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地理 > 综合辅导 >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重难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为了帮助高考生高效备战2021年一轮复习,高中地理老师给大家带来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重难点系列专题,下面是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知识点重难点解读及典例探究,来掌握吧!本专题常以区域图文材料为载体,结合区域地理背景进行考查。
    
    ★★重难点解读★★
    考查内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形式皆有呈现,但以综合题为主;调用知识、图文信息获取能力要求高,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素养指向明显。
    ★★典例探究★★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1题。
    11.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A.水土流失B.沼泽化C.土地沙化D.盐碱化
    【答案】11.C
    【解析】11.洼地增多增大,反映了该地受风力侵蚀作用加剧,被风力吹蚀、搬运的泥沙在周边地区沉积,使周边地区土地更容易沙化,C对;河流断流,地面径流短缺,水流难以搬运泥沙,即水土流失问题少,A错;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形成沼泽需有稳定、丰富的水源条件,B错;周边地区泥沙不断沉积,使其地势抬高,造成地下水埋藏深度增大、地下水水位下降,不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D错。
    (2019·天津卷)天津滨海新区发挥临海优势,采取多种举措,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2.政府有关部门在沿海滩涂上放置人工礁石,引种盐生植物(见图2),其目的主要是
    A.保护海岸,净化海水B.恢复生态,美化环境
    C.增加湿地,吸引鸟类D.开发滩涂,海水养殖
    【答案】2.A
    【解析】2.从材料中得知,人工礁石和盐生植物位置位于防潮堤前的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人工礁石的放置可以削弱海潮对海岸的冲刷侵蚀,盐生植物的生长能消耗营养盐,净化水体,改善水质,A对;题干中也没有阐述沿海滩涂之前的生态环境如何,恢复生态用词牵强,B错;在沿海滩涂上放置人工礁石,引种盐生植物并没有直接增加湿地面积,C错;政府有关部门在沿海滩涂上放置人工礁石,引种盐生植物,是一种保护滩涂的方式,并非开发滩涂,D错。故选A。
    37.(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解析】该题以乌裕尔河的变迁过程,扎龙湿地的发展特点为背景,暗含热点国家生态文明的考查,属于生态环境问题。整体考查自然地理,如第(1)问实际上考查影响湿地形成的条件,第(2)问考查了流域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变化,有点难度,第(3)问考查了影响盐度的因素,承接上题,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即可。
    (1)湿地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表积水条件(降水、河流等)和排水不畅(蒸发、地形、冻土等)方面分析。据图可知,扎龙湿地地处松嫩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排水不畅;据材料可知,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说明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2)据材料中知,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应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降水量基本不变,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后成为内流河时,说明蒸发量逐渐增大;随着尾闾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3)盐度高低与蒸发量和降水量有关。河水泛滥不断为湿地带来矿物质,且受全球变暖影响湿地水分蒸发加强,盐分析出;且属于内流流域,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据材料知泥沙淤积量大,湿地水浅,随着时间推移,盐分逐渐积累。因此湿地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学#科网
    (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正反均可言之有理即可。同意应从外流河的优点角度分析。外流河加快水流速度,促进水循环和更新,可以防止盐分富集和污染物的富集,减轻水体污染;同时流速加快,可减少泥沙淤积;以及河流中营养物质增多,会扩大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意应从保护湿地角度分析。工程措施的建设会破坏湿地环境,减少生物多样性等。
    ★★备考秘籍★★
    试题考向集中在结合区域区位特点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常常涉及到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破坏、湿地萎缩等生态环境问题。重点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考查频率高,难度大,往往采取渗透考查、综合考查方式,其设问常规,思路易找,但难完整作答,因此除了掌握一般的原理规律,规范表达也是复习的重点。
    
    ★★重难点突破★★
    1.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考向透析]
    本知识点考题一般结合区位特点分析区域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产生的危害,或根据材料提出相应的措施。也可能采取渗透考查方式,融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环境保护等,以区域图、景观图、统计图等为载体,进行综合性考查,重点考查从材料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学法指导]
    (1)思维建模
    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类型、成因、整治整体分析思路
    
    ②区域生态环境类型分析
    区域生态环境类型判断应遵循以下思路:①确定区域位置。②分析气候特征。一般而言,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水土流失为主,半湿润地区在干旱季节还存在土地盐碱化的可能。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问题为荒漠化,其次为土地盐碱化问题。③结合其他自然或人文因素,确定具体生态环境问题。
    ③生态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a.自然原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b.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把每一方面都展开说明,应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说明。
    (2)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①土地荒漠化发生的自然条件
    基本条件为气候干旱;物质条件为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为大风日数多且集中;重要影响因素为气候异常。
    ②水土流失发生的自然条件
    降水多或者降水集中的地区;起伏较大,流水流速较快;土壤疏松或者土层发育不好,易流失;植被覆盖率较差,水土保持作用差。
    ③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根本原因是人口的过快增长对发展的需求;直接原因是由发展的需求导致的不合理的行为,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针对原因提出措施:根本措施为控制人口增长;主要措施为改变人类不合理的行为;具体防治措施有工程措施(设草方格沙障、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等)、生物措施(植树种草或恢复自然植被)和农业技术措施(间作、套种、轮作、休耕等)。
    2.森林与湿地开发和保护
    [考向透析]
    重点考查从文字材料和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如森湿地的位置、地形、水源补给以及海拔、纬度,进而分析气温状况、蒸发量大小、有无冻土发育等因素;森林的位置、气候、地区经济发展等;一般融合水循环、环境保护、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相关知识进行考查,可以采取渗透考查方式或者直接的考查的方式。
    [学法指导]
    (1)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分析: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①森林破坏的自然原因:森林大火(降水少、干燥的季节;风力较大;林下有多年的枯枝落叶)、林木病虫害、其它自然灾害等。
    ②森林破坏的人为原因:人口增长导致的发展需求为根本原因;发展需求导致的过度砍伐为直接原因。
    ③森林破坏产生的危害:旱涝灾害加剧、水土流失加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干等。
    (2)沼泽湿地形成原因分析:用水循环的环节进行分析,涉及到蒸发、降水、地表径流、下渗等环节。
    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的原因:纬度高,气温低,冬季寒冷漫长,蒸发弱;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土质黏重,且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沼泽湿地的成因:海拔高,气候寒冷,多冻土,下渗弱;气温低,蒸发弱;地形平坦,排水不畅。
    (2)湖泊面积变化的原因分析
    分析变化的时间长短。若是长期的变化则主要考虑自然原因,湖泊萎缩主要是气候干旱,蒸发加剧造成的;若是近十几、几十年的变化,则主要考虑人为原因;若是随季节变化,一般与季节降水、冰雪融水有关。
    分析湖泊所在地区。外流湖湖泊萎缩的原因一般是围湖造田、泥沙淤积等;干旱区内流湖萎缩,短期的原因是入湖河流的水资源利用过度造成。
    声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