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期末考 >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希腊戏剧的横空出世,不仅有漫长的历史积淀,还有戏剧土壤对史前巫术性戏剧长期培育的广阔社会背景,更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基础。从中外戏剧生成的比较中,我们对此也许更能有深刻的认识。
    迫于地中海一带征战频发,生存艰难,古希腊人不得不热心地关注政治与战争,频繁的迁徙和交往使人们生存意识变得十分开阔。历史的传说、神话与现实的航海生活结合在一起,就必然要激发出昂扬的精神。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认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作品诞生的时代,正是希腊人战胜波斯人的时代,在文明世界中取得领袖地位的时代。等到民气的消沉与马其顿的入侵使希腊受到异族统治,民族的独立与元气一起丧失的时候,悲剧也就跟着消失。”它与中国元朝时期不一样。蒙古族进入中原,激起了汉族人的反抗心、悲愤心,悲剧悲壮的情愫在无数剧作家心中荡漾,传统的精神枷锁断裂了,于是,元杂剧肩负着强烈的批判使命,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但是,与其说古希腊人关心征战,征服世界,倒不如说他们更关心“我是谁”,他们想知道“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生产力的低下,使他们反观自我的思辨始终笼罩在“神性”之中,命运之神像蓝天、像大地、像茫茫无际的大海涵盖了古希腊人的生活。于是,一场人与神的较量,人与命运的抗争,就以悲剧的形式,在思辨、玄想和奔向未来的思维定势中出现了。在中国的北宋末年,文化发展在盛唐的高峰之后,已经非常成熟。元人忽必烈进入中原,本身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彻底的批判。另一方面,从勾栏瓦舍发展而来的说唱艺术,在佛教思辨精神的催生下,借助中国本土众多戏剧因素、的长期积淀,升华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形成了一股汹涌的反思之流,对传统文化、对社会现实、对人生命运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质问。从某种意义上说,元杂剧空前地昭示了中国人的第一次觉醒,虽然是昙花一现。当以儒家道统为思想支柱的专制文化的巨大笼罩力随着明朝的建立而复归后,元杂剧的精神就逐步地走向了衰亡。
    古希腊戏剧的繁荣,最根本的原因是得力于由来已久的民主制。戏剧的本质是冲突,但揭露冲突的勇气正好源于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古希腊的民主运动开始于雅典的梭伦时代。梭伦在公元前6世纪初,就废除了土地抵押,禁止土地集中,并且剥夺了土地贵族世袭的政治特权。公元前6世纪末期,希腊雅典实行民主改革,把原来按部落划分的四个大区划分为十个行政小区,每个小区的公民,包括各部落的成员,每个成年男子享受同等的政治权利,从此以后,民主制度得到了根本性的保证。在这里我们丝毫没有说元朝于一片腥风血雨中实行了民主制的意思。但是,一个骑在马背上统治汉民族的边远少数民族,是必然没有经验的,是必然要出现迷惘的,忽必烈也确实不知道在铁蹄之外,还有什么思想的统治;另一方面,中国文化的成熟使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弊端都显露了出来。但是,随着蒙古人进入中原,文化的活力又被激发起来,过去的民本思想喷涌而出,成了一股用血泪写就的怒潮;更为重要的是,传统儒学的钳制已经进入了低迷的状态,市民文化自南宋以来已经崛起,佛教高扬起了正视现实人生的黑暗与痛苦、心涵万法、本体精神高于一切的旗帜,这些都成为使元杂剧繁荣的肥沃土壤。
    (摘编自《戏曲起源的文化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存意识十分开阔的古希腊人在地中海一带征战频发,生存艰难的情况下,十分热心地关注政治与战争。
    B.生产力的低下,使古希腊人反观自我的思辨始终笼罩在“神性”之中,命运之神支配了古希腊人的生活。
    C.说唱艺术在元代升华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形成了一股汹涌的反思之流,对传统文化、对社会现实、对人生命运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质问。
    D.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得力于由来已久的民主制,不仅是古希腊戏剧繁荣之根,也是戏剧冲突之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高度概括了古希腊戏剧横空出世的缘由,并采用总分的结构论证了自己的见解。
    B.文章引用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的话,目的是论证地中海一带频繁的迁徙和交往使人们生存意识变得十分开阔的观点。
    C.文章在分析古希腊戏剧起源的缘由时,重点同元杂剧进行比较,从而加深了对古希腊戏剧起源的深刻理解。
    D.文章分别从环境、意识和制度三个维度对古希腊戏剧起源的缘由进行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论证充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所以说元杂剧是肩负着强烈的批判使命走上历史舞台的,是因为蒙古族进入中原后,传统的精神枷锁断裂了。
    B.元杂剧的精神走向衰亡,是在以儒家道统为思想支柱的专制文化的巨大笼罩力随着明朝的建立复归后开始的。
    C.自从公元前6世纪末期,希腊雅典实行民主改革以后,雅典的民主制度就得到了根本性的保证。
    D.元杂剧繁荣的肥沃土壤主要表现在传统儒学已经没有钳制力、自南宋以来市民文化已经崛起以及佛教教义的引领。
    【答案】1.C
    2.B
    3.D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生存意识十分开阔的古希腊人在地中海一带征战频发,生存艰难的情况下,十分热心地关注政治与战争”错,原文是“迫于地中海一带征战频发,生存艰难,古希腊人不得不热心地关注政治与战争,频繁的迁徙和交往使人们生存意识变得十分开阔”,可见,不是生存意识十分开阔的古希腊人十分热心地关注政治与战争,而是迫于地中海一带征战频发,生存艰难,古希腊人不得不热心地关注政治与战争;而且,频繁的迁徙和交往使人们生存意识变得十分开阔。
    B.“命运之神支配了古希腊人的生活”错,原文是“命运之神……涵盖了古希腊人的生活”,可见,原文说的是“涵盖”,而选项说成是“支配”。
    D.“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得力于由来已久的民主制,不仅是古希腊戏剧繁荣之根”错,原文是“古希腊戏剧的繁荣,最根本的原因是得力于由来已久的民主制。戏剧的本质是冲突,但揭露冲突的勇气正好源于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可见,不是“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得力于由来已久的民主制,而是古希腊戏剧的繁荣得力于由来已久的民主制;古希腊戏剧繁荣之根是民主制,不是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目的是论证地中海一带频繁的迁徙和交往使人们生存意识变得十分开阔的观点”错,文章引用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的话,目的是论证地中海一带频繁的政治与战争使人们生存意识变得十分开阔的观点。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D.“元杂剧繁荣的肥沃土壤主要表现在传统儒学已经没有钳制力”错,原文是“传统儒学的钳制已经进入了低迷的状态,市民文化自南宋以来已经崛起,佛教高扬起了正视现实人生的黑暗与痛苦、心涵万法、本体精神高于一切的旗帜,这些都成为使元杂剧繁荣的肥沃土壤”,可见,原文说“传统儒学的钳制已经进入了低迷的状态”,并不是说传统儒学已经没有钳制力。
    故选D。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4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召开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视频会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会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统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传承,保护中华民族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会议指出,2022年是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10周年。2012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会议强调,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还面临村庄“空心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待完善、特色产业发展不够和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困难和问题。在2020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遴选10个市州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的基础上,2022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遴选40个县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将形成一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路径和方法,总结可复制推广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经验和模式,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机制,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视频会议》)
    材料二:
    数字博物馆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立体显示系统、互动娱乐技术、特种视效技术,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的三维立体的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具体来说,就是采用国际互联网与机构内部信息网信息构架,将传统博物馆的业务工作与计算机网络上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构筑博物馆大环境所需要的信息传播交换的桥梁,把枯燥的数据变成鲜活的模型,使实体博物馆的职能得以充分实现。从而引领博物馆进入公众可参与交互式的新时代,引发观众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科普的目的。
    中国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主流文化的冲击,传统村落衰落,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冲突也是越演越烈。此前有媒体报道,中国自然村落数量锐减,其中不乏一些具有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
    (摘编自《数字博物馆与中国传统村落》)
    材料三:
    早在2015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布启动“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项目,旨在通过网络、计算机、通信等数字化手段展示每一个传统村落的聚落风貌、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搭建数字博物馆,打破传统村落物质空间和时空空间限制,完成信息共享,颠覆传统进城务工产业模式,注入优势教育资源、唤回离乡村民的构想。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保存建筑遗存,还要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使其热爱老屋、愿意留在老屋居住,同时也要激发、凝聚社会各界力量与当地村民一起努力,才能让古村重焕活力。
    (摘编自《传统村落在“数字博物馆”新生》)
    4.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10年来,已经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B.为了扩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范围,2022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20年遴选的10个市州的基础上又遴选40个县。
    C.数字博物馆是运用多种现代高科技技术把枯燥的数据变成鲜活的模型呈现于网络上,使实体博物馆的职能得以充分实现的博物馆。
    D.有媒体报道,在急剧减少的中国自然村落中,包含了一些具有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为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B.两部门开展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总结出了可复制推广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经验和模式。
    C.文章把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中国村落称为中国传统村落。
    D.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布启动“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项目是为了展示每一个传统村落的聚落风貌、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
    6.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让古村重焕活力”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答案】4.B
    5.B
    6.①加强对建筑遗存的保护。这是古村焕发活力的基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②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古村落一般处偏僻之地、远离繁华,物质条件较差,往往不能留住人,也就谈不上振兴了。
    ③汇聚各界力量,联手打造,实现双赢。单靠古村的村民或政府的扶持是无法让古村焕发活力的,只有政府、社会、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在传承文化价值的同时,创造无限的经济价值,才会让古村焕发活力。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概括信息的能力。
    B.“为了扩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范围……在2020年遴选的10个市州的基础上又遴选40个县”强加因果。由材料一“在2020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遴选10个市州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的基础上,2022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遴选40个县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可知,原文说“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是基础,不是原因。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和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B.“总结出了可复制推广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经验和模式”错误,变未然为已然,原文是“总结可复制推广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经验和模式”,是正在总结,不是“总结出了”。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旨在通过网络、计算机、通信等数字化手段展示每一个传统村落的聚落风貌、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保存建筑遗存”可知,建筑遗存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古村重焕活力”应当加强对建筑遗存的保护。
    由“还要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使其热爱老屋、愿意留在老屋居住”可知,居民之所以不喜欢老屋,跟古村落条件差、生活不方便等有关,因此“让古村重焕活力”需要改善村民生活条件。
    由“同时也要激发、凝聚社会各界力量与当地村民一起努力,才能让古村重焕活力”可知,“让古村重焕活力”非一人一力之功,需要汇聚各界力量,联手打造,既需要政府牵头、扶持,又需要社会、村民的积极参与。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斯炯
    阿来
    春天的时候,布谷鸟叫之前,新一年的春耕已经是由高级社来组织了。机村的地块都不大,分散在缓坡前、河坝上。高级社了,全村劳动力集中起来,五六十号人同时下到一块地里,有些小的地块,一时都容不下这么多人。工作组就组织地里站不下的人在地头歌唱。嚯,眼前的一切真有种前所未有的热闹红火的气象。
    高级社运行一阵,工作组要撤走了。
    工作组长给了斯炯两个选择。一个,留在村里,回家守着自己的阿妈过日子;再一个,去民族干部学校学习两年,毕业后,就是真正的国家干部了。斯炯回到家里,给阿妈端回一大搪瓷缸子土豆烧牛肉,她看着阿妈吃光了等共产主义来到时就会天天要吃的东西,问阿妈好吃不好吃。阿妈说,好吃,就是吃了口渴。那时机村人吃个牛肉没有这么费事,大块煮熟了,刀削手撕,直接就入口了。斯炯抱着阿妈哭了一鼻子,就高高兴兴随着工作组离开村庄上学去了。斯炯的哥哥十岁出头就跟一个来村里做法事的喇嘛走了,出家了。
    这一回,斯炯又要走了。
    想不到的是,两兄妹不久就又都回到村里。先是斯炯的哥哥所在的宝胜寺反抗改造失败,政府决定把一座八百人的寺院精简为五十个住寺僧人,其他僧人都动员还俗回乡,从事生产。斯炯的哥哥也在被动员回乡之列。但斯炯哥哥不从,逃到山里藏了起来。上了一年学的斯炯接到任务,让她去动员哥哥下山。后来,村里人常问她,斯炯,你在学校里都学过什么学问啊?斯炯都不回答,就像她生命中根本没有上过民族干部学校这回事情一样。其实,她清楚地记得,那天正在上政治课,有人敲开门叫她去楼下传达室接电话。她去了,连桌上的课本和笔和本子都没有收拾。电话里一个声音说,现在你要接受一个任务,接受组织的考验。这个任务和考验,就是要把她藏到山上的哥哥动员回家。
    斯炯连教室都没回,就坐着上面派来的车去两百多里外的山里找人了。
    在哥哥出家的宝胜寺四围的山里,斯炯进进出出七八天,喊得声音都嘶哑了,她那当和尚的哥哥都没有出现。斯炯以为,哥哥一定是死在什么地方了。所以,她还一个人哭了好几场。在山洞前哭过,在温泉旁哭过。最后一天,她对着一大树盛开的杜鹃花想,花这么美丽,人却没有了,就又哭了起来。这回哭得很厉害,下山的时候,她眼睛还肿着。学校发的那身大翻领的有束腰的灰制服也被树枝划拉出了好几道口子,扎着两个大辫子的头发间,挂着一缕缕松萝。她对干部说,我找不见他了。
    干部说,你没有完成任务。
    斯炯问,我还能回学校去吗?
    干部没有说可以回,还是不可以回,而是冷着脸说,你看着办吧。
    斯炯对干部说,那我回家去,告诉阿妈,哥哥找不见了。
    她回到机村的那天,高级社的社员们正在村子旁最大的那块有六七十亩的地里松土除草。那时,地里一行行麦苗刚长到一拤多高。全社的社员都在地里弯腰挥动着鹤嘴锄。这时,有人说看看是谁来了。
    大家都直起腰来,看见斯炯正穿过麦地间的那条路。
    好几个眼尖的人都说,是斯炯回来了。
    斯炯空着双手,看都不朝麦田里劳动的乡亲们看一眼,就朝自己家走去了。有人就对她的阿妈说,看看,当了干部了,不朝我们看就罢了,也不朝自己的阿妈看一眼。
    也有人说,像是很伤心的样子啊!
    社长就对斯炯的阿妈说,你就回家看看吧。
    第二天,斯炯还没有出来与村人们相见。
    大家就在地里问她阿妈说,你女儿回来干什么啊。
    阿妈就哭起来,说,她哥哥找不见了。他们要他还俗回家,生产劳动,他就跑进山里不见了。
    第三天,斯炯就穿着那身带着破口的大翻领的有束腰的灰色干部服下地劳动了。大家来和她说话,打探消息。
    但她在山里喊哑了嗓子,人们问她什么,她都指指嗓子,我说不动话了。
    斯炯就是这样回到机村来的。
    机村的很多人物故事都是这样结束的。比如说雪山之神阿吾塔毗,故事的结尾就是,阿吾塔毗带着他两个勇敢的儿子,就是那一年到我们这里来的。哪一年呢?大概是一千多年前的某一天吧。
    后来,斯炯的儿子胆巴问她,阿妈是哪一年回到村里的?
    斯炯说,哦,很久了,我想不起来了。
    儿子再问,她就说,真的很久了,都是生下你以前的事情了。
    (节选自《蘑菇圈》,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嚯,眼前的一切真有种前所未有的热闹红火的气象”一句,表面上写出了眼前场景的热闹,但仔细品味,内涵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
    B.文中依次写到“布谷鸟叫之前”“工作组要撤走了”“一行行麦苗刚长到一卡多高”,既表明了时间的推移,又暗示了情节的发展。
    C.斯炯的表现赢得了工作组的肯定,在撤走之后,工作组长给了斯炯两个选择,要么留在机村,要么去民族干部学校学习两年。
    D.斯炯一个人在山里哭了好几场,是因为她寻找了七八天,那当和尚的哥哥都没有出现,她以为哥哥一定死了。
    8.小说中斯炯这一形象很有特点,请概括说明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9.小说中具体交代了斯炯哥哥逃跑到山上的缘由这一情节,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7.C
    8.①动作描写。给阿妈端回土豆烧牛肉写出了斯炯的心地善良;去两百多里外的山里找人,写出了斯炯的干练、雷厉风行,听从安排。
    ②心理描写。对着杜鹃花想到人的生命,刻画了斯炯敬畏生命、重视亲情的形象。
    ③神态和外貌描写。斯炯寻找哥哥时的衣服被划破,头发挂着松萝等外貌描写表现了她不畏艰辛。
    ④侧面衬托。从工作组长给了斯炯两个选择侧面表现了斯炯能力出众以及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
    ⑤语言描写。“我找不见他了”写出了斯炯的直率、坦诚;把找不见哥哥的事情告诉阿妈表现了斯炯自尊心强,又重视亲情的性格特点。
    9.①推动了情节发展。为后文斯炯接到领导的电话后去山里找哥哥以及离开民族干部学院交代了缘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衬托主人公的形象。这一情节的交代既写出了斯炯的哥哥为了生活不愿回家的无奈,也衬托出了斯炯重亲情,敢于吃苦的性格。
    ③丰富了文章内容。这部分文字的交代,使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斯炯的表现赢得了工作组的肯定”有误,依据原文“高级社运行一阵,工作组要撤走了。工作组长给了斯炯两个选择。一个,留在村里,回家守着自己的阿妈过日子;再一个,去民族干部学校学习两年,毕业后,就是真正的国家干部了”可知只是给了斯炯两个选择,并没有说斯炯的表现赢得了工作组的肯定。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动作描写。“给阿妈端回一大搪瓷缸子土豆烧牛肉”写出了斯炯的心地善良;“斯炯连教室都没回,就坐着上面派来的车去两百多里外的山里找人了”,写出了斯炯的干练、雷厉风行,听从安排;
    心理描写。“她对着一大树盛开的杜鹃花想,花这么美丽,人却没有了”,刻画了斯炯敬畏生命、重视亲情的形象;
    神态和外貌描写。“她眼睛还肿着。学校发的那身大翻领的有束腰的灰制服也被树枝划拉出了好几道口子,扎着两个大辫子的头发间,挂着一缕缕松萝”,表现了斯炯寻找哥哥的不畏艰辛;
    侧面衬托。“工作组长给了斯炯两个选择。一个,留在村里,回家守着自己的阿妈过日子;再一个,去民族干部学校学习两年,毕业后,就是真正的国家干部了”,从侧面表现了斯炯能力出众以及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
    语言描写。“她对干部说,我找不见他了”写出了斯炯的直率、坦诚;“斯炯对干部说,那我回家去,告诉阿妈,哥哥找不见了”表现了斯炯自尊心强,又重视亲情的性格特点。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推动了情节发展。为后文斯炯接到领导的电话后“在哥哥出家的宝胜寺四围的山里,斯炯进进出出七八天,喊得声音都嘶哑了”以及“干部没有说可以回,还是不可以回,而是冷着脸说,你看着办吧。斯炯对干部说,那我回家去,告诉阿妈,哥哥找不见了”离开民族干部学院交代了缘由,“斯炯就是这样回到机村来的”,因为有了斯炯哥哥的逃跑,斯炯找不到他,才有了斯炯回到机村的结果,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第二,衬托主人公的形象。原文“想不到的是,两兄妹不久就又都回到村里。先是斯炯的哥哥所在的宝胜寺反抗改造失败,政府决定把一座八百人的寺院精简为五十个住寺僧人,其他僧人都动员还俗回乡,从事生产。斯炯的哥哥也在被动员回乡之列。但斯炯哥哥不从,逃到山里藏了起来”写出了斯炯的哥哥为了生活不愿回家的无奈,原文“在哥哥出家的宝胜寺四围的山里,斯炯进进出出七八天,喊得声音都嘶哑了,她那当和尚的哥哥都没有出现。斯炯以为,哥哥一定是死在什么地方了。所以,她还一个人哭了好几场。……学校发的那身大翻领的有束腰的灰制服也被树枝划拉出了好几道口子,扎着两个大辫子的头发间,挂着一缕缕松萝。她对干部说,我找不见他了”衬托出了斯炯重亲情,敢于吃苦的性格;
    第三,丰富了文章内容。通过哥哥的事情这部分文字的交代,斯炯回到机村,才有了后来发生的许多事情,也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情景,使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也使得斯炯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金日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武帝元狩中,票骑将军霍去病将兵击匈奴右地,多斩首。其夏,票骑复西过居延,攻祁连山,大克获。于是单于怨昆邪、休屠居西方多为汉所破,召其王欲诛之。昆邪、休屠恐,谋降汉。休屠王后悔,昆邪王杀之,并将其众降汉。日磾以父不降见杀,与母阏氏、弟伦俱没入官,输黄门养马,时年十四矣。
    久之,武帝游宴见马,后宫满侧。日磾等数十人牵马过殿下,莫不窃视,至日磾独不敢。上异而问之,具以本状对。上奇焉,即日赐汤沐衣冠,拜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日磾既亲近,未尝有过失,上甚信爱之,赏赐累千金,出则骖乘,入侍左右。
    初,莽何罗与江充相善,及充败卫太子,何罗弟通用诛太子时力战得封。后上知太子冤,乃夷灭充宗族党与。何罗兄弟惧及,遂谋为逆。日磾视其志意有非常,心疑之,阴独察其动静,与俱上下。何罗亦觉日磾意,以故久不得发。是时,上行幸林光宫。何罗与通及小弟安成矫制夜出,共杀使者,发兵。明旦,上未起,何罗亡何从外入。日磾立入坐内户下须臾何罗袖白刃从东箱上见日磾色变走趋卧内欲入行触宝瑟僵日磾得抱何罗,因传曰:“莽何罗反!”上惊起,左右拔刃欲格之,上恐并中日磾,止勿格。日磾摔胡投何罗殿下,得禽缚之,穷治,皆伏辜。
    日磾硬自在左右,目不忤视者数十年。上欲内其女后宫,不肯。其笃慎如此,上尤奇异之。及上病,属霍光以辅少主,光让日磾。日碎曰:“臣外国人,且使匈奴轻汉。”于是遂为光副。初,武帝遗诏以讨莽何罗功封日磾为秺侯,日磾以帝少不受封。辅政岁余,病困,大将军光白封日磾,卧授印绶。一日,薨,赐葬具冢地,送以轻车介士,军陈至茂陵,谥曰敬侯。
    (节选自《汉书·霍光金日彈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日磾立入坐内户下/须臾/何罗袖白刃从东箱/上见日磾色变/走趋卧内欲入/行触宝瑟/僵/
    B.日磾立入坐内户下/须臾/何罗袖白刃从东箱上/见日磾/色变/走趋卧内欲入/行触宝瑟/僵/
    C.日磾立入坐内户下/须臾/何罗袖白刃从东箱/上见日磾色变/走趋卧内欲入行/触宝瑟/僵/
    D.日磾立入坐内户下/须臾/何罗袖白刃从东箱上/见日磾/色变/走趋卧内欲入行/触宝瑟/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狩,汉武帝的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元狩”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可以更换年号,这被称为“改元”。
    B.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本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后乌丸、鲜卑的部落也使用过这个称号。
    C.驸马都尉,古代官名,西汉始置。皇帝出行时自己乘坐的车驾为正车,而其他随行的马车均为副车。正车由奉车都尉掌管,副车由驸马都尉掌管。
    D.遗诏,指皇帝临终时所发的诏书。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用诏字,秦统一后,秦始皇改令为诏,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日磾少年时期际遇坎坷,他本为休屠王太子,休屠王不肯投降而被杀害,他与母亲、弟弟因此一同没入宫府为奴。
    B.金日磾初见汉武帝时就受赏识封官,后成为皇帝的亲近大臣,很受信任。武帝出宫就让他陪乘,在宫中就让他侍奉左右。
    C.金日磾怀疑莽何罗兄弟打算谋反,就暗中观察其动静,并与他们一同出入宫殿。莽何罗有所察觉却不能打发掉金日。
    D.金日磾忠厚谨慎,不贪恋权力。霍光向武帝推荐金日磾辅佐新帝,金日婉言拒绝;武帝遗诏封金日磾为侯,他也不受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莽何罗与江充相善,及充败卫太子,何罗弟通用诛太子时力战得封。
    (2)日磾自在左右,目不忤视者数十年。上欲内其女后宫,不肯。
    【答案】10.B
    11.A
    12.C
    13.(1)当初,莽何罗和江充关系很好。等到江充败坏(诬陷)卫太子,莽何罗的弟弟莽通因为诛杀太子时尽力作战而得到封赏。
    (2)金日磾自从在武帝身边,几十年眼睛都不与皇帝对视。武帝想把他的女儿娶进后宫,他不答应。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日磾马上进去坐在皇上的卧室前。不一会儿,莽何罗袖里藏着刀从东厢房上来,遇见日磾,吓得变了脸色,奔向皇上的卧室想要进去,行走中撞到乐器,倒在了地上。
    “何罗袖白刃从东箱上”,句意:莽何罗袖里藏着刀从东厢房上来。“何罗”作主语,“袖”作谓语,“白刃”作“袖”的宾语;“上”作谓语,“从东箱”作“上”的状语,故应在“上”后停顿,这样就排除AC。
    “行触宝瑟”,句意:行走中撞到乐器。主语省略,“行触”作谓语,“宝瑟”作宾语,应在“行触宝瑟”前后停顿,这样就排除D。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元狩’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错。“元狩”是汉武帝第四个年号。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C.“莽何罗有所察觉却不能打发掉金日”错。原文是“何罗亦觉日磾意,以故久不得发”,可见,原文说的是莽何罗也察觉了日磾的意思,因此阴谋长时间没能得逞,而不是莽何罗不能打发掉金日。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句得分点为:“相善”,关系很好、相处得很好;“败”,败坏、诬陷;“用”,因为;
    第(2)句得分点为:“自在左右”,自从在武帝身边;“忤视”,与皇帝对视;“内”,接纳;省略句“其女后宫”中补进“进、入”。
    参考译文:
    金日磾字翁叔,原本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汉武帝元狩年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攻打匈奴右地,斩杀了很多人。那年夏天,骠骑将军又从西面经过居延,攻打祁连山,大获全胜。由此,单于就怨恨住在西面的昆邪、休屠多次被汉军所攻破,想把他们的王招去杀掉。昆邪王、休屠王害怕了,谋划投降汉朝。休屠王又后悔了,昆邪王杀了他,并率领他的部众投降了汉朝。父亲休屠王因为不投降被杀了,他就与母亲阏氏和兄弟伦都被收入官府,派到黄门养马,那时他年仅十四岁。
    很久以后,汉武帝在游玩宴乐时看见了马匹,汉武帝身边围满了宫女。日磾等几十个人牵着马从宫殿下经过,没有人不偷看皇上身边的宫女,唯独日磾不敢抬头看。皇上觉得奇怪就问他,日磾完全用实情回答。皇上认为他是个奇才,当天就赏赐他沐浴更衣,授予他马监的官职,不久又升任他做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日磾得到皇上宠幸后,未曾有任何过失,皇上特别信任喜爱他,赏赐的黄金累计有上千两,出门时让他乘车陪同,回宫后就让他在身边陪侍。
    当初,莽何罗和江充关系很好,等到江充发动阴谋挫败太子,莽何罗的弟弟莽通因为诛杀太子时作战英勇而得以受封。后来皇上得知太子是被冤枉的,于是就剿灭了江充的宗族及其同党。莽何罗兄弟二人惧怕祸及自己,于是谋划造反。日磾看出他们有不同寻常之心,内心怀疑他们,暗中独自观察他们的动静,和他们一同起居行动。莽何罗也察觉了日磾的意思,因此阴谋长时间没能得逞。这时,皇上出行驾临林光宫。莽何罗与莽通伪造皇帝命令连夜外出,一起杀死了使者,调遣军队。第二天一早,皇上还未起身,莽何罗未经宣召就从外面闯入宫中。日磾马上进去坐在皇上的卧室前。不一会儿,莽何罗袖里藏着刀从东厢房上来,遇见日磾,吓得变了脸色,奔向皇上的卧室想要进去,行走中撞到乐器,倒在了地上。日磾抱住莽何罗叫道:“莽何罗造反了!”皇上受惊起身,左右侍从拔刀要杀莽何罗,皇上担心会同时伤到日磾,阻止侍从不要杀。日磾揪住莽何罗的头颈摁到地上,将他擒获捆绑起来,彻底追查抓获了所有的同党,都服罪。
    日磾在皇上身边,几十年都不逆视汉武帝。皇上想把他的女儿召进后宫,他不同意。他就是这样诚笃谨慎,皇上更加认为他非同一般。等到皇上病重,嘱咐霍光辅佐新帝,霍光谦让给日磾。日磾说:“我是外族人,(如果由我担当辅佐新帝的任务)就会使匈奴轻视大汉。”于是就做了霍光的副手。当初,汉武帝留下遗诏因为日磾讨伐莽何罗有功封他为秺侯,日磾因为新帝年纪太轻不肯受封。辅政一年多,患了病,大将军霍光打开遗诏给日磾封候,日磾躺在床上接收了印绶。一天,日磾去世了,朝廷赐给他埋葬用品和坟地,于是用轻车武土送葬,军队列阵送到茂陵安葬,谧号为“敬侯”。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②。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③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④。
    【注】①本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此时苏轼被贬黄州已四年。②九重:代指朝廷。元丰年间王安石改革官制,史馆被罢,苏轼曾任职于此。③东风:暗指君王。④化用唐代诗人韩偓《湖南梅花一冬再发偶题于花援》中“玉为通体依稀见,香号返魂容易回”。梅花第二次开放好比魂的返回。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诗人在黄州住处的特点:地理位置偏远,已在淮南尽头的村子里;“山环水侵”表现了环境的荒僻低湿。
    B.颈联中“沙鸥”化用“鸥鹭忘机”的典故,与杜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中“沙鸥”所蕴含的情感一致。
    C.第六句写诗人常来江边钓鱼,所以钓鱼时坐的石头都变暖了。其中“已觉”紧承上句“岂惟”一词,使表意连贯紧密。
    D.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其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要求。题目“仍用前韵”表明此前诗人已用此诗的韵作有诗。
    15.本诗所表达的情感较为矛盾,请结合颔联和尾联对其进行分析。
    【答案】14.B
    15.①“矛盾的情感”是指本诗既有因政治失意而生归隐之心,又有希望得到君王的顾念而能重返朝廷的期待。
    ②颔联体现了诗人因仕途失意而打算归隐的心情。诗人被贬谪到黄州,官制改革使其更失去了返回朝廷的信心,于是置办的田地渐渐成为他终老的依托。
    ③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期待之情。“长与东风约”中“东风”暗指君王,梅花第二次开放好比返魂,诗人借此委婉表示希望重回朝廷。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与杜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中‘沙鸥’所蕴含的情感一致”错。本诗颈联中“沙鸥”化用“鸥鹭忘机”的典故,说自己与鸥鸟己熟,经常来垂钓连所坐之石都温暖了,表达出诗人有忘掉机心、退隐出世之心。
    《旅夜书怀》最末两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即是诗人面对辽阔星野,在静夜孤舟里,仿佛化身为天地间的一只沙鸥。杜甫以沙鸥自喻,乃指其郁郁不得志的漂泊人生,不解天地之大,何以无一安身之处,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孤寂和感伤。
    所以,颈联中“沙鸥”化用“鸥鹭忘机”的典故,与杜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中“沙鸥”所蕴含的情感不一致。
    故选B。
    15.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颔联,“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意为:置下五亩薄田终老此地的计划逐渐形成,朝廷新政扫除我昔日窠巢不留一点旧痕。诗人被贬谪到黄州,官制改革使其更失去了返回朝廷的信心,于是置办的田地渐渐成为他终老的依托,他说自己终老,显然是因政治失意被贬思念后,他渐渐有了终老于黄州的打算,表达出诗人打算归隐的出世想法;
    尾联,“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意为:很久以前我就与东风作好了今天的约定,当美丽的梅花再度开放,我将重返朝廷。诗人再次又说自己早已与春风约定,梅花也再度开放,希望自己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委婉表示重回朝廷的期待之情。作者虽说要终老黄州,但还忘不了朝廷,,这反映了诗人出世入世的矛盾纠结。
    总之,诗人既有因政治失意而生归隐之心,又有希望得到君王的顾念而能重返朝廷的期待,所以他的情感是矛盾的。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杜牧以比喻、夸张的方式借谷仓里的粮食来表现阿房宫用材奢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宋文帝本欲建功立业却落得兵败狼狈的史实咏叹张浚北伐之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顺应自然,乐安天命的归隐情怀。
    【答案】 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磷、庾、粟、胥、赢、皇、聊、奚。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草地上惬意地丢飞盘,在家跟着网络主播跳毽子操……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网红”健身运动项目受到大家追捧。健身运动项目成为“网红”,背后是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健康的作息、饮食习惯,让一些人身体亮起“红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健身运动______生活,希望摆脱亚健康状态。同时,随着全民健身______,运动服装、健身器材及相关互联网应用等展现出______的前景,体育产业成为消费风口。
    乘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东风,健身运动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健身运动社交早已不是在球场、健身房认识朋友、收获友谊,更包括在社交平台分享、记录自己的健身运动状态,收获留言和点赞。“打卡”可以形成互相______的氛围,贴图可以成为展示个性的方式。在留言区交流心得,在微信群分享资讯……(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融入             方兴未艾       朝气蓬勃       勉励
    B.溶入             蔚然成风       欣欣向荣       勉励
    C.溶入             方兴未艾       朝气蓬勃       激励
    D.融入             蔚然成风       欣欣向荣       激励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健身运动社交早已不限于在球场、健身房认识朋友、收获友谊,还包括在社交平台分享、记录自己的健身运动状态,收获留言和点赞。
    B.健身运动社交早已不是在球场、健身房认识朋友、收获友谊,而是在社交平台记录、分享自己的健身运动状态,收获留言和点赞。
    C.健身运动社交早已不限于在球场、健身房认识朋友、收获友谊,更包括在社交平台记录、分享自己的健身运动状态,收获留言和点赞。
    D.健身运动社交早已不是在球场、健身房认识朋友、收获友谊,而是在社交平台分享、记录自己的健身运动状态,收获留言和点赞。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自己的健身运动生活,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形成特定的爱好者群体
    B.人们通过自己的健身运动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形成特定的爱好者群体
    C.人们通过自己的健身运动生活,形成特定的爱好者群体,培养兴趣爱好
    D.人们自己的健身运动生活,通过形成特定的爱好者群体,培养兴趣爱好
    【答案】17.D
    18.C
    19.B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融入:一个物质融化后渗入另一个物质,比如盐融进了水;也可以指人全身心投入某件事或团体中。
    溶入:一种东西混入另一种东西;一种物质被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且这两种物质互不发生反应的现象。
    语境说的是说人们将健身运动投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故选用“融入”。
    第二空,方兴未艾: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不会很快终止。
    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
    语境说的是全民健身正盛行并逐渐形成一种风气,故选用“蔚然成风”。
    第三空,朝气蓬勃:形容充满了生气和活力的样子。
    欣欣向荣:指草木长的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后用于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的景象。含褒义。
    语境说的是随着全民健身蔚然成风,运动服装、健身器材及相关互联网应用等的发展前景很兴旺,故选用“欣欣向荣”。
    第四空,勉励:鼓励、劝人努力。一般用在长辈对晚辈的鼓励。
    激励:激发和鼓励,使人振作,在某些方面对人进行促进作用。
    语境强调“打卡”对人们健康运动起到促进作用,故选用“激励”。
    故选D。
    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错误有:一是“早已不是在球场、健身房”不合事实,应该是“早已不限于在球场、健身房”;二是“分享、记录”语序不当,应改为“记录、分享”
    以上修改全部正确的只有C。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自己的健身运动生活”是人们培养兴趣爱好的一种生活方式,有共同爱好是“形成特定的爱好者群体”的前提,所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健身运动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形成特定的爱好者群体。
    A.“人们自己的健身运动生活……形成特定的爱好者群体”搭配不当。
    C.“形成特定的爱好者群体,培养兴趣爱好”语序不当。
    D.“人们自己的健身运动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搭配不当。
    故选B。
    八、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这个字,拆开笔画就是:人在草木间。它概括了人与植物的关系,从纸、茶、药,到床、船、屋……   ①   。如果只是生存需要,清水就够了。但生活中,文人喜欢诗酒茶:诗是对文字的奢侈,酒是对粮食的奢侈,茶是对清水的奢侈。正因为茶是高于生存需要的水,所以象征精神的部分。而与生存比,   ②   ——可正因有了这些奢侈,我们才不枉此生。
    福建安溪,以铁观音闻名。传说1723年观音托梦所赐的母本茶树,就生长在安溪打石坑的岩缝间。虽然知道铁观音是灌木,不可能树冠盛大;虽然知道   ③   ,根系越深,香气越沉郁。可母株如此瘦小,还是让人意外。但如此瘦小的它,却有近乎神迹之处,折断枝条,插土就能成活——万能地再生。茶叶制造的过程也是这样。摇青时,芽叶相互摩擦、碰撞,受损的茶青反而分泌香气。每片茶叶,都死于离枝,死于炒制,死于滚水……然后,它们又从中复活,将自己的清香与甘醇,灌注到每一滴水里。从伤害里汲取成长力量的茶,就这样,涓滴灌溉,帮助我们清除体内的毒。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成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多种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20.①我们随时生活在草木之间
    ②精神就是奢侈
    ③越老的铁观音
    21.运用排比、拟人的手法,生动、有力地写出了茶生长、炒制、泡制过程的艰苦和磨难,以及成为茶水后茶香四溢的姿态,突出茶的神奇生命力,表现了作者的惊叹和赞美。
    【解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纸、茶、药,床、船、屋”是我们生活中的物品,也都和草木有关,所以此处应填人与草木的关系,如“我们随时生活在草木之间”。
    第二处,前面说到茶象征精神的部分,此处应承接“精神”来说,后文有“可正因有了这些奢侈”,可见,此处是说:与生存比,精神就是奢侈。
    第三处,此处与“虽然知道铁观音是灌木”成并列关系,陈述对象都为铁观音,后文是“根系越深,香气越沉郁”,此处也应是“越……”都是,故此,可填:越老的铁观音。
    2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死于离枝,死于炒制,死于滚水”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加强语势,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
    “它们又从中复活,将自己的清香与甘醇,灌注到每一滴水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茶叶人的生命和动作,写出茶成为茶水后茶香四溢的姿态,突出茶的神奇生命力,表现了作者的惊叹和赞美。
    整句话写出了茶生长、炒制、泡制过程的艰苦和磨难,表现了作者的惊叹和赞美。
    九、话题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苏轼《赤壁赋》
    材料二
    当你陶醉于围墙里的牡丹时,殊不知墙外更是繁花似锦。
    ——无名氏《围墙之外》
    材料三
    人性是静的,永恒不变,而时代与环境却是动的,绵延变化的;在动静之间,我们要找到变与不变的真谛与反应。
    读了以上的材料,对于“变”与“不变”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以“变”与“不变”为话题,自拟题目,联系自身实际和当今社会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议论文。
    【答案】略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话题作文题。
    材料一是苏轼《赤壁赋》里关于“变者”与“不变者”的描述,大致可理解为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无尽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变”与“不变”在于人的看法,两者相互统一,相互转化,不可单一看待。材料二是无名氏《围墙之外》里的一句话,“陶醉于围墙里的牡丹”可看作是“不变”,“殊不知墙外更是繁花似锦”此句强调要“变”,若不变,也许会错过繁花,错失更多的美好。材料三谈到人性是“不变”的,时代与环境是“变”的,我们要在两者间寻找“变与不变”的真谛与我们应有的应对,也就是说我们要随时代和环境而变,但又要保持自我。不能随波逐流,但需要与时俱进,坚守本心。
    结合引导语可得,写作要以“变”与“不变”为话题,并且要联系自身实际和当今社会现实,文体是议论文。综合三则材料,材料一告诉我们不能单一以“变”或“不变”的眼光看待问题,材料二强调要“变”,不可执着于“不变”,材料三告诉我们要随机应变,与时俱进且要保持本心。围绕“变”与“不变”,写作时可以先简单分析“变与不变”的关系,再从看法和行动两个方面深入阐释“变”与“不变”,比如用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联系自身实际和当今社会现实,要积极应变、与时俱进,且要保持本心,坚守自我。
    立意:
    1.变与不变是和谐统一的。
    2.用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3.即要与时俱进,又要保持自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