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地理 > 综合辅导 >

高一地理知识点:陆地和海洋(2)


    五: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
    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六:生物
    (1)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岩石风化过程低等植物着生过程高等植物着生过程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太阳辐射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水分海陆分布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热量,水分海拔高度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海拔较高的山地
    高考频道将第一时间发布高考报名信息、高考招生简章、自主招生等考生关注的热点资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