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期末考 >

山东省泰安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省泰安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儒教和欧洲意义上的宗教的真正区别在于一个是个人的信仰,或者可称为教会信仰,而另一个是社会信仰,或者可称为国家信仰。孔子为中华民族所做的最伟大的工作,是他给了他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通过给出真正的国家观念,孔子使得这个观念成了一个宗教。
    在欧洲,政治是一门科学,但在中国,从孔子时代开始,政治就是一种宗教。孔子在
    《春秋》这本书里,讲述了这种国家信仰。孔子把这本书命名为《春秋》,是因为书的目标是给出支配兴衰——国家的春天和秋天——的真正的道德原因。在这本书里孔子给出 了社会和文明的错乱颓败状态的历史概要,回溯了整个社会和文明的错乱颓败状态下的困苦和不幸,指出其真正原因在于事实上人们没有真正的国家观念;没有他们对国家、对国家元首、对他们的统治者和君主的责任的真正性质的正确观念。
    在这本书里,孔子教导说,如同在人类社会中人的所有普通关系和行为,除了利益和恐惧的基础动机之外,还有一种影响他们行为的更高尚、更高贵的动机,一种高于所有利益和恐惧顾虑的更高尚、更高贵的动机,这种动机就是责任;因此在所有人类社会的这一重要关系中,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民与国家或民族的首领之间的关系中,也有责任这 种更高尚、更高贵的动机来影响和鼓舞他们的行为。那么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人民忠于国家或者民族的首领,这一责任的理性基础是什么呢?在孔子时代之前的封建时代,由于半家族的社会秩序和政府形式,国家或多或少是一个家庭,人们并不特别感到他们对 于国家首领的责任需要一个非常清楚和坚实的基础,因为他们都是一个宗族或者家庭的成员,血缘纽带或者天生感情已经通过某种方式把他们和国家首领,也是他们宗族或家庭的高级成员,绑在一起。如我说过的那样,但在孔子时代,封建时代已经走到尽头;那 时国家已经远非家庭可以比拟,那时国家的公民不再是组成一个宗族或家庭的成员。因此,这就需要为国家或者民族的人民忠于他们的统治者或君主的责任找一个新的、清楚的、理性的、坚实的基础。孔子在荣誉这个词里为这个责任找到了新基础。
    孔子讲述他的国家信仰的四个字是“名分大义”。我把他们翻译为荣誉和责任的重 大原则。事实上,孔子教导的哲学和道德的整个体系可以用一个词总结:君子的律法。孔子把君子的律法写作成文并发展成为宗教——国家宗教。这种国家宗教的信仰第一条款就是名分大义——荣誉和责任的原则——它也可以称为:荣誉的法典。
    在这一国家信仰里,不但国家,而且所有社会和文明的唯一真正的、理性的、永恒的、绝对的基础就是这一君子的律法、人的荣誉感。没有人的荣誉感,所有社会和文明会立即崩溃而无法存在。
    (摘选自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材料二:
    在迄今为止的世界文化中,作为一种社会学说,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仍然是具有自己的独立性的,这种独立性首先体现在它的基本社会模式的独立性上。它为人类建立的基本社会模式不同于西方民主社会的社会模式,也不同于西方专制主义社会的社会模 式,甚至也不同于西方社会主义者在自己的学说中所建立的社会主义的社会模式。它有仅仅属于自己的对于社会及其社会关系的理解形式和处理形式,有自己独立的社会模式。它的社会超然客公众号模式是在当时“家”“、国”同构的社会存在形式中抽象出来的。武王克殷之后的周王朝是通过分封诸侯的形式建立起自己的整个国家的,得到分封的是其亲属和作为亲属对待的有功的大臣。这个“国”本身就是以一个“家”的形式存在的。直至现在,在我们中国文化中,“国”和“家”还是作为一种同构关系来理解、来接受的。在我们的观念中,“国”就是一个大“家”,“家”就是一个小“国”,在全国范围内的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几乎全部可以用家庭内部的血缘亲情关系来理解、来思考、来表现,反之亦然。实际上,这仍是儒家文化给我们建立起的社会观念。这种“国”与“家”的模式,不仅仅是一个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同时更是一个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家”完全被包含在“国”之内,“国”外无“家”。“国”外的“家”不是我们的“家”,而“家”则是“国”的组成部分。“国”是由一个个“家”组成的,“家”外无“国”,少一个“家”,“国”就受一点损害,当所有的“家”都脱离了“国”,“国”就不存在了。“家”和“国”在形式和内容上是完全相同的,只有繁简的差别,没有本质的不同“。家”就是“国”的一种简化形式。这就为孔子建立自己的社会学说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他是从分析、理解“家”的关系而分析、理解整个社会的关系的。正是在这种“家”“、国”同构的关系模式中,儒家文化建立起了自己的一个完整的社会学说,并且持续地影响着我们中国人的社会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
    (摘选自王富仁《中国文化的守夜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与欧洲意义上的宗教不同,将儒教作为一种社会和国家层面的信仰,是孔子为中华民族所做的最伟大的贡献。
    B.在《春秋》这部书里,孔子分析了社会和文明错乱颓败状态的历史概要,指出其形成的原因是人们没有真正的国家观念。
    C.孔子之前的时代,由血缘或感情纽带而形成的家族关系,使人们不能特别感受到他们对于国家首领责任的清楚而坚实的基础。
    D.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基于武王克殷后所形成的“家”、“国”同构的社会存在形式,其基本社会模式具有独立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孔子把这本书的名字命名为《春秋》可以看出,他不但依此讲述国家信仰,还对这本书寄寓了支配国家兴衰的历史使命。
    B.从《春秋》这本书来看,忠君思想是一种高于所有利益和恐惧顾虑等基础动机,进而左右人类行为的更高尚、更高贵的动机。
    C.当封建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一个国家的公民不再是组成一个宗族或家庭的成员,这时孔子为臣民对君主的责任找到了新的基础。
    D.材料二中所说的儒家文化给我们建立起的“社会观念”与材料一中辜鸿铭把儒家思想看成是“社会信仰”,其内涵是相同的。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B.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C.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D.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 分)
    5.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曾说“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请结合“差序格局”的相关理论,简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立论的侧重点各有何不同。(6 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文本一:
    夕烟
    肖建国
    傍晚,下起了雨。不大,细细的,绵绵的。
    躲藏已久的雾,便借着暗淡的天,极胆怯地在荒山间抬起头来。战乱,让草木都不敢生长。
    石洞内。大狗说,两天了,我们也该出去看看了。
    埂子说,不行,枪声还没有停。埂子边说边挪动下身体,活动活动胳膊和腿。匍匐久了,连头发都在发僵。石洞是埂子到后山放牛时发现的,能容纳三四人藏身。若把洞口封严,活脱脱就是口棺材。
    埂子与大狗同年,都过了十四岁,但埂子辈分比大狗高,说出来的话,自然就是权威。埂子,你耳朵是不是有问题?我一说出去,你就说有枪声。你仔细听听,早没枪声了。
    埂子移开一块大石头,往洞口凑了凑,侧着脸,尽量把耳廓往外靠。还有!埂子肯定地说。
    大狗心里一惊,学着埂子的样,认真听。他听到雨水聚集在草叶上落地的声音。
    埂子,你太紧张了,太胆小了。你不是耳朵有问题,是心里有问题。大狗耸耸肩,把破烂的衣袖打了个结。
    我是你叔,不要埂子长埂子短的,要尊重长辈。埂子说,这年头,胆小才能活命。唉,也不知楞子哥如何了。提到楞子,俩人心中都慌慌的,同时伸出脑袋向外瞄。
    山坡下的村子,被细雨一淋,更显得弱不禁风。就在这破败不堪的村子中间,忽地,一缕炊烟袅袅升起。
    啊,有人在烧火。是的,在煮饭。
    俩人有些惊喜,互相望了望,都看到对方眼里的光。
    有段时间,他们好怕冒烟,一冒,整个村子就是片火海。这些年,他们就是在火海中逃生,逃得苟延残喘,上气不接下气。
    几天前,村里就得到消息,说有队伍经过,大家晚上留点神,别睡得太死。一说过队 伍,脚下土地都会发抖。它们见证了太多的国军、地方军、保安团、还乡团,还有土匪等,拉锯似的你来我往。每过一次,村子都会瘦一圈,人口、牲畜都会少几成。现在,方圆十里,想听声鸡叫都难。
    为了能给村子留住香火,楞子爹找出一面破锣,主动到村头窝棚里放哨。楞子想阻拦,被爹喝住。我一个老头子,这条贱命早活够了。你们不同,今后的村子还要靠你们。特别是你——爹盯着楞子,你大些,要照顾好埂子和大狗。记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爹走了,他们三人就睡在磨坊里。没想到,前天晚上,破锣突然响起。咣,咣咣,响得嘶哑,瘆人,如厉鬼般怪叫。
    三人翻窗而逃。凭直觉,队伍应该从西边来。不曾想,东边也来了支队伍。两边人马交了火,子弹嗖嗖地飞。三人凭着熟悉的地形,从空隙中穿过,向后山跑。突然,楞子停住了,对埂子说,你带大狗去石洞,我去看看爹。
    我们也去。俩人不走。
    听话,快走。楞子吼了埂子一句,转身向黑暗深处跑去。
    俩人气喘吁吁钻进石洞内,就听到村子里的枪声越来越密集。打了一个多时辰,枪声渐稀,天亮时,还有零星的枪声。
    俩人已在石洞内躲了两天了。大狗说,叔,我饿。埂子舔舔嘴唇说,忍忍。
    忍不了。一看炊烟,就想到锅碗瓢盆,就想到家。大狗越说,肚子越发咕噜噜地响。叔,我们下去吧。
    我就怕下去了,再也上不来了。
    不会的,有人在煮饭,就说明不打仗了。
    可是,你想过没有,要是有队伍在那里煮饭,我们岂不是自投罗网?
    听埂子这么一说,大狗便把整个脑袋探出洞来,他想数数有几道炊烟。可惜,天色已暗下来,村子与天空连成一片,灰蒙蒙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大狗的眼泪立马涌出来,他开始小声哭泣。哭啥哭,都十四岁的人了,还哭。
    叔,我想回家。大狗还想往下说,埂子猛地伸出手,捂住了他的嘴,并顺势把大狗搂在怀里。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向这边奔来,在泥水中踏得格外响。埂子摸到一块石头,紧紧握在手中。
    脚步声越来越近,大狗身子开始发抖。埂子双眼紧盯外面,朦胧中,他看到一个人穿着带血的军装,靠近了洞口。埂子决定趁来人不备,将他砸倒。就在此时,来人叫了一声,埂子、大狗,你们在哪里?
    竟然是楞子。
    大狗这次再也忍不住了,放声大哭。
    俩人爬出洞外,将楞子紧紧搂住。别哭,别哭,都不是小孩子了,我有急事告诉你们。我准备跟队伍走,去当兵。
    啊,不是说好铁不打钉,好人不当兵吗?
    埂子急了,楞子只比他大两岁,楞子走了,他的世界就空了。
    这支队伍不一样。他们打仗都是为了穷苦人。前天晚上,爹被国军抓住了。为了救爹,他们牺牲了好几个战士。看看我身上这衣服,就是其中一名战士的。他和我同年,为了救爹,牺牲了。他临死时告诉我,为穷苦人打天下,能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他死的值!所以我穿上他的衣服,我要跟他们一起走。
    细雨中,村里再次响起铜锣声,这次的声音厚重且悠长。隨着锣响,村内亮起了无数支火把,把阴暗的天空照得一片通红。
    (选自《小小说月刊•下半月》2021 年9 期,有删改)
    文本二: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注:这首七律,记述了毛泽东主席回到阔别32 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人民群众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  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理想境界。尤其在最后”遍地英雄下夕烟”这句中,毛泽东主席善于推陈出新,赋予“夕烟”崭新的意象内涵。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篇描写环境的内容,既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也渲染出沉重凄冷的氛围。
    B.埂子的“他死的值”这句话既解释了埂子参加部队的原因,又体现了文章主旨。
    C.埂子批评大狗直呼其名是不尊重长辈,旨在批判特定时代里的落后的封建观念。
    D.小说两次写到锣声,一次嘶哑,一次悠长,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叙事打破了按时间先后展开故事的顺序,以补叙的形式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和两人到山洞避难的原因和过程,使情节紧凑,张弛有致。
    B.作者将人物对话变成叙事语言,既交代了情节,发展了故事,体现了人物性格;还便于把故事推向高潮,赋予文章动态感与生命感,可谓匠心独运。
    C.作者精准把握人物身份、年龄等特点,人物语言朴实自然、个性突出;又能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展开描写,使表达生动形象而富有神韵。
    D.结尾以“火把,把阴暗的天空照得一片通红”的环境描写收束全文,既突出主题,渲染烘托了热烈的革命气氛;又巧妙留白,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8.小说对楞子出场的安排颇具匠心,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4 分)
    9.有人认为文本一小说的题目“夕烟”暗合了文本二“夕烟”意象的内涵,请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
    子贡行之齐,见陈成恒曰:“夫鲁,难伐之邦,而伐之,过矣。”陈成恒曰:“鲁之难伐,何也?”子贡曰:“其城薄以卑,池狭而浅,其君愚而不仁,其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有恶闻甲兵之心,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吴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弩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此邦易也。君不如伐吴。”成恒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也,子之所易,人之所难也。而以教恒,何也?”子贡对曰:“臣闻忧在内者攻疆,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内。臣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堕鲁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而求成大事,难矣。且夫上骄则犯,臣骄则争,是君上于主有却,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立于齐危于重卵矣臣故曰不如伐吴且夫吴明猛以毅而行其令百姓习于战守将明于法齐之愚为禽必矣今君悉择四疆之中,出大臣以环之,黔首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疆臣之敌,下无黔首之士,孤立制齐者,君也。”陈恒曰“:善。虽然,吾兵已在鲁之城下,若去而之吴,大臣将有疑我之心,为之奈何?”
    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见吴王,使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陈成恒许诺,乃行。
    (摘编自《越绝内传陈成恒第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此/则君立于齐/危于重卵矣/臣故曰不如伐吴/且夫吴明猛以毅而行其令/百姓习于战守/将明于法/齐之愚/为禽必矣/
    B.如此/则君立于齐/危于重卵矣/臣故曰/不如伐吴/且夫吴明猛以毅而行其令/百姓习于战守/将明于法/齐之愚/为禽必矣/
    C.如此/则君立/于齐危于重卵矣/臣故曰不如伐吴/且夫吴明猛以毅而行其令/百姓习于战守/将明于法/齐之愚/为禽必矣/
    D.如此/则君立于齐/危于重卵矣/臣故曰不如伐吴/且夫吴明猛以毅而行/其令百姓习于战守/将明于法/齐之愚/为禽必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门人,一般指门生;也指守城门的人;还可指食客、门客。文中指“门客”。
    B.邦,古代指诸侯的封国;后多用于泛指国家,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C.甲兵,指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也指披甲的士兵;文中“战争”意由此引申。
    D.黔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百姓的称呼,含义与当时常见的庶民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担任齐简公国相的陈成恒,想作乱篡位自立,但他心中惧怕齐国的鲍、晏两个世族大家,所以就调动他们两家的军队去进攻鲁国。
    B.面对强国入侵,颜渊和子路都积极踊跃报名出去阻止齐国军队,都被孔子拒绝,但子贡的请求却得到孔子的许可,体现出孔子知人善任的特点。
    C.子贡到齐国游说陈成恒时,以鲁国势单力薄、百姓厌战等理由劝说陈成恒放弃鲁国,而去攻打实力强大的吴国,成就了陈成恒独霸齐国的梦想。
    D.子贡谋事善于总揽全局,能够从强与弱、内与外的矛盾对立中,辩证分析,有的放矢,牢牢把握住陈成恒借助外部力量削弱政敌力量这一主要矛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臣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4 分)
    (2)若去而之吴,大臣将有疑我之心,为之奈何?(4 分)
    14.子贡从“内忧”角度说服陈成恒放弃进攻鲁国的真正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述。(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不离西阁
    杜甫
    西阁从人别,人今亦故亭①。
    江云飘素练,石壁断空青。
    沧海先迎日,银河倒列星。
    平生耽胜事,吁骇始初经。
    注:①亭,即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题目虽是“不离西阁”,但首句却言西阁离别人,笔态曲折,情味十足。
    B.诗歌第七句中一个“耽”字紧扣题目,点出诗人离别西阁的真正原因。
    C.诗歌末句作者用“吁骇”一词,表现对眼前之景的赞美与慨叹。
    D.本诗一改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表现出杜甫诙谐风趣的一面。
    16.这首诗中间两联写景极富特色,请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2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古人也曾热情地讴歌黄河;李白在黄河边感叹“         ,     ”,用浩浩汤汤的黄河之水表达了时光易逝的无奈,这与孔子《论语》中“        ,     ”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
    (2)《红楼梦》第48回香菱曾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 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例如王维《塞上》一首,有一联云“         ,    ”,用字看似无理,看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
    三、整本书阅读(本题共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8~20  题。
    话说凤姐儿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心中实在无趣,每到晚间,不过和平儿说笑一回,就胡乱睡了。
    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不知不觉已交三鼓。平儿已睡熟了。凤姐方觉星眼微朦,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来,含笑说道:“婶子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子,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
    凤姐听了,恍惚问道:“有何心愿?你只管托我就是了。”秦氏道:“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
    凤姐便问何事。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超然客公众号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 的俗语。只是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因念道:“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凤姐还欲问时,只听二门上传事云板连叩四下,将凤姐惊醒。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凤姐闻听,吓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只得忙忙的穿衣,往王夫人处来。
    (摘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18.贾琏送黛玉去扬州所为何事?请选出下面判断正确的一项。(3 分)
    A. 奔丧   B. 探亲   C. 问病   D. 游学
    19.文中所说“一件非常喜事”是指(3 分)
    A.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B.贾敬宁国府庆寿辰
    C.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D.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20.预叙是在情节发展中对将来发生的事预先描述出来的叙述方法,这也是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的优良传统。请根据画线部分简述其预叙了小说后面的哪些情节。(5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 题。
    “丛书”头一本是孔子的《论语》,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如何惊异和          ,书中所说的一切对我如何既陌生又正确,既符合我的         和期望又美好无比,这套丛书到今天已相当可观。《论语》之后又出了《道德经《庄子》《孟子》《吕氏春秋》和《中国民间童话》。与此同时,还有好几位译者在努力重译中国的抒情诗,对中国通俗小说的介绍则更加成功。几十年来,(  ),床头多半总是摆着其中的某一部。对现实生活的接近,高贵的谨守最高道德要求的精神把感性的富有乐趣和魅力的日常生活和谐协调——自如地         于崇高的精神境界与纯真的生活享乐之间。如果说印度在禁欲和僧侣式的绝尘弃世方面已臻佳境,令人感动,那么,古代中国在精神修养方面创造的奇迹也毫不逊色。在中国人那里,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不是相互敌对和矛盾,而是        ,各得其所。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心领神会  预感  斡旋 相辅相成
    B.心驰神往  预感  周旋 相反相成
    C.心驰神往  预想  斡旋 相辅相成
    D.心领神会  预想  周旋 相反相成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高贵的谨守最高道德要求的精神让感性的富有乐趣和魅力的日常生活和谐协调
    B.高贵的谨守最高道德要求的精神与感性的富有乐趣把魅力的日常生活和谐协调
    C.高贵的谨守最高道德要求的精神与感性的富有乐趣和魅力的日常生活相互和谐协调
    D.高贵的谨守最高道德要求的精神与感性的富有乐趣和魅力的日常生活和谐协调
    2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有增无已的是我对这些中国典籍的喜爱
    B.这些中国典籍让我的喜爱有增无已
    C.我对这些中国典籍的喜爱有增无已
    D.有增无已的喜爱是我对这些中国典籍的
    五、写作(60 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了热。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 巴金《日》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就此写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自行立意,自拟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