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月考 >

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12月)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积极促进和推动作用。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不能脱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现代化只有通过民族的形式才能实现,民族文化只有经过现代化的洗礼才能发展。实现现代化,不能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只能从本民族的传统出发,否则现代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属感的力量之源。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和象征,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一重要资源,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会消亡,只有既能适应全球化又能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才能得以存在和继续发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反过来说,越是世界的就越是需要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源,才能辨清今后的发展方向;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脉,才能惠泽中华民族的万代子孙;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根,才能切实把握中华民族的命运,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先来源于民族精神。它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精神又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精神的民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饱尝艰辛而不屈不挠,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刻,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思想资源。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践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同理想”的集中体现。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华文化就以追求“世界大同”和“兼济天下”为己任,中华民族对大同世界的憧憬蕴含着最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周易》讲的“万国咸宁”,《论语》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荀子讲的“四海之内若一家”,张载讲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历代先贤智慧卓识的天下观,为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了国与国之间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区域内与区域外国家之间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这些思想都是对古代大同理想的现代阐释和实践,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认同。
    (摘编自王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行共存。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创造良好国际环境。在人类社会中,文明多样性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秉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主张,充分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积极倡导文明对话与文明互鉴,充分汲取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的产物。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把握历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倡导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当前,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将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同世界各国一起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以现代化建设新成就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赓续的客观规律,更在多个维度上探寻着人类文明的普遍规律。
    (摘编自王灵桂《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通过民族的形式、从本民族的传统出发才能实现现代化,不经过现代化的洗礼,民族文化也无法发展。
    B. 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根源,就可以辨清今后的发展方向、惠泽中华民族的万代子孙、真正实现中国梦。
    C. 民族精神能够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进取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力量,它是历史发展精神动力的重要来源。
    D. 文明多样性推动着文明进步,应尊重文明多样性,倡导文明对话与文明互鉴,汲取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得益彰。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将传统文化放在首要地位。
    B. 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一重要资源,就足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C. 若无民族精神和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中华民族也不可能饱经沧桑而愈加坚强。
    D.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行不悖,没有主次之分。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的一项是(   )
    A. 注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
    B. 强调内心修养的重要性,以经世济民为人生目标。
    C. 不畏强暴,前赴后继,坚决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
    D.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
    5. 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哪些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1. B    2. C    3. D    
    4. ①论证结构:材料一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四个不同方面论述了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现代价值。②论证思路:材料一依次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作用、对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民族精神的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思想资源的作用。(意思答对即可)    
    5. ①可以实践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中华文化很早就以追求“世界大同”和“兼济天下”为己任,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古代大同理想的现代阐释和实践,能为中国赢得世界认同起到重要作用。②可以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创造良好国际环境。只有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中国才有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才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③在全球化时代,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根源,就可以……”错。材料一第2段说“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源,才能……”,可见文中是必要条件关系,选项转述成了充分条件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将传统文化放在首要地位”错。材料一第1段只是说“实现现代化,不能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由此推不出选项中的结论。
    B.“就足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错。从材料一第2段相关论述来看,“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一重要资源”只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一个举措,仅凭这一点还不能完全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D.“没有主次之分”错。材料二中说“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创造良好国际环境”,由此看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是根本,可见有主次之分。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点论据关系的能力。
    D.所述是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做法,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的范畴。
    ABC均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范畴。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论证结构和行文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第一句为中心句,论证“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积极促进和推动作用”。
    第二段,观点句为“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三段,中心句为“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第四段,分论点为“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思想资源”。
    综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①论证结构为平行并列式,照应题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分别从四个不同方面论述了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现代价值。
    结合四个分论点得出答案②论证思路:材料一依次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作用、对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民族精神的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思想资源的作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归纳要点能力。
    由材料一结尾段“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践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同理想’的集中体现。……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历代先贤智慧卓识的天下观,为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这些思想都是对古代大同理想的现代阐释和实践,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认同”得出答案①可以实践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中华文化很早就以追求“世界大同”和“兼济天下”为己任,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古代大同理想的现代阐释和实践,能为中国赢得世界认同起到重要作用。
    由“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行共存。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创造良好国际环境。在人类社会中,文明多样性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把握历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倡导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得出答案②可以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创造良好国际环境。只有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中国才有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才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由“当前,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将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同世界各国一起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以现代化建设新成就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作出更大贡献”得出答案③可以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在全球化时代,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当清晨我苏醒的时候,我的脚异常疼痛,全身都僵硬了。我知道,我若想到达目的地,今天就不能再走那么多路了。因此我那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卖掉我的外套。我把外套脱了下来,试着学习没有外套应该怎么生活。我用胳膊夹起外套,开始挨个儿地去收衣服的店看。
    那个地方可是一个最理想的买卖旧衣的地方,那儿的旧衣店多极了,而且店老板都站在门口等待着顾客。但他们的店门口大多挂着一两件威风的带着肩章的军衣,因而我被他们的排场给吓住了。我来回走了好几趟,也没敢把我的外套拿出来。
    由于胆怯,我只能更加注意那种不起眼的店铺。终于,在一条肮脏小街的拐角,我看中了一家店。店旁的围墙边长着有刺的荨麻,店里到处挂着旧水手服。此外还有几张床、生锈的枪,还有一些用油布做的帽子和几个装满了生锈钥匙的盘子,那些钥匙什么样的都有,足以打开这世间所有的门。
    我小心翼翼地走进这间又低又小的屋子,屋子里有一扇窗,但上面却挂着衣服,反倒让店里的光线显得更明暗。我的心从进来时就一直打着鼓。突然,一个丑陋不堪的老头从一个很脏的小屋中冲了出来,一把抓住我的头发。他长得实在是太可怕了,他的下半截脸上长满了斑白的胡子,身上的法兰绒背心脏得要命,而且带着一身的酒气。在他刚出来的那个像窝一样的屋里,放着一张被缝满了补丁的床单盖着的床,屋里也有一扇小窗子,窗外是荨麻和一头病了腿的驴。
    “喂,你进来干什么?”那老头龇着一嘴的牙问我,那难听的鼻音让人毛骨悚然:“喂,你进来干什么?喂,噜噜,噜噜!”
    他一连串的话,把我吓呆了,尤其是他从嗓子眼里冒出的最后那几个让人听不懂的词,我吓得连话都不会说了,可是老头却依然揪着我的头发说:“喂,你进来干什么?喂,噜噜!”他好容易才说出最后这个“噜噜”,他的眼睛差点也给憋出来。
    “我想问您一下,”我一边发抖一边说,“您要不要买外套?”
    “喂,让我看看吧!”老头叫道,“喂,我的心烧起来了,把外套给我看看!”
    说着说着,他放开了鸟爪一般抖动着的、抓着我头发的手,然后戴上了眼镜,我觉得那眼镜也并不能让他的眼睛明亮多少。
    “喂,你准备卖多少钱?”看完后他叫道:“喂,噜噜,你准备卖多少钱!”
    “半克朗。”我定了定神说。
    “喂,我的心肝,”老头叫道,“喂,我的手和脚,不可以!十八便士。噜噜!”
    每当他说这两个字时,他的眼睛都有掉出来的可能。他说话总用一种腔调,就像一阵风,先从底下刮上来,然后再从上而刮下去,我觉得这么比喻是最恰当的。
    “行,”我说道,我为能把衣服顺利卖出去而高兴,“那就十八便士吧!”
    “喂,”老头一边把外套扔到架子上,一边叫,“你给我出去!喂,噜噜,别想要钱,换东西吧。”
    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像这次这么害怕过,可是我还是苦苦哀求他,说我只需要钱,不需要东西。我可以出去,像他要求的那样,在外边等。我出了房子,找到一个阴凉的角落坐了下来。我在那里坐了不知有多久,那个角落从阴凉变得有阳光,再从有阳光又变得阴凉,而我就那么呆坐着,等着他出来给我钱。
    我现在想,希望再不要与什么酒鬼做生意了。从孩子们骂他的话中我才知道:他正是以酒鬼之名名闻当地的。那些孩子一会儿一会儿地来找他,大声地骂他。这让他非常气愤,于是时不时地冲出来追那些孩子,而孩子们一见他出来拔腿就跑。他有时气极了,就把我也当作那群孩子中的一个,嘴里嘟囔着说要把我撕成八块。可忽然又想起我是谁,便又重新返回屋里。那些孩子看见我衣衫不整,而且又那么耐心和老实地待在店外面,以为我是这间店里的人,总是朝我扔石头,或用别的方法折磨我。
    那个老头用各种方法想让我跟他换东西。他要么拿出根鱼竿,要么拿出一把提琴,要么就是一顶尖尖的帽子,要么就拿出一根笛子。但我只是那么坐着,对他的要求一概不接受。而且每次都泪流满面地要求他要么给我钱,要么还我衣服。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从门口露出那张可怕的脸喊道:“喂,再给你两便士,行了吧?”
    “不行,”我说,“那样我就要被活活饿死了。”
    “喂,我的心肝,那给你三便士,你该走了吧?”
    “我真是在等着钱用,要不然你不给都行,”我说,“可我真的需要钱呀!”
    “喂,噜——噜!”我真不知该怎么形容他这时的样子,他那奸诈的脑袋从门后探了出来盯着我:“四便士,总可以了吧?”
    我那时是那么的疲惫与困乏,听他说给四便士,便答应了。我用我那发抖的手从他爪子一样的手里接过了钱。太阳已落山了,我是那么的饿和渴,于是又花了三便士,才恢复了过来。我趁着精神不错,于是又跛着腿向前走了七英里。
    这天晚上,我仍然睡在一堆干草上。我先在小河里泡了泡我的脚,然后用一些凉爽的叶子把它们包好。然后就躺在草上,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早晨,我发现我走的路两边都是蛇麻地和苹果园,那正是一个苹果成熟的季节,而在一些蛇麻地中,已经有人在工作了。我被周围的环境深深吸引住了,我决定今晚就睡在这蛇麻地中,我觉得那一排排被绿叶缠着的杆子就像我的一个个伙伴。
    (有删改)
    【注】本文选自《大卫·科波菲尔》第十三章。本章内容是,大卫·科波菲尔逃离伦敦,历尽种种坎坷,最终到达了姨奶奶贝茨小姐的家,并受到了热情款待。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我的脚异常疼痛,全身都僵硬了”的描写中可知,大卫昨天走了很多路;从大卫决定卖掉外套可知,大卫处境窘迫。
    B. “那些钥匙什么样的郁有,足以打开这世间所有的门”,这句话写出了大卫作为儿童的内心感受,充满童真,读来十分生动形象。
    C. 从孩子们骂店主的话中,大卫得知店主是当地有名的酒鬼,于是非常害怕,后悔与酒鬼做生意,但由于缺钱而又不得不坚持。
    D. 酒鬼想方设法让大卫用外套和他交换东西,而大卫不所动,坚持要换钱,最后酒鬼不得不妥协,大卫也在价格方面作了让步。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那个角落从阴凉变得有阳光,再从有阳光又变得阴凉”的环境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B. 小说围绕“卖外套”事件,写了“我”一天的遭遇,而这一天的遭遇是“我”投奔姨奶奶贝茨小姐的艰辛旅途的缩影。
    C. 小说中的描写隐含着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如酒鬼对“我”的蛮横态度的描写,以及孩子们对“我”的态度的描写。
    D. 小说通过大卫这个孩子的眼睛来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人物,有些语言看似平淡,却符合孩子的身份特点,与人物个性相吻合。
    8. 酒鬼虽然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9. 《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长为一位卓有成就作家。从节选的这部分的内容来看,大卫的成功能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A    
    8. ①环境烘托。作者描写了店内破旧、阴暗、乱糟槽的环境,以此烘托酒鬼生活的不如意。
    ②动作描写。如“冲了出来,一把抓住我的头发”的动作描写,写出了酒鬼的凶狠。
    ③肖像描写。如“他的下半截脸上长满了斑白的胡子,身上的法兰绒背心脏得要命”,写出酒鬼又老又寒酸的特点;又如“他的眼睛差点也给憋出来”等描写,形象地写出酒鬼说话时的神态。
    ④语言描写。作者抓住酒鬼说话带有严重的鼻音“噜噜”和语无伦次等特点进行了生动描写,形象鲜明。    
    9. ①坚持目标,毫不动摇。大卫决定把自己的外套卖掉,为了这个目标,他和店主耐心周旋,软磨硬泡,直至目标实现。
    ②身处困境,充满希望。大卫一路跋涉,露宿野外,但他对未来依然充满希望。从“美美地睡了一觉”,把“一排排被绿叶缠着的杆子”看成“一个个伙伴”可以看出。
    ③讲求方法,适时变通。为了卖掉外套,大卫挑选了不起眼的店铺;在和店主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不再坚持十八便士的价格,使交易得以完成。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大卫得知店主是当地有名的酒鬼,于是非常害怕”错误,结合“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像这次这么害怕过”等内容可知,大卫在知道店主是酒鬼之前已经非常害怕,他此时害怕的是酒鬼蛮横、凶狠的态度。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形象地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错误,从阴凉变得有阳光,从有阳光义变得阴凉的描写,写出“我”等待时间之长,而这个描写体现不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描写人物手法的能力。
    环境烘托。“店里到处挂着旧水手服。此外还有几张床、生锈的枪,还有一些用油布做的帽子和几个装满了生锈钥匙的盘子……屋子里有一扇窗,但上面却挂着衣服,反倒让店里的光线显得更明暗……像窝一样的屋里,放着一张被缝满了补丁的床单盖着的床,屋里也有一扇小窗子,窗外是荨麻和一头病了腿的驴”,作者描写了店内破旧、阴暗、乱糟槽的环境,以此烘托酒鬼生活的不如意。
    动作描写。如“冲了出来,一把抓住我的头发”“依然揪着我的头发……老头一边把外套扔到架子上”等动作描写,写出了酒鬼的凶狠、蛮横。
    肖像描写。如“他的下半截脸上长满了斑白的胡子,身上的法兰绒背心脏得要命”,写出酒鬼又老又寒酸的特点;又如“鸟爪一般抖动着的、抓着我头发的手”“他的眼睛差点也给憋出来”等描写,形象地写出酒鬼说话时的神态。
    语言描写。“喂,你进来干什么?喂,噜噜,噜噜!”“喂,我的心烧起来了,把外套给我看看!”“你给我出去!喂,噜噜,别想要钱,换东西吧”,作者抓住酒鬼说话带有严重的鼻音“噜噜”和语无伦次等特点进行了生动描写,形象鲜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坚持目标,毫不动摇。“喂,你准备卖多少钱?”看完后他叫道:“喂,噜噜,你准备卖多少钱!”“‘半克朗。’我定了定神说”“行,我说道”“为能把衣服顺利卖出去而高兴,‘那就十八便士吧!’”“我只是那么坐着,对他的要求一概不接受。而且每次都泪流满面地要求他要么给我钱,要么还我衣服”,大卫决定把自己的外套卖掉,为了这个目标,他和店主耐心周旋,软磨硬泡,直至目标实现。
    身处困境,充满希望。从“我先在小河里泡了泡我的脚,然后用一些凉爽的叶子把它们包好。然后就躺在草上,美美地睡了一觉”“我被周围的环境深深吸引住了,我决定今晚就睡在这蛇麻地中,我觉得那一排排被绿叶缠着的杆子就像我的一个个伙伴”可以看出,大卫一路跋涉,露宿野外,但他对未来依然充满希望。
    讲求方法,适时变通。“他们的店门口大多挂着一两件威风的带着肩章的军衣,因而我被他们的排场给吓住了。我来回走了好几趟,也没敢把我的外套拿出来……我只能更加注意那种不起眼的店铺。终于,在一条肮脏小街的拐角,我看中了一家店”,为了卖掉外套,大卫挑选了不起眼的店铺;
    从“喂,再给你两便士,行了吧?”“‘不行,’我说”“喂,我的心肝,那给你三便士,你该走了吧?”“我真是在等着钱用,要不然你不给都行”“可我真的需要钱呀!”“我那时是那么的疲惫与困乏,听他说给四便士,便答应了”可以看出,在和店主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不再坚持十八便士的价格,使交易得以完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①,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②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节选自《史记·货殖③列传》)
    (注)①鸱夷子皮:范蠡经商时取的名字。②废著:犹“废举”“废居”,买贱卖贵。③货殖:指商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B.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C.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D.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赐,子贡的名,子贡善于雄辩,办事通达,还善于经商之道。
    B. 糟糠,原指酒糟谷皮等粗劣食物。文中指曾经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
    C. 束帛,将帛捆成一束,作为聘问、婚丧等相馈赠的礼品,帛一束为五匹。
    D. 分庭抗礼,指古代宾主相见,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之人上至天子下到平民,都担忧贫穷,司马迁肯定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合理追求。
    B. 计然认为,应该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
    C. 范蠡功成身退后择陶邑隐居,借陶邑的位置优势与时逐利,富有后行仁德之事。
    D. 子贡经商有道,故能家财饶益,平交诸侯,孔子因此名扬于天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2)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
    14. 根据文意,概述勾践能够灭吴称霸的原因。
    【答案】10. D    11. B    12. D    
    13. (1)旱时就要备船(以待涝);涝时就要备车(以待旱),这样做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2)(范蠡)于是乘坐小船在江湖中漂泊,改名换姓,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到陶邑改名叫朱公。    
    14. ①采用计然生财致富的策略治国理政;②坚持十年,使国家富强;③重赏士兵,使士兵勇于作战。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十九年期间他三次赚得千金之财,两次分散给贫穷的朋友和远房同姓兄弟。这就是所谓君子富有便喜好去做仁德之事了。范蠡后来年老而听凭子孙,子孙继承了他的事业并有所发展,终致拥有丰厚家财。所以后世谈论富翁时,都称颂陶朱公。
    “贫交疏昆弟”作“再分散”的对象,故二者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
    “好”是动词,喜好,“行其德”作它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项。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文中指曾经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表述错误。糟糠是指酒糟、米糠等粗劣食物,旧时穷人用来充饥的食物,借指共过患难的妻子;但是在此文中,“原宪不厌糟糠”应该解释为“原宪穷得连粗鄙食物都吃不饱”,而不是“原宪不讨厌共患难的妻子”。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孔子因此名扬于天下”表述错误,属于曲解文意。从原文“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可知,文中是说“孔子得以名扬天下的原因,是由于有子贡在人前人后辅助他,这就是所谓(孔子)得到形势之助而使名声更加显著吧?”。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第一句中,“资”,准备,购买;“水”,名词作状语,涝时;“理”,规律。
    第二句中,“扁舟”,小船;“浮于江湖”,状语后置,在江湖中漂泊;“易”,改换;“适”,去,到;“之”,去,到。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修之十年,国富”可知,勾践首先采用计然生财致富的策略治国理政;勾践依照计然的策略坚持十年,最终使国家富强;
    从“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可知,勾践能够重赏士兵,使士兵勇于作战。
    参考译文:
    所以说:“仓库充实了,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富了,百姓才知道荣耀与耻辱。”礼仪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所以,君子富有了,喜欢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即使有千乘兵车的天子,有万家封地的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在户口册子上的普通百姓呢!
    从前,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于是任用范蠡、计然。计然说:“知道要打仗就要做好战备,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才算懂得货物。善于两者相对照,那么各种货物的行情就能看得清楚。旱时就要备船以待涝;涝时就要备车以待旱,这样做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买卖货物,凡容易腐败和亏缺的物品不要久藏,切忌冒险囤居求高价。研究商品过剩或短缺的情况,就会懂得物价涨跌的道理。物价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物价贱到极点就要返归于贵。当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极点时,要及时购进视同珠宝。”勾践(照计然策略)治国十年,越国富有了,能用重金去收买兵士,使兵士们冲锋陷阵不顾箭射石击,就像口渴时求得饮水那样,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在中原耀武扬威,号称“五霸”之一。
    范蠡已经辅助越王洗雪了会稽被困的耻辱,便长叹道:“计然的策略有七条,越国只用了其中五条就实现了雪耻称霸的愿望。既然施用在治国很有效,我要把它用在治家上。”于是他乘坐小船漂泊江湖,改名换姓,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到陶邑改名叫朱公。朱公认为陶邑居天下的中心,与各诸侯国四面相通,流通货物十分便利。于是治理产业,囤积稀缺物资,随机应变而不责求他人。所以善于经营致富的人,要能选择贸易伙伴和把握贸易时机。十九年期间他三次赚得千金之财,两次分散给贫穷的朋友和远房同姓兄弟。这就是所谓君子富有便喜好去做仁德之事了。范蠡后来年老而听凭子孙,子孙继承了他的事业并有所发展,终致拥有丰厚家财。所以后世谈论富翁时,都称颂陶朱公。
    子贡曾在孔子那里学习,离开后到卫国做官,又利用买贱卖贵的方法在曹国和鲁国之间经商,孔门七十多个高徒之中,端木赐(即子贡)是最富有的。
    孔子的另一位高徒原宪穷得连糟糠都吃不饱,隐居在简陋的小巷子里。而子贡却乘坐四马并辔齐头牵引的车子,携带束帛厚礼去访问、馈赠诸侯,所到之处,国君与他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使孔子得以名扬天下的原因,是由于有子贡在人前人后辅助他。这就是所谓得到形势之助而使名声更加显著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 柳
    王 勃
    晨征犯烟磴,夕憩在云关。
    晚风清近壑,新月照澄湾。
    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还。
    客行无与晤,赖此释愁颜。
    [注]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担任沛王府修撰的王勃惹恼了唐高宗李治,被逐出王府,后前往川蜀途经汉中长柳村,祭拜汉太尉李固墓后写下此诗。“长柳”即今陕西汉中市城固县柳林镇古城村,是汉代名臣李固的故乡,李固因不惧权贵、忠直敢谏而惨遭杀戮。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用对偶,写清晨踏上层叠的山路,夜晚栖身在云雾笼罩的关隘,暗示自己行程的轻松愉快。
    B. 颔联承接上句中“夕”,写所见夜晚美景:清爽的晚风吹拂着附近的沟壑,一弯新月映照在澄澈水湾。
    C. 颈联写郊童哼着樵歌陆续回村,钓叟也唱着渔歌满载而归,表现了山村生活的祥和与宁静。
    D. 诗的前六句融情于景,描写了山水田园生活的美好,寄寓了作者含蓄幽深的情感,语言朴实自然。
    16.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5. A    16. ①表达了对长柳美好的自然风景和田园生活的喜爱;②表达了羁旅的艰难孤寂和客居在外的思归之情。③表达了对李固的敬仰和自己在失意中依然保持节操的情怀。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A项,“首联用对偶,写清晨踏上层叠的山路,夜晚栖身在云雾笼罩的关隘,暗示自己行程的轻松愉快”中“暗示自己行程的轻松愉快”分析不当,首联“晨征犯烟磴,夕憩在云关”中“烟磴”是指“云雾中的石级”,“犯”是指“冒着”,“云关”“犯”是指“云雾笼罩的关隘”,意象和动作都应该是表明了作者行程的艰难。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分析评价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答题时,可以先结合注解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再对诗歌内容准确把握、正确理解,接着把握并能概括出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可以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进而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诗歌的首联“晨征犯烟磴,夕憩在云关”,运用对偶,写清晨踏上层叠的山路,夜晚栖身在云雾笼罩的关隘,行程艰难;颔联“晚风清近壑,新月照澄湾”,承接上句中“夕”,写所见夜晚美景:清爽的晚风吹拂着附近的沟壑,一弯新月映照在澄澈水湾;颈联“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还”写到郊童哼着樵歌陆续回村,钓叟也唱着渔歌满载而归,表现了山村生活的祥和与宁静。诗歌前六句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描写了山水田园生活的美好,寄寓了作者含蓄幽深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柳美好的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尾联“客行无与晤,赖此释愁颜”,意思是自己被贬谪羁旅在外,没有亲人能与之见面,就只能借此美景来消除被贬谪的羁旅思归之情。注释说“王勃惹恼了唐高宗李治,被逐出王府,后前往川蜀途经汉中长柳村,祭拜汉太尉李固墓后写下此诗”,结合注释可知,王勃是被贬谪,仕途不顺。“‘长柳’是汉代名臣李固的故乡,李固因不惧权贵、忠直敢谏而惨遭杀戮”,据注释分析,作者对李固的敬仰之情和自己在仕途失意中仍然要保持节操的情怀借李固的典故抒发出来。
    【点睛】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对诗句 理解的考查题型,解答时要注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通过摹写行人的动作神情来表现山势险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借用木、金被外界改变为例,是为了论证“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多次写到月亮而作用各不相同:描写月色,从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的是“__________”;而“__________”则浓缩了琵琶女的卖唱人生,感慨时光白白消磨。
    【答案】    ①. 扪参历井仰胁息    ②. 以手抚膺坐长叹    ③.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⑤. 唯见江心秋月白    ⑥. 秋月春风等闲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扪”“胁”“膺”“参省”“知”“唯”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学中的“对偶”与诗词中的“对仗”是异曲同工。诗词中的“对仗”能使意境更加优美,抒情更加感人,哲理更加深邃。数学中的“对偶”使得数学理论变得更加深刻,更加优美。数学中的“对偶”不只是数学的结构和框架,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
    数学和诗歌的创作①        。当然,任何科学和艺术的创作都需要直觉和想象力,但②         。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极富直觉和想象。这种直觉和想象是源于诗人的形象思维。数学家克莱因说:“在预测能被证明的内容时,和构思证明的方法时一样,数学家们③         。”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18. ①需要直觉和想象力  ②数学和诗歌更为突出  ③利用高度的直觉和想象    
    19. 排比。作用:①三个“更加”构成一组排比,句式非常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②由“意境”到“抒情”再到“哲理”,三方面内容依次排列,有助于突出诗词的对仗所起到的三个重要作用。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后文“当然,任何科学和艺术的创作都需要直觉和想象力”的提示可知,此处说的是数学和诗歌创作“需要直觉和想象力”。
    ②结合前文“任何科学和艺术的创作都需要”和转折词“但”可知,是为了表达数学和诗歌比其他科学和艺术创作更需要,故可填写“数学和诗歌更为突出”。
    ③根据前文所说,数学和诗歌创作都需要直觉和想象,此处举例诗人李白创作诗歌时利用了直觉和想象,接着引用数学家所说的话,可见数学预测构思时,也需要“利用直觉和想象”,可填写“利用高度的直觉和想象”。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意境更加优美,抒情更加感人,哲理更加深邃”是排比,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排比的内容从“意境”到“抒情”到“哲理”,有序排列,从三个方面突出“对仗”的重要作用,更加全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作为奥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团结”之后举办的一届冬奥会,北京冬奥会让世界看见团结合作的希望。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虽然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延宕的大背景下,虽然个别国家______设置障碍,但是,中国以一场______又充满温情的冬奥会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9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运动员同场竞技,包括来自五大洲的3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议长、重要王室成员和国际组织负责人,近7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70多位官方代表,来华共襄盛举……正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______的那一幕:冰雪五环下,写有所有代表团名字的一朵朵“小雪花”,共同构建成一朵“大雪花”,彰显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在国际关系中,体育运动有时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年,“乒乓外交”开启中美关系破冰之旅,至今仍被传为佳话。如今,在北京冬奥赛场上,不同肤色、种族、国家的运动员同场竞技,演绎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动人故事,也凝聚起世界各国一起迎风雨、一起向未来的磅礴力量。通过赛事转播,使全球观众目睹了一届团结、励志、拼搏、温情、和谐的冬奥盛会顺利完成,这正是全人类共同期盼的图景,也是“更团结”的现实写照。
    正如肯尼亚国家奥委会项目和行政主管托尼·卡鲁鲁所说,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北京冬奥会展现的团结合作精神______。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必将提振人类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信心。它是一座温暖的灯塔,给全世界数十亿人民带来希望。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处心积虑    精彩绝伦    感人至深    弥足珍贵
    B. 殚精竭虑    精彩绝伦    催人泪下    难能可贵
    C. 殚精竭虑    独一无二    感人至深    难能可贵
    D. 处心积虑    独一无二    催人泪下    弥足珍贵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通过赛事转播,全球观众看到了一届团结、励志、拼搏、温情、和谐的冬奥盛会正在举办。
    B. 通过赛事转播,全球观众看到了一届团结、励志、拼搏、温情、和谐的冬奥盛会。
    C. 通过赛事转播,使全球观众看到了一届团结、励志、拼搏、温情、和谐的冬奥盛会。
    D. 通过赛事转播,全球观众耳濡目染了一届团结、励志、拼搏、温情、和谐的冬奥盛会。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20. A    21. B    
    22.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是本体,“灯塔”是喻体。形象生动地阐释了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之于当前国际形势的意义。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形容蓄谋已久(含贬义)。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含褒义)。根据语境个别国家“设置障碍”,应用“处心积虑”。
    第二空,精彩绝伦:精彩美妙到了极点。独一无二:只此一个,没有相同的或与之相比的。根据语境一场精彩的“冬奥会”,应用“精彩绝伦”。
    第三空,感人至深:人的内心深受感动。催人泪下:形容事迹十分感人,使人不禁流下眼泪。根据语境“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感人的一幕,应用“感人至深”。
    第四空,弥足珍贵:非常宝贵。难能可贵:居然做到了难做之事,十分可贵。根据语境“团结合作精神”,应用“弥足珍贵”。
    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语病:
    一、“通过……使……”成分残缺,可以去掉“使”,排除C;
    二、句式杂糅,可以去掉“顺利完成”;
    三、搭配不当,要把“目睹”改成“看到”。
    A.“看到了”与“正在举办”句式杂糅。
    D.“耳濡目染”“冬奥盛会”搭配不当。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从联系前文“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必将提振人类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信心”可知,划线句子“它是一座温暖的灯塔”,把“它”也就是“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比作“一座温暖的灯塔”。
    “灯塔”是一种塔状发光航标,可以引导船舶航行。这里用“灯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给全世界数十亿人民带来希望”,表现了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的重大意义,使说理更加浅显易懂,能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中的人物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有游刃有余的庖丁,有智退秦师的烛之武,有运筹帷幄的张良……
    上述三个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启示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