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历史 > 必修2 > 考点知识点解析 >

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导与练


    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导与练
    江西 王笑开
    【重点讲解
    一、列表分析列宁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初期探索
    

    背景
    

    目的
    

    内容
    

    效果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维埃政权困难重重
    

    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广泛的工业国有化;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新经济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情况,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得以顺利恢复,从而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二、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的初步尝试,它的形成,是一种历史选择,斯大林模式是社会主义在苏联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产物,有着历史的合理性。斯大林模式对保证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增强,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其局限性,由于这种模式的经济体制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断下降;党的干部和机关特殊化和官僚化日趋严重,越来越脱离群众;最为严重的是斯大林在长达30年的执政时期,为维护他的社会主义模式,培植了一个比较牢固的"左"的、僵化的教条主义思想基础,这为苏联以后的改革增加了极大的难度。客观评价斯大林模式,我们必须从当时的社会和现实出发去考察,而不能为了某一政治目的而任意地贬低、歪曲甚至全盘否定。客观评价这个模式,还必须把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和对斯大林本人的评价区别开来,把它和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全部丰富内容区别开来。从当时来看,斯大林模式的实质是对落后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它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崭新道路。尽管,该模式自身也有巨大弊端。但它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二战前后发挥了巨大作用。
    【难点分析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列表分析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内 容
    

    影 响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农业(突破口):扩大自主权,削减农业税,垦荒和种植玉米。工业:扩大地方权力。政治: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
    

    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勃列日涅夫
    

    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优先发展重工业
    

    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工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后期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戈尔巴乔夫
    

    上台之初,经济改革,实施“加速战略”,失败。1988年后,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总统制
    

    1991年“八一九”事件的失败,大大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的质变
    

    2.对苏联解体的认识和启示
    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标志着苏联的解体。从苏联的解体中,我们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改革首先要维护社会稳定,要维护党的领导和有切合于自己本国实际的指导思想;在改革中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是社会主义各国最大的外部敌人;改革必须彻底,要注重民主政治的完善,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必须加快发展生产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很好地处理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问题。从苏联解体看,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满足人民的社会生活需求。社会主义的改革是必要的,实践和探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误。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现实之后,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实在不易,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必将经历曲折的道路。
    【学法导航
    第七单元概述了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国走上发展社会主义道路,至1991年苏联解体这段历史,突出了在没有现成模式可借鉴的条件下,进行探索的艰难历程,特别是列宁、斯大林在不同时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找到了一条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通常被称为斯大林模式,该模式曾经取得巨大成就。但它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弊端。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期,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至苏联解体。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要分前期和后期,要认识到当时实行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同时也要从当时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认识其特殊性和“不合理性”。
    第二,通过对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的分析,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必然性和作用;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中得到借鉴:经济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依照经济规律进行经济建设。
    第三,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成就和失误以及对苏联的深刻影响。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评价社会体制和历史人物,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斯大林模式”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发挥了作用,对苏联赢得反法西斯的胜利也有很大帮助,但后来越来越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第四,通过学习苏联的改革,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而是要革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社会主义改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发展具有曲折性的特点。
    【体验高考
    1.(2010·湖南卷)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解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从选项与材料的相关性程度看,选B。另有一个捷径:圣彼得堡——彼得格勒(1917)──列宁格勒(1924)──圣彼得堡(1991),从同一个城市名称的变化出发可以迅速排除C、D。内战导致粮荒,粮荒引出余粮收集制,其目的是巩固困难重重的新生政权,故A排除。
    答案】B
    2.(2010·重庆卷)图6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
    【解析】注意宣传画中“保卫莫斯科”的字样,这是莫斯科保卫战时期,二战期间,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了。苏联建设没有对外资本的依赖,因为二战的爆发,苏联没有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没有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不大。
    【答案】B
    3.(2010·福建卷)《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 ”、“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解析】此题是情景再现题,干扰项主要在于D,根据评论可知该时期苏联与西方关系改善,思想活跃,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和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影响。根据使苏联实行改造和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说明是发生在巨变前。
    【答案】C
    4.(2010·北京卷)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D
    5.(2010·江苏卷)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①面向未来
    

    ②工业化之路
    

    ③纺织工业
    

    请回答:(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
    【答案】(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政治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②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③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④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一个情景描述了红军战士保尔于国内战争期间在铁路工地与以前的恋人冬妮娅偶遇,当时,冬妮娅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这说明苏俄()
    A.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B.规定一切生活必须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D.由国家经营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
    3.从发展经济的角度看,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不成功的。其共同原因是()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成就巨大。对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西方报刊曾有这样的评论:“五年计划的四年获得了真正卓越的成就,苏联像战时那样紧张地、创造性地建设新生活的基础,国家面貌焕然一新。”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主要有() 
    ①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②苏联人民建设祖国的爱国热情 ③苏联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 ④列宁的正确领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允许农产品自由贸易
    6.实施新经济政策,并未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这主要是因为()
    A.农民欢迎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国家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
    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业企业仍归国家所有
    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
    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都属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探索,关于它们的相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B.都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
    C.都曾经产生了积极作用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8.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增进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对于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经济政策最大的区别应该在于()
    A.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
    C.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9.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本质上一致的地方体现在()
    A.国家政权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B.都是依据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C.都奉行自由的经济政策
    D.都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  
    10.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其主要的社会根源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农民的坚决反对
    B.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发生了转变 
    C.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
    D.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
    11.列宁对党内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列宁进行的比较成功的“实验”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建立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2.斯大林模式作为二十世纪社会主义阵营普遍采用的一种发展方式,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尤其是苏联自身的影响无疑是不可估量的,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它是在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列强包围的形势下形成的②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它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④它存在严重的缺点和弊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他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机进入中国,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分别是( )
    A.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苏联实施“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
    C.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处于“文革”时期
    14.2005年5月,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时,普京总统说:“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政治悲剧。”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制度因素: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影响了其发展
    B.外部因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C.领导因素: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加快了苏联解体的过程
    D.民族因素:民族问题是毁灭联盟的火药桶
    15.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
    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B.要警惕国际帝国主义“和平演变”
    C.改革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
    16.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O
    

    -4
    

    劳动生产率
    

    3.3
    

    3.1
    

    

    -3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17.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18.从苏联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
    ①因为积重难返,苏联改革步履艰难,成效不大 ②改革具有复杂性、曲折性 ③改革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④政治领域是不能改革的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对于二战后苏联的三次经济改革,其相同点在于()
    A. 在理论上没有突破           B.涉及政治体制的深层改革
    C.经济改革的效果不是很大       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20.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告诉我们的是(  )
    ①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能够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③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④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苏联的整个历史看,农业在其经济中一直是最薄弱的环节。令人不解的是,在100年前俄国却是世界两大谷物出口国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苏联每年需进口数千万吨小麦和玉米。……苏联农业生产陷入这种困境并非是对农业漠不关心或努力不够造成的。斯大林去世后,每一位苏联领导人都重视提高粮食产量,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并兑现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许诺。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在苏联时代,农业成为其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最初是如何造成的?
    (2)为什么到70年代以后,苏联农业仍未能走出困境?
    材料二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就是力图用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思路、办法,夯实打牢农业农村的发展基础,切实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努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内涵十分丰富,寓意非常深刻,包括强化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稳定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依靠农业科技的基本支撑,强化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3)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农业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为解决农业问题而采取的关键措施是什么?为什么这一措施能够取得成效?
    (4)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仍较突出。结合材料二指出,我国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和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毛泽东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有计划地发展重工业,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1930年,斯大林又一次教导俄国农民,使他们明白共产主义制度是什么。他正式使俄国的农庄集体化,成立了农业合作社。                                                 
    ──人民网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俄两国的革命道路有何异同?
    (2)在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借鉴了材料二中苏联的哪些做法?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3)中俄两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上探索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目前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23.“在20世纪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结合有关史实,指出这三次“改革调整机遇”各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各自最终结局如何?据此,你是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
    参考答案:
    1.A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国民经济。2.C 3.D 4.A 5.A 6.B 7.C 8.A 9.B 10.C 11.B根据课本知识,C、D 属斯大林采取的措施,A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只有B的实施,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是成功的“实验”。12.C  13.C 14.A 15.A  16.B  17.C  18.B 19.C 20.B 注意本题实际考查四者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相似之处,而②只适合于中同的改革开放。
    21.(1)斯大林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了积累资金,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加上违背农民意愿的农业全盘集体化的破坏,造成了农业的长期落后。(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仍然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勃列日涅夫仍然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原因:改革了生产关系,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发展。(4)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它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也可)
    22.(1)同:都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异:俄国走的是城市暴动道路,中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借鉴: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五年建设计划;成立农业合作社。积极作用: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3)启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或建设道路。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就有可能犯“左”倾或“右”倾错误。
    23.俄国: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1932年实行罗斯福新政;中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特点:俄国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再生产;美国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减轻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局:俄国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起经济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成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认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作者简介:王笑开,毕业于井冈山大学历史教育专业,中学历史高级教师,从事高中历史教学15年,在《江西教育科研》《考试报》《中学生学习报》《少年智力开发报》《中学生导报》《素质教育报》《高考天地》等1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80余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