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期末考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十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参考答案
    1.A
    2.D
    3.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大数据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须建立大数据思维”错误。“大数据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偷换概念,文章第一段“尤其是由数字化技术发展引发的信息化浪潮,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主语是“信息化浪潮”;第二段“大数据所引发的社会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主语是“社会变革”。条件缺失,第二段“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功能和价值”是建立大数据思维的条件。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古为今用”错误,文章主要内容是“数字化构建非遗传承新模式”,是利用新技术保护非遗文化,不是“古为今用”。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这将会成为数字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错误,时态混乱,文章第三段“虚拟现实交错更换已然成为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选项将“已然”变成“将”。
    B.“就可以实现非遗技术的真正传承”表述绝对。结合“借助智能技术对非遗传……既能弘扬非遗的人文内涵,也可实现非遗技艺的真正传承”分析,原文说的是“也可实现非遗技艺的真正传承”。
    D.“这是它相较传统展示平台具有的最主要的优势”于文无据,从文章第四段“同时可通过准入门槛和对接标准的提高来筛选掉不良数据或者劣势数据,提高数据整体质量”可知,与传统展示平台相比的优势有两点,并未说明哪点是最主要的优势。
    故选C。
    4.D
    5.B
    6.①增强质量品牌培育能力,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②强化创新驱动,重视研发,增强智能制造赋能,提升品牌价值;
    ③用国际化战略借助全球资源要素,提升品牌力。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强化数字技术的创新驱动”错误。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第二段,根据材料中“做强做优‘中国制造’品牌,一是要坚持企业主体,增强质量品牌培育能力……二是要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提升品牌价值。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制造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赋能中国品牌建设”可知:原文指的是强化企业自身的“创新驱动”,而非“数字技术的创新驱动”。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信息,概括辨析材料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
    A.“这是中国品牌国际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说法错误,属于无中生有。相关信息在材料二第一段,该段文字列举吉利、美的两家企业之所以能够上榜世界500强,得益于并购或者收购国外企业充满证明了“国际化会助推品牌化,而不是企业实现品牌化之后再去国际化”,并不没有“并购或者收购国外企业是中国品牌国际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意思。
    C.“这直接导致了全球品牌价值100强榜单中只有一家中国企业入围”并非直接原因。根据材料材料二第一段“2021年《财富》杂志公布的2021年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公司数量居世界首位,达到143家,这是可喜的进步。但是上榜的中国企业主要有五类:工程基建类、能源资源类、房地产类、金融服务类、互联网企业,而欧美日韩等国上榜的企业主要是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智能制造。因此,多年来福布斯全球品牌价值100强榜单中,中国企业只有华为一家入围”可知“《财富》500强榜上的中国企业主要类型没有制造业”是“全球品牌价值100强榜单中只有一家中国企业入围”的原因,但不是直接原因。
    D.“这表明我国企业品牌力变弱”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三中“从《财富》世界500强和世界品牌500强的榜单数据来看,2013年我国有95个企业在《财富》500强中,25个在世界品牌500强中,两者差距为70”只能说明“从2013年的70扩至2020年的90”说明我国企业的实力增长较快,品牌力增长较慢,并不是表明我国企业品牌力削弱。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信息,归纳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做强做优‘中国制造’品牌,一是要坚持企业主体,增强质量品牌培育能力。深入实施制造业‘三品’专项行动,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断提高中高端消费品供给能力”概括出“增强质量品牌培育能力,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根据“二是要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提升品牌价值。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制造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赋能中国品牌建设”“没有品牌化,就没有高附加值。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一是注重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二是重视研发创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国家诞生了很多品牌,但是高端品牌不多,尤其是以智能制造赋能的高端品牌还需要努力”概括出“强化创新驱动,重视研发,增强智能制造赋能,提升品牌价值”;
    根据“国际化会助推品牌化,而不是企业实现品牌化之后再去国际化。华为从1996年开始正式实施国际化战略,目前约有19.7万名员工,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30多亿人口,2021年世界500强排名44位”“吉利、美的等企业‘凤凰涅槃’的关键节点也始于国际化,即调动全球资源补企业能力短板”概括出“用国际化战略借助全球资源要素,提升品牌力”。
    7.A
    8.①烘托心情。对这种沉寂、黑暗与闷热的有力渲染,充分地凸显出人们内心的焦灼,流露出人们对胜利的无比渴望,而这一切,其实又建立在人们对光明的召唤上。
    ②引起下文。对沉寂与黑暗进行大力渲染,为后文蓄势,自然而然地引出后文人们突然看到火光时的狂热心情。火光带来了希望,成为战局的转折点。
    9.①“启明星”在文中指“暗蓝色高空中闪耀着一颗又白又亮的星”。
    ②“启明星”在文中又指战士的眼睛,眼睛就宛如他身上特有的“启明星”,暴露了他内心的渴望与希冀。
    ③作为物象,它是光明的象征。“启明星”预示着黑暗即将过去、黎明马上降临。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毅然将自己的衣服点燃而壮烈牺牲的故事”于文无据,原文只说“我心里想:‘那个同志怎么样呢?’但回头望望,只听见一片潺潺的流水声,早已看不清那些谈论者的形影了。……使我惊奇的是他们说连一块碎弹片也没打在他身上”可见,文中并没有说这个战士牺牲。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等角度出发分析。
    这段环境描写中,“那天黎明时真是闷热得不得了,气压甚低,海上的浓雾突然都郁集在这盆地里来了,望上去一片乌黑,就像一堵黑森森的城墙”“整个战场就像茫茫一片漆黑的大海。云雾和闷热笼罩着这个世界,简直逼得人透不出气”,这种闷热、低气压、浓雾,让人看不清具体情势,渲染了“黎明(胜利)”前的紧张气氛,烘托出人们焦灼的心情。人们越渴望黎明和胜利的到来,黎明和胜利到来前的黑暗便越是让人内心紧张,充分流露出人们对光明和胜利的渴望。
    从情节来看,现在战场上“我观测着,我谛听着,可是一分钟,一分钟,又一分钟,……一点动静也没有”“连炮火燃起的火光都消失在浓雾之中了”的情景可以说是一种“抑”,看不清形势让人们内心压抑紧张到了极限,为下文“突然,我看见有蚕豆粒那么小一粒火光”“整个战场上的人,都朝那火光奔去”的情节蓄势,正因为人们太久没看到战场情况,才会在火光陡起时都朝火光奔去,正如“那么一点点火光,它给人带来希望,就像谁从黑暗中举起一盏指路的明灯”所说,在极度黑暗中迸射出的火光,为战局带来希望,成为转折点。故而这部分环境描写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
    表层意义是指“我看见天刚破晓,望上去一片红雾弥漫,再向上看,暗蓝色高空中闪耀着一颗又白又亮的星”,真正的启明星。
    从“我深深思索着,我发现了:这又白又亮的星不就是那双眼睛吗”可知,启明星也寓意着文中那个接受突击任务,“眼瞳还像火花一样闪亮”,勇敢冲锋,找到突破口,甚至“将自己衣衫烧着”为后面的人照亮道路的战士的眼睛,那双闪亮的眼睛如同启明星一样,流露出他对战争胜利和光明到来的渴望与希冀。
    从文章主旨来说,“启明星”在全文中象征着黎明即将到来,对于战局来说,它象征着胜利即将到来。故而它寓意着光明,启明星的出现标志着黑暗将要过去,光明将要来临。
    10.C
    11.D
    12.C
    13.(1)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包围陈仓。双方攻守达二十多天。
    (2)明帝命令司马懿向西驻守长安,司马懿派张郃在蜀汉包围祁山的南部阵地攻打无当监何平,自己占据中路与诸葛亮相对。
    (3)护军姜维命令杨仪掉转军旗,擂响战鼓,仿佛准备朝司马懿进攻似的。司马懿收聚军队后退,不敢进逼。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明帝说:“诸葛亮依仗山谷作为险固,如今自己送上门来,正好符合兵书上所说的‘善战者致人’的战术,打败诸葛亮是一定的了。”于是统率五万步兵骑兵,派右将军张郃督率他们,向西抵御诸葛亮。
    “阻山”是“为固”的方式,中间不断开;“今者”为时间状语,一般放在句子开头或单独成句,故应在“今者”前面断开,排除AB;
    “兵书致人之术”为偏正结构,整个为“合”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邸阁……后专指王公贵族的住宅”错,“邸第”“邸舍”指王侯贵族的住宅,“邸阁”无此意。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诸葛亮派部将攻下武都、阴平二郡”错误。原文“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遂拔二郡以归”表明是诸葛亮亲自攻下二郡。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引”,率领;“攻拒”,攻守。
    (2)“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屯”,驻守;“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于南围攻无当监何平”;“按”,占据。
    (3)“反”,掉转;“若”,好像,仿佛;“敛”,收聚;“逼”,进逼。
    参考译文:
    魏明帝太和元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统率各路军队向北驻扎汉中。太和二年,诸葛亮扬言由斜谷道夺取郿县,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祁山,军队的阵容整齐,号令严明。明帝说:“诸葛亮依仗山谷作为险固,如今自己送上门来,正好符合兵书上所说的‘善战者致人’的战术,打败诸葛亮是一定的了。”于是集合五万步兵骑兵,派右将军张郃督率他们,向西抵御诸葛亮。当初,先帝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能重用,希望你能看清他。”诸葛亮仍认为不对。等到出兵祁山,诸葛亮让马谡在前面督率各路军队,与张郃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挥调度,行动、措施烦琐扰人,舍弃水源而到山上扎营,不下来据城守御。张郃阻断他的引水渠道,大败马谡。诸葛亮要前进没有什么可以依恃,于是撤回汉中。拘捕马谡关进监狱,把他杀了。诸葛亮上书请求将自己贬官三级,汉主刘禅任命诸葛亮为右将军,兼代丞相事务。太和二年十一月,诸葛亮听说曹休战败,魏国军队向东进发,关中虚弱,准备出兵袭击魏国,说:“先帝思虑深远,认为蜀汉与曹贼不能共存,帝王大业不能偏安一隅,所以把讨伐敌人的任务托付给我。我为国事鞠躬尽力,直到死了才会停止。”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包围陈仓。双方攻守达二十多天。明帝把在方城的张郃叫来,派他袭击诸葛亮。张郃日夜赶路,还没到达,诸葛亮粮食吃完带兵撤退了。太和三年,诸葛亮派遣手下将领陈戒攻打武都、阴平,雍州刺史郭淮带兵救援。诸葛亮亲自出兵到达建威,郭淮撤退,诸葛亮于是攻克了这两个郡后回去。汉主刘禅重新下策书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太和五年,诸葛亮率领各路军队入侵,包围祁山。明帝命令司马懿向西驻守长安,司马懿派张郃在蜀汉包围祁山的南部阵地攻打无当监何平,自己占据中路与诸葛亮相对。诸葛亮派魏延、高翔、吴班迎战,魏国军队大败。蜀汉人杀死了魏军甲士三千人,割下了他们的首级,司马懿退兵保护自己的营垒。诸葛亮因为粮食吃完而退兵,司马懿派张郃追击。张郃进军到木门与诸葛亮交战,诸葛亮利用高地布下埋伏,弓弩乱发,张郃被一支飞来的箭射中右膝而死。
    青龙元年,诸葛亮勉励农耕、讲授武事,制造木牛、流马运输粮食囤积在斜谷口,修建斜谷邸阁,让百姓与士兵得到休息。青龙二年,诸葛亮出动全部十万大军从斜谷入侵,驻扎在五丈原,多次挑战,司马懿不肯出战,诸葛亮于是赠送司马懿妇女的服装,司马懿说:“诸葛孔明吃得少,要处理的事情多,他能活得长久吗!”诸葛亮病重,死在军中。长史杨仪整顿军队出发,司马懿追赶汉军。护军姜维命令杨仪掉转军旗,擂响战鼓,仿佛准备朝司马懿进攻似的。司马懿收聚军队后退,不敢进逼。于是杨仪结成阵势进入斜谷后才公布死讯。百姓因此流传谚语说:“死了的诸葛亮吓跑了活着的司马懿。”蜀汉各路军队回到成都,汉主刘禅大赦,赐予诸葛亮忠武侯的谥号。
    14.B
    15.B
    16.C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顾名思义,看到名称而联想到它的含义。名副其实, 名与实际相符。语境是说由小楼的名称而想到其含义,选择“顾名思义”。
    第二处,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话。喁喁私语,形容说话声音小。语境强调“无人知晓、无人懂得”,故选择“自言自语”。
    第三处,欲速不达,一味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根据前文“初衷”和“可是”这一转折关系,此处是说结果和希望相反,要选择“适得其反”。
    第四处,独树一帜,比喻自成一家。标新立异,提出新的主张、见解或创造出新奇的样式。此处是说李煜词风自成一家,选择“独树一帜”。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由“无人知晓、无人懂得的惆怅之感,一腔愁绪,说于谁听?”可知“这种感受”是指无人诉说,无人理会,无人懂得的惆怅和苦闷。
    A.“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说花伤客心,其伤心的原因是“万方多难”,与无人诉说、无人理会无关。
    B.“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说因无人理由而只能空拍栏杆,与前后语境相合。
    C.“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写愁绪之无际,与无人诉说、无人理会无关。
    D.“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写 “愁思” 如同 “海天” 一样,茫茫不断,与无人诉说、无人理会无关。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共有三处:
    一、“不仅是……而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改为“不仅是……而且是”;
    二、“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人安度躯壳的需求”语序不当,“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高于“安度躯壳的需求”,二者颠倒顺序;
    三、“安度躯壳”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安放躯壳”。
    全程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
    故选C。
    17.温室气体猛增   碳排放达到峰值   只有加强宣传
    18.现实生活中“高碳”行为普遍存在,所以要进行“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第一处:根据后文“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协商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可知给生命系统形成威胁的是“温室气体”,大家都知道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再结合前一句“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大”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温室气体猛增”或者“温室气体增多”之类意思的句子。
    第二处:由“所谓”以及后文对“碳中和”目标的解释,可以确定此处是对“碳达峰”目标进行解释。后文说“之后就逐步降低”,显然是碳排放量达到一定的峰值之后再逐步下降,所以此处填写“碳排放达到峰值”。
    第三处:前文说现实生活中,很多群众还存在“高碳”行为,后文说“才能让低碳环保的理念真正被他们接受”,此处是填写采取什么方式让存在“高碳”行为的群众真正接受低碳环保的理念。结合后文“于是各级政府都在开办‘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活动”可知采取的方式是“宣传教育”。还有后句有关联词“才能”,填写句子要有“只有”与之相呼应。由此可以得出此处填写“只有加强宣传”。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段压缩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给第二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内容大意。第二段一共两句话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为第一句,写现实生活中,很多群众还存在“高碳”行为,要对这些还存在“高碳”行为的群众进行“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第二层为第二句,写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让他们接受“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理念尤为重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用一个表因果关系的句子对以上两层内容进行概括,并注意“不超过40个字”。
    19.例文:
    风云之际,取舍之间
    我们总是做着选择,小到试卷上的一道题目,大到人生中的一次转折;我们也总是被选择着,一份入围名册,一张录取通知书,一次面试安排……这一切看上去无足轻重,身不由己,但是被时代浪潮裹挟着的我们,也能做出改变时代的选择。在此风云变幻之际,一个选择,一次取舍,我向时代,时代有我。
    我们要做出顺应时代的选择,要有争向潮头的拼搏之心。顺应时代,绝不等于随波逐流,学着大多数人的样子得过且过,成为世界庞大人口基数中泯然的某一个;顺应时代,是辨清时代之“势”。认准发展之“向”,以匹夫天下之责,投入到自己的人生事业中去。近代中国的革命先驱们,多少都出自锦衣玉食,或至少优裕小康之家;他们并没有流于世俗的浮华享乐、无睹民众之苦难,而是真正读懂了国家的风雨如磐之危,选择举火炬而起,做旧时代的送葬者,新时代的探路人。或许在他们自己看来,自己的选择轻如鸿毛,自己一人只如一根稻草,但万干鸿毛可汇聚为大鹏之翼,小小稻草亦能作火种,点燃一片辽阔的原野!
    我们要做出顺应时代的选择,要有敢向荆棘深处踏出道路的勇气,要有长途漫漫日夜前行的毅力。时代只能展现发展的需求,指出前进的方向,时代永远不是问题的答案。大国重器的核潜艇、两弹一星,是千万次无尽的演算与实验堆出来的;城市繁华、铁路纵横,是数不清的劳动者砖砖瓦瓦建设起来的;走出隔离,打开封锁,治愈病患,是医务人员日夜不休抢出来的……每一个时代的质变,就由我们默默耕耘的量变来汇聚。
    我们要做出顺应时代的选择,要有发展的眼光,要有破旧立新,做出取舍的果敢。超越时代看时代,我们才能确定真正的航向,驾驭风浪,而不是被风暴裹挟,敢于挥洒色彩的艺术家开创了新的流派,敢于创业的年轻人推动了信息革命,敢于舍去个人舒适、扎根大漠的研究员焕发了文化瑰宝的光彩……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我们能否抓住机遇,成为新青年、先行者?
    在此风云之际,我们应以时代之眼光做好每一次取舍。某一时刻,我们千千万万人的选择或许就能积小流成江海,能够改变时代的方向,向更光明处扬帆而航。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本题的两个关键词是选择与改变。
    关于选择,从材料内容可知,这里的“选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选择,而是特指人生道路的选择。材料说“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行人稀少”意味着未知和艰难。彭士禄父子两代人所作的都是这样的选择。而谷爱凌选择归化中国滑雪队,也是放弃了看似客观条件更好的美国队。
    关于改变,诗句说它改变了我的一生,材料末也说改变了他们自己,也改变了很多很多。“改变了自己”是说使个人走上完全不同的另一条人生道路,“改变了很多”包括改变了环境和身边的人,甚至国家命运和历史走向。
    整合起来,选择与改变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可以是因果关系,即因为选择所以改变;可以是条件关系,即只有选择才能改变;也可以是假设关系,即要想改变必须选择,等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材料中两位人物的选择都是出于祖国的需要,都是个人服从国家的行为。而且,他们还是父子,是两代人在不同年代的相同选择,这说明材的本质内涵是:前赴后继,代代相传。在决定人生道路时选择服从国家需要,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国家民族做出了杰出贡献。而谷爱凌的选择,则是遵从本心,是国家与个人达到高度和谐的结果,既实现个人追求,又满足了国家需要。那么,作为高三学生,我们也正面临着一次重要的人生选择。我的选择是什么?我准备改变什么?就不言自明了。这也是这道作文题可以遵循的基本思路。
    立意:
    1.放弃小我,选祖国需要的路。
    2.改变自我,让个人与国家的路和谐共进。
    3.改个人私欲,明国家选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