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物理 > 综合辅导 >

期中考后补弱,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易错点归纳(二)


    接上篇,以下是高中辅导班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易错点归纳。
    
    四、运动的图象,运动的相遇和追及问题
    1、图象:
    (1)x—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②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③图线斜率的意义: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方向。
    ④两种特殊的x-t图象
    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若x-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2)v—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a.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b.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③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a. 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
    b. 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③常见的两种图象形式:
    a. 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b.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相遇和追及问题:
    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关系和位移关系,要注意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通常有两种情况:
    (1)物体A追上物体B: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则A追上B时必有,
    (2)物体A追赶物体B: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要使A与B不相撞,则有
    易错现象:
    1、混淆x—t图象和v-t图象,不能区分它们的物理意义
    2、不能正确计算图线的斜率、面积
    3、在处理汽车刹车、飞机降落等实际问题时注意,汽车、飞机停止后不会后退
    五、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1、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变;
    ②改变运动状态.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3、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①接触;②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
    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4、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
    (3)摩擦力的大小
    ① 滑动摩擦力:
    说明:
    a. 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② 静摩擦: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0<f静<fm (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静摩擦力的具体数值可用以下方法来计算:一是根据平衡条件,二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
    (4)注意事项: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易错现象:
    1. 不会确定系统的重心位置
    2. 没有掌握弹力、摩擦力有无的判定方法
    3. 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错误
    六、力的合成和分解
    1、标量和矢量:
    (1)将物理量区分为矢量和标量体现了用分类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遵从不同的运算法则:标量用代数法;矢量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同一直线上矢量的合成可转为代数法,即规定某一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用正号代人,相反的用负号代人,然后求代数和,最后结果的正、负体现了方向,但有些物理量虽也有正负之分,运算法则也一样,但不能认为是矢量,最后结果的正负也不表示方向,如:功、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等。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
    (2)共点力的合成:
    1、共点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2、力的合成方法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3、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
    求的合力公式:
    
    注意:
    (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分力成直角时,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
    注意事项:
    (1)力的合成与分解,体现了用等效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合成与分解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引入的一种方法,用合力来代替几个力时必须把合力与各分力脱钩,即考虑合力则不能考虑分力,同理在力的分解时只考虑分力,而不能同时考虑合力
    (3)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F1-F2|≤F合≤Fl+F2
    (4)共点的三个力合力的最大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为零
    (5)力的分解时要认准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实际效果,按实际效果来分解
    (6)力的正交分解法是把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上,分解最终往往是为了求合力(某一方向的合力或总的合力)
    易错现象:
    1. 对含静摩擦力的合成问题没有掌握其可变特性
    2. 不能按力的作用效果正确分解力
    3. 没有掌握正交分解的基本方法
    七、受力分析
    1、受力分析:
    要根据力的概念,从物体所处的环境(与多少物体接触,处于什么场中)和运动状态着手,其常规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并隔离出来;
    (2)先画重力,然后弹力、摩擦力,再画电、磁场力;
    (3)检查受力图,找出所画力的施力物体,分析结果能否使物体处于题设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加速),否则必然是多力或漏力;
    (4)合力或分力不能重复列为物体所受的力
    2、整体法和隔离体法
    (1)整体法:就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时,只分析这一整体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隔离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系中假想地隔离出来,只分析该物体以外的物体对该物体的作用力,不考虑物体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
    (3)方法选择
    所涉及的物理问题是整体与外界作用时,应用整体分析法,可使问题简单明了,而不必考虑内力的作用;当涉及的物理问题是物体间的作用时,要应用隔离分析法,这时原整体中相互作用的内力就会变为各个独立物体的外力。
    3、注意事项:
    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
    (1)弹力和摩擦力都是产生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因此要从接触点处判断弹力和摩擦力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根据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画好这两个力
    (2)画受力图时要逐一检查各个力,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一定是无中生有的.同时应只画物体的受力,不能把对象对其它物体的施力也画进去
    易错现象:
    1. 不能正确判定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
    2. 不能灵活选取研究对象;
    3. 受力分析时受力与施力分不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