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月考 >

江苏省淮安市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七次学情调查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参考答案
    1.D
    2.A
    3.B
    4.首先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化全球化是个伪命题”的观点,接着结合文化的民族性指出“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的合理性,然后从“文化全球化”的实质与危害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提出正确做法,进一步重申观点。
    5.第一问:材料一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为了反驳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鼓吹的“西方文化全球化”,反对的是文化霸权;材料二作为学术论文,认可“文化全球化”,认可的是对维护关系到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基本文化价值的追求的认可;在此基础上,提出多元文化并存的必然性与长期性。第二问:两文立场不同,所以观点不同。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文化”表述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地域文化要想健康发展,不仅要坚守自我,也要积极吸收全球文化先进、科学的内容”,可知,不只是“积极吸收全球文化先进、科学的内容”,还要“坚守自我”。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特质,有利于其自身的创新和发展”表述错误,材料二“文化全球化不可能、也无法淹没地域文化,反而更加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选项把“全球化”说成“地域文化”,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文化濡化”指“即任何两个不同文化的群体甲、乙发生接触时,甲可能从乙那里撷取文化要件,乙也可能从甲那里撷取文化要件”。“文化濡化”两个必备条件:一是两种不同文化,二是互相接触而扩散。
    B.梅兰芳展示的中国京剧艺术只是得到了外国人的高度评价,没有被外国人学习吸收,梅兰芳也没有从外国人那里“撷取文化要件”。
    6.C
    7.①“岁寒三友”在传统文化里指凌寒常青的松、竹、梅三种植物,作者借用作小说标题,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
    ②“岁寒三友”喻指生活在艰难时世里的三位主人公,寄寓着作者对于珍视友情、患难与共高尚情操的赞扬和推崇。(意思对即可)
    8.①“这三年啊!”是一个仅有四字的感叹句,却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有对
    王陶两家的遭遇变故、穷困沦落的同情;更有对世事无常、人情冷暖的感叹,十分耐人寻味。
    ②“外面,正下着大雪”收束全篇,寥寥几字的景物描写,烘托出天寒地冻的天气,象征着严酷逼人的社会,还反衬出酒楼内三位老友情谊的温暖可贵,达到了意境悠远、引人遐思的艺术效果。(意思对即可)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乘人之危,对比十分鲜明”表述错误。文本一对季匋民的描写只有两处,从开头的“季匋民是本县名闻全国的大画家……‘好!这像个弄笔墨的人说的话!匋民绝不夺人所爱。不过,如果你有一天想出手,得先尽我’”和后文的“那两个都明白了:彝甫把三块田黄给季匋民送去了”,从前后两处情节来看,不能看出季匋民“乘人之危”,同时,小说也未将靳彝甫与季匋民刻意对比,因为对比是要突出表达内容,而文章只是想写三位友人情谊的温暖,因此小说的对比意味也不突出。
    9.C
    10.A
    11.D
    12.(1)白镕孝顺母亲,敬爱兄长,宣宗曾经赞赏他的家法好,来勉励朝臣。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降低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又在六国之下了。
    (3)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认为正确(就)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擢”的宾语是“工部尚书”,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坐降大理寺卿”,省略主语,前面应断开,排除B。
    句意为:道光十三年,升任工部尚书,主持武科会试。按照旧例,武科考试中文武皆优者不足名额,才录取武科最优者。这次考试中文武皆优者没有全部录取,(就录取了武科单优的)犯罪被贬作大理寺卿。
    故选C。
    10.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考中者称为贡生”错误,乡试考中者为举人。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安排明臣左光斗的后裔为官”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访求明臣左光斗遗裔,取列县庠”,可见是让左光斗后人进学校学习。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孝悌”,孝顺父母(这里指孝顺母亲),友爱兄长;“嘉”,赞赏;“以”,来;“勉”,勉励。
    (2)“苟”,如果;“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苟以大天下;“下”,居……之下,自取下策;“故事”,旧例。
    (3)第一个“度”,计划;第二个“度”,考虑;“是”,意动用法,认为……正确;“故”,缘故。
    参考译文:
    白镕,字小山,是顺天府通州人氏。嘉庆四年考中进士,被推选作庶吉士,授予翰林院编修职务,主持福建省乡试。嘉庆十八年,在升级考试中考中二等,被提拔为赞善。担任安徽学政,皇帝下诏秘密访查地方政事利弊,白镕上疏说:“安徽地区的税收,只有凤阳和泗州遭受洪涝灾害,积累拖欠的钱粮较多。遇到丰收年景,按照惯例附带征收前几年拖欠的额度。平民百姓在一年的时间里往往要缴纳几年的赋税,即使是丰收年景也免不了经济困难;而地方官员又害怕受到责难,总是想方设法催征,以至于积重难返。与其用征收赋税的名义,导致百姓一天天地被呼来撵去,对国家大计依然没有用处,不如详细核查实际能征收的税额,让官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以前的缺额还能够逐渐清理。请求在这之后将征收的钱、粮分别管理,每年只附带征收一年的赋税,如果遇上歉收年景,再延续到下一年,百姓的财力、物力渐渐舒缓了,催缴的官吏自然顾及考核的政绩,这样做必然有效。”皇帝下诏允许。
    青阳有一个孝子叫徐守仁,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在坟墓旁边建草庐(守孝)三年。白镕亲自到他的庐舍赠送财物治丧,并上奏请求表彰。探访到明代臣子左光斗的后代,让他进学校学习。按照考试成绩入学,召集读书人开坛讲学,致力于形成人心向善的风俗。多次升迁后做少詹事。道光元年,担任广东学政。历任詹事、内阁学士等职。道光七年,升任工部侍郎,后来又调到吏部。道光九年,与尚书松筠一起到直隶审查额外委派的白勤被诬陷而死的案件,护理总督屠之申以下的官员都分别受到降职和免职处罚。担任江苏学政。不久和侍郎宝兴勘察巡视南河的垛料情况,详细地将实际情况汇报给皇上。道光十一年,升任左都御史,被召还京城,还未至京,又被任命查验江南的赈灾情况。当时尚书穆彰阿、朱士彦也奉命勘察江南水灾情况,穆彰阿先回到京城,白镕就和朱士彦亲自步行勘察沿河的闸坝工程,和总督陶澍商定用劳作来代替赈济。又到安徽,巡视了太平、宁国、池州、安庆、庐州各郡,先后上疏弹劾了虚报灾情、侵吞赈灾钱粮的诸多舞弊案。第二年,回到京城,代理翰林院掌院学士,主持顺天府乡试。道光十三年,升任工部尚书,主持武科会试。按照旧例,武科考试中文武皆优者不足名额,才录取武科最优者。这次考试中文武皆优者没有全部录取,(就录取了武科单优的)犯罪被贬作大理寺卿。道光十九年,称病请求辞官归家,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白镕侍奉母亲孝顺,兄弟友爱,宣宗曾经赞赏他的家法好,来勉励朝臣。
    13.C
    14.①比喻:开头两句以“冰壶”来比喻月色,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月色的皎洁清亮。
    ②衬托:借作者在月色朦胧的垂虹桥上雅兴大发,饮酒弄琴,来衬托月色之美。
    ③虚写、用典:作者用曹植《洛神赋》的典故,想象洛神月夜前来,来凸显月色的美好迷人。
    ④借代:“玉兔”代月亮,写出了月亮在云间出没的姿态之美。
    【解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元曲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忧思难以排遣”“借酒欲消心中愁绪,抚琴却发现知音难觅”错。前四句写月光与月下的垂虹桥,迷离梦幻一般,并没有忧思;此情此景作者不禁雅兴大发,“酒一樽,琴三弄”,饮酒弄琴,不亦乐乎。
    15.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鼎,铛,砾,坼,乾,坤,澄,簇。
    16.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始速祸焉”意思是: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速”,招致。
    C.“信者效其忠”意思是:诚信的就会献出他们的忠心。“效”,献出。
    D.“河海不择细流”意思是: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择”,舍弃。
    故选B。
    17.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不行”,古义:不出行;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
    B.“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指父亲的父亲;
    C.“气候”,古义:天气;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D.“生事”,古今义相同,惹是生非制造事端。
    故选D。
    18.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例句,“洎牧以谗诛”被动句,语意被动。
    A.“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省略句,正常语序是:举(之)以(之)予人,如弃草芥。
    B.“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语意被动。
    C.“并国二十”定于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并二十国。
    D.“多于机上之工女”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机上之工女多。
    故选B。
    19.C
    20.D
    【分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上文为“虽然蹴鞠原来的民本、和谐、平等的文化内涵客观上仍然存在”,突出了“客观上”,那么下文把“主观上”放在前面,转折对比的内容更鲜明突出,排除AB。
    “只愿意把它当作一种获得功名利禄的工具”中“只”表达过于绝对,不如用表递进关系的词语“更”,以便与上文“蹴鞠原来的民本、和谐、平等的文化内涵”形成更为紧密的照应关系,排除AD。
    故选C。
    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本体为“获得功名利禄”的工具(蹴鞠等),喻体为“敲门砖”。
    A.拟人,体现于“怨”,人的心理赋予了“羌笛”。
    B.借代,孤帆借代指船只。
    C.夸张, 使天姥山显得雄奇、高大、壮丽和奇特。
    D.“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比喻,“虎豹”“熊罴”均为喻体,喻指中国革命道路上的拦路虎,既包括帝国主义和反动派,也包括一切艰难险阻。
    故选D。
    21.也是社交焦虑
    有的则是一声不吭
    自己就能好转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