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政治最有可能考的知识点高考政治考点押题预测
http://www.newdu.com 2025/05/21 08:05:01 三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17高考政治最有可能考的知识点高考政治考点押题预测。到了高考押题的时候,面对2017年的高考,有哪些热点会被考到呢?高中政治辅导老师整理出2017高考政治考点预测,最有可能考的知识点如下。 ![]() 高考政治高频考点第一部分 高考重心 “一点四面”和“一体四层四翼”是高考改革和评价的主要精神和总体方向,也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点和中心。 一、“一点四面”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强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育人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查,提升高考对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的促进作用。 二、“一体四层四翼” “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四层”,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 “四翼”,通过明确“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 高考政治高频考点第二部分 经济生活 一、指导思想 关注五大发展新理念、五位一体的战略思想、四个全面,供给侧改革等。 二、核心知识回首 价格与供求曲线、均衡价格与价格变化、生产与消费关系(供给侧和消费侧问题)、企业经营与发展目的与要求、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国有经济地位和作用、公有制地位、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关系处理中的三个平等)、财政作用、“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作用、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措施、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结构、城乡、资源环境、开放型水平)、关于传导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等。适当关注难度适中的计算题和图像题。 高考政治高频考点三、解题方法指导 关注三种高考试题设问方式和要求: 归纳法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运用设问的逻辑关系进行问题的回答、点对面的关系处理。经济生活对材料的依赖性强,经济生活材料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层次往往包含一个答题的要点或者要素。对设问的深度挖掘高,要注意设问要求的本身逻辑结构和内在要求,如 2014 年全国Ⅰ卷“放宽市场准入原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使消费者受益的”?2015 年全国Ⅰ卷“现阶段应该如何用好财政赤字资金”? 高考政治高频考点四、热点问题关注 (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一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 关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产品、产业、区域)、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深化改革(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基本经营制度)和公共服务(财政作用、公共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 注意产权制度改革、三权分置等对深化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义。 (二)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实体经济关注政府工作报告的五个方面的论述: 1.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机制、人才) 2.培育新型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 3.大力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实体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4.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迸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5.全面提升质量水平,打造国家实体经济的质量、品牌竞争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如果政府和企业如何,要注意从政府角度(上述)和企业角度分析。 (三)国有企业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或者措施启发知识储备: ①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②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布局,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激发国有企业活力,提高市场经济活力; ③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④企业经营与发展措施、企业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战略、创新、信誉和形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兼并与破产、转方式、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 ⑤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公正公开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完善宏观调控体系,遵守市场法规、维护市场规则,简政放权。 (五)社会公平与精准扶贫 知识储备:实现社会公平措施(物质基础、制度保障、提高两个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财政、统筹)、宏观调控、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科学发展观核心立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协调发展新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注意从材料信息中把握对问题的回答。 (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七)共享经济、分享经济 (八)关注经济发展“避实向需”,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高考政治高频考点第三部分 政治生活 一、核心知识回首 国家的性质与本质、人民民主的特点与表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三个基本原则、基层民主关于村两委的作用、几个主体知识(政府、党、人大)、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主权与国家利益、我国外交政策、国家监察委员会。 二、解题方法指导 注重运用主体知识的体系与材料的情境有机结合,实现情境与事理的结合,形成对问题的回答。 三、强化关注的核心主体与热点知识 1.党与从严治党 党的领导地位与领导方式、性质与宗旨和执政理念、执政方式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建设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民主集中制、政党制度、依法治国中的作用、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民的选择。《准则》《条例》的公布。 2.政府与简政放权、正确处理与市场的关系、放管结合地位、职能、转变职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宗旨和原则、依法行政、决策、监督、权威。 3.人大------国家监督监督委员会 地位、职权、人大代表权利和义务、民主集中制、坚持党的领导,按照法定程序把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依法治国。 4.公民 一个根本、两个表现、三个原则、四个民主。 5.依法治国、依宪治国 宪法的相关知识、党、人大、政府、司法机关、公民等要求。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6.国企混改的政治学思考 为什么改革:知识储备---人民民主专政,政府的职能,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等。 怎么改革:知识储备---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民主和协商民主,社情民意反映、专家学者咨询、重大事项公示社会听证制度等;建设服务型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等;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提高依法、民主和科学执政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有序推进等; 四、关注主体之间的内在交叉关系 如人大与政府、党与人大等。 五、国家主权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问题 主权的地位和意义。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 高考政治高频考点第四部分 文化生活 一、关注三种题型 归纳式,注重从情景的逻辑和层次中与教材知识融合回答问题,脑海中要有四个单元知识的核心线索。如深圳二模试题答题方法。关系类,注重运用知识库进行提炼形成对关系的回答。如深圳一模试题答题方法。某一具体知识或者体系,如 2016 年Ⅱ卷文化对经济的作用和Ⅲ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核心知识回首 文化作用(精神力量、对经济政治、与综合国力、对人)、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途径与意义、文化创新的途径与意义、传统文化、文化自觉与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传统文化(中国诗词大会、二十四节气、我在故宫修文物等) ①特点;②正确的态度;③作用;④继承和发展;⑤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⑥文化自觉和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高考政治高频考点四、法治文化建设 运用材料逻辑和核心词,心中有四个单元知识架构,进行材料逻辑与教材知识的有机融合。 五、文化自信与自觉、关注文化生活第四单元 关注教材“文化自觉与自信”的那一段,同时要注意材料的表述提供的信息点。 六、关于八年抗战修改为十四年抗战的思考 七、关注文化关系类的解题方法和要求 1 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分析关于当前治国理政思想与古代优秀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 2.关注几种精神,如长征精神、工匠精神、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高考政治高频考点第五部分 生活与哲学 一、哲学三种设问方式 1.掌握哲学论证、哲学批驳和哲学评价三种解题方式和要求。 2.2016 年全国Ⅰ卷考查批驳,关注论证关系和评价关系的解题要求。 二、核心原理再回首 唯物论:意识的作用,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论:关注“追求真理的知识”这种设问要求(认识论或者实践观)。 辩证法:整体和部分关系,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量变和质变,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矛盾观(基本属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知识与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知识的区分、矛盾特殊性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注意区分对立统一关系和对立统一观点),辩证否定观,创新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与改革,社会发展规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相对、表现、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导向、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与标准、人生价值实现途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