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http://www.newdu.com 2025/05/20 02:05:09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内蒙古宁城县教研室 刘汉民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讲到中国革命胜利的五条基本经验,“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其中之一。如何理解这条基本经验? 一、含义。对这条基本经验可做如下阐释: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为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为社会主义革命,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即不能把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合并在民主革命任务之中去完成;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二、原因。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经过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为什么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这从根本上讲取决于近代中国的国情。在近代的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推翻它们的统治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而在中国,它们的力量异常强大,中国革命的任务也因此而异常艰巨。如何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便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严峻课题。农民阶级灾难深重且人数众多,是革命的主力军,但受落后生产方式的制约,它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深受三座大山的束缚、压迫和欺凌,因而有革命要求,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妥协的一面,城市小资产阶级也具有过于分散和往往动摇的特性,所以它们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无产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力,有能力而且必须领导中国革命,但中国无产阶级人数少力量弱,光靠一个阶级不可能完成中国革命。所以,就要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这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中国的革命战争,实质上是农民的革命战争”,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就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抗日战争时期为团结抗日实行的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必须联合的力量(在抗日战争时期还要联合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一部分),况且在半殖民地的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帝国主义,而有利于中国人民”,那么中国无产阶级在领导中国革命时,就不能过早地消灭他们,不能过早地实现公有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否则就把他们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削弱了革命力量,甚至导致革命失败。在中国革命的第一个阶段,允许土地农民私有,允许并保护私人中小工商业的存在和发展,总之允许非帝国主义和非封建主义私有制存在,在此阶段革命的目标不是一般的资本主义,而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所以此阶段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叫新民主主义革命。基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和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早在中共二大时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革命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即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这就在事实上确立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方针。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对中国革命的历程问题做了科学的论述。 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不可逾越,这是中国革命的必然要求。 民主革命的胜利,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中国革命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民主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的胜利主要是无产阶级的胜利。通过民主革命,共产党得到了中国人民的广泛拥护,革命力量空前壮大,革命后共产党在政权中居于领导地位,而且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另外,当时国际上的社会主义力量也在蓬勃发展,所以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而且必然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在建国初期,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政权,中国共产党曾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政策,在农村土地改革中保存富农经济,土改后也曾采取过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的政策。但到1953年,国民经济恢复了,政权稳固了,就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这是历史实践已证明的客观真理,是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违背了这个规律,不是犯“左”倾错误,就是犯右倾错误。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维也纳会议缘何未过分削弱法国?
- 下一篇:四个易错的历史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