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月考 >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学科试题(解析版)及参考答案

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学科试题
    (150分钟,150分)
    一、语言基础知识部分(每题2分,共16分)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反物质的作用形式与普通物质一样,但与普通物质接触之后它们将会      ,并且猛然释放出能量。
    ②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      梁架,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
    ③“木叶”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     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④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  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A. 湮没   一副     传颂     拂                           B. 淹没   一幅     传诵     抹
    C. 淹没   一幅     传颂     抹                           D. 湮没   一副     传诵     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组,湮没:埋没;一种物理现象,是指当物质和它的反物质相遇时,会发生完全的物质-能量转换,转为能量(如以光子的形式)的过程,又称互毁、相消、对消灭。淹没:大水等漫过或浸没,也比喻性地表示声音的“盖过”。依据语境可知,这里是指物理现象,应用“湮没”。
    第二,一副:用于成组成套的事物,如一副手套;也用于面部表情态度等,如一副慈祥的模样,一副笑脸。一幅:用于画,布匹,纸张等有面积的东西,如一幅画。根据“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可知,应用“一副”。
    第三组,传诵:多用于诗词、文章等,侧重于传布诵读。传颂:多用于名声等,侧重于传布称道,具有褒扬,称赞的感情色彩。此处修饰“诗篇”,指传布诵读,应用“传诵”。
    第四组,拂:轻轻擦过。抹,揩,擦。动作幅度稍大。此处用“拂”更能表现马克思的气度胸襟。
    故选D。
    2.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 ①弘兹九德(光大)                 ②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拿)
    ③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             ④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假使)
    B. ①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顾念,忧虑)     ②以膏泽斯民(恩惠)
    ③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部,一概)      ④念高危则思谦冲(谦虚)
    C. ①始速祸焉(招致)                   ②度义而后动(适宜)
    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典范,榜样)      ④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D. ①越国以鄙远(边邑)                   ②强公室,杜私门(堵塞、封闭)
    ③藉寇兵而赍盗粮(登记)           ④洎牧以谗诛(及,等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A.②错误。“举”,施行;句意: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
    B.②错误。“膏泽”,施恩惠;句意:对老百姓施恩惠。
    C.③错误。“刑”,通“型”,做榜样;句意: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
    D.①错误。“鄙”,把……当作边邑;句意: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
    ③错误。“藉”,给,提供;句意: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
    故选D。
    3.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有相同释义的一项是(   )
    A. 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②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③大礼不辞小让
    B. ①百姓之不见保         ②冀君实或见恕也       ③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C. ①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②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    ③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D. ①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   ②吾力足以举百钧  ③杀人如不能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A.①“让”,谦让;句意:治理国家要以社会行为规范,他说话不谦让。
    ②“让”,丢弃;句意:因此,泰山不丢弃泥土。
    ③“让”,过错;句意:有大礼节的人不责备小的过错。
    B.①“见”,表被动;句意:老百姓不被爱护。
    ②“见”,代自己,我;句意: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③“见”,看出;认定做得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缘故。
    C.①“抑”,抑制;句意:抑制大王发动起武装的军队,使贵族和朝廷大臣人人自危。
    ②“抑”,表选择,或者,还是;句意:还是艳丽的色彩不够眼睛观赏吗?
    ③“抑”,表选择,还是;句意:我受得了吗?还是你受得了吗?
    D.①“举”,攻克,占领;句意: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
    ②“举”,举起;句意: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
    ③“举”,尽;句意:杀人惟恐不能杀尽。
    故选C。
    4. 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未之有也        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③构怨于诸侯     ④牛何之
    ⑤戍卒叫,函谷举  ⑥东得百里奚于宛     ⑦虽董之以严刑   ⑧终必不蒙见察
    ⑨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⑩大王来何操
    A. ①②④⑩/③⑥⑦/⑤⑧⑨ B. ①⑩/②③⑥/④⑤⑧/⑦/⑨
    C. ①④⑩/②/③⑥⑦/⑤⑧/⑨ D. ①④⑩/②③⑥/⑤⑦⑧/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宾语前置,正常句式为:未有之也。句意: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②主谓倒装,正常句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句意: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啊。
    ③状语后置,正常句式为:于诸侯构怨。句意:与各诸侯国结怨。
    ④宾语前置,正常句式为:牛之何。句意:牛要到哪里去。
    ⑤被动句,“举”,动词本身直接表示被动。句意:(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
    ⑥状语后置,正常句式为:东于宛得百里奚。句意:在东面的宛地(状语)得到了百里奚。
    ⑦状语后置,正常句式为:虽以严刑董之。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他们。
    ⑧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
    ⑨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⑩宾语前置,正常句式为:大王来操何。句意:大王您来的时候拿着什么东西。
    ①④⑩宾语前置/②主谓倒装/③⑥⑦状语后置/⑤⑧被动句/⑨判断句。
    故选C。
    5. 对下列句子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遵守祖宗的陈规旧法就行了,那么这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B.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告诫他们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
    C.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事情,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D.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B.“告诫他们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错误,应为“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背着东西”错误,应为“背着、顶着东西”。
    C.“却追随六国灭亡的事情”错误。应为“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下”,降低身份;“故事”,旧事。
    D.“虽免于刑罚但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错误。应为“虽然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怀仁”,感念(皇上的)仁德。
    故选A。
    6.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
    B. 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演变为与帝王面对面时的敬称。“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C. 书,可用于指一种应用性文体,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可论政,可陈情。如《谏逐客书》《与妻书》。
    D. 合纵,指战国时苏秦等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国地处东西,故称合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六国地处东西”错,应为六国地连南北,古代南北为“纵”,东西为“横”。
    故选D。
    7. 下列《红楼梦》第五回中的判词与其所演绎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②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③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④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A. ①贾探春 ②贾迎春 ③贾元春 ④贾惜春
    B. ①贾元春 ②贾探春 ③贾惜春 ④贾迎春
    C. ①贾迎春 ②贾惜春 ③贾探春 ④贾元春
    D. ①贾惜春 ②贾元春 ③贾迎春 ④贾探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
    ①“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这是贾迎春的判词。“子”“系”合而成“孙”,即指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中山狼”语出寓言故事《中山狼传》,说的是一只狼即将被杀时遇东郭先生而获救,危险过去后它反而想吃掉东郭先生,后来人们就把忘恩负义的人叫作“中山狼”。野蛮毒辣的孙绍祖就是这样的“中山狼”,他家曾巴结过贾府,后来一朝得志便狂妄嚣张,虐待迎春。“花柳质”喻迎春身娇体弱,“赴黄粱”与元春册子中“大梦归”一样是死去的意思。这两句是说迎春经受不住夫家摧残,嫁到孙家一年就被折磨致死。画册里恶狼扑食美女,就是孙绍祖和迎春婚姻关系的写照。
    ②“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是贾惜春判词。“勘破三春”字面上说看到春光短暂,实际是说惜春看明白了三个姐姐(元春、迎春、探春)都好景不长。“缁衣”是黑色衣服,一身僧尼打扮,和“独卧青灯古佛傍”意思一样,都表示她最后出家为尼了。画册里在古庙“看经独坐”的美人就是惜春。
    ③“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是贾探春判词。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贾政之妾赵姨娘之女,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不被富贵蒙昏了头。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④“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这是贾元春判词:“二十年”一句是说元春入宫二十多年,对人世间的荣辱甘苦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自己实到了“那不见得人的去处”,“终无意趣”。“榴花开处照宫闱”是说榴花似火,明艳照人,喻元春光耀后宫。元春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贵妃,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时一般火红。册子上所画的“弓”谐音“宫”,“橼”谐音“缘”,也喻指着元春和深宫的关系。第三句“三春争及初春景”的三春是指元春的三个妹妹迎春,探春,惜春。“初春”寓指元春,这句意思是说迎春,探春,惜春都比不上元春的荣华富贵。最后一句“虎兔相逢大梦归”“虎兔相逢”指虎年和兔年之交,元春死的十二月既是虎年的末尾,又是兔年的开始,所以说“虎兔相逢”,兔被虎吃掉了(解释很多,这是其中一种),是元春入宫作妃的结局。
    故选C。
    8. 下列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由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兴衰史和宝黛钗爱情悲剧这两条主线构成网状结构,描绘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社会历史生活画卷。
    B. 红楼梦第一回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C. 《红楼梦》运用多重视角来表现人物。读者对“贾宝玉”的了解来自冷子兴、贾敏、林黛玉、王夫人、警幻仙姑等人口中、心中、眼中,这种技巧使人物立体丰富,文章灵活多变。
    D. 《红楼梦》第三回中,宝玉的出场是由他在贾府中的特殊的地位、身份和性格特点决定的。凤姐的出场是为了迎合贾母的欢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经典名著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的能力。
    D.“凤姐的出场是为了迎合贾母的关心”错误,是为了表现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贾母对她的宠爱以及凤姐泼辣的性格。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
    (一) (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青蒿素是中医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摘选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材料二:
    在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中医药的价值再次受到世界瞩目,中医药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多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俄罗斯、越南、新加坡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3个中药产品已完成欧盟传统药物注册;多个中药产品在美国完成Ⅱ期临床试验。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为促进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规范发展,保障中医药的安全、有效、合理应用,已发布了一批中医药国际标准。世卫组织将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纳入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是中医药进入国际医疗市场的巨大推动力。而“一带一路”倡议快速推进,促使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医药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营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和巨大空间。
    (摘编自张俊华等《循证中医药学的现在和未来》)
    材料三:
    大数据时代通过大数据分析,以发现其背后隐藏的事物间的相关性,或事物内部的规律及特征。中医药学通过吸纳老子“道”文化思想及内涵,将自然之道比类人体之道,促进了自身整体观念的形成及发展,提倡人类生存应该顺应自然及生命的规律及法则,进而明确以揭示人体生命现象规律为中医药学的根本任务。因此,大数据时代试图预测及发现事物的规律,与中医药学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及哲学思辨力图阐释人体生命的基本规律有相通之处。借助大数据研究思维及方法,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与创新,具有明显的理念优势。
    由于中医学是依“观物取象”和“立象尽意”方法形成的人身科学,主要是意象思维的产物,故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构建过程中,虽有一定的结构解剖及形态观察基础,但主要采用“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感悟及体悟方法,通过对自然社会及人体自身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对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及升华,经验证及修正后逐渐取得共识。所以建立于个体临床实践基础上的中医药的学术理论,历经数千年漫长而坎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其间虽有部分学术理论创新,但其形成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而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医疗信息产生的速度空前迅捷,数量空前庞大,尤其是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强化,如电子病历系统的普及应用,使获取临床诊疗大数据成为可能,通过中医药大数据的共享、整合、集成、分析,可以极大地提高中医药学理论研究效率,发现现代中医药学新规律及新特征,最终实现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临床诊疗理论创新和中药临床评价方法创新,加快重大中药新药创制进程。
    (摘编自何伟《大数据时代与中医药学术创新》)
    9.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医药走出国门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巨大空间,从而满足了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医药不断增长的需求。
    B. 中医辨证施治疗法,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症候,对症下药,并根据其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从而起到良好效果的治疗方法。
    C. 中医药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人体生命现象规律,它吸纳了老子“道”的思想及内涵,提倡人的生存应顺应自然与生命之“道”。
    D. 电子病历系统等医院信息化软件硬件的普及应用,为人们获取临床诊疗的大数据并运用这些数据进行多方面研究提供了条件。
    10. 下列有关“中医药”的表述,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
    A. 中医药智慧果实累累,在实践中用从青蒿中提炼的青蒿素治疗疟疾,打破了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种特定疾病的局限。
    B.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构建,主要采用感悟及体悟的方法,但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顺应时代去发展与创新。
    C. 中医药进入国际医疗市场的巨大推动力,来自世卫组织为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发布的一批中医药国际标准。
    D. 中医药的价值是自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并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才受到世界瞩目的,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因此得以加快。
    11. 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促进中医药学发展的举措。
    【答案】9. A    10. B   
    11. ①加强植物化学应用研究,发掘传统中医药宝库,研发方药。
    ②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加快进入国际医药体系。
    ③利用大数据,提高中医药学理论研究效率推动理论创新,以及推进中医临床评价方法及重大中药新药创制等实践创新。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从而满足了……”错误。原文是“一带一路”倡议快速推进,促使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医药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原文是促使需求不断增长,并非满足了不断增长的需求。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曲解文意,“打破了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种特定疾病的局限”错误。由原文“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可知,在青蒿素之前还有如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做法,不是青蒿素“打破”的。
    C.“来自世卫组织为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发布的一批中医药国际标准”错误。原文“世卫组织将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纳入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是中医药进入国际医疗市场的巨大推动力”,选项张冠李戴。
    D.“中医药的价值是自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并获得诺贝尔奖之后”错误。由原文“在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中医药的价值再次受到世界瞩目,中医药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可知,涉及的“中医药的价值”受到世界瞩目的条件不成立,与原文材料二“再次受到世界瞩目”的意思相悖。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和“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可知,加强植物化学应用研究,发掘传统中医药宝库,研发方剂。
    由原文“在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中医药的价值再次受到世界瞩目,中医药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多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俄罗斯、越南、新加坡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3个中药产品已完成欧盟传统药物注册;多个中药产品在美国完成Ⅱ期临床试验”可知,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加快进入国际医药体系。
    由原文“因此,大数据时代试图预测及发现事物的规律,与中医药学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及哲学思辨力图阐释人体生命的基本规律有相通之处。借助大数据研究思维及方法,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与创新,具有明显的理念优势”和“通过中医药大数据的共享、整合、集成、分析,可以极大地提高中医药学理论研究效率,发现现代中医药学新规律及新特征,最终实现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临床诊疗理论创新和中药临床评价方法创新,加快重大中药新药创制进程”可知,利用大数据,提高中医药学理论研究效率推动理论创新,以及推进中医临床评价方法及重大中药新药创制等实践创新。
    (二)(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因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氏乃治酒,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赏花。是日先携了贾蓉之妻,二人来面请。贾母等于早饭后过来,就在会芳园游玩,先茶后酒,不过皆是宁荣二府女眷家宴小集,并无别样新文趣事可记。
    一时,宝玉倦怠,欲睡中觉。贾母命人好生哄着,歇息一回再来。贾蓉之妻秦氏便忙笑回道:“我们这里有给宝叔收拾下的屋子,老祖宗放心,只管交与我就是了。”又向宝玉的奶娘丫鬟等道:“嬷嬷姐姐们,请宝叔随我这里来。”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
    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先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甚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道:“出去,出去。”秦氏听了笑道:“这里还不好,可往那里去呢?不然,往我屋里去罢。”宝玉点头微笑。
    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宝玉便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连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款款散去。秦氏便吩咐小丫鬟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
    那宝玉刚合上眼,便惚惚的睡去,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宝玉在梦中欢喜,想道:“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了家,也愿意,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打呢。”
    (《红楼梦》第五回)
    (张太医)到了贾蓉居室,见了秦氏,向贾蓉说道:“这就是尊夫人了?”贾蓉道:“正是。请先生坐下,让我把贱内的病说一说再看脉如何?”那先生道:“依小弟的意思,竟先看过脉再说的为是。我是初造尊府的,本也不晓得什么,但是我们冯大爷务必叫小弟过来看看,小弟所以不得不来。如今看了脉息,看小弟说的是不是,再将这些日子的病势讲一讲,大家斟酌一个方儿,可用不可用,那时大爷再定夺。”贾蓉道:“先生实在高明,如今恨相见之晚。就请先生看一看脉息,可治不可治,以便使家父母放心。”于是家下媳妇们捧过大迎枕来,一面给秦氏拉着袖口,露出脉来。先生方伸手按在右手脉上,调息了至数,宁神细诊了有半刻的工夫,方换过左手,亦复如是。诊毕脉息,说道:“我们外边坐罢。”
    贾蓉于是同先生到外间房里床上坐下,一个婆子端了茶来。贾蓉道:“先生请茶。”于是陪先生吃了茶,遂问道:“先生看这脉息,还治得治不得?”那先生笑道:“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待用药看看。”于是写了方子,递与贾蓉。
    《红楼梦》)第十回)
    凤姐方觉星眼微朦,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来,含笑说道:“婶婶好睡阿!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婶,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婶,别人未必中用。”凤姐听了,恍惚问道:“有何心愿,你只管托我就是了。”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凤姐听了此话,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秦氏冷笑道:“婶婶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常保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
    凤姐便问何事。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没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久。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
    《红楼梦》第十三回)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宝玉随秦可卿进入上房内间,看到“燃藜图”和“世事”对联后,断不肯在这里,忙要出去,可以看出宝玉厌恶为功名而读书的训诫。
    B. 秦氏托梦凤姐说,“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写出了秦氏对凤姐的推崇和敬意,也从侧面写出凤姐的精明能干。
    C. 秦氏托梦凤姐,凤姐却只关心如何“永保无虞”及“有何喜事”,表明凤姐仍沉迷在富贵梦中未能领会秦氏托梦的用意。
    D. 秦氏托梦和“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都讲到了“梦”,拓展了小说的艺术空间,但有损艺术的真实性。
    13.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可卿第一次出场是以“贾蓉之妻”的身份,连名字都没有;第二次出现是“贾蓉之妻秦氏”,出现了姓氏。形象渐渐清晰,在写作手法上属于淡入。
    B. 张先生为秦氏看病之前说的坚持先诊脉再听病情的一段话,可以看出张先生谦恭中带着高傲,低调中透着自信,颇合太医身份。
    C. 秦氏房间陈列着武则天宝镜、赵飞燕金盘和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等诸多名贵之物,很是夸张,极力渲染出秦氏房间的浓艳和庸俗。
    D. “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了家,也愿意”,此句既可看出宝玉对现实世俗生活的厌倦,也为后面宝玉出家埋下了伏笔。
    14.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秦可卿的形象特点。
    15. 请概括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的核心内容。
    【答案】12. D    13. C    
    14. ①袅娜纤巧,和颜悦色;
    ②心性高强,隐疾缠身;
    ③心思细腻,待人体贴;
    ④深谋远虑,目光长远。   
    15. ①提醒凤姐家族盛极必衰,富贵不可常保,早为后虑;
    ②在祖茔边多置田产并把家塾设到这里留好退路。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但有损艺术的真实性”错误。梦是虚幻色彩,梦是缥缈的,梦是虚幻的,和作品的主题相吻合,这些能增加文本的艺术魅力,并不有损艺术的真实性。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极力渲染出秦氏房间的浓艳和庸俗”错误。秦氏房间陈列着武则天宝镜、赵飞燕金盘和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等诸多名贵之物,并不能体现秦氏房间的“庸俗”。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由原文“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可知,袅娜纤巧,和颜悦色。
    由原文“那先生笑道:‘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待用药看看。’于是写了方子,递与贾蓉”可知,心性高强,隐疾缠身。
    由原文“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款款散去。秦氏便吩咐小丫鬟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可知,心思细腻,待人体贴。
    由原文“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久。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可知,深谋远虑,目光长远。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文中“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胭粉队里的英雄……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可以看出秦可卿托梦的内容是: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倘或乐极生悲,应了“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提醒凤姐家族盛极必衰,富贵不可常保,早为后虑。
    从文中“秦氏冷笑道:‘婶婶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常保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可以看出秦可卿托梦的内容就是如何给贾氏家族留后路。秦可卿说做两件事可以保家族的永全,一是祖茔,二是家塾。简单地说,就是在祖茔边多置田产并把家塾设到这里,这样就能保住家族最后的退路。
    三、古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5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_____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_____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更变。”介退谓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帝问孙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_____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知卿,以为卿_____知经术,不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选自张居正《通鉴直解》)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然  且  竟  但                             B. 且  然  竟  虽
    C. 且  然  而  但                             D. 然  且  而  虽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盘庚,商代的开国之君。商朝建立之后,他为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了殷,故而商又称殷商。
    B. 介甫,王安石的字。古人的“字”一般与“名”有一定关系。王安石的字即源自《周易·豫卦》:“其介如石”。
    C. 泉府,古代掌管国家税收、收购市上的滞销物资的部门。因货币如泉水一样流通不息,所以古人将“钱”称“泉”。
    D.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相当于副宰相。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辩解说,他可以承认自己对国家不够尽心,未能让百姓享受更多福利,但决不承认自己是无所事事,因循守旧。
    B. 司马光认为,法度的好坏取决于人。坏的法度交由良吏执行,弊端也会去除;而好的法度交于庸官执行,也显现不出其优势。
    C. 唐介预言,王安石虽然学识渊博,但拘泥古法,见解虚浮,不合实际,如果让他执政,一定会变换现行法度,使国家陷入困扰之中。
    D. 孙固认为,王安石文章、品行都很高,但心胸狭隘,难以容人,担任谏官可以,若出任宰相,就不如司马光等人了。
    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2)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
    20. “盘庚迁都”作为论据,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解读有何不同?
    【答案】16. A    17. A    18. A   
    19. (1)而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与之对抗,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
    (2)他们都是一些歌功颂德、曲意逢迎之徒,介甫您可能是偶然没有察觉到吧。   
    20. 王安石认为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而司马光认为,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解析】
    【分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帝不以为然,_____以安石参知政事”的意思是“皇帝却不这样认为,最终(还是)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所以此处为“最终、终于”的意思,只有“竟”有这个意思,所以此处应该填“竟”,排除选项CD;
    “人皆不知卿,以为卿_____知经术”的意思是“别人都不了解你,认为只知道经学”,所以此处为“只”的意思,“但”有“只,只是”的意思,所以此处应该填“只”,排除选项B。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盘庚,商代的开国之君”错误。商代的开国之君是“汤”。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决不承认自己是无所事事,因循守旧”错误。由原文“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可知,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由此可知,原文说的是“现在不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而不是“决不承认自己是无所事事,因循守旧”。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1)某:我。量:考虑。敌:反对者。以:来。则:那么。汹汹然:大吵大闹。
    (2)彼:他们。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偶:偶然。未之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察之”。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原文“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可知,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由此可知,王安石认为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
    由原文“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可知,这都是说盘庚遇到水灾而要迁都,臣民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由此可知,而司马光认为,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千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制订法令并交给执行部门去施行,这当然是您的权限范围的事。但是应当抓大放小,保留好的,去除不好的,不应不分巨细,只图新奇而将所有旧的法令全部改变。况且法令需要人来执行,倘若介甫您能选择良才在执行部门任职,有弊端的法令自然去除,倘若执行部门任非其才,即便每天给他们好的法令,终究无所补益。介甫您所说的先王之政是指的周朝的泉府所做的赊贷吗?我琢磨那时的赊贷,似乎与今日借贷青苗钱还是有差异的,况且先王的善政很多,反而要独独以.此为要务吗?至于说到排除邪说,责难奸佞之人,果真能如此那是国家和百姓的福分。但是恐怕介甫您与变法和逐利的人走得越来越近,身边少不了那些好歪理邪说的奸佞小人。他们都是一些歌功颂德曲意逄迎之徒。介甫您许是偶然没有察觉到吧。这都是说盘庚遇到水灾而要迁都,臣民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劝您不以国事为重,以媚俗从众为荣?只是说天下有不同的意见,也希望您能多少留意体察而已。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皇帝(宋仁宗)想启用王安石,曾公亮极力推荐。唐介说:“安石很难担当大任。”皇帝问他原因,唐介回答说:“安石好学但是思想古板,所以讨论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如果他做了,(他的)政策肯定经常变更。”唐介退朝后对曾公亮说:“安石果真被重用,天下一定会陷入困顿之中,你们应该知道。”皇帝却不这样认为,最终(还是)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对(王安石)说:“别人都不了解你,认为只知道经学,不清楚世务。”王安石答道:“经学正是用来规划处理事务。”皇帝说:“这样那么你认为现在应该先实施什么政策?”王安石说:“要改变现在的风气、礼节、习惯,公布新的法令,(这)正是现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就采纳了(他的意见)。
    (选自张居正《通鉴直解》)
    (二)古代诗歌阅读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
    【南宋】张孝祥①
    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③。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④。
    注:①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爱国词人,享誉南宋前期词坛,词风近东坡启弃疾。此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被谗落职,从广西经洞庭北归。②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③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那万里黄云使风都为之变色了。此反用其典。④用苏轼《念奴娇·中秋》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21. 下列对张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更无”一句,写出了洞庭湖碧波万顷,水波不兴,幽然之境令人神往。
    B. “短发”两句写夜色空阔,稳泛碧波浩淼,苍凉而沉静。
    C. “尽挹”一句,以西江水为酒,极尽夸张之能事,凸显豪放之风。
    D. “北斗”一句,言己自有理想指引,即便受谗罢官,心中澄澈。
    22. 此词意境令人想到苏轼《赤壁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但寄寓的情志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异同。
    【答案】21. D    22. (1)相同:均“纵一苇之所如”,畅游寥廓,自由飘逸。张孝祥面对“澄澈”美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苏轼面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有“凌万顷之茫然”的豪阔,二者均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
    (2)不同:虽同处于贬谪后,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扣舷独啸”表达了对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对宵小的不屑;而苏文用“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更多地表达了不屑于世、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思想。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言己自有理想指引,即便受谗罢官,心中澄澈”分析错误。“北斗”一句,意思为: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地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这几句是设想自己作主人,请万象作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表达了作者冲天的豪气。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张词:“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一句,写道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自由、畅快、飘逸,渺远,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气概。“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等豪迈情感。“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句,写出一幅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表现了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而“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一句回忆自己在岭海一年的做官经历,不仅表现出内心的孤高、问心无愧,也表现出了对宵小的不屑。
    苏文:“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在皎洁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浩淼阔大,诗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 浩瀚无涯的江面上,自由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自由飘逸之感尽显。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又表现了诗人此时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思想。“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面对被贬,仕途坎坷,诗人又有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
    解题时要分别从“不同”与“相同”两个角度一一进行比对,很明显不同点在于张词侧重强调自己的高洁以及对宵小的不屑,而苏词则强调超然物外的旷达。相同点在于诗人都在词中通过驾舟而行传达出一种自由飘逸之感。
    (三)(6分)
    2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白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讽谏唐太宗在治理国家方面要守住初心,善始善终。
    (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取”与“用”对比强烈,一针见血地批判了秦的“纷奢”。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问志,公西华“___________,_____”的答语,体现出他谦虚好学的态度。
    【答案】    ①. 有善始者实繁    ②. 能克终者盖寡    ③. 奈何取之尽锱铢    ④. 用之如泥沙    ⑤. 非曰能之    ⑥. 愿学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寡”“锱铢”“焉”。
    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曹禺之前,中国话剧的先驱者们,大都是把话剧当作宣传_____民主革命的工具,很少顾及话剧的艺术问题。曹禺则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近代欧洲戏剧的艺术手法,中国的话剧艺术得以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雷雨》被看作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雷雨》是一位善感青年的激情之作。《雷雨》中,情绪是很重要的,郁闷的情绪和冲动的情绪在曹禺苦闷压抑的灵魂里奔涌。就像他自己在《雷雨·序》里说的那样,这是一个作家从心底说出来的话,好像有种力量推着他写出了《雷雨》。
    《雷雨》是一个深思的青年对人类命运的探索之作。曹禺在《雷雨·序》中写道:“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_____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着……我用一种_____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_____着看戏的人们,也以同样的心情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2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鼓吹  踌躇满志  悲悯  祈望                 B. 鼓动  踌躇满志  怜悯  祈望
    C. 鼓吹  错综复杂  怜悯  期望                 D. 鼓动  错综复杂  悲悯  期望
    25.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曹禺则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典戏曲和近代欧洲戏剧的艺术手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B. 曹禺则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中国的话剧艺术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 曹禺则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近代欧洲戏剧的艺术手法,中国的话剧艺术被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D. 曹禺则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艺术手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26.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案】24. A    25. D   
    26. 比拟。赋予“情绪”以“奔涌”的动作,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雷雨》中人物情绪的剧烈波动。
    【解析】
    【分析】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鼓吹:宣传提倡;吹嘘。鼓动:扇动;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
    此处语境是指中国话剧的先驱者们大都是把话剧当作宣传提倡民主革命的工具,所以此处应该用词语“鼓吹”。
    第二空处,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多有褒义。错综复杂:许多东西交叉牵连,情况多而杂
    此处语境是指人类带着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的心情,所以此处应该用词语“踌躇满志”。
    第三空处,悲悯:哀伤而同情。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此处语境是指我用一种哀伤而同情的心情,所以此处应该用词语“悲悯”。
    第四空处,祈望:殷切地希望;盼望。期望:对未来的事物或人的前途有所希望和等待。
    此处语境是指我诚恳地、殷切地希望看戏的人们,所以此处应该用词语“祈望”。
    故选A。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句子“曹禺则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近代欧洲戏剧的艺术手法,中国的话剧艺术得以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有一处语病:中途易辙,根据话题一致性,第二个分句使用把字句,不换主语。排除C项。
    AB两项中“吸收和借鉴”错,语序不当,应为先“借鉴”后“吸收”。
    故选D。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句子“《雷雨》中,情绪是很重要的,郁闷的情绪和冲动的情绪在曹禺苦闷压抑的灵魂里奔涌”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奔涌”一词,赋予“情绪”以动作,化抽象为具体,把“情绪”具体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雷雨》中人物情绪的剧烈波动。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6分)
    27. 微写作。
    请你以唐太宗口吻,给魏征写一段话予以回应,表达读了《谏太宗十思疏》之后的感受。要求:①紧扣《谏太宗十思疏》课文内容,回应合理、有针对性;②用语得体;③不需要写称呼、落款等,在80-120字之间。
    【答案】示例:
    如今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我似乎也有些得意忘形,但看了你的劝谏书后,我深感自责,才明白,要想使国家免蹈前朝覆辙,就必须居安思危,竭诚待下,实现爱卿所说的“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治国境界,那样我也就问心无愧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分析。
    首先要理解本文的文化背景及主旨,魏征上这篇奏疏时,正值唐太宗追求享乐之际,主要内容是劝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题目要求“以唐太宗的口吻,给魏征写一段话予以回应”,确定叙述人称应为第一人称,内容上既要突出唐太宗善于纳谏的形象,又要与“十思”有关联。因此,唐太宗的反思和感悟应扣住这点,并主要是谈谈读了这篇奏疏之后的获益。
    同时还要注意表达流畅,用语得体,字数控制在80-120字之间。
    四、写作(60分)
    2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荷兰一工作室利用太阳能创建了一条在黑暗中发光的自行车道,灵感来自凡·高的《星月夜》。这条路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自己发光发亮。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关键词:“太阳能”“梵高”“自行车道”,其中“太阳能”代表科技,“梵高”代表艺术,“自行车道”代表科技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也可以认为代表着实际应用或现实生活。但是,“太阳能”“梵高”“自行车道”作为喻体,在不同的考生眼中,它们代表的本体也可能不同,所以在写作时,考生应明确自己要写的本体。
    具体来说,可以围绕科技、艺术、生活进行思考。太阳能自行车道不仅给夜行的人带来了方便,更让夜行的人感受到了生活中的诗意,据此,可以写科技与艺术结合使生活更美好,科技借助艺术创新影响生活等内容。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艺术一直是人们欣赏的对象,似乎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但太阳能自行车道的出现告诉我们,艺术也是“有用”的,据此,考生可以写如何重新定义艺术的范畴,生活中如何发挥艺术的作用等。太阳能是一种绿色能源,而自行车道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在梵高“繁星闪烁的夜晚”启示下诞生的太阳能自行车道,体现出人们内心对自然的渴望,据此,可以写科技与艺术相结合实现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等内容。
    行文时可从材料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可以结合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如远古时代只有石凿技术以红土为材料,所以产生的岩画壁画粗犷豪放;新石器时代的制陶技术的产生,彩陶上面才能留下漂亮的几何图案和动物形花纹;治炼技术的发明,人们才可以浇铸出司母戊大鼎,金属质地的凿子才能雕出大卫等杰作;电脑技术的应用,才可能创造出那么多的经典电影画面,成为永恒的经典;现代印刷技术的网点叠印则可以看做点彩派艺术的一种实际应用等等,让文章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立意:
    1.科技与艺术结合,创造诗意生活。
    2.艺术与科技结合,重新认识艺术的作用。
    3.科技借助艺术实现创新,改造生活。
    4.高科技生活中艺术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