重症到康复期,是治疗新冠肺炎的三个不同阶段,构成一个完整链条。治疗新冠肺炎,中医药全过程起效,彰显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为全球抗击疫情贡献了中国智慧。
②其中第一项研究是在武昌社区开展的新冠肺炎轻症患者使用寒湿疫方(武汉抗疫方)干预。该研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团队、武昌区政府、湖北省中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刘保延团队、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建平团队等共同完成。他们以武昌区隔离点居家治疗的确诊新冠肺炎患者为目标人群,以寒湿疫方(武汉抗疫方)为暴露因素,服用寒湿疫方的患者为暴露组,未服用任何该药(包括汤药、配方颗粒)的患者为非暴露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转重率及患者转重的影响因素。
③研究结果显示,最终进入分析的共有721例,寒湿疫方组430例,对照组291例。主要的结局指标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率:寒湿疫方组为0例(0.0%),对照组为19例(6.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总体年龄的均数为48.5±14.4岁,中位年龄为48岁。有合并基础疾病的例数为334人,占46.3%,合并使用中成药的例数为452人,占62.7%。研究表明:在社区推行寒湿疫方对控制新冠肺炎病情的加重具有保护作用。
(摘编自《治疗新冠肺炎中医药全过程起效》)
材料二:
①中医以独特的思维活动作用于诊断过程,构成了中医诊断的核心因素。中医诊断思维是中医思维在诊断疾病上的应用体现,也是认识疾病的必然过程。中医诊断学把这个过程分为四诊和辨证论治两个连续阶段,其原理来自整体观念的指导,体现在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四个方面。
②“司外揣内”见于《灵枢·外揣》:“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
③从狭义上,“内”是指机体内在的病理变化,“外”是指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征象,包括症状、体征等。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机体内部与外部具有统一性。“司外揣内”就是通过诊察表现在外的各种征象,推测体内的病变。从整体观出发,“外”广义上也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因为人处在天地之间,所以“司外揣内”不仅要重视人自身显现出来的征象,也要关注其所处的外在环境变化,从而揣测内在的脏腑变化机制。
④“见微知著”,字面意义是通过细小的变化能够了解整体的结构。应用到中医诊断的思维上,就是一方面注重局部与全身的关系,从局部微小的变化所隐藏的机体生理、病理信息能推测到整体的变化,同时也要注意疾病的动态变化过程,做到防微杜渐。
⑤随着中医诊断技术的发展,“微”不再仅仅体现在舌、面、耳、眼、鼻、脉等传统意义上的四诊采集的信息上,还可以借助现代的中西医诊断仪器设备和手段。比如脉诊仪、舌诊仪、电子鼻等,可以使医生在诊断“微”的时候更加客观化;阴道镜、胃镜、生化指标等现代仪器检测的微观表征可以延伸四诊信息采集的范围,辅助医者进行“状态”的辨识,把握疾病发展规律。
⑥何谓“以常衡变”?《玉篇·巾部》云:“常,恒也。”可引申为常规、规律等。“变”是指变异、变化。“常”是一个界限,一个标准,因此要求诊断的标准要非常明确。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分析的过程中,要力求标准化、客观化。同时,也要注意,“常”与“变”也是相对的,在一定情况下的“常”,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是“变”。如老人的“常”与年轻人的“常”是不同的。孕妇的滑脉属“常”,但出现在非孕期可能就是“变”。再次,“以常衡变”的“常”和“变”也体现在量变到质变上。临床上的多数症状与体征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也是症状与体征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在诊断病证时,不能只重视质的改变,而忽略量的改变。
⑦“因发知受”,即根据机体所表现出来的证候,推测是否感受外邪以及感受何种外邪。“因发知受”是一个逆向思维过程,是“司内揣外”。中医学这种探求病因的方法,称为“审证求因”。“因发知受”是在整体宏观思维的指导下进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通过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观察患者,搜集所“发”病情资料;立足于机体当前的整体反应探求所“受”病因;综合考察多样化的致病因素,全面分析,整体把握。
⑧整体观念是中医思维的核心,贯穿于中医诊治的全过程,其主要包含有机整体、天人合一、时空统一三个方面。辨证论治是整体思维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既体现了中医学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体现了中医运用宏观、联系的思维看待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特点。
(摘编自《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材料三:
①2006年,一些人提出“中医是伪科学”“废除中医”等观点,在社会上引发激烈争论。这个提议使得中医药步入了危机。但是否要废除中医药,这个问题有待大家的深究。在自然科学概论这门课程中,我从老师那里了解到有关中医药的一些知识,针对“是否要废除中医药”这个问题,社会各界人士各持己见,在此同时我也有了思考。
②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功耀教授在博客上发表第一篇文章《告别中医中药比破除迷信更容易》,拉开了他批判中医中药的序幕。6月13日,张教授又发表了《从中医药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起》一文,引起了网友强烈的反响,评论达百条。其中表示反对意见的占大多数,之后张功耀围绕这一话题继续撰文多篇。10月7日,张功耀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起了“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公告”的签名活动,短短几天,签名人数已经过万。
③中医中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神农氏尝百草开始,一直到近代为中国人的诊病疗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间诞生了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伟大的医学家。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为何坚决地认为中医中药无可救药?为何要让中国人抛弃几千年的传统?发起“取消中医”的签名行动,是理性的探讨抑或纯粹是无聊的炒作?但是无论张教授出于什么目的,中医药引发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与解决。
(摘编自《中医必须废除?大学教授发起取消中医签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治疗新冠肺炎,中医全过程起效,显示出独特的效果,这是中医对世界医疗事业做出的贡献。
B.中医药介入新冠肺炎的治疗,要对不同年龄段的轻、重症患者进行一定数量的实验研究才能实现。
C.中医药治疗病人有其疗效,是因为它有着一套严密的思维体系,这种思维体系源于中国传统哲学中整体把握的观念的指导。
D.知名教授发出的“取消中医药”的呼吁,引起众多人士的反应;不论该教授出于什么目的,我们去探讨与解决中医药引发的问题都是值得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西医对比中,只要有实验人数与参照人数,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就具备统计学意义。
B.中医诊断强调“见微知著”,注重对患者信息的采集,而现代的西医诊断仪器设备和手段,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C.认为中医药是伪科学的观点在目前还是有一定市场的,面对这种情况,中医应该要反思,如何改进理论与方法,努力向西医靠近。
D.中医药产生于中国,是由中国几千年的地域环境与文化传统决定的,如果脱离地域环境与传统文化来看待中医,可能很难得出公正而理性的认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医思维范畴的一项是( )(3分)
A.以“种痘法”对抗天花病毒 B.对癌细胞进行靶向治疗
C.早睡早起,练太极、五禽戏 D.生病后用滋补品或药膳来进行调补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对于中医,目前有不少人主张废除,但也有很多人主张传承并发扬,请你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心境
吴荣德
今年的重阳时节,天气变幻莫测,姗姗来迟的桂花赶了个晚集。一夜秋风瑟瑟,天刚蒙蒙亮,有个瘦小个的身影已在马路上忙碌开了。一身的橙色镶嵌着几条对衬的灰白,这样的装着平时很少有人去在意,或许他们太普通了。洒满一地的树叶被风吹得有些凌乱,残叶的焦黄与黑色的柏油路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只见他不慌不忙机械地重复着相同的那几个动作,印有环卫部门标记的小型三轮车半个小时后就被树叶装满。
道路清洁工作一般都在人们上班之前完成,看来今天是不可能了。上午八点多,天又下起了蒙蒙细雨,那瘦小个子已经把路面上的枯叶基本上清理了。只剩下道路中间的两条窄长的绿化带,枯叶在草丛里随风蠕动着,很难清除。
这时候,瘦小个子摘下浅蓝色的口罩,长吁了一口气,从口袋里掏出香烟,点燃了一支,猛抽一口,然后坐到路边的条石上。看着他抽烟的姿势极其享受,我上前跟他打招呼:“今天这活够呛吧!”他抬起头打量着我,却没吱声,向我微笑着,额头上几条细小的皱纹传递出岁月沧桑。“烟瘾上来了,刚坐下。”他站了起来,肯定误以为我是管事的前来检查。他接着说:“绿化带里那些树叶,要等鼓风机把它吹出来才能扫!”
“坐下休息吧,这半天够累的!”他听后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显得有些受宠若惊。在交谈中得知我是个闲人,他便无拘无束起来。
“这段路夏天树荫遮天,整个路面几乎晒不到太阳,比冬天舒服很多。”我对他说。
“这法国梧桐是速生树种,属悬铃木科,有‘行道树之王’美称,是每个城市街道绿化的首选。”我听得一脸惊讶,这时好像有什么东西砸到我的背上。转身,低头,看见脚边有串刚从树上掉下来的果子。捡在手上,还连着一片黄叶。如果没有这片叶子,我肯定会认为这就是没成熟的青色杨梅,那大小、那手感,由不得你不信。他接过我手上这貌似杨梅的东西,顺手扔进了畚箕,对我说:“这法桐的果子一无是处,真正的梧桐树结的果有药用价值。”我茫然地看着他,心里油然生出一股敬意。
人往往是这样,只要你愿意聆听,他就会乐意诉说。“兄弟,今年贵庚?”我问他。
他似笑非笑地望着我的脸,显得有些狡黠:“肯定比你长一大截啰!”见我傻愣的样子,他接着说:“我呢,已逾古稀三个年头了,瞧不出来吧!”“那你这份工作……?”“只要他们不嫌弃,我还会再干几年。”
我审视着眼前这个小老头,干活时的矫健身影无论如何不能跟他的年龄相联系。除了额头几条不太明显的皱纹,或许个子小也是不显老的主要原因吧。我本想说几句常规的客套话,诸如世上的钱是挣不完的,老年人要学会适可而止。
殊不知他倒来了劲:“全家都来到了这个城市,我一个人蹲在家里,既冷清又无聊,所以就……”
“难道养老金还不够你用吗?”
“其实这也不是单单为了钱,人啊!钱多钱少并不是衡量幸福的标准,无所事事、百无聊赖,这不是我想要的老年生活。”
“量力而行吧,老年的幸福必须建立在有一个健康身体的基础上。”
他又掏出香烟,递我一支,被我谢绝。他不无感慨地对我说:“现在的年轻人,到菜市场不到一公里,也要开着车去,却有大把的时间泡在健身房里。我是个闲不住的人,这份工作只当锻炼身体,何乐而不为。”
我心里一阵涌动,平时像他这样,除了碰到老乡聊上几句天,很少有人会去搭理他们。他说的对,这就是一份工作,没啥贵贱之分,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这份工作的神圣。
这时候,有个跟他同样衣着的人背着鼓风机,正从那头走来,他说不跟我聊了,径直向那人迎去。只听一阵隆隆声,那人用鼓风机把绿化带上草丛里的枯叶吹向路面,干净了一会的路面又变得一片狼藉。瘦小个子戴着口罩,那敏捷的身手让我又怀疑起他的真实年龄。他把吹到路面的树叶扫成一小堆一小堆,额头上已渗出了汗珠,我思绪万千,或许这就是责任的力量。
恶作剧的天,冷风又起,呼呼有声。高大的梧桐树这些天变得萧条了很多,树枝随风摇晃着,一片片的黄色枯叶毫无规则地飘舞着。好不容易干净了的路面又聚集起些许黄色,瘦小个子无奈地看了看天,蒙着口罩的脸看不出有啥表情。他又开始新一轮的清扫,我的目光变得有些模糊,继而又清晰起来,那瘦小的身影在我眼里变的越来越高大。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瘦小个子”“机械地重复着相同的那几个动作”,说明他对这份工作不太满意。
B.老人对法国梧桐树的相关知识能侃侃而谈,说明他对工作上心,愿意去了解相关的知识,这引来了“我”的敬意。
C.“很少有人会去搭理他们”,说明人们心中有高低贵贱之分,瞧不起清洁工这样的职业。
D.“冷风又起”,将树叶吹落,“瘦小个子无奈地看了看天”,反映出他的心不甘情不愿。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运用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来塑造老人的形象,手段丰富,形象生动。
B.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秋风”,但作用不同:开头渲染了萧瑟、清冷的氛围,并引出主人公的工作;结尾横生波折,凸显了老人的形象特征。
C.小说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也让“我”来发出议论,彰显出夹叙夹议的特点。
D.小说中的对话虽然不算很多,但有些字字珠玑,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8.“我”在小说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题为“心境”,展现的是“瘦小个子”老人的人生态度。请对其“心境”加以概括,并举出具体表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武)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秦虽辟远,然而心忿悁含怒之日久矣。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
“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曰:‘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臣请案兵无攻,愿大王之定计。”
赵王曰:“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断官事。寡人宫居,属于师傅,不能与国谋。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方将约车趋行,而适闻使者之明诏。”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绳池,割河间以事秦。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
B.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
C.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
D.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出自“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与“合纵”对应,也作连衡,是张仪提出的外交策略,也用来泛指结盟。
B.御史,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C.文中“适闻”之“适”作“恰好”讲,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适”意义相同。
D.寡人,寡人是古代王侯自称的谦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一般被封诸侯王者自称“寡人”,诸侯夫人和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仪表面上以谦卑的态度恭维赵国实力强大,使秦国十五年来不敢出函谷关一步,且举国恐惧,实则绵里藏针,指责赵国以前的合纵之策严重损伤了秦国的利益,秦国因此怀恨已久。
B.张仪说辞里引用历史上周武王甲子日伐纣灭殷之事,扬言秦国不惜一战,要像周武王伐纣一样,决战邯郸城下,灭亡赵国,意在威胁赵国,达到动摇并拉拢赵武王连横事秦的目的。
C.张仪对赵武王说,秦国军事实力强大,灭了巴蜀,吞了汉中,亡了两周,夺了九鼎,虽然夸大其辞,却也表明秦国具备吞并其它各国的能力。
D.赵武王认为,先王只知在深宫中读书,不参与国政,执政后因为年纪轻轻而且执政时间短,而对合纵术心存怀疑,决定割地事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4分)
(2)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断官事。(4分)
14.请简要概括文中赵王改变外交策略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题武关①
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②,戍旗长卷夕阳中。
【注】①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战国时秦置。楚怀王绝齐亲秦,入武关为秦伏兵所执,客死秦国。②圣神:神圣天子。四海:天下统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开门见山,叙述诗人来到了武关的东边,清清溪水从眼前汩汩流过,好像在向行人诉说着前朝的史事;举目眺望,可笑当年那昏庸懦怯的怀王入关投秦,一去不返,如今除了关塞依旧,没有留下任何遗迹。
B.颔联以形象化的语言,极为深刻地揭示了怀王悲剧的内在根源。郑袖“娇娆”而“酣似醉”,屈原“憔悴”而“去如蓬”,婉转而深刻地指责了怀王的“不爱江山爱美人”致“迹自穷”的下场,诗人为之开怀一笑。
C.颈联在构思上是个转折,从对历史的沉思、叙述过渡到抒发眼前的感喟。诗人通过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批评楚怀王正是因为在人事上的昏庸才导致了丧师失地、身死异国的悲剧。
D.尾联,诗人的眼光再次落到武关上。他希望唐王朝统治者吸取楚怀王的历史教训,振兴国运。本诗起于武关,落于武关,将与武关相联的特定的历史情节和山川形胜的自然背景构筑在一起,立意深沉而含蕴。
16.巧妙运用修辞手法,能让诗文增色。诗人在本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任选两种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族的傲骨性格的句子是:“ , 。”
(2)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之情的句子是:“ , 。”
(3)梦,以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艺术魅力,很早就进入文人视野。唐诗宋词中,文人常常用梦来描写人生际遇或抒发人生感慨,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这些年,这座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城市,悄然发生了巨变。每一个来过广州、身在广州的人都会感觉到,这座城市正在不断创造新的传奇。
如果登上广州塔,又逢雨后,偌大的城市于云蒸霞蔚之中,另有一番美景。若是幸运,还能看到彩虹,甚至双彩虹。珠江之上,风起云涌,云层游移,光影明暗,① 。街上的行人总是匆匆,人们为了理想与事业而奋斗着。那随处可见的活泼可爱的孩童、 ② 的少年、充满活力的青年,更让这座城市散发着昂扬向上的气息。
广州东北部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很值得走一走。按照国务院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总体发展规划,这块占地178平方公里的区域,未来将会有超过60多万人生活、工作、学习、休闲于此。知识就是力量,创新孕育发展,这就是广州的茁壮成长之路。
还有从化,素有广州后花园之美誉,流溪河畔,芳草萋萋,美丽乡村,如诗如画。米埗小镇、童话小镇、西和小镇、罗洞工匠小镇……如同镶嵌于青山绿水间的一粒粒珍珠。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新时代的广州正建设着一个个诗意栖居特色小镇。徜徉其中, ③ ,可以感到一股劳动气息、工匠精神在小镇的每一个细节里悄然流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有句话说:“当你叹气的时候,幸福就会溜走。”但是,事实上,从身体机能的角度来看,也许叹气是非常有用的,与其说“幸福会溜走”,不如说“可能对身体有好处”。
叹气往往是在我们担心或苦恼的时候发生的。在这些情况下,人们胸部和腹部的肌肉会收紧变硬,呼吸会变浅,进而导致血液中缺氧。为了缓解缺氧现象,身体会① 来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来维持整个身体的氧气供给。交感神经系统具有升高血压和心率,从而激活身体的作用。另一方面, ② ,负责使身体放松。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是“加速器”与“制动器”的关系。
交感神经系统控制着身体的许多功能,比如呼吸、心跳、血液流动、内脏的运作和温度调节。这些功能大多都是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运转,人体很难感受到其存在。保持神经系统的平衡是健康的基础,但是当一个人担心时,③ 。而叹气具有消除这种主导作用的效果。通过“唉”的一声来长舒一口气,能够让浅呼吸变深,从而使副交感神经系统更加活跃,恢复了神经系统的平衡。
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B.主要内容解说清楚了,整篇文章的“清晰”就有了保证。
C.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偶像,是青少年的热议话题。偶像,本义是指用土木等雕塑的神像。后来,也用来代指人。那些被树立起来的偶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和完美人格的向往和追求。英雄人物往往被人们当作偶像。《人民日报》评论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偶像,一个群体有一个群体的向往。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树立民族精神,离不开榜样的力量。英雄人物作为最有激励意义的榜样,对青少年而言尤为重要。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感触和思考?在新学期升国旗仪式中,你要面向全校同学演讲。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的看法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