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魏晋南北朝部分知识点总结
http://www.newdu.com 2025/05/19 09:05:24 高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北朝(439-581)东魏—北齐(灭于北周) 西魏—北周(灭于隋) 东晋 (317-420)建康—南朝(420-589)(宋齐梁陈—灭于隋) 隋(581) 二.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三.特征表现 政治 ①朝代更替频繁 ②北方战乱多(西晋八王之乱,在黄河洛阳一带),南方相对稳定。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的典型途径。 背景: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⑵民族融合;⑶社会矛盾尖锐;⑷柔然强大的威胁。 内容:⑴均田制(赋税制度:租调制) 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付大批的无主荒地 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兵役。 影响:抑制土地兼并。 ⑵三长制:内容: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都护制,改行三长制; 设里长、邻长、党长,即三长; 三长直属州郡 影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⑶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任期考核制 ⑷迁都洛阳 意义:⑴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⑵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繁荣的景象; ⑶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 经济 农业: 北方:由于战乱,北方生产遭到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南方:发展,和北方趋于平衡。 原因:①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根本)。 ②南方相对安定,战乱少; ③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⑤江南各族人民共同劳动; 表现:①稻麦兼种水路互补的作物体系初步形成; ②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③农业发展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④南方出现大城市,如建康。 作用: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 手工业: 灌钢法(南北朝):表明我国冶铁技术的进步 白瓷(南北朝) 商业: 总体来说不活跃,但南方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 北方: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 南方:建康(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文化 思想: A. 儒学出现危机,玄学盛行。 原因:社会动荡,人们寻找精神寄托,转向求佛求道;儒学本身弊端。 表现:佛道盛行;儒学弊端。 B.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 文艺: 书法:魏晋南北朝,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出现士人群体,特立独行。 特点:表现个人意境,具有写意性。 代表: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绘画:魏晋南北朝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 特点:注重写意及个性表达。 代表: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文学:骈体文 注重对仗排比,文采华丽。 科技: 数学:祖冲之(南朝)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之久。 农学:贾思勰(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农业、畜牧业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 多种经营的宝贵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六大记忆法来帮你提高高二历史的成绩
- 下一篇: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