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的原因
http://www.newdu.com 2025/05/20 02:05:23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的原因 江苏苏州市苏苑中学 祝红德 1943年,反法西斯同盟在欧洲、北非及太平洋战场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然而此时共产国际却仓促地解散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苏联出于巩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迫切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不久,苏美英中等国共同促成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从而大大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和支援,改变了参战双方的力量对比,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但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美英对与苏联的合作缺乏必要信心,这极大地限制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作用。随着苏军不断向欧洲腹地推进,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恐慌,美英等国当然不希望打垮希特勒后由苏联在欧洲坐庄。他们便千方百计地设法消除这种可能出现的隐患,不断对苏联施压。斯大林不得不考虑,由于德国宣扬欧洲布尔什维克统治的恐怖,会离间、分化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以及从长远考虑,德国战败后若引发革命必然导致反法西斯同盟破裂的后果;苏联从自己当时的实力出发,为了在战后世界新秩序中确保自己的地位,斯大林毫不犹豫地在1943年解散了共产国际。目的是向全世界,尤其是英美表明一种姿态,说明苏朕已经抛弃了在其盟国的心脏地带促进革命的任何意图,已经放弃了“世界革命”的旗帜,使西方国家相信,苏联是他们可以继续合作的伙伴。由此可见,解散共产国际是斯大林向美英打出的一张牌,使苏联抓住了与美英合作中的主动权。共产国际解散后不久美英苏就召开了德黑兰会议并最后决定开辟与苏军相配合的欧洲第二战场,为击垮德国法西斯加上了致命一拳。 原因之二:“投李报桃”,作出政治让步,以确保“既得利益”和战后的有利战略地位。 在“二战”全面爆发前,苏联利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秘密议定书”获取了巨大的利益。苏联在战后要确保这些既得利益,离开了美英的支持是不可能的。随着战争形势的大大改变,苏联国际地位日益加强,苏联有了与美英等国平起平坐的资本。随着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一步步到来,苏联与西方盟国之间的关系面临着新的考验,战后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斗争和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斯大林认为如果再坚持共产国际“世界革命”的纲领,势必会加深美英的猜疑和抵触,会给美英找到排斥、遏制苏联的借口,严重影响苏联在战后“势力范围”划分中的有利地位。权衡利弊得失,最终作出了解散共产国际这一政治让步。实践证明这一举措不仅巩固了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的地位,而且也迫使美英向其作出相应的让步。在随后的德黑兰会议以及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中,美英极不情愿地承认了苏联在东欧建立的“缓冲地带”,再加上在东亚的意外收获,战后苏联的势力在广大的亚欧大陆延伸,最终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美国联邦制形成的原因
- 下一篇:何谓“泛美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