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教案:成长中的我(5)
http://www.newdu.com 2025/05/21 05:05:19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当然,这些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教育熏陶和自我锻炼逐渐形成的。对于成长中的初中生个体来说,“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在其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中具有更现实的作用。 □ 磨砺意志,陶冶情操 “磨砺意志”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自我锻炼逐步形成优良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人在意志行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点或特征,它反映一个人意志的优劣、强弱和发展水平。优良的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自制性等;不良的意志品质包括盲从性、动摇性、寡断性、冲动性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事例和讨论,进行自觉性与盲从性、坚韧性与动摇性、果断性与寡断性、自制性与冲动性的比较,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意志品质的状况和努力目标;另一方面可以从“明确提出锻炼任务”、“有意去做不感兴趣的事”、“从日常小事做起”、“借助集体力量”等角度,引导学生讨论并掌握磨砺意志的常用方法。 “陶冶情操”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教育熏陶和自我锻炼,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优良的情绪品质或特征。情操是人在情绪活动中通过认知与情绪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或特征,它反映一个人在情绪指向性、情绪稳定性、情绪控制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品质优劣程度和能力强弱水平。其具体内容的教学,可以着重围绕优良情绪品质或特征的自我修养进行。一方面,可以通过典型事例的感染和身边事例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情绪品质或特征的状况和努力目标;另一方面,可以从“提高知识素养”、“增强适应能力”、“培养良好性格”、“充实生活情趣”等角度,引导学生讨论并掌握增强自我情绪修养的常用方法。 □ 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是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突出地反映了一个人“做什么”和“怎么做”。其中,生活态度反映了人对现实的评价系统和行为倾向,表明一个人在生活中追求什么或拒绝什么,即“做什么”;学习、劳动习惯反映了人在学习、劳动中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行为方式,表明一个人如何追求他所要追求的东西或如何拒绝他所要回避的东西,即“怎么做”。人“做什么”和“怎么做”是相互联系的,即人对生活的态度决定着他的行为方式,而人的行为方式又体现着他对生活的态度。 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作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能力、气质相比较,在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因为,能力反映人完成活动的可能性,其本身只有高低或大小之分;气质反映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其本身只有积极或消极之分;惟有性格反映人“做什么”和“怎么做”,要受社会规范制约和评价,所以有好坏或善恶之分。通常我们说的“好人”和“坏人”,就是针对其性格而言的,特别是针对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而言的。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认真细致与粗心马虎、勇于创新与墨守成、公而忘私与假公济私、诚实正直与虚伪狡诈等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感悟“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在个人成长、个性培养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初中生在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明确努力方向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方法。其中,“形成良好的在学习、劳动习惯”方面,特别应强调“对症下药”和“持之以恒”。 1.6 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 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 在各种意识水平上,个体都有一套关于自我的观念系统,并不断地自问一些与之相关的非常基本的问题:我是谁?我的能力、价值、责任如何?我怎样适应社会?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主要涉及三个基本向量:一是评价,即对有关自我价值、效能及其与外界关系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二是潜能,即对有关自我发展潜力和努力方向的认识;三是能动性,即对有关自我社会适应活动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的认识。其中,评价向量较之潜能和能动向量更为重要,它决定人的自尊或自卑的自我体验,进而直接影响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看待自己周围的人和如何与他们相互作用。 自我评价既是个体自我认识的一种形式,又是个体影响自我发展乃至个性发展的一种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评价是一种“调节变量”(moderator variable),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认知过滤、行为引导和生活目标设立等作用,换句话说,人对外界事物的心理反映都是从自我出发的,每个人都按照他或她已形成的看待自己的方式行为。在教育过程中也是如此。 □ 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评价别人容易,评价自己则往往困难。为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认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 客观评价与全面认识的关系。客观评价来源于多方面信息的整合,因此,综合 分析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综合分析自己从事不同活动的绩效,有助于形成对自我的客观评价。 第二, 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的关系。尽管他人评价对形成自我认识有着重要意义,但 是过分依赖他人评价而不能同时进行独立的自我评价,也会使自我认识出现偏差,甚至形成一味迎合他人评价的消极性格。 第三, 自我评价与“人无完人”的关系。要对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所长与所短作出恰 当、客观的评价,必须懂得“人无完人”的道理。这样,才能在客观认识自我的同时,积极接纳自我;在扬长避短的同时,努力完善自我。 案例1:越来越看不懂自己——成长烦恼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必然遇到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调适成长烦恼的方法。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约是初二吧,我发现自己变了,不再是以前活泼开朗的我了。我变得不爱玩、不爱闹、心事重重,总是不自觉地坐着发呆。有几次我妈都被我的神态吓坏了。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变得这么善感,对许多事总要想个明白。比如我总想: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有什么才能?别人怎样看我?我将来能做什么等等。今天上午放学回家,骑着车望着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们,我就莫名其妙地琢磨起这么一些问题:我在人群中有特殊的位置吗?会有人注意我吗?我漂亮吗?有气质吗?有魅力吗?然后我就和街上过往的女孩比起来,一边比一边调整着自己,差点儿和别人撞上。回到家,我也总是直奔自己的房间,然后把房门关上,静静地坐着,写写日记,望望蓝天白云,任时间悄悄地过去,再也不想去找以前的好伙伴露露了,因为我觉得她越来越不能懂我了,她到底比我小三岁呢!也不想和妈妈说话,她现在太唠叨了,而且观念也太陈旧落伍,和她说不到一块儿去,但时不时地我又感到一种浓浓的孤独、迷茫和不安。老师,您说我这是怎么啦?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高二政治教案: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 下一篇:高二政治教案: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