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期末考 >

河北省邢台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河北省邢台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份《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显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经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8秒。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数据也显示,一个人每天面对屏幕至少150次,平均每6.5分钟看一次手机。
    必须承认的现实是,在网络时代,专注力越来越像一种“稀缺品”。人们的时间与注意力被不断地切割,保持长久的专注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难得的品质。
    但细细想来,这又并不那么奇怪。打开电脑和手机,微博、微信、短视频、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太多东西可以夺走我们的注意力,光是用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就可能用掉我们大半天的时间。
    不过也有人说,注意力分散,就一定不是好事吗?这不也意味着,我们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丰富?我们看的东西多了,收获不也能更多?
    2020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站对100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当下年轻人的学习途径多种多样,看教学视频(48.5%)是受访者使用最多的途径,然后是看书(47.0%)。受访者还广泛利用平台和工具学习,如搜索引擎(39.5%)、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39.2%)、短视频(39.1%)、贴吧和兴趣社区(31.9%)等。
    虽然学习的途径多了,但浮光掠影的浏览和专心致志的阅读、学习,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正因为我们在每一个项目、每一个页面上停留的时间都比较短,所以我们往往还来不及建构起真正重要的意义,就匆匆赶往下一个目的地。这也就是我们每天似乎看了很多东西,但回想起来却没有多少感悟的重要原因。
    同样是观看,同样是经由双眼,但看的对象和方法不同,效果就会大不相同。不管是微信、微博还是网络上的短视频,抓住人们的往往不是内容和思想,而是从中体现出来的感官刺激和娱乐价值。人们看到的画面快速切换,思考留白却所剩无几。“掩卷长思”这种传统的思考方式,在视觉化阅读的语境里不太容易实现。
    更重要的是,不管我们怎么看,从大小屏幕里传递出来的东西只能让我们被动接受。而真正的阅读、学习,应该是自由、自主的,我们可以对接收到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如此才能建立有质地的对话关系。而如今,我们虽然每天都沉浸在海量的信息之中,却缺少主动的取舍和过滤。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因为我们总是忙不迭地被各类信息牵着鼻子走,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我们的注意力时长很短,却并不感到轻松;我们接触了很多信息,却并不感到充实。这更像信息的冲刷,而非咀嚼。
    因此,我们更要强调专注力的重要性。当我们在一件事情上集中精力,也就有了“自我关照”的可能,有了“自我提升”的途径。真正的阅读、学习应该是建立在自主、有意识、沉下心的基础上,这种能力是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法给予的。它只存在于我们专注的灵魂和思想之中,需要我们集中精力去寻找、探索。
    (摘编自李勤余《网络时代,专注力为何成了“稀缺品”》)
    材料二:
    研究发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很容易被外界信息干扰或者不由自主地分神。如果大脑额叶没有天生的发育缺陷,能量补给也十分充足,但依旧无法在一件事情上长时间保持专注,就是因为你在长期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养成了不好的与注意力相关的习惯。比如,当你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智能手机时,你的专注力会大幅下降;你在工作或学习中经常采取多任务模式,每5分钟就切换一次你正在做的事,以至于不知不觉养成了切断自己专注状态的坏习惯,越来越难以回到长时间高度专注于一件事情的状态。这种经年累月的生活模式所导致的专注力下降,和先天大脑额叶的专注力不足的体验是差不多的。
    因为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专注力低下,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有意识的训练加以改善。如果你长期使用智能手机,养成了每隔几分钟就掏出手机查看信息的坏习惯,那么改变的方法是在需要专心工作或学习的时候远离手机。
    人的专注力是一种稀缺资源,你尝试把有限的专注力分配到几个任务上,就容易犯更多的错误,或者单个任务的完成速度会变慢。在工作或学习的同时,你可能还会在社交网络上聊天,以及听音乐、查收邮件。大脑习惯性地在不同的任务之间切换,分配在每一件事上的专注力就减少了。损害专注力的多任务模式一旦变成习惯,我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就会变得难以保持专注的状态。
    (摘编自姚乃琳《大脑修复术·如何通过训练提升专注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人的专注力呈现下降趋势,与太多的电子产品及其应用分割了人们的时间,夺走了人们的注意力有关。
    B.当下年轻人学习时,由于途径的增多,浏览信息用时过短导致思考时间不足等因素,学习效果还不如以前。
    C.大脑额叶有天生发育缺陷会造成专注力不足,而长期养成的不好的与注意力相关的习惯也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分神。
    D.专注力是一种稀缺资源,能够长久保持专注更是人难得的品质;将有限的专注力同时分配到多任务,出错率往往会变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视觉化阅读固然能够给我们提供越来越多的信息,但是如果离开了传统式的“掩卷长思”,就很难对接收到的信息产生有质地的思考。
    B.互联网等带来的大量信息让我们感觉更加疲劳,任何技术手段都不能让它消失,只有注入专注的灵魂和思想,这种疲劳感才会消失。
    C.做一件事时,只有集中精力,才可能进行“自我关照”,找到“自我提升”的道路,因此,平时要注意养成培养专注力的好习惯。
    D.一个人如果发现专注力下降了,可以从自身身体状况和生活、学习等过程中有无不良习惯入手,找到症结所在,并有意识地去校正。
    3.根据选项内容,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二战期间,雷达操作员在极其空旷的天空中扫描信号时,容易出现注意力疲劳现象,难以保持警觉状态。
    B.近年出现一大批没有带手机就会心慌的人,他们被称为“Nomophobia”,意思是“无手机恐惧症”患者,这种人在神经元层面传递信息会变慢。
    C.西多昌规在《为什么精英都有超强专注力》中说,精英们之所以专注力高,是因为他们擅长用大脑来管控疲劳。
    D.马修·克劳福德在《工匠哲学》中指出,当代人因为网络内容及产品分心成瘾,大多数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注意力危机之中。
    4.简要分析材料一中两次进行数据列举的作用有何异同。
    5.因疫情原因,不少学校重新开启线上授课模式。你的同学李华在网课期间不仅对手机过度迷恋,而且还边听网课边和好友微信聊天;面对父母的责备,他自称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作为李华的好友,你想帮助他改掉目前的坏习惯。根据上面两则材料,你应该怎样劝说他?请列出自己的劝说要点。
    【答案】1.B
    2.B
    3.A
    4.①相同点:都能用来增强结论的真实性,让观点或结论更有说服力。②不同点:第一处是为了阐述两年来当代人的专注力下降和互联网产品使用的情况,第二处是为了阐述两年前年轻人学习途径呈现的多样化趋势。
    5.①李华,其实你目前并没有患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只是频繁使用智能手机而造成了专注力大幅度下降(减少手机使用)。②你可以尝试学习时将手机放到远离自己的地方,而不是触手可及,最大限度降低对手机的依赖性(降低对手机依赖)。③边上网课边聊天,会造成专注力的分配不均衡,你可以尝试进行恢复专注力的训练,逐渐提高“把注意力拉回来”的能力(进行相关的专注力训练)。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学习效果还不如以前”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我们每天似乎看了很多东西,但回想起来却没有多少感悟的重要原因”;另外“途径的增多”不是学习效果差的原因。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B.“这种疲劳感才会消失”无中生有,疲劳感怎样消失,在原文中并未提及,文中只说真正的阅读、学习能力是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法给予的,只能依靠我们专注的灵魂和思想,集中精力寻找和探索。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网络时代,专注力为何成了‘稀缺品’”。
    A.雷达操作员出现专注力降低的原因和这一观点并不吻合。
    B.这些人是因为过度依赖手机和电脑,感到专注力不够,符合材料一观点。
    C.精英的做法和材料一中真正会阅读、学习的人情况类似,符合材料一观点。
    D.指出了当代人在专注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事实论据的作用的能力。
    (1)第一处是“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经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8秒”,可见此处列举数据为了阐述两年来当代人的专注力下降情况。
    “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数据也显示,一个人每天面对屏幕至少150次,平均每6.5分钟看一次手机”,可见此处列举数据为了阐述互联网产品使用的情况。
    此处列举的数据用来增强论证的真实性,更有说服力。
    (2)第二处是“2020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站对100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当下年轻人的学习途径多种多样,看教学视频(48.5%)是受访者使用最多的途径,然后是看书(47.0%)。受访者还广泛利用平台和工具学习,如搜索引擎(39.5%)、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39.2%)、短视频(39.1%)、贴吧和兴趣社区(31.9%)等”,此处列举数据是为了阐述两年前年轻人学习途径呈现的多样化趋势。此处列举的数据和第一处列举的数据作用相同,都是为了增强结论的真实性,更有说服力。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写劝说词首先要有称呼语“李华”,然后采用第二人称劝说李华。
    劝说时先针对题干中“他自称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结合材料二中“研究发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很容易被外界信息干扰或者不由自主地分神”“当你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智能手机时,你的专注力会大幅下降……这种经年累月的生活模式所导致的专注力下降,和先天大脑额叶的专注力不足的体验是差不多的”指出其实李华目前并没有患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他只是因为频繁使用智能手机而造成了专注力大幅度下降,这样就可以建议他在学习时将手机放到远离自己的地方,而不是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减少手机的使用,最大限度降低对手机的依赖性;
    然后针对题干中所李华“边听网课边和好友微信聊天”的情况,结合材料二中的“你长期使用智能手机,养成了每隔几分钟就掏出手机查看信息的坏习惯,那么改变的方法是在需要专心工作或学习的时候远离手机”“在工作或学习的同时,你可能还会在社交网络上聊天,以及听音乐、查收邮件。大脑习惯性地在不同的任务之间切换,分配在每一件事上的专注力就减少了。损害专注力的多任务模式一旦变成习惯,我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就会变得难以保持专注的状态”,指出李华边上网课边聊天,造成专注力的分配不均衡。建议他尝试进行恢复专注力的训练,逐渐提高“把注意力拉回来”的能力(进行相关的专注力训练)。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病
    胥得意
    当儿子在电话中告诉母亲晚饭想吃红烧肉时,一时间,母亲竟觉得耳朵出了问题,儿子已经有十几年不吃肉了,怎么会突然提出这个要求。
    母亲把电话回了过去,儿子也是吃了一惊,因为他自工作时曾经和家人讲过,家里没特急的事情不要在他上班时打电话。母亲的电话一来,儿子还以为家中发生了什么急事和大事。当他听母亲问,刚才他是不是说想吃肉时,他认认真真地回答是。
    放下电话,母亲一下子想起了儿子以前的事。以前生活条件差,一年到头也买不上几次肉,每次把肉做好,儿子都像是一个小馋猫,连菜里的肉末都不放过。后来,儿子上班了,有工资了,隔三岔五买肉回到家让母亲做。儿子总是说,以前想吃没有,现在终于有条件吃了,不能再亏了胃。
    母亲的厨艺好,每天给儿子做的肉都要变换,一周也不重样,儿子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后来,儿子娶了媳妇,也有了儿子,一家人在一起吃饭,也是每餐都要有肉。尤其是孙子,吃肉简直是遗传,劲头儿一点也不比儿子差。母亲拿儿子和孙子打趣,你们爷俩如果再这样吃下去,都能把猪吃成保护动物了。儿子说,谁让你的厨艺这样好呢。孙子顾不上吱声,嘴巴里故意吧嗒出动静来。那个时候,母亲给儿媳的碗里夹上两块肉,看着那爷俩的吃相,对媳妇说,妈要是不在这两个狼嘴里夺点食,我估计你肉汤都喝不上。
    可是,就在儿子吃肉几乎上了瘾或者能评上吃肉五段选手时,他突然在家里宣布,以后再也不吃肉了。儿子宣布这件事那天,是他调到单位审批科当科长的第一天,听他如此说,最先笑出声的是媳妇,媳妇看了看儿子说,你要是馋死了,我可不是谋害亲夫呀。孙子嘴里咀嚼着肉,一手夹着肉,一只手伸出大拇指高高地竖着。母亲笑眯眯地看儿子,看一会后,笑就不是眯着的了,而是前仰后合。
    那一天,儿子真的没吃肉。好几次,不由自主伸到肉上的筷子像是走错了路,又匆匆掉头转向了蔬菜。一直到吃完饭,儿子真的没吃肉。母亲实在忍不住问,到底咋了。儿子说,没咋地,就是决定不吃了。这样对身体好。
    母亲撇嘴,嗔怪道,你这样说,意思是我以前给你肉吃把你身体没养好吧。没良心。
    媳妇安慰母亲,妈你别理他,说不准过两天他就当和尚去了呢。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儿子竟然真的是没再吃肉。最开始,儿子看到肉时,母亲还能看到他在咽口水,可是时间一长,儿子对肉竟真是熟视无睹了。母亲、媳妇两人心里十分担心,直犯合计,儿子这是中哪门子邪了,莫不是得了什么心病么?……
    儿子戒了肉这件事,没出三个月全家人都习惯了,可是在同学和同事那里却成了另外一件事。一次儿子到东北出差,同学专门安排了东北的杀猪菜招待他。结果在饭桌上,他一口肉没吃,同学还误以为他对招待不满意,一个劲地道歉。还有一次,一位同事和他一起吃饭,热情地给他夹了一块排骨,结果那块排骨一直放在盘子里没动,让同事觉得他有些格格不入。
    如今母亲老了,几乎都忘了儿子以前最喜欢吃的食物是肉时,他却突然来了电话说是要吃肉,难怪母亲要大吃一惊。
    母亲在核准儿子确实是要吃肉时,便连忙到楼下超市买了最新鲜的肉,急三火四地给儿子做起红烧肉来。
    晚饭的时候,儿子看着一大盘冒着热气、散着香味的红烧肉,迫不及待地夹了一块,肉刚夹到碗里,他突然想起来什么,给母亲夹了一块,坚持着让母亲先吃。母亲象征性地吃了一口,脸色一下变了,有些愧疚地说,这肉做得急,炖得不熟,料也放得少,没入味呀。
    看见母亲尝过了,儿子夹起一块往嘴里塞,胡乱地嚼着,有些兴奋地说,香呀,真香。
    儿子的举动让母亲和媳妇都看得蒙了,直到儿子吃了大半盘红烧肉,母亲才小心翼翼地问,你今天咋了?妈心里咋这么担心呢。
    儿子抹抹嘴上的油,长叹了一口气,我明天换岗了,手里的章交出去了,到市图书馆当研究员。
    母亲问,去当研究员和吃肉有关系呀?
    儿子停顿了一下说,我自从手里有了审批权之后,就和你们说了自己不再吃肉,其实我就是看看自己能不能禁住最喜欢的东西的诱惑。
    媳妇还是不解,你管好自己就是了。怕什么呀。
    儿子说,我前面的那两任,一开始也是能管住自己,可是时间一长……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儿子”十几年不吃肉,突然打电话给母亲说想吃肉,这让母亲很意外,于是母亲想起了“儿子”小时候关于吃肉的往事。
    B.“儿子”刚工作时就要求家人没特急之事不要在其上班时给他打电话,这和他坚持十几年不吃肉的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C.面对“儿子”在吃肉“上瘾”时做出以后绝不吃肉的决定,母亲、媳妇和孙子的反应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对此持支持态度。
    D.母亲所做红烧肉做得急,炖得不熟,料也放得少,没入味,但“儿子”吃得很尽兴,暗示了“儿子”换岗后的放松状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伸到肉上的筷子像是走错了路”“那块排骨一直放在盘子里没动”等细节描写突出了“儿子”说到做到的性格。
    B.小说写母亲原先厨艺好,所做的肉一周也不重样,而现在所做的肉没入味,两相对比,意在突出母亲年老的特征。
    C.小说结尾的省略号意蕴悠长,留下空白,让读者得以想象出“儿子”的那两位前任未能守住底线最后遭到处罚的下场。
    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一件吃肉的小事揭示了如何禁受住诱惑而不做违法之事的主题,很有启示意义,引人深思。
    8.小说标题“心病”有何含义?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9.小说叙述故事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6.C
    7.B
    8.①一是指母亲和媳妇认为“儿子”担任单位审批科科长长时间不吃肉,应是得了什么心病。②二是指“儿子”担任审批科科长后的心理负担,害怕自己也如两个前任一样,担心自己不能禁住最喜欢的东西的诱惑。
    9.①设置倒叙,造成悬念。小说开头写“儿子”忽然打电话给母亲说要吃肉,然后再慢慢交代“儿子”想吃肉的过程,这里运用倒叙手法,构成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利用插叙,丰富内容。小说插叙了“儿子”小时候、工作及成家后极喜欢吃肉的情况,既突出了“儿子”的形象特点,又与后面“儿子”突然不吃肉形成对比。③叙述有波澜,情节不断蓄势,层层推进。小说先写“儿子”不管哪个人生阶段都极喜欢吃肉,但后来一块肉都不吃了,现在又想吃肉且吃了大半盘红烧肉,感到十分满足,最后才托出如此转变的原因。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C.“但都对此持支持态度”分析错误,从文中媳妇听说后的笑声母亲笑得前仰后合,可以看出她们是不相信“儿子”能够做到的,持的是怀疑态度;而孙子则是“一手夹着肉,一只手伸出大拇指高高地竖着”,说明只有孙子可能支持。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意在突出母亲年老的特征”分析错误,根据后面“母亲才小心翼翼地问,你今天咋了?妈心里咋这么担心呢”的信息可知,主要突出母亲的担心,从而推动情节发展,引发后面“儿子”对自己调任岗位的说明。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这篇小说的标题是“心病”,根据“他突然在家里宣布,以后再也不吃肉了。儿子宣布这件事那天,是他调到单位审批科当科长的第一天”“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儿子竟然真的是没再吃肉。最开始,儿子看到肉时,母亲还能看到他在咽口水,可是时间一长,儿子对肉竟真是熟视无睹了。母亲、媳妇两人心里十分担心,直犯合计,儿子这是中哪门子邪了,莫不是得了什么心病么”分析,“心病”是指母亲和媳妇认为“儿子”担任单位审批科科长长时间不吃肉,应是得了什么心病。
    根据“儿子停顿了一下说,我自从手里有了审批权之后,就和你们说了自己不再吃肉,其实我就是看看自己能不能禁住最喜欢的东西的诱惑”分析,“心病”还指“儿子”担任审批科科长后的心理负担,害怕自己也如两个前任一样,担心自己不能禁住最喜欢的东西的诱惑。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事特点的能力。
    (1)设置倒叙,造成悬念。
    根据“当儿子在电话中告诉母亲晚饭想吃红烧肉时,一时间,母亲竟觉得耳朵出了问题,儿子已经有十几年不吃肉了,怎么会突然提出这个要求”“他突然在家里宣布,以后再也不吃肉了。儿子宣布这件事那天,是他调到单位审批科当科长的第一天”“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儿子竟然真的是没再吃肉”“儿子抹抹嘴上的油,长叹了一口气,我明天换岗了,手里的章交出去了,到市图书馆当研究员”“母亲问,去当研究员和吃肉有关系呀?儿子停顿了一下说,我自从手里有了审批权之后,就和你们说了自己不再吃肉,其实我就是看看自己能不能禁住最喜欢的东西的诱惑”分析,小说开头写“儿子”忽然打电话给母亲说要吃肉,然后再慢慢交代“儿子”想吃肉的过程,这里运用倒叙手法,构成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利用插叙,丰富内容。
    从叙事方式分析,文中“母亲一下子想起了儿子以前的事。以前生活条件差,一年到头也买不上几次肉,每次把肉做好,儿子都像是一个小馋猫,连菜里的肉末都不放过。后来,儿子上班了,有工资了,隔三岔五买肉回到家让母亲做。儿子总是说,以前想吃没有,现在终于有条件吃了,不能再亏了胃”“后来,儿子娶了媳妇,也有了儿子,一家人在一起吃饭,也是每餐都要有肉……”是插叙,小说插叙了“儿子”小时候、工作及成家后极喜欢吃肉的情况,既突出了“儿子”的形象特点,又与后面儿子“突然在家里宣布,以后再也不吃肉了”形成对比。
    (3)叙述有波澜,情节不断蓄势,层层推进。
    根据“以前生活条件差,一年到头也买不上几次肉,每次把肉做好,儿子都像是一个小馋猫,连菜里的肉末都不放过。后来,儿子上班了,有工资了,隔三岔五买肉回到家让母亲做。儿子总是说,以前想吃没有,现在终于有条件吃了,不能再亏了胃”“后来,儿子娶了媳妇,也有了儿子,一家人在一起吃饭,也是每餐都要有肉……”分析,小说先写“儿子”不管哪个人生阶段都极喜欢吃肉,但后来“他突然在家里宣布,以后再也不吃肉了。儿子宣布这件事那天,是他调到单位审批科当科长的第一天”“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儿子竟然真的是没再吃肉”“一次儿子到东北出差,同学专门安排了东北的杀猪菜招待他。结果在饭桌上,他一口肉没吃……还有一次,一位同事和他一起吃饭,热情地给他夹了一块排骨,结果那块排骨一直放在盘子里没动”,后来“当儿子在电话中告诉母亲晚饭想吃红烧肉时,一时间,母亲竟觉得耳朵出了问题,儿子已经有十几年不吃肉了,怎么会突然提出这个要求”以及“儿子吃了大半盘红烧肉”“儿子抹抹嘴上的油,长叹了一口气,我明天换岗了,手里的章交出去了,到市图书馆当研究员”“儿子停顿了一下说,我自从手里有了审批权之后,就和你们说了自己不再吃肉,其实我就是看看自己能不能禁住最喜欢的东西的诱惑”分析,儿子从当上科长宣布不吃肉后,就真的一块肉都不吃了,现在又想吃肉且吃了大半盘红烧肉,感到十分满足,最后才托出如此转变的原因。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父彦谦,仕隋,历司隶刺史。玄龄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书兼草隶。开皇中,天下混壹,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徒以周近亲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视今虽平,其亡,跬可须也。”彦谦惊曰:“无妄言!”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尉,校仇秘书省。汉王谅反,坐累,徙上郡。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会父疾,绵十旬,不解衣;及丧,勺饮不入口五日。太宗以敦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公为秦王,即授府记室,封临淄侯。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王尝曰:“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禹也。”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帝尝问:“创业、守成孰难?”玄龄曰:“方时草昧,群雄竞逐,攻破乃降,战胜乃克,创业则难。”魏征曰:“王者之兴,必乘衰乱,覆昏暴,殆天授人与者。既得天下,则安于骄逸。人欲静,徭役毒之;世方敝,裒刻穷之。国繇此衰,则守成为难。”帝曰:“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征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成之不为易。然创业之不易,既往矣;守成之难,方与公等慎之。”居宰相积十五年,女为王妃,男尚主,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顷之,进司空,仍总朝政。玄龄固辞,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多让!”晋王为皇太子,改太子太傅,知门下省事。以母丧,赐茔昭陵园。起复其官。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凡粮械飞输,军伍行留,悉裁总之。玄龄数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夷。固辞太子太傅,见听。
    (节选自《新唐书·房乔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无功德/徒以周近/亲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B.上无功德/徒以周近亲/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C.上无功德/徒以周近亲/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D.上无功德/徒以周近/亲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坟籍,泛指古代典籍。在文中是说房玄龄通晓古代文献典籍,知识广博精深。
    B.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土科,录取后为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
    C.檄,即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D.太傅,官名,古代三公之一。文中指太子老师,地位和权力堪比宰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房玄龄眼光独特。别人都认为隋朝会长治久安,只有房玄龄认为隋朝将因内乱而走向灭亡,令其父亲惊讶。
    B.房玄龄深谋远虑。李世民担任太子时,与其他人争先收取珍怪之物的做法不同,房玄龄重视帮太子网罗人才。
    C.房玄龄才能杰出。皇帝把房玄龄比作萧何,征辽的时候,皇帝特意让房玄龄留守京城以保证后勤供给。
    D.房玄龄不贪权位。房玄龄位高权重之时多次想辞掉宰相之职,都因为皇帝对其非常倚重,而没得到允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父疾,绵十旬,不解衣;及丧,勺饮不入口五日。
    (2)人欲静,徭役毒之;世方敝,裒刻穷之。国繇此衰,则守成为难。
    14.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唐太宗李世民对待创业与守成的认识。
    【答案】10.C
    11.D
    12.B
    13.(1)适逢父亲卧病,历时一百天,房玄龄衣不解带(尽心服侍);等到(父亲)去世,房玄龄五天时间没有吃饭喝水。
    (2)百姓要安宁,但受害于徭役之苦;天下正凋敝,苛捐杂税却使百姓穷困不堪。国家因此而衰败,所以说守成为难。
    14.①只有参与了创业的人才懂得创业之艰难。②只有参与了守成的人才懂得守成之不易。③创业一旦过去就必须以谨慎的态度守业。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皇上本无功德,仅以周室近亲,妄自诛杀大臣,攘夺神器而据有,又不为子孙建立长久之计,混淆嫡庶之位,竞崇奢侈之俗,相互倾陷,最终必会内部自相诛灭。
    “近亲”为偏正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长久计”是“立”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地位和权力堪比宰相”错。太傅地位高但无实权,是个虚职。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李世民担任太子时”错,结合原文“公为秦王,即授府记室,封临淄侯。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可知,是李世民做秦王的时候。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会”,适逢;“绵”,延续、历时;“勺饮”,一勺汤水。
    (2)“敝”,凋敝;“裒刻”,苛敛民财;“繇”,同“由”。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可概括出:只有参与了创业的人才懂得创业之艰难。
    结合“征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成之不为易”可概括出:只有参与了守成的人才懂得守成之不易。
    结合“然创业之不易,既往矣;守成之难,方与公等慎之”可概括出:创业一旦过去就必须以谨慎的态度守业。
    参考译文: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县人。父亲房彦谦,出仕隋朝,历任司隶刺史。房玄龄幼时机警敏捷,贯通经籍,善于写作文章,书法兼通草隶。开皇年间,天下统一,人人都认为隋朝将会长治久安,房玄龄暗中告知其父说:“皇上本无功德,仅以周室近亲,妄自诛杀大臣,攘夺神器而据有,又不为子孙建立长久之计,混淆嫡庶之位,竞崇奢侈之俗,相互倾陷,最终必会内部自相诛灭。如今天下虽然太平,但其灭亡可翘足而待啊。”房彦谦大惊说:“不要胡说!”十八岁时,应举于进士科。授职羽骑尉,校仇秘书省。汉王杨谅造反,房玄龄受牵连坐罪,被谪徙于上郡。见中原将乱,慨然而有忧天下之志向。适逢父亲卧病,历时一百天,房玄龄衣不解带(尽心服侍),等到(父亲)去世,房玄龄五天时间没有吃饭喝水。太宗以敦煌公身份率兵巡行渭北,房玄龄杖策拜见于军门,太宗一见如故。署任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敦煌公封为秦王后,随即授房玄龄职为王府记室,封为临淄侯。每逢征伐不曾不随行同往,众人争先收取珍怪之物,房玄龄却先收罗人物致之幕府,并与诸将暗相深结,人人都尽死效力。秦王曾说:“汉光武帝自得邓禹之后,门人更加相亲相近。自从我有了房玄龄,就像汉光武帝有了邓禹一样。”居于王府出入十年,下达军符府檄,有时驻马立成,文字简约道理详尽,并不需要先打草稿。高祖说:“这人深识机宜,应当委以重任。每次为我儿陈述事情,千里之外如同对面讲话一样。”太宗曾问群臣说:“创业与守成哪一样难些?”房玄龄回答说:“起兵时天下大乱,群雄竞逐,攻破之后方才归降,战胜之后才能夺取,因此创业为难。”魏征回答说:“王者兴起,必乘衰乱之世,推翻昏暴之君,实为顺天应人之事。既取天下之后,则安习于骄奢淫逸。百姓要安宁,但受害于徭役之苦;天下正凋敝,苛捐杂税却使百姓穷困不堪。国家因此而衰败,所以说守成为难。”太宗说:“房玄龄跟随我平定天下,身经百死,而逢一生,故知创业之难。魏征与我治理安定天下,害怕因富贵而生骄淫,骄淫就会怠慢政事,怠慢政事就会导致灭亡,可见守成是不容易的。不过创业之不易,已成往事;守成之难,正要与各位慎重对待。”居宰相之位达十五年之久,女为韩王之妃,男娶高阳公主为妻,自认为权力恩宠到达极点,多次上表请求辞职,诏书不准。不久,进衔为司空,照旧总揽朝政。房玄龄一再推辞,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让位确实是美德。但国家靠您辅治已久,一旦失去良佐,如同失去左膀右臂。您看起来精力未衰,不要谦让了!”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加衔为太子太傅,仍为知门下省事。因母丧,赐予墓地于昭陵。不久就起复官职。太宗将伐辽东,命房玄龄留守京师。下诏说:“有您担当萧何的责任,我就没有西顾之忧了。”但凡粮草器械的调集输送,部队的调动留止,全听房玄龄总揽。房玄龄多次上书劝谏太宗,希望不要轻敌深入,长久讨伐外夷。并一再辞让太子太傅之职。太宗接受其辞职要求。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述怀(节选)①
    魏征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②。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注]①这首诗创作于魏征投奔唐朝之后,准备出关去山东招降瓦岗军残部之前,所以此诗又名《出关》。②九逝魂,这里指旅途遥远而艰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准备出关去山东之前,前四句的景物描写是虚写,想象了出关后征途的艰险景况。
    B.唐王以国士之礼相待,诗人要报其知遇之恩,故面对荒凉的沿途景象和艰辛的旅途,诗人并不感到担心害怕。
    C.九、十两句赞美重诺守信行为:诗人借此表达要像季布那样,一诺千金;像侯赢那样践言而舍生。
    D.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气势雄伟,意境开阔。景物描写意境雄浑,情感抒发悲壮而不消沉。
    16.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节选部分简要分析。
    【答案】15.B
    16.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郁纡……”等二句,从视觉写因为山路萦回,崎岖不平,所以平原时隐时现、时出时没;“古木……”等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来渲染旅途的荒凉凄楚。这四句形象地暗示出完成使命的艰难和诗人心情的沉重。
    ②直接抒情。中间四句诗人表示,虽然此去一路荒凉冷落的景象令人凄伤,旅途遥远而艰险,令人心惊,他也害怕路途的艰险,但他更感恩朝廷对他的恩遇。
    ③用典抒情。九、十两句中,季布、侯蠃都是千金一诺的人物,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重视信义、不图功名的思想感情。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故面对荒凉的沿途景象和艰辛的旅途,诗人并不感到担心害怕”错。“既伤”二句既表现作者不但知道前途的艰险,个人也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手法、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四句,表明作者在路途中的艰险景况。
    “郁纡”等二句,从视觉写因为山路萦回,崎岖不平,行迹在群山中放眼望去,那些平原时隐时现、时出时没,反衬出作者心情因任务艰巨,前途未卜而起伏不平,忐忑不安。
    “古木”等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来渲染旅途的荒凉凄楚。这四句形象地描写了古老的丛林里寒鸟悲啼,深山夜间猿猴哀鸣,构成了一幅荒无人烟,战乱留给人民的是一片凄凉。诗人把复杂的心情,都融汇到生动的旅途景物描写中,做到意境两浑,情景交融,形象地暗示了完成使命的艰难和诗人心情的沉重。
    (2)直接抒情
    中间“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四句,既有对出关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的坦露。“既伤”二句既表现作者不但知道前途的艰险,个人也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伤千里目”是说远望心里伤感的意思。“岂不”二句的自问自答,显示出诗人胸襟的坦荡,更突现了他重意气、报太祖的知遇之恩。
    (3)用典抒情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两句中,季布、侯赢都是千金一诺的人物。用典抒情,以季布、侯赢自比,表达了自己既然请缨就决不负使命的决心。“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是直抒胸臆,表明了作者重视信义,有恩必报,不图功名的思想。“人生感意气,名谁复论”,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重视信义、不图功名的思想感情。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化用晋人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诗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史实,告诫后人应记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有光《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老妪口中转述的作者母亲在门外对子女的噓寒问暖的话语,从而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儿寒乎     欲食乎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匪”“豺”“溺”。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草堂我去看过,也是建得很漂亮的一处建筑。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杜甫住的被大风一吹就会掀去茅草顶的草堂了。那么问题来了,如同鸟巢伴随着鸟儿,茅草房伴随着我们这个民族数千年了,在中国的大地上,不知建造过多少这样的房子,为什么_______的杜甫住过的草堂,今天还有人仿造、还有人来纪念呢?
    答案是_______的,杜甫是一个大诗人,他在草堂里居住过,在_______的岁月中,他写下的诗文,他诗文中所透视出的文人情怀,不仅仅是自己住的茅屋被秋风掀翻时的_______,在这种悲惨的境地中,他由自己联想到的是天下同命运的寒士和老百姓,同时深切关怀的,是人民的命运。人民大众只要被他的文人情怀所感动,就会建起草堂来缅怀他,纪念他,历经千百年而不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半山上的草堂,才会凸显出它的意义。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穷困潦倒   显而易见   颠沛流离   自怨自叹
    B.穷途末路   不言而喻   颠沛流离   自怨自艾
    C.穷途末路   显而易见   流落不偶   自怨自叹
    D.穷困潦倒   不言而喻   流落不偶   自怨自艾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民大众只要被他的文人情怀感动,就会建起草堂来缅怀他,纪念他,历经千百年而不变。
    B.人民大众只要被他的文人情怀所感动,就会建起草堂来纪念他,缅怀他,历经千百年而不变。
    C.人民大众由于被他的文人情怀所感动,才会建起草堂来缅怀他,纪念他,历经千百年而不变。
    D.人民大众由于被他的文人情怀感动,才会建起草堂来纪念他,缅怀他,历经千百年而不变。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A
    19.D
    20.①从整体上来说,把“茅草房伴随着我们这个民族”类比成“鸟巢伴随着鸟儿”,体现了茅草房带给我们中华民族的温暖和美好;②从局部上来说,把“茅草房”类比作“鸟巢”,把“我们这个民族”类比作“鸟儿”,写出了我们这个民族和茅草房之间亲密而又持久的关系。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
    穷困潦倒:生活贫困,失意颓丧。穷途末路:路的尽头,比喻无路可走的地步。句中指杜甫的生活困窘不堪,用“穷困潦倒”。
    显而易见:(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不言而喻:用不着解释就可以明白。句中指答案明显、容易明白,用“显而易见”。
    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流落不偶:飘泊穷困而无人相知,也形容潦倒失意。句中指杜甫四处流浪的生活岁月,用“颠沛流离”。
    自怨自叹:埋怨自己,自我叹息。自怨自艾:原意是自己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后只指自我悔恨。句中指自我埋怨、叹息,用“自怨自叹”。
    故选A。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中“只要……就会……”不合逻辑,改为“由于……才会”,排除AB;
    “缅怀他,纪念他”语序不当,照应“建起草堂”,应该先“纪念”,进而“缅怀”,排除C;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鸟巢伴随着鸟儿”“茅草房伴随着我们这个民族”有相似性,又属于同类事物(均为大自然及其物种),属于类比手法,体现了茅草房带给我们中华民族的温暖和美好,这个属于宏观整体角度;
    ②从局部上来说,让“茅草房”和“鸟巢”,“我们这个民族”和“鸟儿”产生联系,化难为易,变陌生为熟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这个民族和茅草房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向日葵因其花朵_____①_____而得名,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颂。植物学家对向日葵会随着太阳而转动的现象进行了研究:原来,向日葵的叶片被不同强度的光照射后,会产生_____②_____。向光一侧的叶片产生的生长素浓度比背光一侧的叶片产生的生长素浓度低,这就导致背光一侧的茎秆的生长速度比向光一侧的茎秆的生长速度要快。
    生长素其实具有二重性的特质,浓度不同的生长素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低浓度时,促进细胞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细胞生长。以塔形的圣诞树为例,(            ),但高浓度的生长素反而抑制了侧芽的生长,使得侧枝长得较小;而越往下,从顶芽运输而来的生长素越少,对侧芽的生长抑制作用逐渐减弱,侧枝反而_____③_____。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多重生长素来源于其自身和顶芽输送的侧芽是距离顶芽最近的侧芽
    B.多重生长素由自身产生和从顶芽输送集聚到距离顶芽最近的侧芽上
    C.距离顶芽最近的侧芽会自身产生多重生长素,再从顶芽输送
    D.距离顶芽最近的侧芽得到了自身产生的和从顶芽输送的多重生长素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D
    22.①经常朝向太阳   ②浓度不同的生长素   ③长得越来越大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
    由后文“但”可知空处信息与下文构成转折关系,另外结合分号前后的内容分析,强调的是多重生长素和侧芽之间的反向关系,而AB项内容只是说多重生长素的来源或者产生和输送集聚的途径,D项说明侧芽得到了多重生长素;只有C项阐明的是侧芽获得多重生长素和输送情况,与后文成对比反向关系。
    故选C。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向日葵因其花朵”“而得名”可知空处需要明确向日葵向阳的特点,交待得名的原因,从而得出答案:经常朝向太阳。
    第二空:由“植物学家对向日葵会随着太阳而转动的现象进行了研究”可知空处内容为研究结果,再结合后文“向光一侧的叶片产生的生长素浓度比背光一侧的叶片产生的生长素浓度低”确定空处需要得出“生长素”这个关键词,最后由“原来,向日葵的叶片被不同强度的光照射后,会产生”确定答案:浓度不同的生长素。
    第三空:由分号和内容的对应关系确定空处与“从顶芽运输而来的生长素越少”照应,再结合上文“侧枝反而”确定答案:长得越来越大。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中国邮政第一家咖啡店“邮局咖啡”在福建厦门正式落地试运营。“邮局咖啡”售卖商品分为邮政特调、咖啡、茶饮、甜点和周边五个大类,其咖啡售价22元至38元不等。“天涯海角都能送达”的中国邮政,竟然跨界开起了咖啡馆,该消息很快引来众多关注。有网友认为邮政咖啡借助邮政遍布城乡的优势一旦铺开就是全国第一;有网友表示中国邮政试水咖啡行业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但还需要继续观察;也有网友认为是赶时髦;还有网友认为是专业的人干了不专业的事……
    上面的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你创新 我斜杠 共跨界
    条条通达大道,一鸽双翅翱翔,这是我们司空见惯的邮政,却又不是真实的邮政。邮政早已突破邮政服务,开启“跨界”经营——从奶茶店、药店,到咖啡店和文创,新航道的开启,是邮政人的勇于创新、不忘本来,亦是当下“斜杠青年”的追求。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跨界要有勇于创新的胆识和魄力。
    当一些企业抱残守缺,不思改革,被时代大潮抛弃之际,中国邮政以创新的胆识和魄力,成功转身,立于潮头。当我们为中医药的没落而哀怜时,屠呦呦们已用科技创新研发出了青蒿素。当一些媒体紧抱着旧观念旧形式不舍时,河南卫视勇于创新,让“唐宫夜宴”、“纸扇书生”、“龙门金刚”们带着传统文化美起来、火起来。成功跨界者,无一不是勇敢果决,勇于创新。古往今来,概莫例外。当兵临城下,郑国的养马官烛之武勇于跨界,转为说客,夜缒而出,只身前往,劝退秦军。回望历史,放眼当下,要想成功跨界,必具备勇于创新的胆识和魄力。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跨界不可离本依末,需根本支撑。
    中国邮政的跨界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铺设的网点在支撑。河南卫视的文化软实力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来自于历史积淀的硬功底。青蒿素也不是一日出名的,而是有着百年前的运用记载。如若脱离立身根本,丧失积淀基础,面临跨界,你我也只能如矮人看戏,跟着别人亦步亦趋,邯郸学步,离失败也就毫厘之距。当李存勖只惦念着自己的伶人跨界梦,而放弃了立身之本——治家安民之时,距离他“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已不足三年。无源之水不远流,无根之木无以立。清水洗尘,回归本源,方得光彩乍现;沉淀自我,基础支撑,方能才华锦绣。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努力突破,争做跨界“斜杠青年”。
    “少年自负凌云笔”,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渴望突破,渴望开启多元人生路,此谓“斜杠青年”。如谷爱凌不只是夺得金牌的奥运健儿,还是斯坦福大学的高材生。斜杆青年早已有之,苏轼不只是官员,也是风华绝代的诗人、集大成的书画家;梁思成不只是建筑学大师,还精通音乐艺术……与其说斜杠是一种时尚,不如说是青年努力寻求的突破。无论是谁,我们都不能只看其人前风采,更要看到其背后苦辛;每一个“斜杠”,都是努力突破界限后的“勋章”。
    新时代,新机会,邮政的跨界新航道越走越开阔,你我亦要精通本职工作,探究新领域,不忘本来,大胆创新,争做新时代斜杠青年。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主要讲中国邮政跨界开咖啡馆的事件,而这个消息传开之后,引起了网友的讨论。网友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可以借助自己的优势,铺开就是全国第一;也有人认为这是积极探索,但还需要观察;还有人认为这是赶时髦;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专业的人干了不专业的事。总之,众说纷纭。
    所谓“跨界”指的是跨自己的行业,比如这里中国邮政本来是通讯和邮递等是主业,但是中国邮政开了咖啡馆,这属于“跨界”。再比如,一个人本来是医生,后来做了老师;本来是舞蹈演员却改行做了服装设计师等。总之,打破自己的行业界线,涉足其他的行业都属于“跨界”。对于中国邮政跨界这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写作时可以由此引申,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行业,都可能遇到跨界这类事情,跨界可不可以?怎样的跨界才是好跨界?应该如何跨界?也就是说,根据这个材料,我们可以从中提取一个话题“跨界”,然后就此展开写作。
    在写作时可以围绕“跨界”展开思路,如果写作议论文,可以把主体安排成并列结构,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跨界”可能带来的好处。当然主体也可以安排成对比式,因为有些“跨界”是成功的,而有些则会失败,因此形成对比,更容易让人深思。如果安排成记叙文的话,可以记叙一个“跨界”的故事,然后由此议论“跨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立意:
    1.敢于突破和跨界。
    2.多元化经营会带来意外的收获。
    3.立足实际,实现跨界。
    4.有些界不能跨。
    5.跨界背后是创新。
    6.不可让跨界成为无本之木。
    7.跨界需勇气,智慧价更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