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备考 | 高中地理80个难题答题模板(二)
http://www.newdu.com 2025/05/29 08:05:18 三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期末将近,相信你们已经准备的差不多啦,但高中地理的一些答题模板你都掌握了吗?小编为同学们整理了高中地理80个难题答题模板,相信期末考试你一定用得上! ![]() 41、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带+水文+资源+自然灾害 ![]() 42、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量激增。 (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开源”和“节流”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①“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拓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②“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43、人口再增长模式的秒杀技巧——四看法 (1)看经济发展模式 (2)看数字 (3)看形状 (4)看生产力发展水平 44、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 去评估绝对人数最多时,秒杀技巧是由正变负时,反之,绝对人数最少时,秒杀技巧是由负变正 45、人口迁移分析两模式——迁入地和迁出地,必须注意审题,划出关键词 (1)迁入地:有利: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不利: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2)迁出地:有利:①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46、两大地区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模式——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47、城市区位=气候+地形+地质+水文+资源+经济+政治+宗教+科技+旅游 48、城市功能分区的秒杀技巧 (1)看面积 (2)看有钱 (3)看隔离带 (4)看“高大上” 49、城市化三大标志秒杀技巧——人口比重 50、城市化病的表现及卫星城的对应理论 51、农业大区位分析模板:光热水土地,劳市交政科+X 52、农业小区位分析四要素=地价+单产+需水量+交通+市场 54、农作物区位秒杀,优先考虑“市场”,如果题目明确规定,以题目要素为主,如果涉及主观大题,自然要素搭配播种期+生长期+成熟收获期 55、世界六大农业地域类型和中国五大农业地域类型判断强调三看——生产对象、生产目的和生产规模 56、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题秒杀之策 根据不同的农业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平原区:土地增肥,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生态农业。 (2)林区:退耕还林;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丘陵山区: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发展立体农业。 (4)牧区:退耕还草,规定合理载畜量,培育人工草场,轮牧。 (5)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灌溉,防止土壤盐渍化;兴修水利,保证灌溉水源。 (6)环境问题: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57、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观大题的模板运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各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8、工业区位分析模板:原动水土地,劳市交政科+X 59、工业传导效应类题型坚持一个原则“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 60、工业集聚=共用设施,降低成本+信息交流与协作+规模效应 61、产业转移原因=劳动力+地价+内部交易成本+其他因素 62、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就业+市场+环境 63、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差异的成因分析方法 (1)气候差异的形成 ![]() (2)地貌差异的形成 ![]() (3)水文差异的形成 ①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的差异。 ②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 ③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④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64、“3S技术”运用的秒杀方法——“点”“想”“看”三字诀判别“3S” (1)“点”与“面”判断GPS 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和GIS技术的工作对象——“面”。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GPS,如果是“面”,则选用RS或GIS。 (2)“想”与“看”区分RS、GIS 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GIS。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 65、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 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与“植被破坏”“过度樵采”,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 (2)根据区域来判断 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具体如下: ![]() (3)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 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与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 66.生态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 67、区域资源、能源开发条件的分析思路 ![]() 68、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思路: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分析(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线路选择(沿线自然环境特点、人口密度、城市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重要意义(调入区、调出区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案例分析】(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原因 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不平衡。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③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2)影响 ![]() 69、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问题分析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对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问题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与区域图相结合,以地理统计图表为载体切入,分析某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其答题思路如下: ![]() (2)多以区域图为载体,以区域特征与发展状况为背景材料,分析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其答题思路如下: ![]() (3)多以区域环境问题分布图为载体,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及成因。其答题思路如下: ![]() (4)多以区域图为载体,以区域发展为背景,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其答题思路如下: ![]() 70、旅游资源的类型判断——二者相得益彰 列表比较旅游资源的分类、特征、价值 ![]() ![]() ![]() ![]() ![]() ![]()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