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人文地理)要点
http://www.newdu.com 2025/05/24 10:05:30 中国教育在线 佚名 参加讨论
高考网汇集整理《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人文地理)要点》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分布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典型地域 亚洲 区位条件 气候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 (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历史 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主要特点 特点 形成原因 小农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机械化水平低 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科技水平低 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人文地理)要点
- 下一篇:高一地理:进入高一怎样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