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6:11:45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我们可以说近代的西方有三大精神:一,个人自由主义精神,渊源于希腊,亦可称为希腊精神。二,团体组织精神,或叫做国家精神,渊源于罗马,亦可称为罗马精神。三,世界精神,或叫做宗教精神,亦可称为希伯来精神。
有人问中国的文化精神是什么呢?我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应称为“道德的精神”。中国历史乃由道德精神所形成,中国文化亦然。这一种道德精神乃是中国人所内心追求的一种“做人”的理想标准。乃是中国人所向前积极争取极想到达的一种“理想人格”。因此中国历史上,社会上,多方面各色各类的人物,都由这种道德精神而形成。换言之,中国文化仍以此种道德精神为中心。中国历史乃以此种道德精神而演进。
我们所讲的道德精神,究竟指的是什么内容呢?我此刻暂不为此“道德”二字下定义,也暂不为此道德二字定内容,我估先举出两项重要的道理观念或道德理论来做具体的例子。第一个理论在孔子前,第二个理论在孔子后:春秋时,鲁国上卿叔孙豹出使晋国,会见晋国上卿范宣子,在正式的使命任务外,谈到了一个哲学上的问题。范宣子问叔孙穆子说:“如何可以做到人生不朽?”叔孙暂不直答,却反问说:“你如何看法呢?”范答:“我们范家,自尧、舜以来,经夏、商、周三代,直迄现在,相传两千余年,如此的家世,亦可算不朽了?”我们只看范宣子这一说法,便可推想,中国人在那时,已不信人死后有灵魂之说,而完全是一种站在现世间的看法。叔孙却告诉他说:“照我看,那只是世禄,不能谓之不朽。人生不朽有三:立德、立功、立言。”这句话,二千多年来,深印在中国人心里,成为一个最高的道德理论和人生信条。信耶稣的人说:“我们是活在上帝的心里。”叔孙穆子的话,我们也可替他透进一层说,人要活在别人的心里。如果别人心里常有你,便是你的人生不朽。如果别人心里没有你,你也就等于没有活。正如儿子心里没有父亲,那么这个父亲等于没有做父亲。
孔子之后,孟子发明了“人性善”的理论。他说,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向善的,“善”便是道德精神。我想我们可以用孟子的理论,来解释叔孙穆子的“三不朽”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为何要为别人立德、立功、立言呢?这显然不是一种个人主义了。但纵使别人心里常有了你的德、功、言,这于你究竟有何关系呢?我们若用孟子的话来回答此问题,正为人的天性是向善的,他情愿如此做,只有如此做了,他自己才感到快乐与满足。而且向善既是人类的天性,你的善,便一定可以得到别人心里的共鸣。你为人立德、立功、立言,别人必然会接受你、了解你,而且追随你、模仿你。
根据上述,我将再一提掇,中国人传统的两个很重要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论:一,人无论对自己,对别人,都该信仰人的天性总是向善的。二,人生不朽,只有在现实世界里不朽,没有超越了人世间的另一种不朽。换言之,人类只有凭借此肉体所表现的生命,而没有在肉体生命之外的另一种的灵魂生命。人类只有在此现实世界里的一切行为和道德精神,才是他真实的生命。
西方人认为肉体和灵魂是两种不同的生命,存在于两个世界里;而且又认为人类的天性,根本是罪悉。这两点,恰和中国人观念正相反。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
1. 下列选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道德精神是一种中国人“做人”的标准,是中国人所向前积极争取极想到达的一种“理想人格”。
B. 中国道德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社会上、多方面各色各类的人物,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演进。
C. 人生不朽有三:“立德、立功、立言。”范宣子这句话,二千多年来,深印在中中国人心里,成为一个最高的道德理论和人生信条。
D.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人生只有在现实世界里不朽,而没有超越人世间的另一种不朽。因此,人类只有肉体生命,而没有在肉体生命之外的另一种的灵魂生命。
2. 下列关于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时中国人已不信人死后有灵魂之说,而完全是一种站在现世间的看法,这一点从范宣子的话中可以推想出来。
B. “三不朽”之说,正是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要活在别人的心里。如果别人心里常有你,便是你的人生不朽。
C. 孟子发明了“人性善”的理论,认为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向善的,“善”便是道德精神。他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三不朽”说。
D. 和中国人的观念正相反,西方人认为有两个世界,分别是一个人肉体生命和灵魂生命依存的地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思维,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在诗意的心灵中,打通“我”与世界的界限,通世界以为一,这一理论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鱼乐之辩中,庄子以知游鱼之乐而发出会心的感慨,惠子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诘难之,透露出道、名二家的不同思想指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的问难若从理性角度看,是完全合理的:鱼的快乐是鱼的体验,人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出游从容”,是鱼游动的样态,并不表示鱼有这样的情绪体验。庄子与鱼别而为二,二者各为孤立的世界,不存在相通的物质因缘。因此,从科学角度看,庄子的论断不底立;从逻辑上看,庄子的推论也无根据。
游鱼之乐这个论题的要点之一,就是“知”,惠子认为,鱼之乐不可“知”,但庄子说“我知之濠上也”。这句话是此论辩的关键。正像宣颖所解释的:“我游濠上而乐,则知鱼游濠下亦乐也。”正因“我”来到这河边,徘徊在河的桥梁上,正因“我”心情的“从容”,在这从容游荡中,“我”感到无拘束的快乐,所以“我”“觉得”游鱼是快乐的,山风是快乐的,白云是快乐的,鸣鸟是快乐的。这是诗意的目光、审美的目光。
惠子中其孤明而不与万物相通之心,而庄子却致力于凿通孤立世界之间的界限,是人与物关系的“绝地天通”。他以诗意的眼光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以天心穿透世界。他在桥上看鱼,鱼在桥下优游,在他的感悟中,桥没有了,水没有了,“我”没有了,鱼和“我”的界限也没有了,世界即如一大河流,他和鱼都在这河流中优游。鱼非“我”眼中所见之鱼,而是在“我”生命中游荡的鱼,“我”也非故常之“我”,而是“丧我”之“我”。在“遇”而不是“目视”中,二者会通合一。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如果站在人与天分离的角度看,天是天,物是物,我是我;如果站在诗意的立场看,“我”与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我”和世界融为一体,还归于世界的大本。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的眼光,就是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庄于所反复强调的“天地与我并生”、“磅礴乎万物以为一”云云,即是说“人在世界中”,人并不在世界之外。人在世界中,是世界的“在”者,而不是“观”者。庄子将会通物我的纯粹体验境界称为“物化”。“化”于物,“我”就是物,没有了物我之间的界限。“物化”是和“对象化”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将人从“对象化”中拯救出来,让生命自在显现。濠梁上的快乐,是非“对象化”的境界,这一思想在后世中国美学中得到了丰富。
材料二:
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即每个人对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自觉、生某种情感时,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庄子看到鲦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也是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
正如我们常说云飞泉跃,但山何尝能鸣?泉何尝能跃?我们常说山鸣谷应,但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而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做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感情,也能活动。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己。
既然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那我们可以从这个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来:首先,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因我把自己的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其次,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苏东城诗说:“宁可食无内,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美的形象之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摘编自朱光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鱼乐之辩中,惠子的问难比庄子的论断更加合理,是因为人与鱼别而为二,二者不存在相通的物质因缘。
B. 庄子“知鱼之乐”是因为他凿通人与鱼之间的界限,与鱼会通合一、融为一体,达到一种纯粹的体验境界。
C. “物化”打破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使人与天地、万物并生为一,让人摆脱“对象化”对自在生命的束缚。
D. 欣赏往往含有创造性,即使对同一物象不同人所见也未必相同,因为个人情趣会影响所见之物呈现的形象。
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个人都会凭自己的主观经验来“以已度人”,感知外物,所以,每个人感受到的世界必然是完全不同的。
B. 庄子的“游鱼之乐”与云飞泉跃、山鸣谷应,都打破了自我与对象的界限,将个人的主观经验转移到对象上。
C.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感受、了解外物,便能产生美感体验。
D. 美感经验旨在陶冶性情,人在与物往复回流过程中,往往能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受到美的意象的浸润。
5. 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移情作用”的一项是( )
A. 唐代诗人杜甫目睹了安史之乱时长安城满目疮痍的景象后,写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
B. 清代画家石涛曾描绘自己的创作过程为:“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
C. 唐代诗人白居易杭州刺史任满后,返归洛阳修心养性,写下“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的诗句。
D. 宋代沈括在高度赞扬王维所画的“雪中芭蕉”时,提出“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的观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便知是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蹬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笑道:“自然你能会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宝玉道:“那里是老爷,都是他自己要请我去见的。”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动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宝玉道:“罢,罢,我也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 、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账话。”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珮,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这里宝玉忙忙的穿了衣裳出来,忽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似有拭泪之状,便忙赶上来,笑道:“妹妹往那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林黛玉回头见是宝玉,便勉强笑道:“好好的,我何曾哭了。”宝玉笑道:“你瞧瞧,眼睛上的泪珠儿未干,还撒谎呢?”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林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的动了手,也就顾不的死活。”林黛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的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竞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 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袭人对宝姑娘与林姑娘发表一番评论,不仅有助于表现二位姑娘的形象特点,也从侧面刻画出了宝玉反对仕途经济的叛逆性格。
B. 本文既表现了黛玉的敏感多疑,也通过“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表现她的尖酸刻薄。
C. 宝玉对黛玉说的“你放心”三个字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味深长,表现了宝玉对黛玉的一腔真情,可惜黛玉并不明白宝玉的心思。
D. 林黛玉听到贾宝玉与史湘云对话后的内心独白,充分地体现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复杂情感:有感动,有欣慰,也有对未来的担忧。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从贾雨村要见贾宝玉写起,目的是引出下文史湘云点评贾宝玉的一番话,并最终借此展示宝、黛二人爱情的真挚与浓厚。
B. 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通过描写史湘云与贾宝玉的对话,体现了史湘云与贾宝玉追求和志趣的不同。
C. 本文写贾宝玉“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黛玉“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这两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前后相映成趣。
D. 本文写宝、黛心中有万句言语,却都只是“怔怔的望着”对方,运用了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相同的表现手法。
8. 《林黛玉进贾府》中借两首《西江月》词评判贾宝玉,他说“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选段不能体现上述特点的一项是( )
A. 不愿意应酬世俗事务,不愿见贾雨村那样为官为宰的人。
B. 不愿意读书考取举人进士,把关于仕途经济的话说成是混账话。
C. 看到林妹妹离开后穿好衣服追出去,解释他的心意。
D. 不顾封建礼俗拉住黛玉,禁不住抬起手来替她拭泪。
(四)名著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9. 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拟在《红楼梦》剧中编入能体现“差序格局”典型场景的几出戏。下列是编剧助理小徐打算选编的场景,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 雨村判案 B.元妃省亲 C.探春理家 D.香菱学诗
10. 小穗作为2022年广交会志愿者,承担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话剧《红楼梦》海外巡演”拟写宣传广告的人物。小穗拟写的广告用词不恰当的一处是( )
广州话剧艺术中心精心制作出品的话剧《红楼梦》将以全本演出的形式呈现在世界舞台。演出由上部“春夏·风月繁华”和“下部“秋冬·食尽鸟归”组成,跨越四季,岁月沧桑【甲】。真与假、兴与衰、梦想与现实交织,营造出一个诗化却又真实的世界【乙】。艺术家门美轮美奂的表演【丙】和引人入胜的剧情【丁】将带领喜爱中国文化的您领略极致中式美学。
A. 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三、古诗文阅读(共5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5分)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节选自《左传》)
11. 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堕军实而长寇仇
B. 杀人如不能举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 共其乏困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 砉然向然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2.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蹇叔之子与师(参加) 吾与点也(赞同)
B. 自郑使告于秦(派人)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派遣)
C. 若潜师以来(发兵) 师必退(军队)
D. 梁弘御戎(抵御) 以御于家邦(治理)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
B. 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
C. 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
D. 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三百乘”:即三百辆战车。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春秋后期,指高度发达的诸侯国。
B. 骖,本意是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左骖,基本意思指四马中左边的马。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坐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 衅鼓,上古时的一种祭礼。上古凡重要器物(如鼓等)制成后,一定要杀牛、羊、猪等,把它们的血涂在新器物上表示祭,称作衅。“衅鼓”也是古代杀牲以血涂钟行祭。
D. 衰绖,丧服,古人丧服胸前当心处缀有长六寸、广四寸的麻布,名衰,因名此衣为衰;围在头上的散麻绳为首绖,缠在腰间的为腰绖。衰、绖两者是丧服的主要部分。
15.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来突出人物个性,刻画人物:如蹇叔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秦穆公的宽厚担当、特别在最后深切反省自我检讨,王孙满和弦高的机智聪明等。
B. 文章写的是战争,却不是把战争的过程作为写作重点,而是围绕秦穆公“劳师以袭远”的战略错误导致战争失败这个中心,把众多的人物、纷杂的事件组织起来,重点突出。
C. 皇武子辞客一段话,旁敲侧击,在表达抱歉的客气的话语中则婉转而又严厉地揭露了秦国的阴谋,其实是下达了逐客令。
D. 郑人弦高犒师的一段话看似彬彬有礼,对秦师远道而来的热情慰问,其实体现了他非常机智的一面,巧妙的用了缓兵之计。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2)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比较阅读《登岳阳楼》,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肖德藻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①游。三年夜郎客,一柁②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注】①浪荡:放荡游荡。这里是游来游去的意思。②柁:同“舵”,这里代替船。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7. 下面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诗的“孤舟”句和萧诗的“一柁”句写出了两位诗人乘船在沪上漂泊的生活。
B. 杜诗“凭轩”句和萧诗“看山”句,都抒写了诗人登楼远眺、无限感慨之情。
C. 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不以己悲”、关注社稷安危的豪壮之情。
D. 杜诗以咏叹登楼始,以感慨国多难结,诗风苍凉沉郁;萧诗以浪迹江湖始,以登楼揽胜结,诗风清新飘逸。
18. 下列对杜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今”“昔”二字之问有一段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简单地用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和回味。
B. 颔联承接首联的“水”字,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C. 颈联写亲友无情地与诗人断绝来往,他年老多病,漂流湖湘,前途茫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是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D. 本诗运用了多样的表现手法,既叙述了诗人登临岳阳楼的缘由,又描绘了洞庭湖的宏阔壮观的图景,最后两句抒发了复杂的情感。
19.“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三)古代诗歌阅读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金陵怀古(其四)
王安石
忆昨天兵下蜀江,将军谈笑士争降。
黄旗已尽年三百,紫气空收剑一双。
破蝶自生新草木,废宫谁识旧轩窗!
不须搔首寻遗事,且倒花前白玉缸!
20. 下列对《桂枝香·金陵怀古》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三句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词人凭栏远眺,一片明净肃杀的秋色映入眼帘,让这篇登高怀古之作顿显不凡气势。
B. “彩舟”“云淡”色彩鲜明,“星河”“鹭起”,虚实相生。这两句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诗人和读者的观察视野。
C. “千古凭高”二句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
D.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写出了六朝的风云变幻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寄寓作者兴叹。
21.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与《金陵怀古(其四)》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22. 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2)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分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______,______”。
(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尤为重要,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
(4)《鸿门宴》中,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鸿门宴》中,形容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由圆环加圆心构成牌体,形象来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共设五环。五环同心,同心归圆,抒发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是奥林匹克精神将世界人民聚集在一起的象征,共享冬奥荣光。
奖牌正面中心刻有奥林匹克五环标志,周围刻有北京2022年冬奥会英文全称。圆环做打凹处理,取意传统弦纹玉壁,上面浅刻装饰纹样,均来自中国传统纹样,其中冰雪纹表现了冬奥会的 ① ,祥云纹传达了吉祥的 ② 。
奖牌背面中心刻有北京冬奥会会徽,周围刻有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文全称“北京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字样。圆环上刻有24个点及运动弧线,取意古代天文图,象征着 ③ 的星空,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象征着第24届冬奥会上运动员如群星璀璨,创造佳绩。奖牌背面最外环镌刻获奖运动员的比赛项目名称。
奖牌挂带采用传统桑蚕丝织造工艺,冰雪底纹上印有北京冬奥会会徽、核心图形以及“Beijing2022”字样等相关信息。挂带选用红色,与中国春节文化特色相 ④ ,表达对运动员的节日祝福。
2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五环同心,同心归圆,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是奥林匹克精神将世界人民聚集在一起的象征,共享冬奥荣光。
B. 五环同心,同心归圆,抒发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将世界人民聚集在一起,共享冬奥荣光。
C. 五环同心,同心归圆,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将世界人民聚集在一起,共享冬奥荣光。
D. 五环同心,同心归圆,抒发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是将世界人民聚集在一起的奥林匹克精神象征,共享冬奥荣光。
2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特征 喻义 无穷无尽 契合
B. 特色 寓意 无穷无尽 融合
C. 特色 喻义 浩瀚无垠 融合
D. 特征 寓意 浩瀚无垠 契合
25.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场全方位大考,是对新时代中国一次全面的“体检”。
B. 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C. 被俘日军士兵愿意留下的越来越多,他们就组成了一个“反战同盟”支部。
D. 回顾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科学防治”贯穿始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二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
“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
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客观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 )。“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26.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果心里所想的是一套,口说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不诚是最明显的。
B. 如果心里所想的是一套,口说的却是另一套,是最明显的不诚,是谓说假话。
C. 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不诚是最明显的,是谓说假话。
D. 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
27. 下列短语,最适合作为本文段标题的一项是( )
A. “修辞立其诚”刍议 B. “修辞立其诚”释义。
C. “修辞立其诚”新解 D.修辞与立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