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月考 >

陕西省延安市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在创制“提高人类劳作效率”的机器,也在创制“提升人类思维能力”的机器,更是在创制“契合人类伦理责任”的机器。为此,我们应顺应时代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要求,积极进行伦理调适。
    人工智能的伦理调适,其终极目标在于为人类创造更多利益,促进人类整体发展。只有将人工智能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历史高度,才有助于构建“人——机命运共同体”。一切都从人类利益出发,是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最根本要求。所有创制人工智能的人类个体,都必须把全人类共同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在人机合作中重新定义人类利益,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厘清人机责任,这是责任伦理的重要体现。人工智能能够根据数据运算提供最优化的行动方案,人类则会因为情感等直观因素做出情景类选择,这种行为模式生成途径的不同,决定了两者承担的责任伦理也必然存在差异。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其创制者、使用者,基于不同的情境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伦理,这就要求我们从全过程角度重新诠释“人——机命运共同体”。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发展到现在,其工具性一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和体现。而在人工智能伦理挑战日益凸显的今天,必须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把握人文价值尺度。首先,必须遵循开放合作原则。鼓励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交流合作,推动不同组织和部门及社会公众在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中协调互动。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在充分尊重各国人工智能治理原则的前提下,推动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其次,必须谨守伦理底线。人工智能发展在很多领域正不断实破界限、挑战伦理底线。在涉及伦理道德根本原则,如维护公平正义、保护隐私等时,必须谨慎对待人工智能越界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该坚守住的底线一定要守住,该厘清的界限一定要厘清。最后,必须体现人的目的性。人工智能系统被设计和使用的全过程,始终都应与人类尊严、权利、自由和文化多样性理想一致。人工智能创造的繁荣局面,应被广泛地共享,惠及全人类。
    传统伦理形态面临着时代性重构,人类思维和道德情境都在技术社会中被重新认识和改造,场域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重构当代伦理形态。具体而言,重构人工智能时代伦理形态的核心在于构建人机协同合作新模式,这是基于合作化道德准则做出的化解伦理风险、重塑伦理意蕴的理性选择。要引导人工智能通过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在人机共生的基础上不断升级,进而提高人工智能的道德责任能力。通过人工智能在相关伦理问题上的反馈结果,人类自身要提升理性反省和学习能力,从对人工智能道德的单向度要求,转向追求达成人机交互主体间的道德共识。人机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伦理共鉴,能够不断丰富人机关系的时代内涵,在伦理调适中不断变革传统伦理形态,构建出主体间性的伦理新形态,最终实现人机和谐共生。
    (摘编自夏少品《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时代镜像与调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人工智能发展进行伦理调适是我们面临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做出的选择,也是顺应人工智能发展新要求的需要。
    B.基于行为模式生成途径的不同,构建“人——机命运共同体”,需要人工智能的创制者、使用者承担不同的责任伦理。
    C.在制定人工智能的伦理原则时,各国的治理原则都要符合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伦理底线不能动摇。
    D.目前,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很快,但其带来的伦理挑战日益凸显,需加快建立完善的伦理规范,实现人机和谐共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总后分,先提出需要对人工智能进行“伦理调适”,然后从根本要求、尺度、模式三个方面阐述如何进行“伦理调适”。
    B.文章认为,一切都从人类利益出发是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最根本要求,也是创制人工智能的人类个体必须坚守的基本底线。
    C.文章在阐述如何解决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挑战问题时,从遵循原则、伦理底线、目的三方面给出了建立伦理规范的人文价值尺度。
    D.文章在论述构建人机协同合作新模式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指出了人类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存在的缺陷,这使结论更加可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最根本的要求是,每个人工智能都必须服务于人类共同的利益,并提供最优化的行动方案。
    B.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在社会治理、伦理道德、隐私保护等领域已经突破界限、发起挑战。人类应坚守底线,厘清界限。
    C.要处理好人机关系,实现人机的和谐共生,人类就要提升理性反省和学习能力,重构伦理形态,达成人机间的道德共识。
    D.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化有可能脱离人类的控制,许多人工智能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能力很强,道德责任意识却很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民以食为天”,历史上中国人长期受到粮食问题困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近年来,中国不仅成功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更实现由“吃不饱”向“吃得饱”进而追求“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粮食生产保持“17连丰”,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果菜茶肉蛋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目前,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4.4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样的伟大发展成就本身就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在实现粮食增收增产的同时,积极为推动世界实现零饥饿、零贫困目标贡献力量。中国政府2021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作物生产、畜牧业水产养殖、农田水利、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中国向多个国家进行1500多项技术推广和示范,带动项目区平均增产40%—70%,超过150万户小农从中受益。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中国推动农业对外投资合作,把当地的生产能力,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能力提高了很大一步。同时,中国还推动国际社会加强政策协调,从全球层面提升粮农治理能力,推动各国在粮食减损、运输、检疫、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形成合理的国际规则,促进形成公平公正的国际粮食市场秩序。(摘编自韩冰《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中国贡献》)
    材料二:众所周知,粮食供应链是由粮食种植、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组成的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关键时刻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粮食的稳定供应。对于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建设韧性强劲的粮食供应链,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尤为重要。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还有多元化的进口渠道、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粮食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抗逆性和协同性持续增强,使得我国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和国际粮价持续上涨的冲击,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零饥饿”目标提供了有益借鉴。
    目前来看,我国粮食供应链虽然在应对重大风险方面显示出了较强韧性,但也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种业不强、产业链条短等问题,进口来源过于集中、缺乏大宗农产品定价权等短板和不足有待解决。对此,必须立足国内,强化“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机制,加快推进现代生产体系、流通体系建设,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粮食供应链风险治理能力,积极推动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等供应链各环节有机融合、有效链接、有效运转,确保粮食稳定供给、市场平稳运行。
    (摘编自刘慧《确保粮食供应“不掉链子”》)
    材料三: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19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报告,全球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供应链环节损失的粮食约占到总产量的14%。202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食品浪费总量达到9.31亿吨,其中家庭消费占61%,零售环节占13%,加工等其他食品服务环节占26%。
    粮食损失和消费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发展中国家损失严重,发达国家浪费严重。非洲和南亚等经济落后地区粮食损失浪费主要发生在收获和储备环节,如撒哈拉以南的部分非洲地区农户储备环节的损失最高达到30%。美国、西欧等经济发达地区粮食损失和消费主要发生在消费环节,即餐桌上的浪费,如美国每年大约21%的食物在家庭日常消费中被浪费,每个美国人浪费的食物约124千克。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粮食损失浪费水平较低。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中国每年在收割、运输、储备、加工过程中粮食损失浪费超过6%。如按202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计算,当年损失浪费的粮食总量高达803亿斤,接近于粮食主产省安徽省全年粮食总产量。
    (摘编自刘慧《节粮减损促进世界粮食安全》)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彻底摆脱了粮食问题的困扰,成功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B.我国粮食生产连续17年保持丰收,果菜茶肉蛋鱼产量居全球之首,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已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C.中国不仅自己实现粮食增收增产,还积极推动世界实现零饥饿、零贫困目标,在多个领域向多个国家推广技术,促进增产,惠及农户。
    D.由粮食种植、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组成的粮食供应链,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粮食产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今,我国正努力建设一条稳定安全、抗逆协同的粮食供应链,它为抵御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粮价持续上涨的冲击发挥了重要作用。
    B.今后,我国仍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强种业,延伸产业链条,扩大粮食进口来源,积极争夺国际大宗农产品定价权,等等。
    C.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供应链环节损失的粮食约占到总产量的14%,即9.31亿吨,其中家庭浪费的粮食最多。
    D.粮食损失和浪费与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粮食损失和浪费多发生在消费环节、而经济落后地区多在收获和储备环节。
    6.怎样保障世界粮食安全?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寻隐者
    苗舒
    他站在峰顶一块横石上,望着远处云雾缭绕,长舒了一口气,心想,白云生处,应是离俗之地了吧?传说中“志尽幽深,自足云霞”的隐士们必定就在眼前这一片山林里,云深不知处。
    几年前他听闻这座山里有隐士的时候,就起心动念了。这次他推掉一切俗事来借居山中,就是想凭机缘遇到真正的隐士。若能邂逅,哪怕说上寥寥数语,也得几分天机,解人生种种困惑。
    他沿着崎岖的碎石山路下山往山腰处走,寻找安身的地方。来时,在山脚下他请一位骑摩托的村民把他送上山。村民笑着问他,是来当隐士吗?他听了哈哈大笑,若当隐士,能让旁人知道吗?
    村民说,这几年进山当隐士的人多了,我就见过好几个。有的失恋了,有的破产了,来这里隐居一段日子,等状态好转了,仍下山去重新生活。
    他听了后说,那只能算是一种避世修行吧。
    行到半山时,山路渐窄,被丛林掩映。那位载他的村民说,这里有一座他家早年遗弃的老房子,修缮一下还能居住。他踩着乱石,扒拉开茂密的灌木丛,找到了那座行将坍塌的破屋。挪石折枝将棚屋做了修葺。清晨被一阵鸟鸣声惊醒,他出门一看,眼前视野开阔,对面的山野一览无余。他倚着那株老柿子树默吟古人的诗句:
    闲居不问世如何,云起山门日已斜。
    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松醪腊酝安神酒,布水宵煎觅句茶。
    山居两日,生活处处不便,他才知道以往想象来山里汲泉水饮茶煮饭是多么可笑。他想反正自己又不是隐士,于是下山采买就成了日常事。集市上的人见是下山来的,对他都很客气,偶尔他也听一听家长里短,摇头笑笑。那些事已经离他很遥远了。
    这些日子在山中闲游,他遇到过比丘,一个年老的居士,也有不少寻常打扮的人,他们有的住茅棚,有的住破旧庙宇。偶尔碰到散居好客的人,坐在人家的屋舍茅棚前,不急不躁地喝口热茶,聊一聊天,如遇老友,随意且欢喜。
    忽一日,他隐约听到了琴声,就循声而去,看到不远处一个石屋前,一个人站在一地的碎木屑里,给一张古琴上弦调音。他上前寒暄叙聊。那人见他饶有兴趣地问,倒也欣喜,就告诉他,他曾和人学了做琴的手艺,来山里到处搜集旧材木料制琴。山下城里多有雅集,会有人来这里取琴去售卖。一张古琴能卖到数万元,每年他能做出好几张古琴。那人低声说:“你若有书画才艺,我可以让朋友宣传,定会有人来寻访,引财无数。”说完诡秘一笑。
    他听着,轻抚琴弦。琴弦发出泠泠之声。他心里忽而失落,就告辞离去。
    一天晚上,沉睡正酣,忽地一条蛇掉到枕上,凉凉地贴着脸颊让他陡然心惊。多日来食寐无定,日益憔悴,他索性搬到附近一个原始的山洞里,不再处处寻访。这段日子他在薄土上种的萝卜、土豆、白菜都生机盎然,再加上他认识许多野菜野果可以采摘,自给自足不用下山了。知道他心性坚定,家人也不来扰他。上山前,他是亲友眼里很会生活的人,自磨咖啡,买了酒庄自己酿酒,生活富足闲适。可他也是商人中极少数活得明白的人,“毕竟金多也头白,算来争得似君家”,这些他早就悟透了。如今的他,非佛非道,无欲无求,整日游离出没在山中的沟沟壑壑间。
    没有笔墨纸砚,他就折根树枝在地上书写,惊喜地发现竟然有几分瘦金体的韵致。他去拾柴,采花,看天上云散云聚,阴晴变幻,山中泉水漱石,洽然清越,风吹阳林,呜呜悲吟,“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自在与清净。
    从暮春到初冬,山居几个月,他没有遇到一位真正的隐士。那日天阴,他吟起“茅山东北燕山前,翁仲遗墟几百年。时有吴人来问隐,不知唐树已啼鹃”的诗句,怆然泪下。看天色,再过几日将大雪封山,便收拾一番,黯然下山。
    在家中净须沐浴,安定了两日。清晨,他翻开一张报纸,蓦然,看到一行醒目的“山中见隐士”的粗宋标题,他还没看文字就被压题的照片吸引住了:山林中,一个人蓬头乱须背了一捆柴低头行走。即便被树丛遮蔽,他也能清晰地认出,那首如飞蓬、形若野人的,却是自己!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他”走进山林寻访真隐士而不遇的故事,重点讲述了“他”的山居生活,故事奇特,意蕴丰厚。
    B.小说在叙事中巧妙展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如进山的期待,山居、闲游的随意与欢喜,寻隐士未果的伤感,情感细腻感人。
    C.小说安排做琴人的情节,是为了衬托出“他”视金钱如粪土的人物形象。
    D.小说语言生动活泼,文白相杂,富有文采,多处引用的古诗文契合隐逸者的生活,增添了文化内涵,丰富了人物形象。
    8.请结合全文概括小说中“他”的性格特点。(6分)
    9.小说结尾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高宗绍兴元年,金兀术寇和尚原,吴玠及其弟璘大败之。玠与璘以散卒数千驻原上,朝问隔绝,人无固志,有谋劫玠之兄弟北降者。玠知之,召诸将歃血盟,勉以忠义,皆感泣,愿尽死力。金人自起海角,狃于常胜,及与玠战辄败。玠自富平之败收散卒保和尚原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或谓玠宜退保汉中扼蜀口以安人心玠曰:“我保此,敌决不敢越我而进,是所以保蜀也。”玠在原上,凤翔民感其遗惠,相与夜输刍粟助玠;玠偿以银帛,民益喜,输者益多。金人怒,伏兵渭河邀杀之,且令保伍连坐,民冒禁如故。三年,金人陷金州。撒离喝自商於直捣上津,攻金州,王彦以三千人迎敌而败,焚积聚,退保石泉,撒离喝遂乘胜而进,长驱趋洋、汉。刘子羽闻王彦败,遣人召吴玠入援。玠自河池,日夜驰三百里,至饶风。以黄柑遗敌,曰:“大军远来,聊用止渴。”撒离喝大惊,以杖击地曰:“尔来何速耶!”遂悉力仰攻。玠军弓弩乱发,大石摧压,如是者六昼夜,死者山积。敌乃更募死士,由间道自祖溪关入,绕出玠后,乘高以瞰饶风,诸军不支,遂溃。六年,四川都转运使赵开罢。时吴玠为宣抚副使,专治战守,于财计不问盈虚,一切以军期趣办于开,数以馈饷不继诉于朝;开亦自劾老惫,求去。朝廷为之交解。九年,玠与金人对垒且十年,常苦远饷劳民,节浮费,益治屯田。帝以玠功高,因和议成,授玠开府仪同三司、四川宣抚使,陕西、阶、成等州皆听节制。六月己巳,吴玠卒。微玠身当其冲,无蜀久矣,故西人思之,立祠以祀。其后胡世将为四川宣抚副使。世将至,谓诸将曰:“吾不习虏情,朝廷所以遣来者,袭国家故事,以文臣为制将耳。军事一无改吴宣抚之规,各推诚心,共济国事可也。”诸将皆服。《宋史·吴玠兄弟保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玠自富平之败收/散卒保和尚原/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或谓玠宜退保/汉中扼蜀口/以安人心/
    B.玠自富平之败/收散卒/保和尚原/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或谓玠宜退/保汉中/扼蜀口/以安人心/
    C.玠自富平之败收/散卒保和尚原/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或谓玠宜退/保汉中/扼蜀口/以安人心/
    D.玠自富平之败/收散卒/保和尚原/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或谓玠宜退保/汉中扼蜀口/以安人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绍兴:南宋年号,用来纪年。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
    B.保伍:即保伍法,古代百姓以五家为邻,五邻为保,保之上为村社。“保伍”泛称基层户籍编制。
    C.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系三公所享殊遇,因有“开府仪同三司”之称。
    D.立祠:特指官员死后,百姓为其建立祠庙来供奉祭祀,以此表达对其德政的感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玠驻守和尚原时,百姓感激他的恩惠,为其输送粮草,他用银帛抵补,百姓输送得更多了,金兵也不能制止。
    B.吴玠和撒离喝对战时,弓弩齐发,酣战六日,但敌兵招募死士,从背后偷袭,吴玠难以抵挡,最终溃败。
    C.吴玠担任宣抚副使,专注战事,不过问财务盈亏,一切委托赵开办理,赵开弹劾他年老无为,朝廷将吴玠调任。
    D.在吴玠去世后,胡世将依旧沿用吴阶制定的军规,激励将领诚心效力国事,这得到众多将领的信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玠军弓弩乱发,大石摧压,如是者六昼夜,死者山积。
    (2)吾不习虏情,朝廷所以遣来者,袭国家故事,以文臣为制将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梦 天  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题为“梦天”,写梦中升入天空之中的幻境。“老兔寒蟾”指的是兔子和蟾蜍,结合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可见作者想象了进入月宫的场景。
    B.“云楼”指高楼,“壁斜白”写楼外壁的颜色,因月光皎洁、云彩掩映,朦胧中呈现“斜白”的形状。
    C.作者先写与带着佩玉的神女相逢在桂树飘香的小路上,继而下视尘寰,天上人间,浑然一体,讲究对仗,格律工整。
    D.诗中句句是天,亦句句是梦,虽是梦,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以幻写真,启发人们这样的道理: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大小都是相对的。
    15.清人黄周星评论本诗“命题奇创”,诗中多用比喻修辞,请试作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柳永在《望海潮》中表达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
    (2)《雨霖铃》中的                ,                  。这两句运用细节刻画,描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相顾无言,难舍难分的情景。
    (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很多人
    的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知识体系,是中国农耕社会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二十四节气及其实践活动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然而在气象科学蓬勃发展、现代农业         的时代,(        )。那么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保护二十四节气?
    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护二十四节气就是保护民族精神。漫漫历史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形成了诸多民俗,         带有地域色彩,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思想精神,是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的命脉之所在,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与魂”。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耳熟能详   如火如荼   即使   始终如一
    B.如数家珍   如火如荼   尽管   始终如一
    C.如数家珍   方兴未艾   即使   一以贯之
    D.耳熟能详   方兴未艾   尽管   一以贯之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们与二十四节气似乎有了某种程度的“脱钩”
    B.二十四节气与我们有了似乎某种程度的“脱钩”
    C.二十四节气似乎与我们有了某种程度的“脱钩”
    D.我们似乎与二十四节气有了某种程度的“脱钩”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从而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
    B.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
    C.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培育和壮大。
    D.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培育和壮大。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果蔬在成熟过程中会产生乙烯,它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香蕉对乙烯非常敏感,一点点乙烯就能让香蕉迅速成熟。对于香蕉的储存运输来说,乙烯像是一把双刃剑——过早出现会            ,在运输过程中就烂掉;过晚出现会让香蕉又生又硬,根本没法愉快地吃。实际生产中,人工催熟是最方便的做法。果农通常会在香蕉还没有成熟时就采摘下来,通过放入“乙烯利”催熟剂,确保香蕉既不会熟烂掉,                        。如果采摘时间合适,人工催熟的香蕉并不会影响口感。
    至于“催熟的香蕉会导致儿童性早熟”,其实只是谣言。植物激素                    ,就像花粉不会让人怀孕一样。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假如你的奶奶听人说市场上的香蕉都是人工催熟的,再也不敢购买了,请根据文段内容,对奶奶说几句话,消除她的疑虑。要求表达简明得体,不超过12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表演中,出现了三个神韵独具的“和”字,这体现了中国“和为贵”的传统人文理念,震撼了国人和世界。
    材料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已经成功落幕,它的成功举办告诉人们,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雪花,然而不同的雪花却能在漫天飞舞中共同构成美丽的冬日图景。
    材料三:中国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请综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