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月考 >

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卡规定区域内填写班级、姓名、考号等信息。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孕育而成的意识,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以及民众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但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之年的钟南山、古稀之年的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当地医院工作人员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和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摘编自网络)
    材料二: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中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于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关系。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遭难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其他人都惊慌失措,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次的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次坎坷遭遇呢?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服消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恼的同时,积极砥砺自我、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的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三: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人们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它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几,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辩”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的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就是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接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胜利就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
    B.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是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
    C. 不论“大勇”还是“小勇”,我们都要推崇,不能厚此薄彼,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D. “厚德载物”激励我们要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两者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第二段论证了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重要力量,第三段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B.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了“勇者不惧”的大勇。
    C. 孔子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的原因是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
    D. 中华民族在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它凭着自己“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
    3. 下列表述,与材料三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B.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佚名)“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
    D.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薛瑄)
    4. 三则材料都就“民族精神”这一话题展开论证,但论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作概括说明。
    5. 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在论证上的特色。
    【答案】1. A    2. A    3. C    
    4. 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新内涵及其对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②材料三侧重于论述民族精神在传统文化中主要体现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    
    5. ①论点提出:首段开门见山,直接提出“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的中心论点。②论证结构: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从概念内涵、行为特点和培养方式三个层面对“ 勇者不惧”进行层进式论证。③论证方法:综合使用举例、引用、类比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④论证语言:生动形象,准确严密,深刻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说法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原文的表述是“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号召”。
    C.“不论‘大勇’还是‘小勇’,我们都要推崇,不能厚此薄彼”说法错误,根据“‘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可知,文中推崇的“勇”是“大勇”,而非匹夫之“小勇”。
    D.“‘厚德载物’激励我们要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三可知,选项中“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位置颠倒。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第二段论证了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重要力量,第三段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说法错误,张冠李戴。第二段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第三段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了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重要力量。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材料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的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高度概括,其中“自强不息”对应的是刚强、勇敢;“厚德载物”强调的是包容大度。
    A.“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强调的是持之以恒,与“自强不息”的精神相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强调的是处于“穷达”的不同立场,与“厚德载物”的精神相符。
    B.“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强调自强不息,与“自强不息”的精神相符;“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强调的是包容和大度,与“厚德载物”的精神相符。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的是对抱负终将实现的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与“自强不息”的精神相符;“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表达了思妇对于游子的想念与爱慕,以及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与“厚德载物”的精神不符。
    D.“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强调读书的持之以恒,与“自强不息”的精神相符;“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强调的是为人应“宽厚”,与“厚德载物”的精神相符。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以及比较材料的能力。
    材料一前三自然段先是着重论述了民族精神在新时代发展出来新内涵,然后在第四段论述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现实背景下民族精神对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由此可知,材料一侧重于论述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以及对于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材料三的中心论点是“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第二三段分别阐述了“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由此可知,材料三侧重于论述民族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表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证特点的能力。
    论证特色可以从“立论方式、论证结构或思路、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角度作答。
    立论方式:材料二的中心论点即开篇第一句话“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采用了开门见山,直接亮明观点的方式来提出中心论点,使论点鲜明突出,便于作者围绕论点选择材料、展开论证,也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要点和结构。
    论证结构:材料二整体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是总写;由“大勇者何?”等内容可知,第二段是阐释“勇”的概念和内涵;第三段解释了“勇”的行为特点;第四段以“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开篇,分析了“勇”的培养方式,这三个段落从三个方面层层深入的对“勇者不惧”进行了论证,构成了层进式的结构,是材料二的分述部分;第五段以“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面对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总束全文,与开篇内容遥相呼应,使文章脉络互相贯通。
    论证方法:材料二综合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如“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中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是引用论证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的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似”运用了类比论正法。
    论证语言:文章论证语言生动形象,准确严密,深刻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的“栉风沐雨”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奋斗历程的艰辛;“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等句子准确严密,深刻有力的阐释了“勇者”的内涵和特点。这些语言都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脸上有伤疤的人
    【英】毛姆
    正是那条伤疤的缘故,我一开始便注意到他。他那条月牙形的伤又宽又红,必定是重伤所致,我看不是刀砍的就是炮弹崩的。他那圆圆胖胖、笑容可掬的脸上有这样一条伤疤,真叫人不愉快。他的面孔跟他那粗壮的身体很不协调,他老是穿一件破旧不堪的外套,里面穿一件卡其衬衣,头戴一顶旧宽边帽,一身打扮实在说不上干净。每天下午到喝鸡尾酒的时候,他便走进危地马拉城的皇宫饭店,在酒吧间里慢腾腾地游荡着,向顾客们推销彩票。我从没有看见有人买他的彩票,不过倒经常有人送他一杯酒,他也总是一饮而尽。他摇摇晃晃地迈着步子,转来转去,在每张餐桌前都停一停,微笑着向顾客说一声自己手里剩下的彩票数目;如果对方不理,他仍微笑着向前走去。
    一天傍晚,我在酒吧间跟一个朋友饮酒。这时,那个脸上有伤疤的人朝我们走来,问我买不买彩票,我摇摇头。从我来到此地以后,他向我卖彩票恐怕不下二十次了;可是我的朋友却热情地向他点点头。
    “您好,将军,日子过得还好吧?”
    “还过得去,只是生意太不景气。”
    “喝点什么,将军?”
    “一杯白兰地。”
    他一饮而尽,把杯子放回柜台上,朝我的朋友点了点头。“谢谢,再见!”
    他又推销彩票去了。“您认识他?”我问,“他脸上的疤怪吓人的。”
    “是不怎么好看,他是从尼加拉瓜来的一个流亡者,但为人不坏,我常给他几个比索。他曾是位革命将军,要不是因为当时弹尽粮绝,他说不定当上国防部长了,哪还能在这里卖彩票呢!当时,他和几个参谋都被俘虏了。在那些国家,这类事情处理得很干脆。他被判处死刑,天亮时就执行。我估计,他一被抓,就明白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他在狱中同另外四个人用玩纸牌消磨时间,从开始玩到天亮,一直到士兵们押解他们去刑场,他还没赢过一次。”
    “他们被押到监狱的院子里,五个人并排靠墙站着,可半晌没有执行。我们那个朋友问负责军官还等什么,军官说,有一个高级将军要来督察,他们在等他。”
    “‘那我还有时间抽支烟啦,’我们那个朋友说。‘那将军向来不守时。’”
    “还没等他点上烟,将军已到,那将军问这几个犯人还有什么要求。另外四个人都摇了摇头,只有我们这个朋友说了话。”
    “我有个要求,我想跟我的妻子道别。”
    “‘可以,”将军说,‘她在哪儿?’”
    “她在监狱大门外等着呢。”
    “不过不许超过五分钟。”
    “‘不会超过五分钟的,将军阁下。’我们这个朋友说。”
    “两个士兵过来将他架到了指定的地点。负责执行的军官在将军的点头示意下发出命令,一阵刺耳的枪声响过之后,四个人倒了下去。我们这个朋友抽完烟,把烟头一扔。”
    “监狱门口传来一阵骚动,一个女人急三火四地跑进院子。只见她手捂着胸口,突然止住脚步,哇地一声哭起来,然后伸出双臂向前扑去。”
    “那女人穿着一身黑衣服,头上蒙着一块纱布,脸色苍白。她身材苗条,五官端正,一双大眼睛闪烁着异常痛苦的光芒。”
    “我的朋友迈步迎上去,她一头扎进他的怀抱,恸哭起来。他们亲吻着,与此同时,他从腰间拔出一把匕首——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偷藏着匕首的——一下子刺进她的颈部。鲜血从刺进去的地方流出来,染红了他的衣襟。然后他搂住妻子再次亲吻她的嘴唇。”
    “这一切发生得那样突然,甚至许多人都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她昏了过去,人们把她轻轻地放倒在地上,站在周围看着她,个个脸上都露出惊愕的神情。叛逆者知道自己下手的位置,想要止住血是不可能的。”
    “过了一会儿,一直跪在她身旁的典狱长站了起来。”
    “‘她死了。’他低声说。”
    “叛逆者为她做了祷告。”
    “‘你为什么要杀死她呢?’将军问。”
    “因为我爱她。”
    “人群中响起一片叹息声,人们迷惑不解地瞧着这个杀人犯。将军凝视着他,默不作声。”
    “‘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将军最后说,‘我不能处决这样的人,把他流放到边界去,先生,我向你致敬,这是一个勇敢的人对另一个勇敢的人的公平待遇。’”
    “人群中响起一阵欢呼声,他被两个士兵夹在中间,一声不响地朝等候他的汽车大步走去。”讲到这儿,我的朋友停住了,我沉思了片刻。
    “说了半天,你也没讲到他脸上的那块伤疤是怎么弄出来的!”最后我说。
    “唉,很遗憾,那是有一次我开姜汁汽水瓶子时,瓶子炸了,崩破了他的脸。”
    “我可不喜欢姜汁汽水。”我说。
    (《毛姆短篇小说全集》,略有修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临枪决前,伤疤男人想着“那我还来得及抽支烟”,足见其面对死亡时的恐慌,想借抽烟来镇定自己。
    B. 伤疤男人玩纸牌输了整整一夜,预示着他革命事业的彻底失败和他面对失败命运的不甘心。
    C. 伤疤男人推销彩票时的“微笑”,在对方不理时,“仍微笑”向前,是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表现。
    D. 伤疤男人两次亲吻妻子,并为死去的她祷告,是他故意在敌人面前表现对妻子的爱,想以此赢取将军的同情心。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讲述人物的主要经历时,看似用了简洁明快的平铺直叙,实则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曲折起伏的特点,这与人物戏剧性的人生经历形成呼应。
    B. 小说运用了一系列的细节刻画,如临刑前提出与妻子送别的要求,抽完烟“把烟头一扔”等,都使人物形象变得立体可感,生动丰富。
    C. 小说中有第一人称叙述,也有“我”朋友的第三人称叙述,两种叙述方式的运用,将真实与客观相结合,使叙述角度的层次更加丰富。
    D. 小说叙述的过程中往往渗透着作者的立场态度,“他曾是位革命将军”“要不是”“说不定”“哪还能”,这些叙述言语间,流露着作者对伤疤男人的无尽嘲讽。
    8.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增强了可读性?
    9. 小说中出现的“伤疤”,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 B    7. D    
    8. ①悬念的设置。小说一开始设置了一连串的悬念,但后文并未全部给出明确回答,这既引发了“我”的兴趣,也引发了读者想要了解男人身世与经历的强烈兴趣。②情节的突变(突转手法的运用)。当妻子扎进丈夫怀里,伤疤男人亲吻妻子竟杀死了她,这一出其不意的突转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③对比手法的运用。小说借伤疤男人的过去与现在的强烈对比,成功塑造了一个沉默而近乎麻木、极度压抑的落魄者形象,让人深思。    
    9. ①表层意蕴:那道因瓶子炸开崩破而留在男人脸上的疤痕。因“我”的误解,而让读者印象深刻。②象征层面意蕴:这位曾经是革命党领袖脸上的疤痕,象征他心中永远无法磨平的伤口以及被摧残破坏的人生。③深层意蕴:结合那位末路英雄的悲惨遭遇,透过他脸上的“疤痕”展示着复杂人性,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他的惋惜同情和对美好人性的向往,表达了不希望看到美好心灵带上“疤痕”的一种愿望。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足见其面对死亡时的恐慌,想借抽烟来镇定自己”错误,体现的是伤疤男人面对死亡时的淡定,与其当时的身份相呼应。
    C.“是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表现”错误,“笑”后隐藏的是近乎麻木的极度压抑。
    D.“是他故意在敌人面前表现对妻子的爱,想以此赢取将军的同情心”错误,体现的是伤疤男人对妻子真实的爱,同时这种爱也是一种畸形的爱,并非是为了赢取将军的同情心。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流露着作者对伤疤男人的无尽嘲讽”错误,这篇文章通过“疤痕”向读者展示着复杂人性,也流露出作者对他的惋惜同情和对美好人性的向往。用“他曾是位革命将军”“要不是”“说不定”“哪还能”这些词语流露出的是对伤疤男人的无尽惋惜,而不是嘲讽。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悬念的设置。由原文“正是那条伤疤的缘故,我一开始便注意到他。他那条月牙形的伤又宽又红,必定是重伤所致,我看不是刀砍的就是炮弹崩的”可知,我注意到他是因为他脸上的那条月牙形的伤疤,想知道是什么所致;结合“我从没有看见有人买他的彩票,不过倒经常有人送他一杯酒,他也总是一饮而尽”可知,没有人买他的彩票,但却经常有人送他一杯酒,而他也总是一饮而尽,想知道为什么人们都送他酒喝。可见文章设置了一连串的悬念,这既引发了“我”的兴趣,也引发了读者想要了解男人身世与经历的强烈兴趣。
    情节的突变(突转手法的运用)。结合“我的朋友迈步迎上去,她一头扎进他的怀抱,恸哭起来。他们亲吻着,与此同时,他从腰间拔出一把匕首——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偷藏着匕首的——一下子刺进她的颈部。鲜血从刺进去的地方流出来,染红了他的衣襟。然后他搂住妻子再次亲吻她的嘴唇”可知,当妻子扎进丈夫怀里,伤疤男人亲吻妻子竟杀死了她,然后他搂住妻子再次亲吻她的嘴唇,这一出其不意的突转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
    对比手法的运用。“他在狱中同另外四个人用玩纸牌消磨时间,从开始玩到天亮,一直到士兵们押解他们去刑场,他还没赢过一次。”“‘那我还有时间抽支烟啦,’我们那个朋友说。‘那将军向来不守时。’”可见伤疤男人过去面对死亡时的淡定;结合“他摇摇晃晃地迈着步子,转来转去,在每张餐桌前都停一停,微笑着向顾客说一声自己手里剩下的彩票数目;如果对方不理,他仍微笑着向前走去”可知,伤疤男人推销彩票时的“微笑”,在对方不理时,“仍微笑”向前,“笑”后隐藏的是近乎麻木的极度压抑。小说借伤疤男人的过去与现在的强烈对比,成功塑造了一个沉默而近乎麻木、极度压抑的落魄者形象,让人深思。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表层意蕴:结合“唉,很遗憾,那是有一次我开姜汁汽水瓶子时,瓶子炸了,崩破了他的脸”可知,男人脸上的疤痕,是因为开姜汁汽水瓶子时,瓶子炸了,崩破了他的脸。我原以为必定是重伤所致,不是刀砍的就是炮弹崩的,所以因“我”的误解,而让读者印象深刻。
    象征层面意蕴:“他曾是位革命将军”“要不是”“说不定”“哪还能”,这些叙述言语间,流露出的是对伤疤男人的无尽惋惜。伤疤男人推销彩票时的“微笑”,在对方不理时,“仍微笑”向前,“笑”后隐藏的是近乎麻木的极度压抑。这位曾经是革命党领袖脸上的疤痕,象征他心中永远无法磨平的伤口以及被摧残破坏的人生。
    深层意蕴:被俘之前,是一位革命将军,具有英雄气概;被俘之时,面对死亡无所畏惧;流放之后,却穷困潦倒,以卖彩票为生。曾经的英雄气概早已荡然无存,沉默而近乎麻木、极度压抑而落魄,末路英雄的悲惨遭遇,透过他脸上的“疤痕”展示着复杂人性;“他曾是位革命将军”“要不是”“说不定”“哪还能”,流露出作者对他的惋惜同情和对美好人性的向往,表达了不希望看到美好心灵带上“疤痕”的一种愿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四月癸巳,汉主殂于永安,谥曰昭烈。丞相亮奉丧还成都,以李严为中都护,留镇永安。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初,益州郡耆帅雍闿杀太守正昂,因士燮以求附于吴,又执太守成都张裔以与吴,吴以闿为永昌太守。永昌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吏士闭境拒守,闿不能进,使郡人孟获诱扇诸夷,诸夷皆从之。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皆叛应闿。诸葛亮以新遭大丧,皆抚而不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民安食足,而后用之。
    六年春二月,汉诸葛亮率众讨雍闿等,参军马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言。
    秋七月,汉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亮由越巂入,斩雍闿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门下督巴西马忠由牂柯入,击破诸县,复与亮合。孟获收闿余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亮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亮即其渠率而用之,悉收其俊杰孟获等以为官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给军国之用。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
    B. 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
    C. 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
    D. 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守,汉魏时是州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掌一州的民政、刑讼、检奸等事宜。
    B. 夷最初指我国东方部族,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后泛指华夏族外的少数民族。
    C. 参军是东汉末才开始设置的官名,有“参某某军事”的名义,后来简称参军。
    D. 县是春秋时期就有的行政单位,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是县制正式设置的开端。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王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掌蜀国军政大权,但他面对的是益州的土豪雍闿杀死太守归附吴国,还让同郡孟获诱惑夷族叛乱的局面。
    B. 等到百姓生活安定、粮食充足以后,诸葛亮率兵讨伐雍闿,出师途中他听取并采纳了马谡的建议,确定了“攻心为上”的平叛策略。
    C. 诸葛亮到达南中征讨叛乱,战无不胜,斩杀了雍闿和高定,擒获孟获;为显示军事力量强大,对孟获七擒七纵,直至孟获心服为止。
    D. 平定南中后,诸葛亮网罗并任命当地豪俊为官,让南中贡献金银、丹漆、耕牛、战马,此后诸葛亮在世之年,南中再也没有反叛过。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
    (2)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14. 诸葛亮前去南中平定叛乱时,为什么要采纳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
    【答案】10. C    11. A    12. C    
    13. (1)南中人依恃险要的地形和遥远的路途,叛乱不服已经很久了。即使我们今天将其击溃,明天他们还要反叛。
    (2)孟获却留下不走,对诸葛亮说:“您是有天威的人,南方人不会再反叛了!”    
    14. ①诸葛亮要集中力量准备北伐,对付北方的强敌曹魏。②南中人如果没有真心归顺蜀汉,就会趁蜀国空虚而随时反叛。③如果将南中人全部杀光,既不符合仁者的情怀,短期内也不能做到。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诸葛亮计划生擒孟获,后来果然俘获孟获,就让他在蜀军战阵军营之间参观,问他说:“这样的军队怎么样?”孟获说:“以前不知道你们的虚实,所以失败。如今蒙您允许我参观军营战阵,贵军不过如此,我一定能够轻易取胜。”
    “于营陈之间”是“观”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B;
    “不知”是“虚实”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汉魏时是州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错误,汉魏时,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州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刺史。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为显示军事力量强大,对孟获七擒七纵”概述错误,是曲解原文。“对孟获七擒七纵”,是“攻心为上”战略的具体体现。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恃”,依恃,依赖;“险远”,险要地形和遥远的路途,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虽”,即使。
    (2)“不去”,不走,不离开;“天威也”,是有天威的人,用“也”表判断;“复”,再。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夏季四月癸巳日,汉王(刘备)在永安宫病逝,谥号为昭烈皇帝。丞相诸葛亮护送灵车回到成都,由李严任中都护,留下来镇守永安。五月,太子刘禅即位,时年十七岁,尊奉皇后为皇太后,大赦天下,改元为建兴。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任益州牧,政事无论巨细,全都取决于诸葛亮。
    当初,益州郡的豪门大姓首领雍闿杀死太守正昂,通过(交趾太守)士燮向吴国请求归附,又把新任太守、成都人张裔抓住献给吴国,吴国任命雍阎为永昌太守。永昌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领官吏和士兵封锁边界,坚守城池。雍闿不能前进,派同郡人孟获诱惑和煽动各族,结果各少数民族纷纷随着叛乱。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族酋长高定,都起兵叛乱响应雍闿。诸葛亮因为刚刚遇到国丧,对叛乱之人只是抚慰而没有派兵征讨,一心发展农业,种植谷物,坚守关隘,使百姓休养生息,百姓生活安定、粮食充足以后,再使用民力征伐。
    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年)春季二月,蜀汉诸葛亮率兵讨伐雍闿等人,参军马谡送行到数十里之外。诸葛亮说:“虽然我们共同谋划此事多年,今天还是请您再次提出良策。”马谡说:“南中依恃险要的地形和遥远的路途,叛乱不服已经很久,即使我们今天将其击破,明天他们还要造反。如今您正准备集中全国之力进行北伐,以对付强敌魏国,他们知道朝廷内部空虚,就会加速反叛。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既不是仁者的情怀,也并非仓促之间可以办到。用兵作战的原则,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只希望您使他们真心归服。”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
    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年)秋季七月,蜀汉诸葛亮到达南中,所到之处捷报频传。诸葛亮从越巂(xī)进兵,斩杀雍闿和高定,派庲降督益州人李恢由益州进兵,门下督巴西人马忠由牂柯进兵,击溃南中各县叛军之后,再与诸葛亮会合。孟获收编雍闿残部,来抗拒诸葛亮。孟获素来深得当地汉人和少数民族信服,诸葛亮计划生擒孟获,后来果然俘获孟获,就让他在蜀军战阵军营之间参观,问他说:“这样的军队怎么样?”孟获说:“以前不知道你们的虚实,所以失败。如今蒙您允许我参观军营战阵,贵军不过如此,我一定能够轻易取胜。”诸葛亮大笑,将孟获释放,要他再战。诸葛亮把孟获放回七次,生擒七次,最后仍将孟获释放。孟获却留下不走,对诸葛亮说:“您是具有天威的人,南人不会再造反了。”诸葛亮于是到达滇池。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全都被平定,诸葛亮仍然任用当地首领为四郡官吏,网罗孟获等当地豪杰,任命为地方官吏,让他们贡献金银、丹漆、耕牛、战马,来供给军队和朝廷使用。从此以后诸葛亮在世之年,南中地区少数民族再也没有反叛过。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漫:空,徒劳。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将“愁”字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又表明了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
    B. 词人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怕登高望月思人而会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
    C. “燕辞归”与“客尚淹留”是反衬,用燕归反衬客留,从而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
    D. 最后一句用了拟人手法: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
    16. 全篇主旨在一“愁”字,作者是如何来表达哀思愁绪的?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①设问,开篇即出以唱叹,“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两句一问一答,点明“愁”。 ②融情于景,“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含蓄写出自己功业无望的愁怨;“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写出秋景的凄清;平添千回百折之感。③比喻,“花空烟水流”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④对比,“燕辞归”与“客尚淹留”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表达了羁旅漂泊之愁。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错误,原文几个愁的原因中,无法分析出“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根据题目《惜别》可知,最主要是因“亲友相别”。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的能力。
    首先,诗歌开头两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问一答,采用设问手法。作者在这里借用设问,又化用字谜,开篇即出以唱叹,表明诗人因秋而生愁。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一句,这里融作者的失意之情于“花空烟水流”的衰瑟之景,含蓄写出自己功业无望的愁怨。“纵芭蕉不雨也飕飕”一句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这里作者并未直接抒情,却写出秋景的凄清,以景色的凄清抒发自己心情的凄凉。因此这两句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表现愁绪。
    此外,“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意思是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由此可知作者将岁月流逝比作花谢与波涛东流,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愁绪。
    “燕辞归、客尚淹留”一句意思是燕子都已经辞别归去了,而我这个远行客还留在这里。这里形成对比关系,意为人不如物,更突出了诗人无法归家的哀愁。由此可知,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愁绪。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生者与死者在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光泻在花树上,像撒了一层洁白的雪。
    (3)《老子》四章中,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千里孤坟    ②. 无处话凄凉    ③. 江流宛转绕芳甸    ④. 月照花林皆似霰    ⑤. 自伐者无功    ⑥. 自矜者不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宛”“甸”“霰”“伐”“矜”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其经各种表演艺术反复改编,可说是二百年来文化发展史的一大奇观。其中,1958年由徐进改编,徐玉兰、王文娟演出的越剧《红楼梦》,已成为改编中的经典。该剧本虽然也题名《红楼梦》,但对小说的内容作了______的删削,几乎删除了除宝、黛、钗爱情婚姻纠葛以外的所有内容,使保留下的线索十分清晰,矛盾也相对集中,这正符合李渔对戏曲结构要求“减头绪”的古训。围绕着这条基本线索,让核心人物直接进入正题,并聚拢起矛盾冲突,成为剧本展开的重要法则。例如开场戏“黛玉进府”,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有丫鬟奔走相告“林姑娘来了”,看似突兀,其实通过接下来宝玉见黛玉后,唱出______的一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从而使主要人物上场的突兀,与宝玉心理感受上的又惊又喜,巧妙衔接起来。在减少头绪以聚焦矛盾的同时,剧本也对情节发展次序作了大调整。一个重要改变是宝玉挨打情节被调整到黛玉吟唱葬花词之前。
    越剧《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一是剧本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二是几代越剧演员的不懈努力的结果。当年,徐玉兰、王文娟______的合作完成的越剧《红楼梦》,为演出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里,他们通过______,带出了一代又一代卓越的学生,让经典演出也形成了一个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谱系。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刀阔斧  脍炙人口  天衣无缝  言传身教
    B. 大张旗鼓  脍炙人口  无懈可击  耳濡目染
    C. 大张旗鼓  津津有味  天衣无缝  耳濡目染
    D. 大刀阔斧  津津有味  无懈可击  言传身教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越剧《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一是剧本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二是几代越剧演员的不懈努力。
    B. 越剧《红楼梦》成为经典的原因,一是剧本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二是几代越剧演员的不懈努力的结果。
    C. 越剧《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一是剧本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二是几代越剧演员的不懈努力。
    D. 越剧《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一是剧本厚实地提供了基础,二是几代越剧演员的不懈努力。
    20. 从谐音入手理解《红楼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书中众多人、事、物、地等名称常运用谐音,渗透着曹雪芹的良苦用心。其深刻的寓意对把握《红楼梦》的要旨、解读《红楼梦》真味有很大帮助。如第一回中“甄士隐”谐音名称是“真事隐”,寓意是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一个“文字狱”盛行的时代,对现实不满的真实情况不能直说,不能不隐晦地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请从《红楼梦》原著中找出三个名称,并分别写出它们的谐音名称和简要的寓意。
    【答案】18. A    19. C    
    20. ①“贾政”谐音“假正”,寓意可以从他的治家无能和教育宝玉等来分析。
    ②“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作用(寓意)是反映四姑娘及大观园中众多姑娘命运多舛等。
    ③“娇杏”谐音就是“侥幸”,寓意她因为多回头看了贾雨村几眼而后成为正室,何等的侥幸。
    ④“王熙凤”谐音“枉是凤”,虽然才华出众,也免不了香消玉陨的下场。
    ⑤“贾宝玉”谐音“假宝玉”,是一块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
    ⑥“贾琏”谐音“假廉”,其本质是不知廉耻的荒淫之徒。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大刀阔斧:比喻办事很有决断,有魄力。大张旗鼓: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大肆铺张。文中是强调的是改编作品很有魄力,应用“大刀阔斧”。
    第二处,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为众人所称美。津津有味:形容兴味浓厚。文中修饰越剧《红楼梦》著名唱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强调的是被人称赞,应用“脍炙人口”。
    第三处,天衣无缝:诗文浑然天成,没有斧凿痕迹。无懈可击:没有可以被人攻击或挑剔的缝隙,形容非常严密。文章中形容表演浑然天成,非常完美,应用“天衣无缝”。
    第四处,言传身教:在口头上传授讲解,在行动上以身作则。指从言行两方面进行教育。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文中强调的是对后辈的教育,应用“言传身教”。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共有两处语病:
    (1)句式杂糅。“越剧《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句将“之所以……”和“……原因是”杂糅在了一起,应改为“越剧《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
    (2)句式杂糅或成分赘余。“……的原因……是……的结果”句式杂糅。应去掉“的结果”,改为“二是几代越剧演员的不懈努力”。
    D.语序不当。“厚实”是“基础”的定语,不是“提供”的状语。
    只有C修改正确。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本题要求从《红楼梦》原著中找出三个名称,并分别写出它们的谐音名称和简要的寓意。作品中人物的名字,不是作者随意取得,而是切实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而且还与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此,可以根据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命运,推测其人名谐音,并解说寓意。结合日常积累,选择自己熟悉的三个人物来作答,注意原名、谐音和寓意之间的关联要合理。例如:贾政谐音“假正”,寓意可以从他的治家无能和教育宝玉等来分析;“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作用(寓意)是反映四姑娘及大观园中众多姑娘命运多舛等;“千红一窟”谐音“千红一哭”,寓意整个红楼女儿最后都没有好的结局。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物识别技术主要利用人体固有生理特征(如指纹、声纹、人脸、虹膜等)和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步态等)进行个人身份鉴定。
    ① ?它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它通过识别生物体本身的生物特征来区分生物体个体。一般包括图像采集、特征定位、身份的确认和查找三个环节。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视频采集设备获取  ②  ,再利用核心的算法对其脸部的五官位置、脸型和角度等特征信息进行计算分析,进而和自身数据库里已有的范本进行比对,最后判断出用户的真实身份。
    和人脸识别技术一样,虹膜识别也是一种身份识别技术,而且具有许多优势。首先,虹膜识别安全性高。每个人都有  ③  ,即便是同卵双胞胎或者同一人的左右眼,其虹膜纹理也有显著差异。其次,虹膜纹理在脑胎发育的第三个月到第八个月就已经形成,并且终身保持不变,稳定性好。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然而,新技术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安全方面的担忧。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大量信息被采集。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还有就是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是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方兴未艾的当下,相关部门必须未雨绸缪、多管齐下,切实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请以整句的形式对上文后三段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每句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 ①什么是人脸识别②生物体本身的生物特征③独一无二的虹膜纹理    
    22. ①人脸识别技术原理。②虹膜识别技术优势。③智能识别技术隐患。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它是基于……”是对前面问句的回答,根据回答的内容以及后文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和人脸识别技术一样,虹膜识别……”可知这一段介绍的是人脸识别技术,所以此处应该是设问,自问自答,先问什么是人脸识别技术,再进行解说,所以这里可以填:什么是人脸识别。
    第二空需要填人脸识别技术需要获取的内容,结合前文“它通过识别生物体本身的生物特征来区分生物体个体”可知获取的是:生物体本身的生物特征。
    第三空表述的是虹膜识别安全性高的原因,根据后面内容“即便是同一人的左右眼或者同卵双胞胎,其虹膜纹理也有显著差异”分析,此处应为“独一无二的虹膜纹理”。
    注意表达精简,不要超过字数。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中心意思的能力。
    概括主要内容注意抓住关键句。由第三段“和人脸识别技术一样,虹膜识别也是一种身份识别技术,而且具有许多优势”可知,本句是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可知前一段即倒数第三段是介绍人脸识别技术。由“它通过识别生物体本身的生物特征来区分生物体个体。一般包括图像采集、特征定位、身份的确认和查找三个环节。……最后判断出用户的真实身份”可知是在讲述人脸识别技术原理。
    倒数第二段由“虹膜识别也是一种身份识别技术,而且具有许多优势。首先,虹膜识别安全性高。……其次……”可知这一段主要讲虹膜识别技术优势。
    最后一段由“然而,新技术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安全方面的担忧”可知这一段是介绍智能识别技术隐患。
    注意表达精简,不要超过字数,注意采取整句的形式。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寄语青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祖国的繁荣富强,为青年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青年人的努力奋斗更会助力祖国的伟大复兴。请以“国家兴,青年强”为主题,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