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专项训练 > 诗歌鉴赏 >

苏轼《侄安节远来夜坐》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
    侄安节远来夜坐①
    苏轼
    南来不觉岁峥嵘,坐拨寒灰听雨声。
    遮眼文书元不读,伴人灯火亦多情。
    嗟予潦倒无归日,今汝蹉跎已半生。
    免使韩公悲世事,白头还对短灯檠②。
    【注】①安节是作者的堂侄,这首诗于元丰四年写于黄州。②韩愈曾作《短灯檠歌》,感慨世事炎凉。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与远来的侄子雨夜闲谈的情景。“峥嵘”二字,本是形容山势的高耸、险峻,这里指年岁的顶点、寒气的深重。
    B. “坐拨寒灰听雨声”,枯坐室内,拨弄着带着丝丝寒气的炉灰,听着窗外疏疏作响的雨声,一种孤寂、萧冷的氛围被渲染开来。
    C. “遮眼文书”用药山惟俨禅师看经“我只图遮眼”语意,文书堆积案头,无心批阅,写出了自己的萧闲之状。
    D. “伴人灯火亦多情”,灯火如此多情,和“我”相依相伴,烘托出作者的内心所感受到的温暖,也为他带来了慰藉。
    15.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在黄州的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请结合本诗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4. D    .“烘托出作者的内心所感受到的温暖,也为他带来了慰藉”错误,但根据下联“嗟予潦倒无归日,今汝蹉跎已半生”可知作者当时被贬黄州,内心失落,生活潦倒,而且归日无期,壮志难酬,并且在尾联借用韩愈的典故,感慨世事炎凉,因此,灯火多情,和“我”相伴,是用来反衬自己的孤寂和人世的无情。
    15. ①苏轼被贬黄州,“心似已灰之木”,说明他备受打击,心如死灰,充满了凄凉和无奈;②“坐拨寒灰”,一个动作细节展现出其内心的百无聊赖,文书遮眼,无心翻阅,可见其失意和落寞;③“嗟予潦倒无归日”,直抒胸臆,嗟叹自己潦倒失意,归日无期,备受煎熬与折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旧时文人的人生理想,幼有壮志的苏轼因作诗讽谏朝廷,元丰三年被贬黄州,官职低微,没有实权不说,还要受到当地官员的监视,“南来不觉岁峥嵘”,岁末严冬,应该是一家人围炉取暖,而诗人却谪居黄州,清冷异常。人生道路的坎坷,政治上的失意,抑郁苦闷袭上心头,看不到人生的前途,不能不产生消极悲观思想,“心似已灰之木”,说明他备受政治打击,心如死灰,内心充满了凄凉和无奈;
    ②苏轼被贬黄州,官职低微,没有实权,没有地方施展才华,“坐拨寒灰”,作者在严寒的夜晚枯坐室内,拨弄着带着丝丝寒气的炉灰,可见其贬居生活的寒寂凄冷,“拨”,一个动作细节展现出其内心的百无聊赖,“听雨声”更增其抑郁愁苦,文书堆积案头,因为内心的无望,所以无心翻阅,可见其失意和落寞;
    ③“嗟予潦倒无归日”,直抒胸臆,嗟叹自己遭受打击、排挤,潦倒半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归家、回朝,感叹自己空有经世致用之志,内心备受煎熬与折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