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第二学期富阳二中4月学科竞赛考试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02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20学年第二学期富阳二中4月学科竞赛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答案
1.答案 B
解析 A项“当代戏曲之所以衰落,是因为娱乐方式越来越多”错,从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在,当代戏曲衰落和戏曲本身关系密切。C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D项说法无中生有,作者并没有否定戏曲从业者的努力。
2.答案 C
解析 “戏曲人的看法和观众的看法不同”错,原文说的是有些戏曲人。
3.答案 A
解析 A项说的是戏剧在海外的传播问题,材料二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
4.(4分)答案 ①以设问开篇,引发关注。②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从两个不同角度分析。③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1点1分,两点3分,3点4分)
5.(6分)答案 ①材料侧重新媒体对戏曲娱乐性带来的积极影响。②材料二侧重论述当下如何让戏曲蓬勃发展。③材料三重点分析当下戏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点2分)
解析 抓住每则材料的关键句进行概括即可。材料一的关键句是“新媒体为丰富戏曲的娱乐性,提供了手段和路径”,材料二的关键句是“如何守正创新,让戏曲在文艺百花园中风采依旧,是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材料三的关键句是“但现状是否就如数据那般乐观?繁荣之下有哪些不足?具体实施和既有政策之间还存在哪些差距?”
6.C 这一文本是心里描写。
7.C项,刁德一的应答“好说好说”仅仅是寒暄应付,他对阿庆嫂自始至终是持怀疑态度的。
8.解析:这两处舞台说明都是交代人物动作的,可以结合上下文,从这些动作展示出的人物心理、性格来分析。
答案:(1)“上下打量”这个细节表现出刁德一对阿庆嫂的怀疑,表现了他的谨慎、多疑、阴险。
(2)泼茶的动作是阿庆嫂对对手的有力回击,体现了她对刁德一的不满,表现了她的机智果敢。
9.解析:“智斗”作为节选部分的题目,体现在刁德一和阿庆嫂两个人物身上,刁德一是“旁敲侧击将她访”,阿庆嫂是“察言观色把他防”。围绕两人之间的斗争策略分析即可。
答案:这是一场表面平和实则波涛汹涌的敌我矛盾冲突:刁德一设置圈套,步步紧逼,企图找寻对手言谈中的漏洞;阿庆嫂则巧妙利用与胡传魁的关系,察言观色,反击对手,保护自己。刁德一与阿庆嫂之间的试探与反击,是敌我双方的一次交锋,体现了双方的斗争策略。
10.B
11.答案A.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恶(满足)
12、答案B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介词,对)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介词,向)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救灾恤邻,国之道也(助词,的)
C、夜缒而出 (连词,表修饰) 秦弗知取而贷我(连词, 表转折)
D、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 其君是恶,其民何罪(代词,他们的)
13、答案C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侧面)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应该是面对别国请求购买粮食的时候如何应对)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加倍理解错误)
14、(1)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鄙 远 陪)
⑵现在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难道应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赐 逆 伐)
15.晋文公:没有听取子犯攻打秦国的建议,从郑国撤军。(2分)
晋惠公: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未给秦国粮食,并且派军攻打秦国。(2分)
参考译文:四年(前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购买粮食。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都可能发生,救灾助邻是国家的道义。应该帮助晋国。”邳郑的儿子豹却说:“攻打晋国。”缪公说:“晋君确实有罪,晋国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粮食,自雍源源不断运到绛。
五年(前646),秦又发生饥荒,请求买晋国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庆郑说:“君王凭借秦国力量才即位,后来我们又违背给秦地的约定。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了我们粮食,今天,秦国饥荒,请求买晋国的粮食,我们给他们,还有什么疑问的呢?何必还商量呢?”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竟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现在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难道应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未给秦国粮食,反而派军攻打秦国。秦国非常生气,也派军攻打晋国。
六年(前645)的春天,秦缪公率领军队讨伐晋国。晋惠公对庆郑说:“秦军深入到我国境内,该怎么办呢?”庆郑说:“秦国护送您回国,您却违背约定不给秦地;晋国闹饥荒时,秦国立即运来粮食援助我们,秦国闹饥荒,晋国不仅不给予援助,反而想借机攻打人家,今天秦军深入国境不也应该吗?”晋国对驾车和担任护卫的人进行了占卜,二者都是庆郑吉。惠公说:“庆郑不驯服。”就改让步阳驾车,家仆徒做护卫进军秦。九月壬戌日,秦缪公、晋惠公在韩原交战。惠公的重马深陷在泥里跑不动了,秦军赶来,惠公十分窘迫,叫庆郑驾车。庆郑说:“不照占卜的去做,不也应该失败吗?”说完,庆郑就走了。
16.【答案】C 【解析】“以静衬动”分析错误,应该是“以动衬静”。
17.【答案】“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思乡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仕进的机会。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求取官职希望渺茫的无奈。
18、(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风乎舞雩,咏而归
19.答案 C 解析 “甚至”和“尤其”都表示递进关系,但是属两种不同的递进:“甚至”是在一个一般性的陈述完了之后,补充说明这一陈述之外的特殊点;“尤其”则是在一般性陈述之后,补充说明陈述之内的特殊点。根据语意,应选“尤其”。形态:事物的形状或表现。形式:对内容而言,指事物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方式。兼容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博采众长:广泛地采纳各家的长处。梅兰芳对戏剧的多个方面进行探索,自然是要吸收各家长处,故应选“博采众长”。照猫画虎:比喻照着样子模仿。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前文讲述京剧名伶不满足于对前人的模仿,故应选“照猫画虎”。
20.答案 C 解析 前文主要讲述了人们对于创新的看法,应由“创新精神”承接,排除A、B两项。后文讲述戏曲艺术的创新,需由“当代戏曲的发展”引出,排除D项。故选C。
21.答案 B 解析 “眼花缭乱”作定语时,前面须加上“令人”或“使人”,排除A、D两项。后半句缺少主语,应加上“这样”或意思相近的词语,排除C项。故选B。
22.答案 ①将“一座”移至“难以企及”前。②“戏剧和作品”可改为“作品”。③“情节的曲折动人”改为“曲折动人的情节”。④“以及”改为“体现了”。
解析 根据多重定语的排列顺序,应将第一句中的“一座”移至“难以企及”前。第二句中的“戏剧和作品”并列不当,可删去“戏剧和”。根据句式一致的原则,第三句中的“情节的曲折动人”应改为“曲折动人的情节”。第四句中的“放射”与“艺术技巧”搭配不当,可将“以及”改为“体现了”。
23.答案 (示例)京剧源自徽剧,角色分类源自生活,表演程式化,表现形式绚丽多姿。
(二)写作点拨
话题1作文的写作范围很明确,就是谈谈孟子“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的“可资借鉴之处”和“不足”。因此,要辩证、发展地看待孟子的设想,既要肯定其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文化意义,又要指出其历史局限性。话题2作文的写作范围也很明确,就是对“庖丁解牛”的“顺应自然”“保全天性”这两种寓意是否赞同:是赞同其中一种,还是两种都赞同,或是有自己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心论点。在确定观点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论证,阐述道理时要学会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果溯因的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摆事实讲道理。理充据足,文章才能有说服力。
(三)例文展示
孟子之思 继往开来
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是其仁政思想的深刻体现。孟子的眼光,立足于时代,洞察春秋;孟子的思考,穿越了千年,启发现世。无论是当时还是当下,仁政思想都极具意义,但也兼有不足。
仁政思想是战国乱世的产物,也是孟子对时代的思考。
《孟子·离娄上》有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争霸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孟子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的观点,提出了“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他的“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的政治主张代表了人民的基本诉求,勾画了“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美好蓝图,是孔子“天下大同”理想的延续。作为有抱负的思想家,孟子力图以仁政创造一个理想社会来回应时代,他周游列国,游说君王,渴望让儒家的治国理念成为具体的国家政策,进行国家层面的政治实践,但在当时并未受到重用。并且孟子的仁政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其本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统治者的阶级地位不可撼动,而仁政思想是统治人民的方式,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君主的政权,维护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如今,仁政思想经过漫长的岁月,依然闪耀着历史的光辉。我们的人民政府把“重民、爱民、富民、教民”的仁政思想提升为“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我们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集中,在集中领导下民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开展脱贫攻坚战,共同富裕,共奔小康。当然,现代社会与孟子时代的“以民为本”有着本质区别,因为我国的阶级性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君主早已不复存在,这是站在人民角度提出的响亮有力的号召。同时,作为一个国家,仅靠德治是不够的,还需要以法束人,德治和法治皆不可偏废,既要以德治国,又要依法治国。
正如加缪所言:“没有无阴影的太阳,而且必须认识黑夜。”仁政思想既有先进意义,亦有其局限性。我们需加以改造完善,赋予其时代内涵,激活其生命力。孟子之思,继往开来,岁岁绵长。
(夏丽格)
【点评】 这篇文章紧紧围绕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和“当 今”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展开论述。文章开篇提出观点,接着结合历史事实、引用孟子观点展开分析其在战国时期的意义与不足,随后用过渡段引出仁政思想的现实意义、古今“仁政”的本质区别以及“德法兼治”的当代价值,最后收束全文。文章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