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月考 >

江苏省海安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版)

高二年级第一次学情检测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至今仍充满蓬勃生机与旺盛生命力,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了不起的奇迹。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这一奇迹的重要基础。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创生期,奠定了此后几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考古发现证实,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再到“多元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文化交流交融,中华民族最早的大家庭逐渐成形,国家由此诞生,“大同”社会理想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价值追求逐渐深入人心。在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我们的先人积累了初步的国家治理经验,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最终以典章、思想的形式进行总结和传承。流传至今的夏商西周国家治理经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是先秦时期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
    秦汉至宋元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期,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的推广、官僚制度的健全,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国家治理的基本形态,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文化支撑,贯穿其中的价值主线是对“大一统”的坚定追求。与此同时,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以文化人的文治主张、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等,也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完善。在追求“大一统”的历史中,民族精神世代相传,民族英雄史不绝书。
    明清以降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丰厚遗产。这个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愈益深厚,“大一统”趋势愈益强化,新生社会因素愈益彰显。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全新历史变局的出现和中国人民的抉择。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面对新的时代变革,中华民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甘沉沦、前赴后继、浴血奋斗,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积聚的爱国情怀、创造活力被激发出来并发扬光大,古老的中华文化从此获得历史性新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风风雨雨,特别是近代以后遭遇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了,而且不断浴火重生。今天,我们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中华民族为何能生生不息、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具有独具特色、博大精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的有力支撑。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就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摘编自高翔《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是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包含着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双重创新,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历史性总结,也明确了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方向。
    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文化发展高峰,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创新。这既是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被重新发现、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传播渠道、形式、方法不断创新的结果。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之时,就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日,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充分拓展之际。每个文化发展高潮的来临,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为理念引导,凭借传播形式、方法和渠道创新而彰显。
    以元杂剧创作为例,它们既传承了儒、释、道的历史精髓,又融入多元文化,最终形成了集念唱作打以及故事、舞蹈、美术、服装于一体的全新的文艺样式。当时大都(今北京)聚集着最优秀的编剧、表演艺术家、演出经营者以及懂得欣赏艺术的广大市民观众,创作、演出、戏曲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给这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带来空前声誉,将这个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兼贸易之城提升为全国文化中心,实现了城市特质的历史性转变和跨越。元朝之后经过明、清,北京文化中心地位能够保持,与这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具备传播能力的不断创新密不可分。其他堪称世界文化瑰宝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也是如此,它们既是文化繁荣的表现,更是传播方式创新的硕果。诗词曲皆应新音乐而起,戏剧小说曲艺,则迎合了市民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新变化。新时代文化的发展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新技术、新媒体、新的生活方式共同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将成为历史必然。
    在网络时代,方便快捷、影响广泛的各种信息平台,给文化传播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担负起传播创新是历史责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文化艺术创作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过程中应肩负起更多的历史使命,而相应的制度建设也应适应新形势,为文化传播者利用网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此外,还要建立科学的考评认证机制,建立培育、激励创新人才辈出的机制,调动学术力量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又掌握现代传播手段的文化领军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尊重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品牌的品质,使之发挥更大作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可以使民众得到文化滋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基石更加稳固。这是衡量创新是否成功的金标准,也是最终目的。
    (摘编自傅秋爽《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
    B. 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国家治理经验及诸子百家思想,是那一时期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
    C. 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文化繁荣兴盛之时一定是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接受之日。
    D. 唐诗与明清小说既是文化繁荣的表现,更是传播方式创新的结果,它们堪称世界文化瑰宝。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我们想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峰的情况,可以查阅秦至宋元时期的史料。
    B. 明清以后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中国共产党使古老的中华文化获得新生,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C. 由元杂剧的繁荣可以看出,艺术的创新离不开优秀艺术家、经营者以及懂得欣赏艺术的广大市民观众的支持。
    D. 汉族的服饰图案由商周以前的抽象图案到明清时期的栩栩如生的花草虫鱼图案,充分显示了汉族人民的继承与创新。
    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民歌大会》等电视节目,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影响了大量观众。
    B. 内蒙古自治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鼓励开展敖包节、那达慕等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丰富其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C. 贵州省举办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民族民间工艺品设计大赛等活动,利用文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D.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信清朝乾隆皇帝,提出改善贸易、增进交流的建议,乾隆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予以拒绝。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D    3. D   
    4. 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条理清晰。②首先指明“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基础”,然后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阐发“各个历史阶段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状况”,最后指出中华民族能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具有独具特色、博大精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的有力支撑。   
    5. ①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当作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②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③在网络时代,利用好各种信息平台,把握机会,担负起传播创新的历史责任;④建立培育、激励创新人才辈出的机制,调动学术力量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又掌握现代传播手段的文化领军人才能够脱颖而出;⑤建立科学的考评认证机制,尊重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品牌的品质,使之发挥更大作用。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偷换概念,“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错误,原文应是“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这一奇迹的重要基础”;
    B.概念表述错误,“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国家治理经验及诸子百家思想”应为“流传至今的夏商西周国家治理经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
    C.“文化繁荣兴盛之时一定是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接受之日”错,原文为“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之时,就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日”。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原文中没有关于汉族服饰图案的论述,于文无据。并且仅仅从服饰图案的变化也得不出“显示了汉族人民的继承与创新”的结论。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是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的。
    AB体现的是创新;
    C.是传承和创新。
    D.乾隆的做法是拒绝接受创新,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文章开头在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文化奇迹之后,亮出观点,“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这一奇迹的重要基础”;
    接着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创生期”“秦汉至宋元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期”“明清以降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并分别介绍了“各个历史阶段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状况”;
    最后指出“中华民族为何能生生不息、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具有独具特色、博大精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的有力支撑”。
    可见材料一采用的是总分总式结构,条理清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二首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是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大上习主席更是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当作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材料二第二段指出,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之时,就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日,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充分拓展之际”,可见要想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就要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
    在传播形式方面,材料二第四段指出,“在网络时代,方便快捷、影响广泛的各种信息平台,给文化传播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那么要想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就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利用好各种信息平台,把握机会,担负起传播创新的历史责任;
    传承离不开新人,材料二第五段指出,“要建立科学的考评认证机制,建立培育、激励创新人才辈出的机制,调动学术力量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又掌握现代传播手段的文化领军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最后材料二第五段指出,“尊重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品牌的品质,使之发挥更大作用”,即建立科学的考评认证机制,尊重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品牌的品质,使之发挥更大作用。
    二、课内文言文(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6.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A.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B.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D.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7.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可以兴,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 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 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D.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
    8. 下列对“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句话可译为“从近处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
    B. 这句话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
    C. 这句话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
    D. “事君”就是做官,是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
    9.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
    B.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
    C.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
    D. 孔子认为学《诗经》好处很多,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答案】6. C    7. B    8. D   9. C   
    10. 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兼备、匹配适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子”为“曰”的主语,即“孔子说”的意思,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
    “克己”与“复礼”为并列结构,二者是“天下归仁焉”的前提,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敏:敏捷”错误。句意:办事勤勉,说话谨慎。“敏”,勤勉。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意思是: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
    D.对“事君”的理解有误。这里的“事君”与“事父”强调的是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这种品德的最佳方法,而非阐述“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理解错误。从这个层面来说,应该“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质”,质朴;“文”,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彬”,文质兼备的样子。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学而》)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里仁》)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雍也》)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泰伯》)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颜渊》)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阳货》)
    三、课内文言文(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令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1. 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通“微”,求取。
    D.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样子。
    1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孟子,名轲,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B. 《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C. 孟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里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信的“不忍人之心”。
    D. 《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告子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
    1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B. 知皆扩而充之矣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C.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人而不仁,如礼何
    D. 足以保四海               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恻隐之心是人本身固有的,所以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B. 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 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 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否定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15. 翻译句子。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答案】11. D    12. C    13. A   14. C   
    15.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我伤害(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句意: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然”,通“燃”,燃烧。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C.“孟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说的,不是孟子说的。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
    第二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人们从事事业,经常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
    B.第一个“知”,知道;句意: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
    第二个“知”,通“智”;句意: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
    C.第一个“而”,表转折,却;句意: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
    第二个“而”,表假设,如果;句意: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
    D.第一个“以”,用来;句意:就足以安定天下。
    第二个“以”,凭借;句意:有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是理解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的能力。
    C.“唯物主义思想”错,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心主义”思想。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是”,这;“端”,发端;“贼”,伤害;“……者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之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根据在于,)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布局谋篇,其中“月”是全诗核心意象,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
    B. 此诗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结合,语言通俗易懂、清丽自然、优美流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用典、互文、烘托、叠字、顶真、虚实相生、托物寓情等多种艺术手法。
    C. 诗人将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赞叹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探索人生的哲理,巧妙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
    D.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其中“卷”和“拂”用得最为精到,恼人的月色洒在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卷”不走也“拂”不去,表现了扁舟子内心无法排遣的离愁。
    17. 《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其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因蕴含哲理而引发人们的沉思,请简要赏析。
    【答案】16. D    17. ①诗人伫立江畔,仰望明月,不禁发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慨,这是诗人对人生和江月的哲理思考。诗句表现了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更替,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的自然永恒的哲理。
    ②对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探索,古已有之,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个人的生命在江月面前是短暂即逝的,但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传的、无穷无尽的,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绵延久长,也可以构成一种与自然相媲美的永恒。
    ③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抒发了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诗人从澄明透彻、永恒的江月中悟道人类的永恒,为中国文人找到了突破个体生命的限度而达宇宙永恒的一条情思寄托途径。
    【解析】
    【分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扁舟子”错误,“月徘徊”、“离人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表现的是思妇内心无法排遣的离愁。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内容、情感的能力。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这是诗人对人生和江月的哲理思考。诗句表现了人生易老,一代一代老去,可是又生生不息,无穷无尽地更替,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的自然永恒的哲理。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个人的生命在江月面前是短暂即逝的,但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传的、无穷无尽的,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绵延久长,也可以构成一种与自然相媲美的永恒。张若虚在此处别开生面,翻出了新意。
    尽管明月常在而人生不再,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确实显得十分短促;但是,一代又一代人,也能形成一个长长的生命链条,作者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了生命,表现了诗人对短暂的人生的热爱与肯定,抒发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为中国文人找到了突破个体生命的限度而达宇宙永恒的一条情思寄托途径。
    五、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他对此不再抱有幻想而逃于酒乡。
    【答案】    ①. 王于兴师     ②. 修我戈矛    ③. 君子食无求饱    ④. 居无求安    ⑤. 千里之行    ⑥. 始于足下    ⑦. 天生我材必有用    ⑧. 千金散尽还复来    ⑨. 古来圣贤皆寂寞    ⑩. 惟有饮者留其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戈矛、材、寂寞、惟。
    六、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互联网虽然实现了我们的一个古老的梦想,把远在天涯的人变得___________,但与此同时也可能恰好相反,把身边的人变得如在天涯,因而引发了一种普遍的担心: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线上的虚拟世界时,我们是否会最终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___________。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度沉迷有可能让一些人“越来越拥抱技术、越来越忽略彼此”。
    实际上,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_____________。研究发现,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大多是通过“上传”线下的好友形成的,是现实社交的延续。从空间角度来讲,互联网有助于我们维系远距离的线下关系;从时间角度来看,媒介化创造了一种广泛的双向即时互动。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 )。“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实世界为虚拟生活____________地提供养料,虚拟生活又能激发和充实现实世界的活力。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近在咫尺        杞人忧天        泾渭分明      源源不断
    B. 触手可及        空穴来风        泾渭分明      取之不尽
    C. 近在咫尺        空穴来风        非此即彼      源源不断
    D. 触手可及        杞人忧天        非此即彼      取之不尽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社会交往是如此,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B. 不但社会交往如此,而且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C. 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和社会交往也是一样的
    D. 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这样,除了社会交往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
    B. 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C. 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D. 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
    【答案】19. A    20. A    21. B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触手可及:指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语境是形容距离极近,但并非实指。再根据语境中的“远在天涯”可推知,应选“近在咫尺”;
    杞人忧天: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空穴来风:有了空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流言、消息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闻毫无根据。语境说的是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没有必要,应选“杞人忧天”;
    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非此即彼:意思是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语境是说现在线上线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再联系后文“‘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知应选“泾渭分明”;
    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取之不尽:形容物质或精神的原料极其丰富。语境中有“提供养料”,应选“源源不断”。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括号前面说的是“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也就是“社会交往”,因此应以“社会交往”开头与前面衔接;括号后面说“‘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说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而“社会交往”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B.将二者关系定位为递进关系,不正确;
    C.应先说“社会交往”,再说“工作和生活”;
    D.“除了社会交往”说法错误,且应先说“社会交往”,再说“工作和生活”。
    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语序不当,“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是后面“互动性增强”的原因,“由于”应该放在前面,应改为“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
    “社会交往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句式杂糅,要么说“……得到显著提高”,要么说“有助于……提高”,可改为“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综合分析可知,只有B项修改正确。
    故选B。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很多人认为,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热量也越高。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水果的甜度①___________,还与“糖”的种类以及含酸性物质的多少有关。水果中的“糖类”,主要包括单糖(果糖,葡萄糖)、双糖(蔗糖,麦芽糖)和多糖(淀粉)。其中②_______,蔗糖的甜度次之,葡萄糖和麦芽糖更次之,淀粉则基本没有甜味。有的水果,如西瓜,由于所含果糖比例较大,甜度远高于含糖量更高但以葡萄糖为主的水果,如猕猴桃,水果中的有机酸,可以使其甜度不那么明显,例如山楂的含糖量比草莓高得多,但吃起来没有草莓甜,就是③___________。
    【答案】    ①. 除了和含糖量高低有关(或:不仅与含糖量高低有关)    ②. 果糖的甜度最高    ③. 因为有机酸含量较多(或:因为其甜度被有机酸影响了)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第①空,其所在句主要是想说明影响水果甜度的因素有哪些。根据横线前两句“很多人认为,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热量也越高。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和后半句“还与‘糖’的种类以及含酸性物质的多少有关”可知此处应填“不仅与含糖量高低有关(除了和含糖量高低有关)”。
    第②空,前句为“水果中的‘糖类’,主要包括单糖(果糖,葡萄糖)、双糖(蔗糖,麦芽糖)和多糖(淀粉)”,后句为“蔗糖的甜度次之,葡萄糖和麦芽糖更次之,淀粉则基本没有甜味”,因为前句中水果的“糖类”与后句中的糖是相对应的,且后句中糖的甜度越来越低,所以分析可知此处应填“果糖的甜度最高”。
    第③空,前句为“水果中的有机酸,可以使其甜度不那么明显。例如山楂的含糖量比草莓高得多,但吃起来没有草莓甜”,分析可知此处应是山楂吃起来没有草莓甜的原因,所以应填“因为其甜度被有机酸影响了”,或者“因为有机酸含量较多”。
    在答题时除了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进行补写,还要注意题目中的字数要求,如本题限制“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3.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②“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善于运用对比法,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同中迥异”的人物。上述二段话中都有“妹妹”,请分别说出出自谁人之口,并结合说话人的形象对其语言进行赏析。
    【答案】第一问:这三句话分别属于王熙凤的“奉承语”、林黛玉的“吃醋语”。
    第二问:王熙凤聪明伶俐,善于逢迎,说话做事风风火火。她的思想感情和老祖宗的融会贯通。“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这一句最妙,妙就妙在“忘记了老祖宗。”明明她的笑和哭都是做给老祖宗看的,话都是说给老祖宗听的,却偏说忘记了老祖宗。其原因是“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一个“忘”字,就把王熙凤的虚伪做作变成了真情实意。而且“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这句既讨好黛玉,又逢迎贾母,体现了王熙凤的聪明伶俐,机变逢迎;“又是喜欢,又是伤心”“该打,该打”都是短句,符合王熙凤贾府管家的身份,也符合她风风火火的性格。
    林黛玉猜忌多疑,所以语气中含酸意,她最介意的是薛宝钗和自己在宝玉心中的地位高低,因为她明白,薛宝钗无论家境人品还是才华容貌都不逊色于自己,而且更有“金玉良缘”的舆论造势,所以黛玉总是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衡量着宝玉心里的爱情天平到底是倾向于“姐姐”还是“妹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经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及人物描写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要弄清楚谁在什么情况下说了这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①是王熙凤“奉承语”。
    王熙凤聪明伶俐,善于逢迎,她每天事务繁忙,风风火火,她的语速快且多是短句,但她会千方百计的哄老祖宗(贾母)开心、讨老祖宗的宠爱;“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这一句最妙,妙就妙在“忘记了老祖宗”,明明是笑和哭都是给老祖宗看的,句句字字都是说给老祖宗听的,却偏偏说忘记了老祖宗。为什么竟把老祖宗忘记了呢?那原因自然是“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一个“忘”字就把全部虚伪做作变成了一片真情实意。此句“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既讨好了黛玉,又逢迎了贾母,可谓一语双关,体现了王熙凤的聪明伶俐,机变逢迎;“又是喜欢,又是伤心”“该打,该打”都是短句,符合王熙凤贾府管家的身份,也符合她风风火火的性格。
    ②是林黛玉的“吃醋语”。
    这句话是在元妃春节赏给贾府各人礼物,宝玉同宝钗的一样,宝玉怕黛玉多心,将自己的东西拿去让她挑拣,而黛玉什么也不要,还说了句“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急的宝玉赌咒发誓,这时林黛玉说了此句——“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语气中颇含酸意,这不仅仅反映了林黛玉猜忌多疑,使小性,更是她内心不安的真实反应。因为宝钗无论家境人品还是才华容貌等各方面不比她差,又有“金玉良缘”的说法,黛玉怕宝玉心中的天平倾向宝钗,因而时时拿话试探他。
    五、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躺平”,网络流行词,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表现,如职场白领逃离大城市,转身回到三四线的家乡,从此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日常工作中,没有什么目标感,每天应付完成基本任务即可;大龄男女青年不恋爱、不结婚,不买车、不买房,一个人挣钱一个人花……当下社会,“躺平”已成为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珍惜韶华、奋发有为
    “躺平族”青年作为一个群体代称和生活理念,正在引发讨论。与拼搏努力争取成功相对,“躺平族”在各种压力面前选择逃避。相比奋斗的收获,他们更愿意过与世无争的生活,甚至一躺了之。这种自外于传统主流观念的青年处世方式,值得引起社会的重视。
    特定文化现象的出现往往根源于经济社会的转型。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面临高失业叠加高通胀的经济“滞胀”危机,朋克文化在承受巨大压力的社会底层中迅速兴起壮大,年轻人以简单的音乐结构、非主流的着装和无所顾忌的言语方式等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抗争。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的破裂之后,日本开始了长时间的经济停滞,催生了不出社会、自我封闭的“蛰居族”,并逐渐形成了大前研一笔下的“低欲望社会”;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深度影响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不上学、不工作、不进修的“尼特族”日益发展壮大,逐步演变为当下世界性社会问题。
    “躺平族”的兴起也有着深层次的经济社会背景。一方面,当下中国正在经历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行业发展空间受限,竞争更加激烈,最终反映到个人层面工作和生活上的“内卷”上。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选择创造了条件。在物质相对丰裕的当下,人们可以有选择地放慢脚步,以相对舒适的工作方式换取足够的生活条件,或者依靠前期积累安逸度日。由此,那些思维活跃、不拘泥于传统的青年,自然会想到换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躺平”。而与真正付诸行动在身体上躺平的人群相比,那些在岗位上早早失去斗志,消极应对工作的精神躺平者可能也不在少数。
    然而,“躺平族”显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多不利。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等多方面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离不开青年的创造性贡献。相较于“未富先老”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促成的客观趋势,“未富先躺”这一现实问题带来的主观倾向同样需要引起我们警惕。关注“躺平族”,让“躺平族”愿意奋斗,对于面临转型发展任务的我国尤为必要。
    当然,这绝非要对“躺平族”进行批判与苛责。出于身心考量选择舒适生活理应得到理解,经过充分思考选择慢节奏生活也需得到更多尊重。基于现实环境自主做出适合个人的生活选择,本身就是社会发展成就的一方面体现。引导“躺平族”奋斗,更多是需要从培育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角度出发,通过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给予这些青年更多的关怀。
    奋斗的机会最终来源于经济发展本身。个人奋斗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国家采取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多方面政策举措,是推动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相应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工作和成功机会。而打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个人奋斗的良性循环,需要在制度上更加重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打破制约企业积极性的制度壁垒,释放行业发展空间,推动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平等地进入创新领域、把握创新机遇、收获创新成果。
    一个人的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作为年轻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人生有意义不仅要关注自身的一亩三分地,还要深刻认识到当代年轻人所面临的时代际遇和历史责任,到能够发挥自身能力和干一番事业的地方去。青年们要珍惜韶华、奋发有为。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有关网络词语“躺平”的,所谓的“躺平”,并且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职场白领逃离大城市,转身回到三四线的家乡,从此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日常工作中,没有什么目标感,每天应付完成基本任务即可;大龄男女青年不恋爱、不结婚,不买车、不买房,一个人挣钱一个人花。并且这已经成为为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本题的任务是“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关于“躺平”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态度,比如这是一种淡泊随性的生活态度,这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等等。但是通过“躺平”的表现可以看出“躺平”本质上,是一种对现实和压力的一种躲避和逃脱,所以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所以写作过程中必须体现出正能量,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有抗压和抗挫折的能力和心态。
    【立意】1、美好生活来源于奋斗
    2、拒绝“躺平”,雄起奋斗
    3、拒绝“躺平”,远离“佛系”
    【素材】1、“躺平”的流行,实际上是一些年轻人心灵、精神出现了危机问题,失去了生命和精神的原动力。这需要年轻人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责任和信心,必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人不会满足于自我平衡、内心和谐和没有任何压力的状态。只有当富有责任感地去对待困难、处理问题时,才不会去“躺平”。无疑,今天所处的是一个激烈变动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常常处于矛盾和焦虑之中,因此,寻找我们的生命和精神的原动力,发现和理解生存、生活的意义,便成为我们年轻人走出心理冲突、拒绝“躺平”的一个重要抉择。
    2、躺平”真的能解决眼前的困难吗?或许在网络上高唱“躺平”的一些年轻人,大概也能感觉到,这属于一种“浪漫主义空想”。责任、义务,无论你躺或不躺,它就在哪里;房租、房贷,无论你躺或不躺,它也在那里。“躺平”,并不会消解生活的困难,它所提供的,只不过是面对真实生活时一点快意的心灵安慰。当然,真正地选择“躺平”也是可能的,不过这倒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一个人抽空社会角色,拒绝社会联系,让个体原子化、单一化。只有这样,才可能斩断所有的世俗欲望与无法避免的经济负担。
    3、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人才辈出、竞争激烈的时代,在高压力、快节奏的运转中,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命状态,在相应的价值观影响下,“躺平学”作为一种生命状态应运而生。从人性和心理上来说,价值感是人一生最高的精神追求,它支撑着每个人通过努力达到更有质量的生活,而“躺平学”选择了逃避压力、竞争、责任,以平和的心态接受现状、随波逐流,这种状态从心理上讲能够达到身心平衡,甚至体现出一种内心的豁达和强大,但它对一个人、一个家、一个民族来说,都会产生很大的潜在危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