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月考 >

大连市部分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大连市部分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书写“先秦哲学史”,不啻于一趟中国哲学的寻根之旅。为了更顺利地完成这趟旅程,我们不妨找两块“他山之石”。
    第一块“石头”是“轴心时代”理论。二战结束不久,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在其所著《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了“轴心时代”理论。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某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巧合:以公元前500年前后为主轴,在全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些极不寻常的历史事件:中国、印度、西方等这些互不知晓的地区,却不约而同地爆发了文明的重大突破,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引领者不同文明的突飞猛进。在“轴心时代”理论中,中国文明对应的正是“先秦时期”。具体来说,“轴心时代”的中国表现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稍感遗憾,我们无法通过“轴心时代”理论这块“石头”找到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这就需要第二块“他山之石”。
    第二块“石头”是“脱序”理论。这一理论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提出的。涂尔干发现,当社会面临重大危机、物质财富出现明显萎缩时,自杀率固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是,当社会获得重大进步,物质财富增涨显著时,自杀率竟然也呈现出上升趋势。涂尔干敏锐地发现“社会危机”与“社会繁荣”这两种看似相反的现象的共同之处,那就是“社会的剧烈变化”。涂尔干把它描述为“脱序”现象。
    按照这一理论,在一定的秩序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大家对既有的价值和原则表示出必要的尊重。因此,在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里,一些历经时间而沉淀下来的经验教训作为传统得到足够的尊重,即便是为了改变现状、出人头地所做的种种努力,也通常以遵循既有原则和规范作为前提。然而,在脱序状态下,人们的欲望、情感、行为、心态等等,一切都失控了。旧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被普遍否定或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失去了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未被普遍接受或尚未形成,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形成社会规范“真空”的社会状态。
    “脱序”理论正好可以被用来解释“轴心时代”的中国“奇迹”。春秋战国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礼崩乐坏,原有的宗法秩序与社会规范遭遇挑战,频现危机,而新的社会秩序和规范尚未形成,整个社会呈现出脱序状态。时代危机刺痛了人们,同时也刺激思想家们反思本时代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对社会失范危机作出相应的回应。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轴心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其实起源于礼崩乐坏之后的社会失范危机。作为时代的发言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逐渐形成众多思想派别,演绎为精彩绝伦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思想史诗。顺便说一句,中国思想史上还有两个时期,同样适用于“脱序”理论,一个是魏晋时期,一个是民国时期。
    (摘编自秦平《中国哲学的故乡之旅》)
    材料二:
    雅斯贝尔斯将人类文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史前时代、古代高度文明时代、轴心时代、科技时代。在这四个文明发展的阶段之中,轴心时代具有非凡的意义。正因为此,雅斯贝尔斯称之为“突破期”,而将这之前的“史前时代”、“古代高度文明时代”及其之后的“科技时代”统称为“间歇期”。前一个间歇期为轴心时代的突破集聚了必要的能量,轴心时代则为人类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树立了标准。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人类文明具有同步性,几乎是在同时,在中国、印度、中东以及希腊这一地理轴心上,在思想上出现了辉煌的成就。
    尽管“轴心时代”并非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经历的阶段,但“轴心时代”的文化精神突破所奠定的人类精神根基、传统宗教伦理价值体系框架,至今仍然是人类几个主要文明体系中的价值和行为准则。雅斯贝尔斯强调:时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
    雅斯贝尔斯明确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方的文化,呼吁“我们再也不能置伟大的亚洲世界于不顾,将其看作是处于永久停滞状态下的非历史性民族”,要将中国和印度的文明与西方文明相提并论,因为“它们实现了突破,在精神上达到了跟西方一样的深度”。
    雅斯贝尔斯对儒家学说非常感兴趣。在他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以“仁”作为其核心观念的哲学家,他希望“仁”不仅能够再次决定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还可以在一种真正的世界哲学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人类交往”的特征。雅斯贝尔斯对中国未来充满希望:“我们希望中国能够在技术时代产生它自己的新的自由形式。”
    (摘编自何立波《雅斯贝尔斯对轴心时代的历史构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写先秦哲学史并非易事,“轴心时代”理论和“脱序”理论可以为其提供帮助。
    B.涂尔干发现,社会危机和社会繁荣致使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引发“脱序”现象。
    C.轴心时代之外,人类都处于间歇期,轴心时代既突破了之前的文明,又影响深远。
    D.雅斯贝尔斯认为,“仁”曾决定中国文化的方向,也希望其对世界哲学发展做出贡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雅斯贝尔斯关注到先秦的思想盛况,但我们仍然无法借助他的“轴心时代”理论去探寻中国哲学的根源。
    B.既然“脱序”理论可以解释“轴心时代”的中国“奇迹”,那么可推测,同处于“轴心时代”的地区都是动荡不安的。
    C.在秩序井然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不会轻易自杀。社会脱序时,人们的“失控”也可能带来创造力。
    D.与西方文明不同,中国和印度的文明实现了突破,因而世界文明的中心不应该在欧洲,而应该在亚洲。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用于涂尔干“脱序”理论的一项是(3分)
    A.魏晋时期的名士刘伶乖张放诞,大醉之后喜欢赤裸身体,随时带着一名扛着锹的仆人,说:“死便埋我。”
    B.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政府开展“三反”“五反”“镇压反革命”等运动,社会风气迅速好转。
    C.《儒林外史》中的范进饱经科场打击,受尽了冷嘲热讽,当他骤闻中了举人,激动得无法控制,竟然疯了。
    D.2021年1月6日,在清点总统大选选举人票期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支持者暴力冲击国会。
    4.五四时期,思想解放大潮汹涌澎湃,各种学说蜂拥而至,各式“主义”被竞相宣传。请用“脱序”理论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大地
    毕飞宇
    ①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从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能看到的距离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地艰辛。不能想,是的,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父亲,我们在喝茶,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但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
    ④庄稼人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⑤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
    ⑥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当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⑦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杆对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形成了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⑧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⑨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⑩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令人泪流满面的事实。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就写了大地之大,可以使人抵达视野的极限,但平原的大也使人体验到无尽劳作的艰辛,所以“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
    B.第③段我与父亲的谈话,直接表现平原乡村生活的辛苦,体现两代人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表达了对父亲坚韧品格的敬佩之情。
    C.第④段“鹅黄实在是悲壮的”,意思是鹅黄的秧苗布满大地,构成了壮阔的图画,但其中又承载着农民艰苦的劳作,包含“悲”的成分。
    D.第⑥段瞳孔里永远是汪洋的我只能看到明媚的色彩,看到收获,我的不更农事、不晓稼穑之苦,进一步反衬大地上艰辛劳作的父辈们。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将村庄说成“海上的一座孤岛”,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做铺垫。
    B.第④段使用暗喻,将“密密麻麻的(秧苗)”比作“指纹”,体现了庄稼人与大地的亲密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庄稼人的赞美,对大地的崇敬。
    C.第⑦段描绘大地丰富的声音,笔墨细腻入微,行文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写出了作者深厚的乡土情结,对大地的赞美和热爱。
    D.第⑨段引用福楼拜的话,强调了作家创作对人们感知大自然感染力的重要价值,也暗含着对自己离开农村从事写作这一选择的解释。
    7.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⑥段划线句中“庄稼的逻辑”含义的理解。(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
    (一)课内文言知识(本题共5小题,15分)
    8.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C.当察乱何自起                                              当其无,有车之用
    D.故贼人以利其身                                                 贼其君者也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庶人:指一般人。
    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
    D.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                            爱人:爱护别人。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质胜文则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见贤思齐焉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若火之始然
    11.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代指车轮或车。辐: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的直条。
    B.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跨者不行”的“跨”是跨大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一脚。
    C.《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子宜传“非攻”与“兼爱”,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韩非子将其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D.《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4题。
    材料一
    太祖建隆元年春正月乙卯,遣使分赈诸州,是月,视学,诏增葺祠宇,塑绘先圣、先贤像,自为赞,书于孔、颜座端,令文臣分撰馀赞,屡临视焉,尝谓侍臣曰:“朕欲尽令武臣读书,知为治之道。”于是臣庶始贵文学。帝尝讲求辅弼,谓左右曰:“朕闻范质居第之外,不殖货产,真宰相也!”是日,以质及王溥、魏仁浦同辅政。旧制,宰臣上殿,命坐而议大政:其进拟差除,但入疏状,画可降出,奉行而已,质等自以周朝旧臣,稍存形迹,且惮帝英睿,乃请用札子,面取旨,退,各疏其事,同列书字以志。从之,坐论之礼遂废。二年春正月,度民田,周世宗末年,尝命官诣诸州度民田,而使者多不称,至是,帝谓侍臣曰:“度田盖欲勤恤小民,而民敝愈甚,今当精择其人。”遂分遣常参官诣诸州,寻诏州县课民种植,长吏以春秋巡视,著为令。又置义仓,官所收二税,每一石别输一斗,贮之以备凶歉。乾德元年秋七月,帝幸武成王庙,历观两庑,指白起像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岂宜受享!”命去之。帝性孝友节俭,质任自然,不事矫饰,受禅初颇好微行尝坐寝殿令洞开诸门皆端直轩豁无有壅蔽谓左右曰此如我心若有邪曲人皆见之矣宫中苇帘缘用青布,常服之衣,浣濯至再。永康公主尝衣贴绣铺翠襦,帝曰:“尔服此,众必相效。”禁之,主一日劝帝以黄金饰肩舆,帝曰:“我以四海之富,宫殿饰以金银,力亦可办,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
    (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太祖建隆以来诸政》)
    材料二
    贤良曰:盖桡枉者以直,救文者以质,昔者,晏子相齐,一狐裘三十载,故民奢,示之以俭;民俭,示之以礼。方今公卿大夫子孙,诚能节车舆,适衣服,躬亲节俭,率以敦朴,罢园池,损田宅,内无事乎市列,外无事乎山泽,农夫有所施其功,女工有所粥其业;如是,则气脉和平,无聚不足之病矣。
    (选自《盐铁论·救匮》)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初颇好/微行尝坐寝殿/令洞开诸门/皆端直轩豁/无有壅蔽/谓左右曰/此如我心/若有邪曲人/皆见之矣/
    B.受禅初/颇好微行/尝坐寝殿/令洞开诸门/皆端直轩豁/无有壅蔽/谓左右曰/此如我心/若有邪曲/人皆见之矣/
    C.受禅初/颇好微行/尝坐寝殿/令洞开诸门/皆端直轩豁/无有壅蔽/谓左右曰/此如我心/若有邪曲人/皆见之矣/
    D.受禅初颇好/微行尝坐寝殿/令洞开诸门/皆端直轩豁/无有壅蔽/谓左右曰/此如我心/若有邪曲/人皆见之矣/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赞,文体的一种,以颂扬为主,多为韵文。文中是对孔、颜的颂扬。
    B.札子,指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上呈文书,用于向皇帝或长官进言议事。
    C.义仓,旧时地方上为防备荒年而设置的公益粮仓,与“官仓”相对。
    D.两庑,指宫殿或祠庙的东西两廊,本文中指文庙中先贤从祀之处。
    15.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太祖重视文教,他曾多次到国学视察,扩大、修葺祠堂庙宇,还想让所有的武将诵读诗书,以懂得整军治国的道理。
    B.宋太祖同意了范质等的请求,废除了君臣共坐论事的礼制:在此以前,宰相等重臣上殿议政,可坐在皇帝赐的座位上。
    C.宋太祖因范质不置办宅第以外的产业而称赏他为真宰相,又让按比例抽取官府所收的两税,贮存起来防备奸凶。
    D.宋太祖在乾德元年下令将秦将白起的塑像从武成王庙配祀中移除,因为白起曾经杀死已经投降的人,很是算不上勇武。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寻诏州县课民种植,长吏以春秋巡视,著为令。
    (2)盖桡枉者以直,救文者以质。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7~18题。
    喜雨
    曾巩
    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①忧。
    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
    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
    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②果满篝。
    【注】①长人:指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②瓯窭(ōu jù):狭小的高地。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说自己偶然处置了一个窃取朝廷俸禄的官员,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
    B.农人有的编织竹匾供蚕结茧,有的挥镰收麦,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C.颈联的“更”字表明诗人对农人忙于农活是喜悦的,对响雷下雨更觉喜上加喜。
    D.尾联“祷”字透出诗人对农业丰收的渴盼,“非虚”二字是说他的愿望终将实现。
    18.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此诗曰:“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请结合诗的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2)《〈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4)《增广贤文》有言“知彼知己,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讲的道理相似。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古往今来,人们往往从一个国家的文学艺术中感受其气质形象,体验其价值理念。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都植根于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实践,体现者独特的中华_______________,产生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唐诗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学,中国画显著启发了法国洛可可风格,元代戏剧深深感染了欧洲观众,《赵氏孤儿》曾让包括伏尔泰在内的欧洲文学家们大为惊叹,他们多次进行改编,使18世纪的欧洲观众在舞台上看到了中国故事……
    用文艺讲中国故事,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梁祝》的旋律、昆曲的唱腔、京剧的脸谱、书画的笔法……直观展示出中国文艺的民族形式与样式,而蕴藏其中的,更有无比厚重的中华文化传统。“民惟邦本”“天下为公”“和而不同”“言必信,行必果”“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思想和理念,直至今天依然深植于中国人内心,不仅_______________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也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感染着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向海外输出网文作品上万部,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用户逾1亿,深受人们喜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海外受众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_______________的中华文化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中_______________养分,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文化铸就新的辉煌。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风致           潜移默化              源远流长              汲取
    B.风韵           潜移默化              博大精深              汲取
    C.风致           耳濡目染              博大精深              吸取
    D.风韵           耳濡目染              源远流长              吸取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相关标点符号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从”字替换为“在”字,“也”字替换为“还”字,不影响句意表达。
    B. “赋”属于形声字,“武”用来表音;“比”属于会意字,其本义为并列、并排。
    C. “逾”是一个文言词语,用在书面语中可以增强表现力,一般不适合用在口语中。
    D.文中第二个省略号与《祝福》中的“可恶!然而……”中的省略号作用不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
    根据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的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外来入侵生物已经超过630种,其中发生面积较大,可以产生明显危害的就有100多种,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至2013年,外来物种入侵的频率和扩散的速率大大加快,平均每年新增入侵7-8种,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30-50倍。
    有统计显示,原产于北美洲的扶桑绵粉蚧是世界锦花、蔬菜的主要害虫,目前已入侵我国15个省(市),其中既包括主要棉产区新疆、山东、河北等,__________________,云南、广东、山东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570多亿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__________________,还会导致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被侵入地的物种数量由入侵初期的13科33种减少到5科5种,物种丰富度下降了约85%。
    __________________。例如,人如果被红火蚁叮蜇,轻者皮肤出现瘙痒、痒痛和红肿,过敏体质者则可引发全身性红斑、头痛,淋巴结肿大等反应,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和死亡。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过敏体质者既可引发全身性红斑、头痛、淋巴结肿大等反应,又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和死亡
    B.过敏体质者既可发生全身性红斑、头痛、淋巴结肿大等反应,又可引发过敏性休克和死亡
    C.过敏体质者则可发生全身性红斑、头痛、淋巴结肿大等反应,甚至引发过敏性休克乃至死亡
    D.过敏体质者则可引发全身性红斑、头痛、淋巴结肿大等反应,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乃至死亡
    2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A.被称为“破坏草”的紫茎泽兰入侵我国西南部5年以后
    B.紫茎泽兰被称为“破坏草”,入侵我国西南部5年以后
    C.紫茎泽兰入侵我国西南部5年以后,被称为“破坏草”
    D.入侵我国西南部5年以后,紫茎泽兰被称为“破坏草”
    2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青年”主题班会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让你陷入沉思:为什么许多青年有了一点成绩便自高自大,遇到一点困难又习惯性躺平?如何才能摆脱纠结,奋力前行?
    那段时间你正好在读朱光潜先生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你对其中一段话印象深刻:“在见道者的高瞻远瞩中,‘我’可以缩到无限小,也可以放到无限大。在把‘我’放到无限大时,他们见出人性的尊严:在把‘我’缩到无限小时,他们见出人性在自己身上所实现的仍非常有限……意识到人性的尊严而自尊,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自尊与自谦合一,于是法天行健,自强不息。”
    你从朱光潜先生的谆谆教诲中找到了答案,举手要求发言。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