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挑战和使用策略


    对于统编高中教材,一线历史教师感受最深的是每课内容时间跨度大,容量大、概念多、头绪多,语言凝练。一节课的容量,往往相当于以前教材中一个单元的内容。用这样的教材落实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会面临很大的挑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挑战和使用策略,一起来看吧!
    
    一、统编教材的特点和教学面临的挑战
    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能凭空形成,也不能只靠灌输形成。只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做中学,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和发展。
    探究学习要求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深度学习,而教材中的每课容量大,知识点多。如何处理课时有限、课程容量大与探究学习之间的矛盾?这是教师使用统编教材面临的最大挑战。
    要迎接这一挑战,必须把握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和特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统编教材分为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必修教材和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设计意图不同,因此两者在课程内容和组织方式上各有特点。我们这次大赛使用的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意在“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 因此,采用通史方式,中外历史分编,按时序组织学习专题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知识。
    根据这种设计意图和编写特点,教师在用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教学时,就不必面面俱到,而要把重点放在历史发展脉络、阶段特征,以及最能够体现阶段特征的史实上,其他内容可以少讲或者不讲。也就是说,对教学内容要有取舍。
    二、历史教学内容的取舍
    历史教学内容的取舍是大部分师范生初上讲台面临的问题。很多同学讲课时往往想把教材中的内容全教给学生,每个知识点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想把所有的内容讲清楚,结果是一个都没讲明白,学生听完不知所云。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立意和教学目标确定本课重点,重点内容可以补充典型史料、历史细节,设计学生活动,加深学生对教学重点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非重点内容起铺垫作用,可以用概述法,目的是讲清重点内容的来龙去脉。把什么内容定为教学重点,主要取决于教学立意。
    三、历史教学的立意
    什么是教学立意,学界有各种观点。我认为,教学立意简单讲就是一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用新课标的术语叫家国情怀。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什么样的家国情怀,这是教学立意。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从外面硬加进本课教学,而是从本课内容自然生成的。怎么生成?精选一两个重点知识,补充历史细节,还原历史原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情境中体验过去人们的生活、他们面临的问题、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善的作为榜样,恶的引以为戒。如果能达此目的,教材中的知识点讲多一些,讲少一些都无关紧要,关键是怎么讲。这涉及教学方法问题。
    四、新课程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是目前新教材的容量与课时不匹配,所以我主张课堂教学最好是教师讲述和学生活动相配合。纯粹的探究教学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单列时间。常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确保自己能够把一节课的内容讲明白,在此基础上把重点内容转化为学生活动,其他内容用讲述法,为重点内容的学生活动作历史时空背景的铺垫。哪些内容详讲,哪些内容略讲,哪些内容不讲?这些问题需要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立意,在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如果一节课的教学能做到详略得当,内容准确,内容之间有逻辑,有故事、有情节,能吸引人,能引发学生思考,就算是成功了。
    五、统编教材的使用
    前面提到,统编教材容量大、语言高度概括。这是教师教学面临的挑战。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教材的优点。要把几千字、几万字才能说明白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等,用一两句话,十几个字、几十个字在教材中表述出来,这需要很高的史学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
    统编历史教材由教育部组织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史学专家编写,经国家教材委、国家各相关部门、中学等各个方面的代表审核、提出修改意见。经过多轮修改,我们现在看到的教材已经不是编写者个人的作品,而是全国各方代表集体编纂的成果。教材全面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同时保证历史内容的科学性。教材中的历史概念、术语力求反映学术界的共识,史料选择力求典型、贴切。
    同学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用好课文和各种辅助栏目的史料。对于初上讲台的同学们来说,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历史概念、术语尽量用教材中的表述,不要自己创造发明新概念和术语。
    比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导语中提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第1课中说“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在本次教学大赛中,有同学讲这节课时,用了一个新概念,“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这就不准确了。教材中的表述是经过反复推敲的,力求反映客观历史、符合学术界的共识。多一个词,少一个词,或者顺序颠倒,都有可能曲解原意,违背历史的科学性原则。
    
    第二,如果自己对所教内容没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不要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按照教材的结构来组织教学即可。
    课程标准在教学和评价建议中提出,可以按照学科大概念重新整合教材内容。这需要建立在对所教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要轻易重新整合教材内容。
    例如,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材分四个子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有同学对这课内容重新作了整合,教学中分为三个部分呈现本课内容:秩序的崩溃,秩序的酝酿,秩序的重建。
    秩序的崩溃,讲的是列国纷争、华夏认同与经济发展;秩序的酝酿,讲的是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张和百家争鸣;秩序的重建主要是讲各国的变法运动。其中蕴含的逻辑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引起人们对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考,提出各种解决办法,于是出现百家争鸣局面,酝酿出重建秩序的各种方案,然后出现各国变法运动,重建秩序。春秋战国的历史是按照这种逻辑顺序发展的吗?如果对这段历史了解得很清楚,显然不会得出这样的认识。所以我说,如果自己对所教内容没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不要重新整合教材内容。
    第三,首选教材各种辅栏中的史料,教材中的史料不足以说明问题时,再找课外史料。
    统编教材在“史料阅读”“学思之窗”“问题探究”等栏目中都提供了史料或其他类型的材料。这些史料大部分都是编写者根据本课课文叙述的重点精心选择,经过多方审核、调整、修改,具有典型性、可靠性。教师需要认真阅读理解这些史料,了解其与课文所述内容的关系,与本课教学重点的关系,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得出历史认识。
    总之,对于师范生来说,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把教材内容读懂、读透。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史料还原教材概括性语言背后的史实,充分理解所教内容。然后,根据教学重点精选最重要的史实创设历史情境,设计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非重点的内容,就用教材中的话概括叙述即可。这样,就能够在教学中做到内容连贯、详略得当、有故事、吸引人,能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声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