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期末考 >

广东省普宁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参考答案
    1.B
    2.A
    3.D
    4.材料一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证思路展开,首先提出观点,指出苏轼之所以在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是因为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接着论述苏轼诗文中表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退隐心理)比前人更深刻更沉重,最后指出这一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世的影响。
    5.材料一提到“飞鸿雪爪”,是为了论证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是因为他的诗文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即人生空漠之感。材料二提到“飞鸿雪爪”是为了论证苏轼有着佛禅的无常观,为后文阐述这一无常观不影响苏轼积极的人生态度作铺垫。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 “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人物”错,原文表述“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后一面”是指苏轼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 “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错,材料一只表述苏轼的文艺成就比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并没有具体比较;
    C. “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人生态度”错,根据材料二“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只是对“苏轼而言”;
    D. “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错,根据材料二“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二者是可以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是说不能主观臆断,表现的是苏轼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表现出苏轼的“人生空漠之感”。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首先引出自己的观点“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采用引论式提出观点,解答了“是什么”的问题。
    接下来材料一第二段首先从两个方面阐述了苏轼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并着重论述了后一方面是苏轼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所在,“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解决了“为什么”这一问题。
    最后一段,阐述了“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论述了苏轼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趣味对后世的先驱作用。解决了“怎么样”的问题。
    整篇文章采用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论证结构清晰。
    5.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材料一的表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作者运用“飞鸿雪爪”阐述了苏轼在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
    材料二的表述“‘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阐述的是苏轼诗文体现出的“佛禅的无常观”,引出“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 。
    6.C
    7.①有机会向方志敏展示成绩时的高兴;②想邀请方志敏到家里喝酒以感谢他的救命之恩,但又怕妻子说出秘密时的矛盾;③听到方志敏不去他家时感到的失望和庆幸,对方志敏要到村后山上去的不解;④对方志敏要求他再细心一些时的下定决心。
    8.①炊烟升起代表村民们可以做年糕,家家有散发“芬芳”的炊烟象征着苏区百姓能过上祥和的春节;②方志敏通过观察炊烟是否升起来判断村民家里的情况,表现了他睿智、关心百姓、工作细致的特点;③李三老汉家,没有炊烟到最后升起炊烟,前后照应,炊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中间插叙李三老汉的故事,运用摇摆的叙事手法”错,不属于插叙,是整个事件发生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不是摇摆的叙事手法(它使情节多了份曲折,它使结局变得飘忽邈远,令人怀想,跌宕含蓄,悠远深长,成就文章跌宕起伏之美),属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问题,很符合生活的真实,体现了人物性格和主旨思想。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分析心理变化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第一段开头“看到方志敏到村里来调查,他高兴有了向救命恩人展示成绩的机会”得出答案①有机会向方志敏展示成绩时的高兴;
    由第二段“看到方志敏动身要走,王箩筐说,方主席,你不要慌着走,我还没汇报工作呢。今天大年三十,我家还有点烧酒,得跟你这救命恩人喝一壶!其实,他心里很矛盾。他真的希望方志敏到他家吃饭,可又怕婆娘忍不住说出那件事儿”得出答案②想邀请方志敏到家里喝酒以感谢他的救命之恩,但又怕妻子说出秘密时的矛盾;
    由第三段“志敏拱拱手……咱们的检查还没完呢!咱们到村后山上看看!一听方志敏不去他家,他脸上表露出失望,内心却又有一点儿小庆幸。方志敏要到村后山上去,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王箩筐求助似的看看李长贵,李长贵也是一脸懵懂,只是向他示意一下,做了个头前带路的暗示”得出答案③听到方志敏不去他家时感到的失望和庆幸,对方志敏要到村后山上去的不解;
    由倒数第二段“方志敏一一和大家握手告别,最后,握到王箩筐,对他说,‘一把手’同志,再细心一些!王箩筐紧紧握住方志敏的手,使劲晃了晃,仿佛在用这种有力的动作表达他下定的决心”得出答案④对方志敏要求他再细心一些时的下定决心。
    8.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题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到与“炊烟相关的句段,然后从炊烟的本义、借代、象征比喻意,以及与人物形象和主旨思想等角度思考。
    由第一段“几天前,乡里传达了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方志敏“让苏区的每一位老表都吃上过年的年糕”的指示,老百姓那个高兴啊。每人十斤稻谷,对于上顿不接下顿的日子,虽说是杯水车薪,但毕竟给要过年的父老乡亲带来一点希望,让大家看到共产党的政府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对老百姓的好”,得出答案①炊烟升起代表村民们可以做年糕,家家有散发“芬芳”的炊烟象征着苏区百姓能过上祥和的春节;
    由第四段“站在后山上,整个樟树湾子展现在众人眼前。正是做午饭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着青中带灰的炊烟,整个小山村笼罩在淡淡雾霭中,好一幅淡雅的乡居图!方志敏望着袅袅炊烟,露出欣慰的笑容。看到方志敏高兴,大家也受到感染”,“忽然,方志敏指着一家茅草屋顶,问王箩筐,‘一把手’,那个没冒烟的烟囱,是谁家的?王箩筐仔细数了数街巷和屋顶,说,好像是李三老汉家。方志敏看了王箩筐一眼,说,咱们去看看!”得出答案②方志敏通过观察炊烟是否升起来判断村民家里的情况,表现了他睿智、关心百姓、工作细致的特点;
    由第五段“推开一片柴门,走进一座茅屋。……屋里冷锅凉灶,很长时间没动烟火的样子。王箩筐走到窗前,对老汉说,李家二叔,省里的方主席来看你了,看你吃没吃上年糕,怎么还没生火做饭啊!……我们的工作没做好,让您老人家受苦了!在老人断断续续的诉说中,方志敏了解到,考虑到老人年老体弱,王箩筐安排人把分的稻谷给他送到家,老人也摁了手印。干部都认为完成了任务,没想到他这几天犯了气喘病,别说做年糕,连碗水都烧开不了了”,第六段“看到王箩筐这些村干部忙忙活活地烧水做饭,方志敏说,每个村都要查查,看看还有没有类似情况,一定要保证每个老百姓都过好这个年”③李三老汉家,没有炊烟到最后升起炊烟,前后照应,炊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9.(1)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检讨:为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
    (2)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我们自身本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亲近民众,使人人恢复原本就有的光明的性德,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得分点:“三省”,多次反省;“信”,真诚、诚实;“传”,老师讲授的功课;“习”,温习。
    第二句得分点:“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显明;第二个“明”是名词,明德,指我们本有的性德;“亲民”,教化人民,使人去恶从善、恢复性德;“止”,达到;“至”,最,极。
    10.C 
    11.B
    12.A
    13.(1)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命为汉朝廷的中郎(将)。
    (2)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信我们是诱敌之兵。”
    14.(1)见到数千敌兵上山列阵,李广让手下骑兵继续前进,让敌人以为自己有伏兵。
    (2)离阵二里左右时,令手下士兵下马解过夜,让敌军坚信自己不走;
    (3)有敌来犯,只派十余人上马射杀,随后解鞍,令士兵纵马卧。胡兵一直不明就里,不敢进击,半夜引兵退去。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乏绝”修饰“处”,关系紧密,“之”是结构助词“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D;
    “饮”做“士卒”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
    故选C。
    句子翻译: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太尉,……中高级军事长官,地位比都尉要略低些”错误。太尉是最高级军事长官,地位高于都尉。文中有提示: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他独自大败吴楚军队”错误。由原文“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可知,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功扬名。由此可知,大败吴楚军队的战果,李广是跟随太尉亚夫完成的。
    故选A。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从”,从军、参军、随军;“用”,因为;“为”,被任命为或者担任、做。
    (2)“以”,认为,以为;“走”,逃跑;“坚”,使……坚信,使……确信。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令诸骑曰:‘前!’”可知,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由此可知,见到数千敌兵上山列阵,李广让手下骑兵继续前进,让敌人以为自己有伏兵。
    由原文“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可知,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由此可知,离阵二里左右时,令手下士兵下马解过夜,让敌军坚信自己不走;
    由原文“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馀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皆引兵而去”可知,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幕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就领兵撤离了。由此可知,有敌来犯,只派十余人上马射杀,随后解鞍,令士兵纵马卧。胡兵一直不明就里,不敢进击,半夜引兵退去。
    【点睛】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将军李广是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的先祖叫李信,秦朝时任将军,就是追获了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孝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到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功扬名。调他任上谷太守,匈奴每天都来交战。典属国公孙昆(hún,魂)邪(yé,爷)对皇上哭着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己仗恃有本领,屡次和敌人正面做战,恐怕会失去这员良将。”于是又调他任上郡太守。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幕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就领兵撤离了。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中。后来,李广以未央宫卫尉的身份担任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 “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当时李广受伤生病,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几百名追捕的骑兵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韩将军迁调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驻守右北平,匈奴听说后,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 躲避他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
    15.C
    16.①诗人年老体衰,形体容貌枯槁,晚上睡不好觉。②诗人生计萧然,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③国家沦丧,诗人却只能闲居故乡江阴读书度日,无法施展抱负。④统治者偏安一隅,百姓安于现状,没有愁叹(或没有国家沦陷之愁,没有忧国之叹),诗人内心充满忧虑。
    【解析】
    15.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C项,“忘记了愁苦哀叹”理解错误。颈联“太平民乐无愁叹”是说国土沦丧,老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而没有愁叹,诗人为此感到愤懑。其中的“无愁叹”说的是忘记了历史的百姓。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把握情感态度的能力。
    首联“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描述了老学庵简陋,生计萧然的概况。诗人生计萧然,生活窘迫,心生忧愁,这自然让他愁闷睡不着。
    颔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诗人写自己整日在简陋的老学庵饱读诗书,无奈地送走一天一天的光阴。此联反映诗人面对国家沦丧,自己只能闲居故乡江阴读书度日,无法施展抱负,坐看流年易逝的苦闷。这也是他愁闷睡不着的原因。
    颈联“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是诗人晚上睡不着的重要原因。金兵已经占领宋国的北方领土,宋国统治者偏安江南,绍兴一带自然是“太平”无战事的,陆游是个杰出的爱国者,一腔热血,想的就是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身临抗敌前线的生活经历是他终身的骄傲,因此他对偏安江南的朝廷的“太平”是忧心忡忡的。诗人又看到老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而没有愁叹,诗人为此感到忧虑、愤懑。这让爱国诗人陆游如何能够说得着啊?
    17.学不可以已    一人之心    千万人之心也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已”“攻”。
    18.C
    19.B
    20.A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自力更生:不依赖外力,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自给自足: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根据语境“自主创新的基因早已刻入骨髓”可知,此处是说传统的“两弹一星”是中国靠自己的力量,没有依赖外力,故应选用“自力更生”。
    第二空,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踏踏实实:非常实际,一点也不浮躁。指不做出某种炫耀的显示的行为。根据语境“中国航天科技一步一个脚印”可知,此处是说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非常讲究实际,不急不躁,“稳步前进”故应选用“踏踏实实”。
    第三空,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此处没有强调文化的“高深”,而是说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故应选用“源远流长”。
    第四空,奇思妙想:奇妙的想法。褒义词。奇谈怪论:奇怪的不合情理的言论。贬义词。根据语境中的“火星探测器‘天问’,其名称来自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长诗名;火星车‘祝融’、月球探测器‘嫦娥’、中继卫星‘鹊桥’、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其名称出自中国古代观星术;量子卫星命名‘墨子’,取用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名字”,故应选用褒义词“奇思妙想”。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错误有:一是“观察……视频”搭配不当,应改为“观看……视频”;二是“都是采用的汉字”语序不当,应改为“采用的都是汉字”;D项“使用的都是汉字组成”句式杂糅。
    比对选项,B项修改正确。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根据语境可知,中国航天文化是浪漫与自信的结合,而B、D选项采用“是……,不是”的选择关系的句子,否定了“浪漫与自信”其中一个,因此可先排除B、D;
    文段中“……一步步把典籍中的神话照进太空中的现实”直接体现的是命名者的浪漫情怀,更深层次表现了他们的文化自信,C项递进关系错误。
    故选A。
    21.石头记    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通灵宝玉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又名《石头记》,还叫《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红楼梦》第一回提到,“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
    22.薛蟠、甄士隐、贾雨村、薛宝钗、林黛玉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的整体把握能力。
    通过阅读《红楼梦》可知,甄士隐是香菱的父亲,香菱是甄士隐独女,四岁那年元宵节,在看社火花灯时因家奴霍启(“祸起”)看护不当而被拐子拐走。养大后原是卖给金陵公子冯渊,中途却被薛蟠抢回去做小妾,宝钗给她起名叫香菱,而且,劝阻薛姨妈卖香菱。
    贾雨村未发达时和甄士隐交好,后来任京兆尹时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直接影响了香菱的一生。薛蟠娶夏金桂后,香菱被改名叫秋菱,饱受虐待。后四十回夏金桂下毒害她,结果却阴差阳错毒死了自己。薛蟠出狱后,香菱扶正,因难产而死,甄士隐亲自接她归入太虚幻境。
    她最著名的事迹便是师从黛玉学诗,黛玉可以说是香菱的知己。
    23.例文: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黄河的龙门是一个水流很急的地方。相传只要有鱼能攀越瀑布,它就能变为飞龙。曾经有两条鱼,一条立志要变为飞龙,一条则甘心一辈子做鱼。立志变为飞龙的鱼夜以继日地攀爬着瀑布,而那条安于现状的鱼则天天碌碌无为。光阴不断流逝,两条鱼都老了。但想变为飞龙的鱼仍不断尝试着。最终,在安于现状的鱼死去的那一天,不断奋斗的鱼变成了飞龙。
    人也应该这样,必须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
    首先,我们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志向是催人奋进的动力,时刻激励着人前进。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才会获得成功。当陈胜在垄上高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时,他就注定成为农民起义的第一人;当项羽推开面前的“知乎者也”,执意要学兵法时,他就注定成为不可一世的霸王;当居里夫人放弃富贵安逸的生活,她就注定发现镭。相反,没有远大的志向,一生必将会虚度光阴、碌碌无为。仲永一生没有自己树立远大志向,只听起父的摆布,最终还不是多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人吗?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认为更应加上“立志”在最前面,因为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才能谈得上后面的这些啊!
    其次,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你给我梦想,我勇敢往前闯,风吹雨打拍拍肩膀”,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困难算得了什么?两鬓白发又何妨?愚公九十多岁尚有移山的勇气,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呢?李时珍为写《本草纲目》因误食毒药不知在鬼门关徘徊过多少次;富兰克林为发现电不知触电多少次;苏轼在两鬓白发时仍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叶挺在生命即将结束时,仍高呼“我将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困难不是放弃理想的借口,年龄、生命不会成为追逐理想的障碍。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任何时候都要为理想而奋斗!
    到这里,我仿佛看见王勃站在云端,口中高呼“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前人都可以做到,为什么我们不能呢?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材料讲述了一位清华贫困生,虽然贫困,但是他坚持读到博士毕业,并且竭尽所能资助4名孩子的故事。结合“正如王勃在《滕王阁序》所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可知,本次作文内容应紧扣两个字“穷”“志”二字来写。
    “穷”不仅仅指物质的贫困,它包含人生中所有的困境,身处困境之中,依然坚守自己的志向是非常可贵的。“志”在这里是“青云之志”、“高远”的志向,所谓“高远”,即超出现实,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努力,且富有意义和价值。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青年都应该有“青云之志”,哪怕能力有限,也要做力所能及之事;哪怕困难重重,也坚定不移。
    考生写作时可通过列举前人事例说明人需要有高远的志向,然后阐释,任何理想的实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高远”的理想更是充满挑战和坎坷,唯有坚持“穷且益坚”的信念才能实现。从而号召、激励当代青年学子高举青云之志,坚定信念,为自己的青春年华画下最妙的一笔。
    立意:
    1.信念坚定,才能志达青云。
    2.理想的路上绝不言弃。
    3.困难不是放弃理想的借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