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覆亡源于自身
http://www.newdu.com 2025/05/21 06:05:15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清朝覆亡源于自身 郭卫东 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研究中,长期以来,有两种相当流行的主流观点:一曰辛亥革命纯由孙中山等人发动,清朝的覆亡是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实践的结果,即“孙中山正统观”;二曰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基础是阶级民族矛盾的极端尖锐化,它是在民乱不已,被统治阶级再也无法忍受的状况下发作。但当我们复归历史进行具体考察时,上述观点便呈现出若干难以自解之处。 质疑一,在武昌起义爆发之前,客观上说孙中山一派的活动处在低潮。因孙中山的活动圈子侧重于华侨和会党,与青年学生接触有限,同盟会成立后,很快就内部不和。1907年春,在“旗式”问题上,孙中山与黄兴发生争执。旋因日本赠款等问题,孙中山与章太炎、谭人凤等发生分歧。后来,因不满孙中山重点经营广东的方略,宋教仁等在上海另立“同盟会中部总会”。至此,同盟会在实际上已是名存实亡。所以,对武昌起义的爆发,孙中山等是缺乏思想准备的。 质疑二,如何看待辛亥年前夕社会阶级和民族矛盾的激化程度?这里,我们以民变作分析参数,因为民变是下层民众对现存制度的暴力反抗,它突出反映了社会动荡的信息。据统计,1856至1865年间,爆发民变2483次;1866至1875年间是1020次;1876至1885年间是391次;1886至1895年间是315次;1896至1911年间是566次。观此统计不难发现,民变次数最多的时段是19世纪50-60年代,而1896至1911年的时段,尽管统计时间是15年,但其数字也不足1856至1865年这10年间的1/4。民变是社会不满情绪达于极点的计量表。以此度量,若仍要坚持传统的辛亥时期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的观点,无论如何难以立论。所以,辛亥革命主要的是中、上层社会的革命,与下层社会和民众确乎没有太多关系。 看来,传统的单线(革命)范式难以解析丰富多彩的晚清历史。 关于清朝的崩溃,过去多从王朝的对立面来研究,把王朝覆亡纳入辛亥革命的范畴。但现在我们发现,这种单一视角的模式难以对许多问题给予合理合情的解释。我们需要放宽视角,转从更大空间的多维视野来审视历史的问题和问题的历史。既然我们是研究清王朝的崩溃,那么除了从王朝权力结构的外部来寻找原因外,还应该从其内部来考量;除以推翻王朝的异已力量一面来寻求解答外,还应该从王朝自身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向我崩溃的另面来分析。或许,其内部的另面才是更重要的。武昌起义前的清朝统治集团,确乎是陷入深重的危机。清潮统治最重要的支柱的军队、士绅、官吏、满族已全部动摇,统治阶级的上层建筑已不复有力支撑,因此,武昌起义使王朝大厦轰然倒塌是历史的必然。 在清朝覆亡原因研究的问题上应该理解清楚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一,晚清覆亡史不等于辛亥革命史。但我们以往的许多研究长期在“孙中山中心”和“革命史观”的理念上兜圈子,使我们多注意王朝的对立面而忽略了王朝本身。应该说,清朝覆亡是多种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王朝内部结构的演生变动无疑是主因。王朝的灭亡不纯然是被推翻,而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崩溃,清朝已经走到历史“气数”的尽头。清王朝与其说是被异己力量推翻,毋宁说是更多地败亡于自己之手。这里,视角转换和拓宽非常重要,如果把晚清史仅仅纳入辛亥革命的范畴来考量,将会大大局限我们的研究视野;同理,整个清末的历史也决不是一部辛亥革命史所能容纳的,辛亥革命只是晚清历史中的一部分,而决不是全部,在相当时段上也未必是主体。如果仅从王朝被推翻的视角来看问题,还很容易导出一个“告别革命”的错误结论:即如果王朝的反对力量不将其推翻,而是假以时日,让清廷从容进行“改革”,那么,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将更为有利。实际上,不是孙中山等革命人给不给清明以时间,而是清朝所为已经自我宣判了死刑。 第二,即或是王朝异己力量的生成,也很大程度上要从王朝本体的角度来审视,因为,当时的国家操于执政者之手。其中,“新政”的采行尤为重要。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晚清王朝的旧肌体中难以容纳的“新政”改革的新因素。清政府实行“新政”的目的是要维护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但“新政”实行的结果是导出新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衍变,两者导体相斥,凿枘不入。经济改革本想克服王朝的财政危机,结果却导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在此经济和阶级基础上产生的资产阶级政治派别:孙中山等为首的革命派,康有为等为首的海外宪政派,张謇等为首的国内立宪派愈趋活跃,最终三者合流,掀起覆清浪潮。军事改革本想培植武装力量保卫王朝,镇压革命,结果却给革命党提供了兵源。教育改革本想为王朝培养人才,结果却阻断了旧式知识分子的出路,迫其转为一个不同于士类的新知社群。而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新军,新式知识分子这三个“新政”造就或壮大的产物,恰恰成为王朝灭亡最主要的掘墓人。 第三,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作出另说,并无意于否认中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尊儒尚法是汉武帝统治的根本思想
- 下一篇: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