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25个关键问题再解读


    2021年高考历史如何高效复习?高中历史老师给大家带来历史二轮复习25个关键问题再解读,助力考生备战高考!
    
    1.儒、墨、道、法思想的本质
    (1)孔孟的“以德治国”方案的本质是道德救世。其途径是通过统治者及其附属的知识阶层榜样的力量,调动起人们心中向善的根基,使全社会都成为道德人,进而实现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和对外和谐。西周初年的“礼治”是他们心目中的德治样板。
    (2)墨子的“以爱治国”方案的本质也是道德救世,不过他的道德不是孔孟的忠孝仁义,而是全社会成员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之心。其途径是教育全社会成员都有“爱心”和爱的行动,建立政长系统和宗教信念以保证爱心的普遍实施,以爱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和谐。
    (3)老庄的“以道治国”方案的本质是理念救世。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们的心理变化规律都必须遵守,不可人为地予以破坏,这是他们的基本理念;为了追求人的精神自由,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必须遵守,这是他们的另一基本理念。遵守自然规律,实现“风调雨顺”;遵守社会规律,实现“国泰民安”;遵守心理变化规律,实现“心态平衡”,是他们社会和谐方案的基本内容。更多高考资料点这里……
    (4)法家的“以法治国”方案的本质是制度救世。其途径是制定法律,建立执行法律的行政系统,激励民众正当的争取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制裁民众有碍社会利益的行为,整个社会在权力制约下有序发展。
    2.三省六部制“体制内的民主”的突出体现
    (1)实现权力有效监督。把朝廷的决策分成三个部分,分别由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来承担,按照决策、审议、执行的行政程序前后相继,并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通过合理分散权力来加强民主决策,并对权力运作形成监督和制约。
    (2)实现权力分配均衡。三省六部制改变以往的个人施政,成为集体施政,其行政体制设计注重权力之间的相互或单向制约,从制度上避免政策失误和朝令夕改,通过正确的决策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3)决策与行政分离。三省六部制的政权系统中,决策与行政分离已经完成并成熟,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发令系统,而尚书省的决策权转移到中书省和门下省,行政权保留下来,尚书省向职能化方向发展。
    (4)部门协同机制。三省六部制具有部门协同机制,宰相集体办公的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讨论商定,集思广益,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
    (5)平衡君权。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制,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这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3.宋明时期市民文化的突出体现
    (1)宋代
    ①市民文化。形式多样,表现的都是市井生活。《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宋代繁华市井文化的场景。
    ②消费意识强烈。茶坊酒市、娱乐业等第三产业繁荣发展。“瓦子”“勾栏”等娱乐场所纷纷涌现,百戏伎艺竞演,市民集中观看。快速的都市生活节奏与情感节奏,决定了市民文化热情奔放、浅俗直白倾向。
    (2)明代
    ①社会风尚。一变前期的“简质”,而代之以“导奢导淫”之风。但在传统中国单纯的炫富往往会遭致他人的鄙视,而古玩书画消费则成功地把奢俭之争转化为雅俗之辨,使有闲阶层为奢侈找到了合理的借口。
    ②价值观念。明代后期拜金之风十分强盛,商人的社会地位也相应地提高。文化上明代商业性书坊繁盛一时,以刻印科举参考书、时文和通俗小说谋求利润,出现文学作品渐趋商品化的倾向。
    ③市民文学。明代以后,市民文学取代士大夫文学占主导地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等杰出作品都有着明显的市民文化的痕迹。更多高考资料点这里……
    4.中国古代的东学西渐所经历的三次高潮
    “东学西渐”是一个相对于“西学东渐”的反过程,是指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东学西渐”经历了三个高潮时期:
    (1)秦汉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也是“东学西渐”的第一个高潮期。在秦朝统一的基础上,汉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经过发展都达到了当时世界光辉的顶点。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商品可自长安经河西走廊,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随着漫长商道的开通,中国文化大量传入西方。
    (2)隋唐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二个鼎盛时期,也是“东学西渐”的第二个高潮期。唐代,中国至中亚、南亚、西亚的交通畅通无阻,中国商品远销西方,中外使者频繁互访,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文化不仅经西域传至阿拉伯与欧洲诸国,而且影响至深至远。
    (3)宋明时期:宋代中国科学技术有了极大发展,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造极时代”。宋代广泛运用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连同汉代的造纸术,这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深刻影响了全人类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历史变迁。明朝的造船技术世界领先,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大拓展了“东学西渐”的范围。
    5.明清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是一次相互的启蒙
    (1)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将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与传教士合译《泰西水法》等西方科技书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
    (2)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儒学介绍到欧洲。儒学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武器,他们借儒家的理性、道德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宣传启蒙思想。如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利用儒家的道德观和政治理想批判欧洲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和君主专制;中国的科举制度还影响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可见中学西传对西方思想解放潮流和制度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的近代化。
    总之,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共同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进步和思想解放。
    6.“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
    (1)秦汉是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时期
    ①丝绸之路是西汉张骞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连接亚非欧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的总称。
    ②汉武帝以后,国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与西域地区建立联系。
    ③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加强了汉王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扩大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④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海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中南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海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2)隋唐是丝绸之路的全盛时期
    ①隋唐时期,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社会环境稳定,加强与西域的联系,保障丝绸之路畅通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
    ②唐初以后的两百年,是丝绸之路通畅、贸易发展、经济交往顺畅的全盛时期。自贞观以来,唐与位于西方的大食、印度等建立了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关系。
    ③随着高僧玄奘西行印度取经求法等活动的开展,丝绸之路在唐朝前期进入黄金时期。
    (3)宋元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由低落到繁荣
    ①宋代由于国家政权极为薄弱,与西域的联系受到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几乎废弃。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
    ②元朝统一中国,社会环境安定,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更是繁荣昌盛。
    (4)明清时期,丝绸之路趋于萧条,几近停滞
    ①15世纪以后,丝绸之路不再作为东西方交流的要道,而是作为记录中外交往历史遗迹的标志而存在。
    ②清代,随着封建王朝的日薄西山,统治者奉行闭关锁国政策,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几近停止。更多高考资料点这里……
    ③清朝虽然开设“十三行”,但是与西方的联系大为减少,因此,当西方正在革新政治体制,开展经济运动,大力发展现代教育的时候,古老的东方还沉浸在自己的文明里“自我陶醉”,此时的中国与先进的西方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丝绸之路的价值已荡然无存。
    7.儒学从早期形成到近代转换的历程
    (1)早期儒学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儒学的产生。孔子创立儒学,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成为显学,奠定了儒学的基础。孔子的“德治”、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礼法并用”是先秦儒家对国家政治治理模式的积极探索。此时期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并未被统治者采纳。
    (2)汉代儒学独尊。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董仲舒继承和发挥儒家的“民本”和“仁政”思想,又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和“三纲五常”等思想,形成新儒学。具有兼采百家神学色彩、外儒内法、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等特点。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对限制君权、抑制统治者的暴政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3)宋明儒学哲理化。唐代韩愈提出“道统”思想,北宋形成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这是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4)明清儒学的转型。明清之际中国社会转型,思想家们挑战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理学的不合理的部分,具有民主色彩。但是,他们仍然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5)儒学的近代转换
    8.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对外贸易
    (1)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①特点:长期处于出超地位;规模大,范围广;出口手工业品,进口奢侈品;政府鼓励支持;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受社会环境政治局势影响大。
    ②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刺激了国内商业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
    (2)中国近代的对外贸易
    ①特点:处于入超地位;出口原料、农产品为主,进口工业制成品、机器为主;外贸管理体制和贸易思想逐渐近代化。
    ②原因:鸦片战争,列强入侵,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海关自主权逐渐丧失。
    ③影响:使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工业产生发展创造条件;白银外流,人民负担加重,导致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9.古代和近代环保和污染问题
    (1)古代中国环境污染破坏
    ①原因:农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人口集中;手工业发达,大量使用煤炭作为燃料;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的过度垦殖等。
    ②影响:自然灾害频发;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竭泽而渔,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2)近代西方环境污染的原因
    工业革命;煤炭、石油的开采、企业盲目追求利润;政府自由放任政策;民众的环保意识薄弱等;城市化的发展。
    (3)中西治理环境污染的相同点:以政府为主导;强调通过法律的手段;设立专门性的环保机构;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4)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环境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影响环境。
    10.古代、近代法律的比较
    (1)古代中国的法律
    ①特点:法律逐渐完备;重视伦理道德,礼法结合;官僚贵族拥有特权;皇帝掌握最高裁决权。
    ②原因: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影响。
    (2)古代罗马的法律
    ①特点:主张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法律至上;保护私有财产;体现自然法精神。
    ②原因:对外扩更多高考资料点这里……张疆域扩大;商品经济发展,私人纠纷增多;人文精神的影响。
    (3)近代晚清司法法律改革
    ①原因:列强侵略,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西方司法制度的影响;清末新政的影响;中国原有司法制度的落后。
    ②内容:实行行政、司法分立,确立司法审判的独立地位;任用专业的审判官员;确立辩护和律师制度,给予法律当事人辩护的权利。
    11.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1)中国近代一系列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文化运动,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所结合。洋务运动主张以中国的政治伦理文化为核心而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新运动以儒家思想融会西方的政治、文化理念;辛亥革命的宗旨是三民主义,其民族主义、民生主义包含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也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结合的过程,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就是这种文化结合的产物。
    总之,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倡导学习西方的同时,也要考虑中西文化如何结合的问题。
    (2)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不竭动力。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推崇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首的价值观,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现代化运动中的仁人志士,表现的民族自强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及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共产主义运动等,深层动力是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这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首的价值观的体现。
    总之,这种强烈的民族自强意识和爱国主义热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之一,是中国现代化的动力。
    12.古代和近代教育
    (1)中国古代教育
    ①特点:起源早;政府主导;官学与私学并存;与科举做官联系紧密;以儒学为主要内容;体制随时代不断发展。
    ②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教育为封建统治服务;思想上,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根深蒂固;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与之相适应。
    ③影响: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培养人才,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专制政策阻碍了教育的发展,束缚了思想,扼杀了人才,阻碍了社会进步。
    (2)宋代书院教育
    ①特点:内容丰富广泛;注重道德修养;课程内容的设置相对自由;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和实用性知识。
    ②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政治上“重文轻武”政策;科举制的发展完善;理学的影响;名师巨儒影响;印刷技术的发展。
    (3)西方近代教育更多高考资料点这里……
    ①特点:从宗教性向世俗性转变(大众教育);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技术;教育面扩大,逐渐普及;政府主导;义务教育;立法强制。
    ②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近代自然科学的进展;两次工业革命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和完善。
    ③影响:思想上,提高民众的素养;有利于近代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上,推动英国工业化发展;政治上,推动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对英国后来和他国教育影响深远。
    (4)晚清近代教育改革
    ①原因:洋务运动的影响;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中外交流的加深(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的传播)。
    ②作用:培养了大量实业技术人才,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教育体系,推动了教育近代化;改变了人们的职业观念。
    13.晚明大变局
    所谓晚明大变局是指在欧洲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背景下,由中国江南经济发展及全球白银流动所引发的晚明到清初的经济、军事及文化变局。具体而言:
    (1)经济变局:包括江南早期工业化(江南地区形成相互紧密联系的核心经济体,且以“核心-边缘”的方式辐射全国其他地区及海外地区,农村与城市手工业生产在整个经济中所占地位及比重的提高,商标品牌意识的出现)、白银内流(中国的白银主要来自西班牙控制的美洲与经葡萄牙、荷兰转手贸易的日本)、海禁——朝贡体制的突破及早期全球化的“丝—银贸易”。
    (2)军事变局:主要指以热兵器军事革命为标志的中外战争(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它是大国在东亚国际秩序权力真空条件下经济利益冲突的必然产物。
    (3)文化变局:主要指以经济贸易为媒介所引起的西学东渐。
    14.世界意识
    (1)内涵:主要是指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评价本国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它强调一国在处理问题时应把本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从世界格局的高度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深度来思考问题。
    (2)具体内容
    ①世界整体意识。强调用整体史观去研究历史,而不是站在某一地区和国家的角度。1500年以来,人类联系逐渐增多,今天的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更多高考资料点这里……
    ②世界多样化意识。多样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多样化。
    ③交流合作意识。各种文明要相互交流,互相帮助。
    ④和谐关爱意识。人类应互相关爱,与自然和谐相处。
    ⑤国际竞争意识。在世界分成国家、民族、地区的组织结构下,相互竞争不可避免。
    15.经世致用思想在近代的发展
    (1)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的主要内涵:倡导学习西方;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极力提倡改革弊政;身体力行,振兴实学;关注边疆史地问题的研究;出发点都是救国自强。
    (2)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的历史影响及其局限性
    历史影响
    ①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学术学风的导向,为有识之士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提供了积极的思想底蕴。这种以务实革新的思想和求真求变学风为标志的“经世”爱国传统,对后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②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对西学的引进和传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③经世致用思想的扩展和延伸,使近代中国的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发生了分化和改组,使得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此起彼伏,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与脉络。
    局限性
    ①局限于当时少数知识分子中,并未获得清朝当局的认同和社会的广泛共识。
    ②未能形成大规模的运动,也没能取得实质性效果。
    ③本身所固有的功利性、短视性、浅薄性,决定了它最终不可能作为一种先进的、行之有效的思想体系指导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找到一条御侮自强、救国救民之道。
    16.“中体西用”模式在中国近代史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1)人们在思想上开始由“传统”向“现代”嬗变。洋务派主张的“中体西用”在理论上已确认了西学的优越性和合理性,这也等于承认中学的不足,还有待于西学补充,从而“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绝对权威地位开始受到了动摇。
    (2)动摇了僵化的传统教育体系。洋务派主张教育要务实,倡导益智救亡的教学宗旨。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如湖北自强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农务学堂等,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经文之学,增加西方的算学、绘画、矿物、医学及声、光、化、电等西艺。派遣幼童出国留学,培养精通西艺的专才,这些教育变革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3)引起了晚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在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中,如19世纪70年代开始举办的轮船、电报、纺织、煤炭、采矿和冶炼等民用工业企业,都普遍采用雇佣劳动,他们不仅大量招募雇佣工人,而且以私人投资为主,产品计价出售,有明确的获取利润的目的,进行的是商品生产,企业明显具有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17.近代中国民族主义
    (1)形成原因
    ①外来侵略: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和压迫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是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②原有传统:固有的传统民族主义成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③西学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吸收了西方的进化论学说,把它变成了倡导民族自强自立、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理论武器。
    ④主观奋斗:进步思想家、革命家为救亡图存而不懈奋斗。
    (2)发展演变
    ①清末民初——形成阶段。一是新(近代民族主义)旧(传统民族主义)杂糅;二是反对国外民族压迫和反对国内民族压迫,亦即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三是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亦即推翻国外和国内民族压迫的斗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斗争结合起来。
    ②“五四”时期——发展阶段。一是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赋予了近代民族主义新的内涵;二是从思想文化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来寻求民族独立与自强;三是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结合,呈现出多元的倾向。
    ③“九一八”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高涨阶段。一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二是国内各个阶级、各党各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集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
    (3)突出特征
    ①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②始终与民主主义、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
    ③与国际主义相结合,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8.近代中、西方重商主义
    (1)近代西方重商主义
    ①原因: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实现资本原始积累;新航路开辟,世界联系加强;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②特征: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主张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
    ③影响:推动了西方的殖民扩张;有利于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促进西欧社会的转型。
    (2)近代中国的重商主义更多高考资料点这里……
    ①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的严重;政府财政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
    ②影响: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反帝爱国斗争;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改变了传统的“抑商”观念;促进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19.中国近代和西方的铁路事业
    (1)中国近代铁路事业
    ①特点:起步晚,发展缓慢,相对落后;地域分布不平衡;与帝国主义侵略有关;阻力大;受外国资本控制;铁路发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②成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思想和顽固势力的阻挠;帝国主义侵略;政局动荡不安。
    ③影响: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自然经济解体,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促进思想解放,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2)英国近代铁路事业
    ①原因:工业革命;蒸汽机和火车的发明。
    ②影响: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煤矿、钢铁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3)现代中国的铁路事业
    ①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影响: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巩固国防,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加强各地的经济联系。
    20.近代西方人口问题
    (1)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人口锐减的原因:欧洲殖民者的屠杀政策;残酷的剥削压榨;伴随欧洲人到来的疾病传播。
    (2)工业革命后,欧洲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①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②工业革命提高了农业生产,粮食产量增加。
    ③工业革命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④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形成,密切了海外联系,吸引了海外移民。
    (3)工业革命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工业革命,城市化,贫困人口增加,政府财政开支增大。
    (4)近代欧洲人口向海外移民的影响
    ①给移入地区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制造业技术,有利于移民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
    ②便利了欧洲的掠夺、有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21.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
    (1)重商主义:工业革命前,西方国家普遍采用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国家大力扶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努力扩大出口,抑制进口,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自由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最早制定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和德国坚定地举起了自由主义的大旗。自由主义信奉“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尽量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由市场自由调节社会经济。
    (3)凯恩斯主义: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是对自由主义经济的沉重打击,之后美国首先摒弃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二战后,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
    (4)后凯恩斯主义: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凯恩斯主义存在的问题,出现了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的问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压缩了国有经济的规模(私有化),使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经济的繁荣。
    22.影响大国崛起的因素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无疑是大国崛起的基础和最深层的原因。近代取得世界霸主地位的大国(英国、美国)在经济规模和生产力水平方面均达到世界领先。更多高考资料点这里……
    (2)社会因素:近现代大国成功崛起与其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国家认同感相对较强、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渠道畅通有很重要的关系。在这一方面,英国和美国是成功的代表。一战前的德国、俄国则是失败的代表,两国封建因素较多,社会矛盾尖锐。
    (3)政治因素:政治制度的现代化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英国、美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民主制度,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较强,其大国崛起之路相对平坦。
    (4)外交因素:成功崛起的大国都把握甚至引领了当时的历史潮流,建立了与自身实力相符且能够得到较广泛支持的规则体系和价值观。比如,西葡开辟新航路、英美建立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等。
    (5)军事因素:军事因素在大国崛起进程中的作用,需要辩证地看待:一方面,国防力量的提升和军事手段的运用对国家统一、国家利益的维护和拓展、民族意识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军事手段的迷信和滥用,将其凌驾于国家经济、政治正常发展之上,则往往是导致大国崛起失败的重要原因。日本、德国有惨痛的教训。
    (6)文化因素:落后的文化禁锢了经济发展的空间,过度执着于意识形态也容易引起国家之间的对抗,中断经济发展的进程,吸收、融合世界先进文化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23.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经济危机。随着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能源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其传导的速度、影响的深度可能远远超过以往的世界经济危机。此外,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也会威胁全球与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2)社会动乱。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国家内部社会矛盾有可能激化。如美、英、法等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大量外移,失业问题凸显。全球化还使各国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联系与互动增强,国际问题诱发国内动荡、国内问题引发国际动荡的几率都在增大。
    (3)大国对抗。部分大国实行霸权主义、战略扩张、军备竞赛,遏制其他新兴国家。
    (4)地区动荡。全球化中边缘化的国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核扩散等,可能使21世纪头20年内地区热点不是随全球化深入逐步减少而是继续增多,使地区热点对全球安全形势的牵动作用增大,使国际形势在总体和平状态下局部动荡继续加剧。
    (5)文化冲突。全球化将使得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质消长不等、凸显不一。这不利于文化的发展,更不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演进原则。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念,有些在相互冲突和撞击中形成了新质——世界大文化,有些则会改变本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特性。
    24.中国与经济全球化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中国在不同时期的角色也大相径庭。更多高考资料点这里……
    (1)受益者(明清时期)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此时的中国,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是不可能置身于世界经济潮流之外。在早期的东西方交往中,中国凭借自身的优势,成为世界市场形成客观上的“受益者”。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玉米等农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客观上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有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欧洲人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如纺织品、瓷器、香料、染料等。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2)被动者(近代)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战火,中国开始了被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①两次鸦片战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列强侵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向以资本输出为主过渡,西方列强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严重摧残了中国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进一步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④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冲击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国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使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中国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创始会员国加入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且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随着《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萎缩,陷入绝境。
    (3)参与者(现代)
    ①改革开放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敌视和在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全面禁运的封锁政策。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对外贸易急剧萎缩,基本上关上了对苏联及东欧开放的大门。
    ②改革开放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更多高考资料点这里……
    25.三次科技革命及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以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这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以机器大工厂代替工场手工业,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对中国的影响: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2)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的,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它把社会的工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使社会生产力进入“电气时代”。
    对中国的影响: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3)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期,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人类面临的这一新科技革命,将使世界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它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为前沿,以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为特征,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时代。
    对中国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不断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机遇与挑战并存。
    声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