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月考 >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来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阶级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想: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呢?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不管怎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吧!当年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风雪交加,路途崎岖,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这就是路。如今兄弟俩都考上了进士,从小官做起,跟各样的人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
    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人世无常,虽然也可以导出某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
    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时,黄河决堤,大水围城数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终于率士民顶住了洪水的侵袭,贏得了极大的声誉。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条风光绮丽的苏公堤。他绝不会把自己“空”成一个对现实世界毫无意义的虚壳。
    (摘编自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的诗文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了人生空漠之感,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B.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C.阮籍、陶潜对政治杀戮都感到恐惧哀伤,但并没有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D.朱熹、王船山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因为他们觉得苏轼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苏轼的影响。
    B.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些,但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
    C.人世无常,可以生发出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以生发出超越的旷达,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态度。
    D.喜欢老庄与佛禅,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与始终正直和富于责任感是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3.下列诗文中不能透露出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项是(3分)()
    A.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B.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C.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飞鸿雪爪”,但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雪
    [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丽娅。
    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
    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可是回莫斯科已经不可能了。她在这座小城的军医院找了事做,受伤的心也就暂时安定下来了。
    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发黄的照片。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
    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波塔波夫老头的信寄来。彼得洛芙娜把这些信都叠放在书桌上。有一天夜里,她醒了过来。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她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出一封信,拆开了信封,环顾了片刻,便读了起来。“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了。伤不是很重。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屋,但这些离我似乎都非常遥远。我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黑桃皇后》序曲和抒情曲《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门上的铃还响吗?我走的时候还是没来得及把这修好。我难道还能再见到这一切吗?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最好别等。”她思忖,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
    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说话嗓门特别大。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
    彼得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找出一包粗粗的螺旋状蜡烛。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晚上,她点燃蜡烛,坐到钢琴前,顿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还在火车上,波塔波夫中尉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火车是下午到达小城的。就在车站,中尉从认识的站长那儿了解到,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如今在这座屋里住着的是一个带着女儿从莫斯科来的陌生的女歌唱家。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家去了。中尉沉默了一会,说了声“谢谢”,便走了出去。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
    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他回过头去。在他身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人。“进屋吧,别在这站着。”女人轻轻说。波塔波夫一言不发。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快到台阶的时候,波塔波夫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女人还是那样轻柔地说道:“没关系。请您别拘束。很快就会过去的。”
    他进了屋子。整个晚上波塔波夫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觉,仿佛他处在一种飘然的、影影绰绰的,但却十分真实可靠的梦境中。钢琴、蜡烛……屋子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的一样。
    彼得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转过身,对波塔波夫说:“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您。”“也许吧,”波塔波夫答道,“不过,想不起来啦。”
    几天之后,彼得洛芙娜收到了波塔波夫写来的信。“我当然记得我们是在哪里相逢的,”波塔波夫写道,“可是我不想在家里对您说。您还记得1927年在利瓦季亚吗?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您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当我看着您的背影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我的一生发生改变的人。可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追上去。在这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就永远失去了您。不过,生活看来对我还是很宽厚的,让我又遇上了您。如果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如果您需要我的生命,那它当然是属于您的。”
    彼得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的花园,低声说道:“天呐,我从来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从来没有!可是,现在这还有什么意义吗?该不该让他知道这一点呢?或者干脆欺骗一下我自己吧!”
    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创作于1943年二战期间(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标题“雪”,不仅交待了人物活动的背景,营造了一种洁净而美好的意境,还带给人以寒冷却诗意、圣洁、温暖的感受。
    B.这篇小说巧妙地发挥了书信的作用,先是借书信交待了男主人公的情况,结尾时又通过书信表达了波塔波夫对彼得洛芙娜的爱慕之情。
    C.文中划线内容让我们借波塔波夫的眼睛看到了花园、旧亭子、远处的森林、雾蒙蒙的天空以及粉红色的霞光,只有景致而已,并不能借此感知人物的心情。
    D.小说讲述了战争背景下,彼得洛芙娜经历了感情的伤痛来到陌生的小城后发生的故事,她能主动迎接生活中的新变化,让我们看到人们对爱和美的向往与追求。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善于利用景物的前后勾连来加快叙述节奏。小说中钢琴、蜡烛等景物的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可以使情节更紧凑。
    B.本篇小说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呈现的多是诗意的画面,语言简练,体现了苏联作家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作品的独特魅力。
    C.本文恰当地运用全知视角,叙事角度从彼得洛芙娜转换到波塔波夫中尉再回到彼得洛芙娜,使得主人公的形象得到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呈现。
    D.好的小说结尾,正如美人“临去秋波那一转”,让人回味无穷。本文中彼得洛芙娜结尾的“笑”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丰富的想象空间。
    8.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4分)
    9.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0~14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房玄龄,临淄人。开皇中,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隐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第功班赏,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
    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玄龄数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夷。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曰:“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曰:“是已危惙,尚能忧吾国事乎!”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已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已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节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B.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C.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D.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
    B.幕府,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地,用帐幕搭建,故称之,也泛指衙署。
    C.刀笔吏,指文职官员或掌管文案的官吏,因为古代读书人常用刀和笔修改文字。
    D.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各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太宗巡行渭北时房玄龄与太宗就一见如故;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
    B.房玄龄为国尽心竭力。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揽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事上书进言。
    C.房玄龄才能卓尔不群。年轻时就被高孝基誉为国家栋梁,在秦王府任职达十年之久展现了他的才华。
    D.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房玄龄注重自身修养,见贤思齐宽以待人收集古今家训,警示诸子遵守法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4分)
    (2)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课内《兼爱》)(4分)
    14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小题
    悲秋①
    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②。
    [注]①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②两京: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秋景,点明时令,富有夸张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群盗尚纵横”叙写社会现实,“尚”字表达出作者对动乱的厌烦。
    C.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来写,家书迟迟不能到达,使作者心中悲情加重。
    D.尾联用反诘的语气结句,写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
    16.本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悲情?请简要分析。(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计10分。
    (1)(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2)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认为学《诗》除可以兴、观、群、怨之外,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身修而后家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三、语言文学运用(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19题,每小题3分,共计6分
    如今,汉服剧本杀、古风宴饮、国风走秀等以汉服为核心元素的沉浸式体验。从年初的《唐宫夜宴》到端午节推出的《洛神水赋》,河南电视台“出圈”的系列节目采用大量的汉服元素营造出的盛景,让国人领略了中华传统服饰之美,也为“活”用传统元素提供了好范式。
    越来越多的人也选择在平日里身着汉服出行。汉服兴起也带动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热爱,发扬了大家“古为今用”的精神。汉服爱好者通过举办雅集、非遗体验、国风展演等活动推动汉服文化新发展。
    汉服“出圈”,实为传统文化回归。汉服从一个的模糊概念,变成如今有严谨定义、有典籍研究、有理论支撑、有实践队伍、有媒体关注、有较为广泛的人参与的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当下国人重建文化自尊的初衷和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只有坚守文化初心,汉服文化才能。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方兴未艾完美无缺鲜为人知挫而弥坚\
    B.东山再起美轮美奂屡见不鲜挫而弥坚
    C.方兴未艾美轮美奂鲜为人知历久弥新
    D.东山再起完美无缺屡见不鲜历久弥新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汉服兴起也带动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了大家“古为今用”的精神。
    B.汉服的兴起也推动了年轻人热爱的传统文化,激励了大家“古为今用”的精神。
    C.汉服兴起也激发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热爱,激励了“古为今用”精神的发扬。
    D.年轻人带动了对传统文化中汉服兴起的热爱,激发了大家“古为今用”的精神。
    课内基础知识部分
    阅读下面的小题,完成下面小题20-25题,每小题2分,共计12分
    2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 安:平安
    B.小人于利 喻:明白,知晓
    C.在明德 明:彰明
    D.无辞让之心 辞让:推让,谦让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任重道远惑不从师
    B.质胜文野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C.多识于鸟兽草木名曾不能毁山一毛
    D.欲修身者皆出于此乎
    2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A.义,人之正路也
    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2分)()
    A.大学之道,在明德
    B.今人乍孺子将入于井
    C.知而后有定
    D.不足以父母
    2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文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2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不难得之货
    B.非能也,而绝江河
    C.其未易谋
    D.我之成而实五石
    四、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第32届东京奥运会上,33岁乒乓老将马龙夺得男单金牌,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个乒乓球男单连冠的运动员,书写了人生的另一篇章。27岁的游泳队队员汪顺奋力拼搏三届奧运会,终于实现金牌突破,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时刻。苏炳添在男子百米比赛中打破亚洲纪录,大幅提高中国短跑竞技水平,挺进决赛,展现了中国速度,成为第一个冲进10秒大关的黄种人。
    材料二:中国跳水梦之队新面孔层出不穷,年仅14岁的全红婵在女子单人10米跳台的比赛中以五跳三个满分的骄人成绩夺得冠军,一跳成名,给全世界留下一个大大的惊叹号,也给后来的跳水运动员树立了一个更高的标杆。陈芋汐、王宗源、管晨辰、唐茜靖、孙颖莎等一大批00后都走上了领奖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新生力量。
    材料三:1895年,亨利·马丁·迪东在他创办的体育学校确立下“更快、更高、更强”的校训,“更快、更高、更强”也成为奥林匹克的格言。多年来,奧运健儿不断拼搏,向着这样的目标前进。
    材料四:8月8日晚,东京奥运会顺利闭幕,而无论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是这个世界,都将一如既往地“前进”。
    阅读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