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化学 > 综合辅导 >

高二化学备考:科学学铝的新方法(2)


    有铝元素参加的粒子间共存问题的讨论一直是会考、高考的热点,2004年的浙江省会考试卷中就有两题(第4题、第23题)涉及这一内容。
    例:下列物质中,既能跟NaOH溶液反应,又能跟盐酸反应的是( )
    A.Al(OH)3 B.Na2CO3 C.NH4Cl D.CH3COONa
    该题考查了“铝线”中的粒子的共存关系。只要明确“铝线”上相邻粒子是不反应的,不相邻粒子间可以反应,那么选答案A也就十分明确了。
    (二)相隔粒子聚中间——用于判断反应后的产物
    含铝化合物在溶液中发生反应,产物与反应物物质的量比例有关。因此,反应产物的讨论对于学生来说明显是一个难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例如:要求学生强记 Al3+与OH-1∶3反应产物为Al(OH)3,1∶4反应产物为AlO2-等)效果并不好。试题角度稍一改变,学生就很难将已有的知识加以应用。化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线型学铝”概念的提出,可以使学生在铝元素的学习中,将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有机的整和在一起。“铝线”中的相邻粒子是不反应的,而相隔的粒子就可以反应生成处于两个反应粒子中间的粒子(产物水被略去)。只要学生了解这一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铝线”,自己主动去获取结论。
    例如根据铝线H+ Al3+ Al(OH)3 AlO2- OH-不难发现H+与Al(OH)3能反应生成Al3+,而Al(OH)3 与OH-反应生成AlO2- 等。在应用“铝线”过程中,学生可能又会产生问题:若处于两个粒子中间的粒子不是一个,而是有两个时该如何分析——这恰恰也是过量问题,互滴问题的难点所在。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一问题利用“铝线”还是可以得到很好解决。简单的说:A溶液中滴加B,开始A过量,产物靠近A。举个例子:盐酸中滴加偏铝酸钠溶液。反应开始时盐酸过量,产物从“铝线”分析应靠近H+,因此为Al3+,开始无沉淀。反之,若在偏铝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开始偏铝酸钠溶液过量,产物从 “铝线”分析应靠近AlO2-,因此为Al(OH)3,开始就产生沉淀。
    (三)隔之越远越易行——分析反应先后、难易问题
    溶液中存在的阴离子或者阳离子可能有多种,加入阳离子或者阴离子可能与存在的离子都能发生反应。例如: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后,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有AlO2- 和OH-,若向此时的溶液中加入H+,就会涉及反应先后问题。一般的教学方式,可以假设与H+先反应的是AlO2-,但产物无论是Al3+、 Al(OH)3都与存在的OH-要反应,从而推翻假设。这种教学方式较为繁琐,即使理解,记忆也不轻松。学生在理解后,可以利用“铝线” H+ Al3+ Al(OH)3 AlO2- OH-,“隔之越远越易行”方便学生记忆。H+、OH-在铝线中相隔较远,因此H+ 与OH-先反应。同理,溶液中若同时存在H+、Al3+时,若加入OH-,先反应的应为H+。
    “隔之越远越易行”不仅指明了粒子反应的先后问题,更深层次讲,还蕴涵着粒子间反应难易问题。由H+ Al3+ Al(OH)3 AlO2- OH-可以看出,H+与OH-,相距最远,因此反应最容易。H+与AlO2-距离较远,反应中的H+可以由弱酸(如碳酸)电离提供,或者强酸弱碱盐(如、MgCl2)水解来提供。H+与Al(OH)3距离更近,与Al(OH)3则不反应,溶解Al(OH)3所需的H+浓度更大。同理,Al3+比Al(OH)3在“铝线”上离开OH-的距离远,将Al3+沉淀只需 ?H2O即可以,但要使Al(OH)3溶解则一般要强碱才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