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期中考 >

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1-2022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黄南民族班)及参考答案

2021-2022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 年级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长:120分钟
    一、(每小题3分,共18分)
    完成下面1-6题
    曹雪芹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不能不说这为他日后创作《红楼梦》奠定了基础。后来遭遇变故生活贫困,过起了________的生活。在历史上曹雪芹并不出名,对于像曹雪芹这样以一部作品________的人物来说,( )毕竟,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先知道《红楼梦》,后认识曹雪芹。
    曹雪芹为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写了不少诗和判词,其中大都预示了她们悲惨的命运,对于喜爱《红楼梦》的读者而言,有时真有点________。可是当前《红楼梦》在社会人群中的阅读状况令人堪忧,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坐上了读者推荐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红楼梦》面世以后,曾有过几次集中的被“围观”热潮,与之相伴的学术、艺术争论也不断出现。20世纪80年代,87版电视剧《红楼梦》借助刚刚火热的电视,红遍了整个中国。在当前某个普通事件常常也能________流行起来的年代,作为经典的《红楼梦》遭冷遇、不流行、难读,只能说“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无所有 闻名于世 不堪卒读 莫名其妙
    B. 家徒四壁 闻名于世 不忍卒读 莫名其妙
    C. 家徒四壁 闻名遐迩 不堪卒读 神乎其神
    D. 一无所有 闻名遐迩 不忍卒读 神乎其神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疑让《红楼梦》这部作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才是今天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
    B. 人们广泛而深入地阅读《红楼梦》,无疑是今天对曹雪芹最好的纪念方式之一。
    C. 《红楼梦》在今天被更加广泛而深入地阅读,是纪念曹雪芹最好的方式之一。
    D. 今天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无疑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作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
    【答案】1. B    2.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什么也没有。指钱财,也指成绩、知识。此处语意指“曹雪芹过起了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的生活”,故填“家徒四壁”,较之“一无所有”更形象生动,且“一无所有”过于绝对;
    “闻名于世”,全世界都知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形容非常著名。“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由语境“毕竟,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先知道《红楼梦》,后认识曹雪芹”分析可知,此处语意指“全世界都知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形容非常著名”,故应填“闻名于世”;
    “不忍卒读”,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褒义词。“不堪卒读”,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贬义词。根据语境“其中大都预示了她们悲惨的命运”可知,此处语意强调“悲惨动人”,故应填“不忍卒读”;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神乎其神”,神秘奇妙到了极点。此处语意强调使人感到奇怪和不明白,故应填“莫名其妙”。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前语境重点是说“曹雪芹”这个人物,所以所填内容应照应上文,先说作者的情况,而AC均以“《红楼梦》”这部作品为陈述重点,由此排除AC;
    B.以“人们”为主语,话题转换,衔接不紧,排除。
    D.“今天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中的“其”恰好指代上文“曹雪芹”,衔接紧密。
    故选D。
    3.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归园田居》都是古体诗。
    B. 词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生于南北宋过渡时期,南渡以后词风由明丽而变为凄清。“声声慢”是词牌名,为李清照早期创作。
    C. 因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沉郁顿挫”四字准确地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
    D.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声声慢’……早期创作”错误,“声声慢”为李清照晚期创作。此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情感。
    故选B。
    4.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0篇,有“诗三百”之称。《诗经》被汉代儒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
    B. 建安为汉献帝年号,这一时代的作家以曹操父子三人为代表,他们的作品以风格遒劲而著称,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即人们所说的“建安风骨”。
    C. 歌行体,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又称古诗、古风。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D. 李白是浪漫主义的“诗仙”,杜甫是现实主义的“诗圣”,白居易也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语言平易,更加通俗易懂。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0篇”中“300篇”错误,应该是“305篇”。
    故选A。
    5. 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枉用相存              存:问候、探望
    B. 山不厌高              厌:满足
    C. 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实在
    D. 予左迁江州司马        左迁:升官、升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左迁:贬官,降职。
    故选D。
    6. 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B. 误落尘网中
    C.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 卷起千堆雪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运用比喻手法,把“逝去的年华”比作“朝露”。
    B.运用比喻手法,把“官场”比作“尘网”。
    C.运用借代手法,用“杜康”代指“酒”。
    D.运用比喻手法,把“扑打到岸上的雪白的浪花”比作“雪”。
    故选C。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严肃的文学走向衰微的时候,我们惊奇地在各种非文学的领域发现了文学。它的身影已开始更多地出现在摄影、网络、手机短信之中。
    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短信文学等的出现,再加上此前的电影文学、电视散文等,这些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文学借助于现代科技媒介走向了泛化。然而,对于文学的泛化,有人视之为洪水猛兽,大力进行围追堵截;有人视之为畏途,犹豫徘徊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这些都大可不必,纵观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便可看到,文学的泛化是文学发展中的常见现象。
    文学是一门艺术,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的内容遵循着审美的要求,不断地向人生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从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从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寻找、发现和捕捉新的审美对象,从而形成了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变异性。文学的审美属性使其始终都在寻找和表现新的对象和内容,这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文学形式为其新的载体。旧的文学样式因成熟而相对僵化,它会使文学对新的审美对象和内容的表达滞后。所以任何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向被传统的审美观念视为非审美领域的方向的开拓,用发展的眼光看,都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类型的开始。
    但是,文学的泛化一般是指文学借助于其他媒介或形式来表现其审美属性的现象。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含义,凡是不具备审美属性的都不能称为文学。因此,我们还得把文学的泛化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弱化,甚至是去审美属性的非文学化区别开来。有人说,当前的文学走向了泛化,其理由便是文学的精神资源和思想穿透力贫乏,对人性的关注趋于淡化,很多闲适的、无关痛痒的文字充斥于各种文学期刊。然而,这些现象不能称为文学的泛化,只能说是某个时期某些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的弱化,也就是说这些作品不是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还有那些所谓的广告文学,它们虽然有时也有曲折的情节,而且引人入胜,但它们是不能被称为文学的。文学中的审美不带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它具有无功利性,即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的满足。也就是说,在文学活动中,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时候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但所谓的广告文学不是这样,它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其所有的叙述和描写都是为了宣传和推销其产品,文学在这儿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广告利用文学的想象和描写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它本质上是对文学的去审美属性化,利用的不过是文学的外壳,因此,所谓的广告文学的出现,是不能归为文学的泛化之列的。相反,无论是摄影文学、网络文学还是短信文学,它们中的优秀作品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无论时代怎样变,无论文学借以栖身的媒介怎样变,文学总有一点不会变,那就是它的审美内核不会变。拥抱了审美,那才是真正拥抱了文学。
    7. 下列说法,属于对“文学的泛化”的含义的正确理解的一项是()
    A. 它是指在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严肃的文学走向衰微时而出现的摄影文学。
    B. 其中的优秀作品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C. 它一般是指文学借助于其他媒介或形式来表现其审美属性的现象。
    D. 它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8.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内容遵循着审美的要求,不断地向人生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从而形成了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变异性。
    B. 当前有很多闲适的、无关痛痒的文字充斥于各种文学期刊,这是文学的泛化的表现。
    C. 文学的泛化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弱化、去审美属性的非文学化都有区别。
    D. 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含义,凡是不具备审美属性的都不能称为文学。
    9.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短信文学及电影文学等的出现,表明文学借助现代科技媒介走向了泛化。
    B. 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在文学活动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C. 广告文学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文学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因此,广告文学的出现,是不能归为文学泛化之列的。
    D. 无论是摄影文学、网络文学还是短信文学,它们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答案】7. C    8. B    9. D
    【解析】
    【分析】试题分析:
    【7题详解】
    A项,说法片面,“摄影文学”仅是文学的泛化的表现之一;B项,表述虽正确,但不是“文学的泛化”的含义;D项,说的 是“文学”。
    试题分析:
    【8题详解】
    由原文第四自然段中“这些现象不能称为文化的泛化,只能说是某个时期某些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的弱化”可知,该项错。
    试题分析:
    【9题详解】
    原文是“它们中的优秀作品都会……意味”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每小题3分,共12分)
    问 说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0.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非问无以广识            广:广阔
    B. 所谓交相问难            难:诘问
    C. 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知:同“智”,智慧
    D. 夫子贤之                贤:意动,认为……有才能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好学而不勤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B. ①古人以问为美德            ②忽魂悸以魄动
    C. ①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        ②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D. ①君子之学必好问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B.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C.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D.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13. 下列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 作者举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是用来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的。
    C. 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并不是“古人之学”,所喜爱的也不是“古人之好”。
    D. 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韩愈《师说》的影子,因而有明显的抄袭的痕迹。
    1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2)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答案】10. A    11. C    12. B   13. D   
    14. (1)(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
    (2)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广:增加。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并列,并且。
    B.介词,把/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可不译。
    C.两个“于”都是介词,向。
    D.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代词,代“琵琶女”。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且夫”为发语词,一般不单独成句,故不能在其后断开,排除AC;
    “由心不能虚也”“由好学之不诚也”句式结构相同,故应在“由好学之不诚也”前断开,排除D。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因而有明显的抄袭的痕迹”说法错误,将原文与《师说》相对比,应为模仿。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于”,比;“忌”,妒忌;“轻”,轻视。
    (2)“是故”,所以;“不肖”,不成器的人;“道”,道德学问。
    参考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111分)
    注意事项: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四、(29 分)
    1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些:语气词。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斜日、寒林、暮鸦构成一片空旷的背景,“点”字则为这种空旷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为整首词定下基调。
    B. “山远近,路横斜”为承上启下之句,由上片之陌上平冈,逐渐转入下片之农家生活,视角由物象转向了人事。
    C. “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反映了农家生活的知足,“有”字则体现了作者的情趣。
    D. 诗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 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
    (2)词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1)A    (2)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画面。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3)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同时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用“愁眉不展”的桃李衬托乡野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表现作者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与追求。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语言、艺术技巧以及情感的赏析鉴赏的能力。
    A.“‘点’字则为这种空旷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为整首词定下基调”分析错误。应该是“斜日”、“寒林”、“暮鸦”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为空旷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的应是“暮鸦”的“暮”,而不是“点”字。
    故选A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诗词意象,描绘诗词画面能力。
    描绘诗词画面关键是找出诗歌中的意象,然后根据诗词中描绘意象的特征,对画面进行描述即可。本词上阕描绘的意象有“柔桑”“嫩芽”“蚕种”“细草”“黄犊”“斜日”“寒林”“暮鸦”等。这些意象既点明描写的是农村景物,也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蓬勃的物候特征。
    上阕前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中“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抓住关键意象“柔桑”“嫩芽”“蚕种”“细草”“黄犊”“斜日”“寒林”“暮鸦”进行画面描绘即可。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重要句子手法技巧及情感的能力。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句意大致为:城中桃李,虽然绮丽耀眼,招人艳羡,但经不起风雨,而溪头荠菜虽然平平常常,毫不起眼,但能将春天留下。很明显,“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构成对比。
    再知人论世,留意词后注释以及词的上阕所写早春景物的特点及最后两句对比中描绘的画面,就会发现词人用荠菜在溪头迎风绽放,点染出一幅农村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表达了自己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还有此处词人说溪头荠菜虽然平平常常,毫不起眼,却能 春天留住,而城中桃李,虽然绮丽耀眼,招人艳羡,却经不起风雨,这是用“愁风雨”的桃李衬托乡野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表达自己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与追求。
    16.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云青青兮欲雨,__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4)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5)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6)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短歌行》)
    (7)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短歌行》)
    (8)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答案】    ①. 百舸争流    ②. 水澹澹兮生烟    ③.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④. 樯橹灰飞烟灭    ⑤. 一尊还酹江月    ⑥. 青青子衿    ⑦. 周公吐哺    ⑧. 无边落木萧萧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词有:舸、澹、摧、事、樯橹、酹、衿、哺、萧。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洗 澡
    王安忆
    ①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地,浑身没劲。小伙子越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②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恩。”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③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④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的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面;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再没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的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⑤“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澡洗。”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想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地响,他们默默地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家冷饮店,冰箱轰隆隆地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洗冷水澡还是热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⑥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的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会,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儿,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
    (有删改)
    1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又后退了半步,表明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
    B. 文中使用的“黄鱼车”、“弄堂”等字眼所体现出来的地域色彩,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C. 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就不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问题如此犹豫。
    D. 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E. 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人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感情。
    18. 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19. 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答案】17. BD    18. ①精明,节俭,有些小气甚至吝啬
    ②敏感,细腻,谨慎,多虑
    ③心地较善良,通情达理。   
    19. 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夏季炎热】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烦躁、焦躁、炎热】
    ③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推动情节发展【小伙子提出洗澡话题,他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描写】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A.“表明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理解错误,骑黄鱼车的小伙子骑车迎上前,是希望主人公“他”主动招呼用车;后退半步是因为“他”没有主动招呼,只好自己揽生意。
    C.选项这样说有一定道理,但是,从上海的小市民文化角度考虑,即便“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也有极大可能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问题如此犹豫,这是由其性格决定的。
    E.“传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感情”分析错误,作者对两个人物没作明显的褒贬,意在揭示一种市民习性和地域文化。
    故选B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小说第一段中,大热的天想自己骑车运送书籍,不招呼用车;决定坐黄鱼车时与“小伙子”斤斤计较讲价,第三段想到要给“小伙子”也买一瓶汽水又打消了念头;家里喝自制橘子水,可见“他”精明,生活很节俭,甚至吝啬。
    小说第二段关于浴缸的回答和第四段“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可见“他”多虑谨慎。“女人”的厨房浴缸理论始终在心里挥之不去,可见“他”的谨慎及敏感,细腻、多虑的性格。
    从原文“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地,浑身没劲”的描写中可知,“我”因天热不忍心再还价,可见主人公的心地还是善良;在坐车途中,“我”想买两瓶冷饮;到家后,拿出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还打算允许他洗澡,则体现了主人公心地较为善良,通情达理的特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太阳”、“树”和“知了”出现在文中,是环境描写,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做铺垫。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理。③展开或推动故事情节。④暗示小说的主题。⑤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阅读文章,第一段“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点明时间,同时也体现气候的炎热,这就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的,浑身没劲”,炎热的气候让他内心焦躁慵懒,以至于无心再争,只想尽快回家,因此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心理。
    炎热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在这种天气下,才有了小伙子问浴缸的事,才有洗澡的话题,才有了买汽水的想法,才有后面情节的发展,引发他内心中对小伙子的种种猜疑和心理活动,因此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
    六、语言文字运用(6分)
    20. 仿照下面的示例,从“报国”、“关爱”或“知恩”中选择两个话题,从所给材料中选择短语进行组合,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的示例相同。
    示例: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春蚕到死丝方尽,这是奉献他人的美好情怀。
    [材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报君黄金台上意      吃水不忘挖井人
    心念父母 马革裹尸   羊羔跪乳   善待老人   投笔从戎   乌鸟私情
    【答案】投笔从戎,马革裹尸,报君黄金台上意,这是报效祖国的美好情怀。
    心念父母,善待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关爱老人的美好情怀。
    乌鸟私情,羊羔跪天,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是知恩图报的美好情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
    解答首先要确定仿写话题,根据题目要求可知仿写的话题有“报效”、“关爱”和“知恩”三个。然后将提供的材料按照“报效”、“关爱”和“知恩”进行分类,属于“报效”的有:“报君黄金台上意”、“马革裹尸”、“投笔从戎”。属于“关爱”的有:“老吾老及人之老”、“心念父母”、“善待老人”。属于“知恩”的有:“吃水不忘挖井人”、“羊羔跪乳”、“乌鸟私情”。分好类之后,在其中任意选取两个话题,按照例句句式“……(四字短语),……(四字短语),……(六字短语),这是+仿写话题+对象+的美好情怀”仿写,注意语意连贯和词语搭配。
    七、作文(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劳动是人类共同的主题。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曾说:“生活的花朵只有付出了劳动才会绽开”。我国伟大的革命先驱者李大钊先生认为: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时强调“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
    劳动伴随着人们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它带给人们许多收获、感想……关于“劳动”,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自主立意,自拟标题。②700字左右。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例文: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分析:本题围绕“劳动”铺设材料,指出“劳动是人类共同的主题”,“生活的花朵只有付出了劳动才会绽开”“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都是在讲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只有”“莫过于”“一切幸福的源泉”更是强调了“劳动”的绝对必要性。
    任务要求:题目限制了作文的话题为“劳动”,体裁为“记叙文”。
    考生写作时必须“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也可以是几段劳动经过或场面的集合。主题或是体现“劳动才会有收获”;或是体现劳动的艰辛,从而呼吁大家尊重劳动成果;或是表达对劳动者的敬意等等。总之要倡议同学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继承发扬劳模精神等。
    立意:
    1.致敬劳模,礼赞劳动。
    2.人生在勤,不劳何取。
    3.“劳动最光荣”是最强的时代音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