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月考 >

长沙市多所学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长沙市多所学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 审题人:
    班级:   姓名: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新的显著进展。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删改)
    材料二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今年(2016)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他细心询问十八洞村的情况。
    这三年,十八洞村又是如何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呢?十八洞村第一支书施金通向记者列举了一系列数据:十八洞村有225户993人,通过“户主申请,群众投票识别,三级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从全村甄别出136户、542位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5年的3580元,增长115%,减贫61户269人。这些贫困人口已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学生义务教育、家庭基本医疗和住房全部得到保障,学生入学率100%,家庭人口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100%,住房全部达到安全标准。
    (摘编自腾讯网:《习近平牵挂的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如何精准扶贫》)
    材料三
    精准扶贫,关键词聚焦在“精准”二字。精准扶贫让大数据导航,提供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可以用得上的大数据类别包括气候数据、地理数据、人口数据、价格数据、文本数据、图像数据、音频数据、交通数据、互联网搜索数据、生命科学数据等。
    正如煤炭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石油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数据和内容作为互联网技术的核心越来越重要。合理运用好大数据,能够为精准扶贫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通过科学分析气候和地理数据,我们能精准判断在特定地区、特定地貌、特定环境下的农村适合种植什么作物。采集当地和全国性报章杂志等文本数据和广播电视农技节目的音视频数据,能归纳出近几年公众媒体对于某些经济作物的推广报道偏好,帮助避开种植过度热门的农作物。对于互联网关键词搜索数据进行舆情分析,能精准判断未来市场对于某些农产品的需求走势、市场分布、价格区间、品类标准、包装喜好等市场因素,从而按照市场需求精准生产。将大数据结合传统社会经济统计学分析模型,能给农业生产绘出一幅更具慧眼的智能地图,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和脱贫的质量。我们支持互联网企业在扶贫领域的投入和参与,鼓励地方政府在“互联网+脱贫”领域的尝试和创新。
    (摘编自《浙江日报》,2018年1月3日)
    材料四
    要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疫情严重的地区,在重点搞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可以创新工作方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没有疫情或疫情较轻的地区,要集中精力加快推进脱贫攻坚。要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在企业复工复产、重大项目开工、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优先组织和使用贫困劳动力,鼓励企业更多招用贫困地区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点对点”帮助贫困劳动力尽快有序返岗。要分类施策,对没有疫情的地区要加大务工人员送接工作力度。要切实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组织好产销对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多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要支持扶贫产业恢复生产,做好农资供应等春耕备耕工作,用好产业帮扶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促进扶贫产业持续发展。要加快扶贫项目开工复工,易地搬迁配套设施建设、住房和饮水安全扫尾工程任务上半年都要完成。要做好对因疫致贫返贫人口的帮扶,密切跟踪受疫情影响的贫困人口情况,及时落实好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确保他们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节选自《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扶贫脱贫事关人民福祉和党执政基础,事关国家形象和长治久安,而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指标。
    B.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在探索“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建立完善的贫困户遴选制度,从收人、住房、医疗、教育等多方面解决贫困户的实际问题,都为“精准扶贫”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宝贵经验。
    C. 合理运用好大数据,能为精准判断农村适合种植的作物提供依据,能帮助避开种植过度热门的农作物,能为精准判断未来市场需求走势提供数据支撑,从而精准生产。
    D. 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尤其是在广大的疫情地区,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加快推进脱贫攻坚。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互联网+”时代,精准扶贫需要我们用好大数据,需要地方政府在“互联网+脱贫”领域的尝试和创新。
    B.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农村,必须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C. 精准扶贫的成功实践证明,只要大数据与传统社会经济统计学分析模型结合,就会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提升脱贫的质量。
    D. 十八洞村三年间的变化表明,精准扶贫的策略有效且效果是明显的。
    3. 下列不能作为材料三的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 贵州六盘水依据当地冷凉气候资源大力发展八大特色产业,种植猕猴桃、刺梨、茶叶,成功做到产业扶贫。
    B. 北京市延庆区根据动态监测数据,发现本区老弱病残贫困人口较多,展开了低收入老弱病残专项招聘会。
    C. 上海建立百村实业有限公司,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探索农村综合帮扶新道路。
    D. 武汉黄陂迎合当下微博热点小众旅游,围绕8个老街区,完成“一轴一环”美丽乡村示范规划,荣获“2016年度中国最佳投资休闲目的地”称号。
    4. 材料三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 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我国把“扶贫攻坚”调整为“脱贫攻坚”,这二者有何区别?结合材料四,谈一谈疫情严重的地区在疫情结束后,该如何进行脱贫攻坚。(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路标
    王愿坚
    天边上,最后那一小块挂着晚霞的云彩,轻轻飘闪了一下,眨眼工夫就消失了。 夜色,像块奇大无比的灰布,悄悄地伸展开来,罩住了整个草地。
    通信员罗小葆一手拄着那根用来探路的木棍子,一手抓着腰间那块小木牌,呆呆地看着这夜幕四合的情景,不知要往哪里走。
    过去的六天里,他都是跟在连队里走的,他用不着打问路线,用不着辨别方向,只要把自己那块心爱的小木牌往老班长背包上一挂,瞅着它一步不落地走就行了。那块识字木牌,比一本书略大点儿,刮得溜平,上面还刷了两遍桐油。这是在遵义地区休整时,老班长给他做的。从那时候起,他每天请小文书在上边写上几个生字,然后一边走,一边认。
    谁想到,就在今天中午时分,部队遭到了突袭,老班长在战斗中负了重伤。就在老班长被扶上担架的时候,他突然挣扎着欠起了身,把识字牌递到小罗手里,指着上面新写的“北上抗日”四个字,问道:“都认识啦?”
    “认识……”小罗的喉咙哽住,说不下去了。他扑在了老班长的怀里。
    “意思呢,一定要搞清楚,这是个战略问题哩!”老班长把小罗抱紧了,像过去一样讲起来,“毛主席说过,往北走,出草地,到陕北,去……”他急剧地喘息起来。
    “去迎接抗日高潮!”小罗一下子把话接过来。
    他想起要去给老班长弄点儿水喝。可当他找来了一小碗干净的清水的时候,连队已经走远了。于是,他掉队了。到了这时,他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跟在队伍的行列里是多么幸福,也真正感到了辨别方向的重要。
    一个个草墩被他踩到了脚底下,一道道烂泥河沟被他跨过了……
    忽然,在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星火光。这火光,被草地的水汽笼罩着,发出一环环色彩斑斓的光圈,映照着这黑沉沉的草地,也照亮了罗小葆的心头。
    一堆堆篝火余烬的旁边,同志们有的躺着,有的背靠背坐着,都在香甜地睡着。罗小葆小心地绕过他们,走向一堆还在燃烧着的篝火边,这才看见在对面还坐着一个同志。只见这个同志坐着一个小衣包,一只臂肘靠在一只铁皮箱子上,膝盖上搭着一张地图,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看一会儿,抬起头,凝神思索一会儿,拿红铅笔在图上做个记号。
    他看着那个同志手里的地图,忽然生出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如此强烈,终于使他憋不住低低地喊了声:“报告!”绕过火堆,走了过去。
    那个同志慢慢地从地图上面抬起了头。
    看着那慈祥的笑脸,罗小葆的拘束一下子消失了。他又向前迈了一步,指着地图说:“你是领导同志吧,你一定知道明天的行军路线……”“路线,当然有啰!”领导同志抓住了小罗的手,拉他在铁皮箱子旁边坐下,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红圈,说道,“看,一直往北,走上半天多点,就是班佑 --就走出草地了!”
    “真的?!”罗小葆高兴地叫了声。
    “来,先开饭!”领导同志用笔杆夹起了一粒胡豆,吹了吹,轻轻放到了小罗的手心里,然后从文件箱上的一个大铜墨盒底下抽出一张纸,动手写起字来。
    “不,我也还有任务哩!”罗小葆把擦干净了的识字牌放到领导同志面前,要求道,“我今天的课还没上呢!同志,教我几个字吧!”
    “学习?好!”领导同志看着识字牌,赞许地点了点头。他拿起毛笔,转身把笔尖在身边草叶上的露珠里蘸了蘸,又在墨盒里匀了匀,挥笔写下了四个大字。
    他用笔尖指点着,逐字念着:“向、北、前、进!”罗小葆也跟着念:“向北前进!”
    “向,就是方向的向……”领导同志逐字讲解起来。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语调很慢,讲得那么仔细,又那么清楚。
    罗小葆用心地听着。随着讲解,在他面前展现了一幅壮丽的情景: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正在向着北方,向着陕北的高原大步前进。
    “字,就这么讲。”领导同志讲完了,又和蔼地问道,“那么,为什么要‘向北前进’呢?”“我们红军要北上抗日。”
    “还有呢?”
    “还有,”小罗歪着脑袋想了想,“那里有陕北根据地,我们红军可以休息、整顿、发展……”领导同志点点头,高兴地笑了。他亲切地揽住了小罗的肩膀。
    罗小葆念着,认着,写着,把这几个字记在了心坎上。这四个字和领导同志的讲解把他引向了北方,引进了一个新的天地。仿佛眼前这一堆篝火化成了一簇花,像他家乡的映山红一样的花,这是陕北根据地。
    罗小葆醒来的时候,天已亮了。 东天上一抹朝霞正在上升、扩展,在广阔的草地的东侧,一轮红日正跃出地平线,把整个草地照得透亮、火红。
    这时,一个背驳壳枪的红军战士走过来,微笑着说:“毛主席要我等部队出发的时候再叫醒你。”罗小葆惊住了:“毛主席?”
    “是啊,昨天你不是和他一起待了半夜?”罗小葆急问:“毛主席在哪儿?”“在前边!”警卫员朝北一指,“带着部队出发了。”
    罗小葆激动地一跃而起,向着部队走去的方向奋力跑去。红军长征的部队,正一路路、一行行,踏着开满鲜花的草地,向北走去。他们走着,在没有路的荒凉草地上踩出了路。
    罗小葆跑了一程,来到一棵丈把高的树下。他停住了脚,注视着正在走向前来的红军队伍。突然,他折下了一截树枝,把他那心爱的识字牌牢牢地挂在树杈上。
    “向北前进”四个亮闪闪的大字,像一个金色的路标,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一块普通的小木牌,先是作为识字牌,再成为“金色的路标”,意义层层深化,人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B.老班长身负重伤依然不忘叮嘱罗小葆要认好、读懂“北上抗日”,体现出老班长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对革命路线的坚定。
    C.罗小葆主动问行军路线,领导同志为他写路线、讲路线,并一起讨论路线,写出小罗对“路线”的认识逐渐深化。
    D.罗小葆把自己心爱的识字牌挂在树杈上,是因为毛主席正确的战略思想给了他力量和信心,他想以此来鼓舞革命同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小说以追赶大部队的罗小葆为人物线索,以反复出现的小木牌为事物线索,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作用。
    B.小说借罗小葆回忆老班长教自己识字的情形,刻画了老班长形象,倒叙的方式使故事一波三折,增强了可读性。
    C.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夹”“吹”“放”等动作描写,刻画了毛主席平易近人、关心爱护普通战士的形象。
    D.罗小葆与老班长、毛主席、警卫员的三个对话场景,构成了故事主体,有利于推动故事发展,巧妙塑造人物。
    8.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对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作用。(4分)
    9.“他,沿着这条路迎来了胜利,还要沿着这条路胜利地走向前去。”这是原作的结尾,你认为保留这个结尾好,还是删改后的结尾好?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燕达,字逢辰,开封人。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夏人三万骑薄城,战竟日不决,达所部止五百人,跃马奋击,所向披靡。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西上阁门使、领英州刺史,为秦凤副总管。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迁东上路门使、副都总管,真拜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郭逵招讨安南,为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入辞,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达顿首谢曰:“臣得凭威灵灭贼,虽死何惮!”初度岭,闻前锋遇敌苦战,欲往援,偏校有言当先为家基然后进者,达曰:“彼战已危,讵忍为自全计。”下令敢言安营者斩。乃卷甲趋之,士皆自奋,传呼太尉来,蛮惊溃,即定广源。师次富良江,蛮舣斗舸于南岸,欲战不得,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已而蛮果来,击之,大败,乃请降。师还,拜荣州防御使。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
    元丰中,迁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候,改马军,超授副都指挥使。以训阅精整,除一子阁门祗候。数被诏奖,进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立,迁为使,徙节武信。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毅敏。
    达起行伍。喜读书,神宗以其忠实可任,每燕见,未尝不从容。尝问:“用兵当何先?”对曰:“莫如爱。”帝曰:“威克厥爱可乎?”达曰:“威非不用,要以爱为先耳。”帝善之。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
    B.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
    C.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
    D.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刺史,本为汉武帝始设来负责监察的官员,但在宋朝时已是一种虚衔,任者并不赴任。
    B.顿首,古代跪拜礼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只用于下级对上级时恭敬的行礼。
    C.赠,此处指我国古代皇帝为已死的有功劳的官员或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D.行伍,我国古代军队的编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燕达作战英勇,以少胜多。戍守怀宁寨时,他凭自己才能,身先士卒,率领五百部下和西夏的三万骑兵勇敢战斗,最终获胜。
    B.燕达公而忘私,不惧死亡。他既没有听从神宗劝谕,也没有听从校官的建议,而是果断下令斩首谈论安营的人,出兵平定了广源。
    C.燕达善于用兵,精于谋略。面对安南军队驻扎的地点无法交战的情势,燕达巧用计谋,引诱安南人主动出击,最终打败并收降了他们。
    D.燕达忠诚老实,深受信任。神宗多次下诏奖赏燕达,还破格提拔他做副都指挥使,而他在宴会上也能从容应对神宗的问答。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
    (2)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
    14.燕达打了败仗,神宗非但没有治罪于他反而晋升其官职,为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书巴丘①事
    陈与义②
    三分书③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④,腐儒空白九分头。
    【注】①巴丘;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在长江上游。②陈与义: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杰出的诗人。③三分书:《三国志》。④须鲁肃;《三国志•鲁肃传》写周瑜于巴丘病重,上书孙权举鲁肃以自代。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颔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写眼前之景,上句写秋冬风急天高的声势,下句把景物收结于岳阳楼。
    B.首联点出《三国志》,照应题目,交代写作缘起。中原沦陷的局面,为尾联“抒怀”埋下伏笔。
    C.颈联的“风露”既指自然界的风餐露宿,也指仕途上的坎坷;“洲”前着以“乱”字,隐喻世事之乱。
    D.全诗由叙事起,中间两联寓情于景,意境开阔,最后以议论、感叹收结。声情跌宕,沉郁蕴藉。
    16.诗的尾联有何含义?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的高度自信和豪放洒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地里半干不湿,有些凹陷处积着些水。也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我分开高过腰的杂草走进去。这才发现,(① )扁头的尖头的,黑眼睛的红眼睛的,绿身子的褐身子的,在我经过时,纷纷飞蹿,撞到我身上又折飞出去,撞到脸上的,有些疼。我越往前走,惊起的蚂蚱越多,蹦跳的声音,展翅的声音,跌落的声音,噼噼啪啪连成一片。回头看看,来路的上方,嗡嗡嘤嘤,腾起了一片蚂蚱的绿云。
    我多想抓住几只蚂蚱,回家油炸了解馋,可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狡猾机灵的蚂蚱,无论我怎么费劲儿,空空两手仍然两手空空。我只能站起身子,徒劳地看一整片蚂蚱的绿云环绕在我身边。嗡嗡嗡,嘤嘤嘤,时间是在冲刺呢,还是在慢跑?( ② )我在野地里待了多久呢?大概一个小时还是两个小时?自始至终,我独自面对着荒田的冷寂和热闹。
    18.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①是蚂蚱!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热闹。②周围没有一个人经过,鸟叫也听不到一声。
    B. ①是蚂蚱!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热闹。②周围鸟叫听不到一声,也没有一个人经过。
    C. ①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热闹。蚂蚱!②周围没有一个人经过,鸟叫也听不到一声。
    D. ①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热闹。是蚂蚱!②周围鸟叫听不到一声,也没有一个人经过。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D.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越往前走,惊起的蚂蚱越多,蹦跳、展翅和跌落的声音连成了一片。”从语义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WHO和中国营养协会推荐低盐饮食,指出高盐成为危及国人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也因此导致了中国人舌尖上的忧虑,吃盐少食无味,吃盐多则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病的风险。但是,现在的这项新研究提出,  ①  ,盐摄入少了反而不利于健康和长寿。这同样会引起中国人的焦虑和无所适从。舌尖上的盐到底吃多少为好?
    一些卫生专家坦承,关于盐对人体影响的随机试验几乎不可能进行,难以得出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科学结论。不过,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高盐和低盐饮食都不利于健康,过高过低都是导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吃盐的多与少与健康的关系呈现为U型曲线,在底部有一个阈值,风险由此开始回升。因此,每天的盐摄入量少于5.6克或超过12.5克都会对健康 ②  。
    另一项涉及17万多人的研究显示,有或没有高血压的人群中, ③  (每天小于5.6克)和心血管疾病以及死亡风险增加之间的联系,和每天超过12.5克的摄入量相似。总之,一个简单的理解是,每日1.5至2.5茶匙的盐都是可取的。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6分)
    22. 请分别用一个肯定句概括上文前两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形成了许多可贵的精神,有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有抗疫精神、探月精神,有女排精神、工匠精神……高二年级各班计划举行“筑梦•追梦•圆梦”主题班会。根据你的高中职业生涯规划,你会为自己的未来选择一份什么职业,你认为从事这份职业应具备什么精神,你又将怎样在从业生涯中发扬这种精神?
    请结合上述材料和你的感受、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