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复习方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2)
http://www.newdu.com 2025/05/20 12:05:24 高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晨昏线”部分的铺垫: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那么,晨昏线的空间位置符合哪两点才能作为昼夜半球的分界线?观察教材图1.19后,比较容易得出结论: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因此,学生容易接受“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直射光线始终垂直于地心”这一论断。那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晨昏线空间位置摆动”就不难理解了。至于“昼弧/夜弧=昼长/夜长”,结合地球自转特点中增设的“轨迹”一项,一般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并对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既可以表象又可以本质的认知。 问题2:课时安排与教学质量保证对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处理的影响 江苏省“五严”新政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课时的安排是固定的,习题的评讲、旧知的回顾、新知的学习就需要统筹规划好。为保证教学质量,除了对教学设计精心准备,还要正确、果断处理课堂生成。前者有效引导后者,而后者升华了前者,两者相辅相成,方能实现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学相长,没有或者未能引导学生高亢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正确的学习方向、恰当的学习方法,教学预设如同虚设,课堂生成徒劳无功,有效教学如同镜花水月。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预复习的督促与检查、学习评价的过程化是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措施。 例如,在“时差”教学中,播放电影《环游地球80天》片段(01:50:54~01:52:06),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每经过一个时区,路路通(成龙 饰)就要把福特先生的手表调快一个小时?为什么福特先生最后意识到只是过去79天而不是起先的80天?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再如,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教学中,我用两张硬纸板、一只铅笔和一根尼龙绳来代表黄道平面、赤道平面、地轴和直射光线让学生演示地球“斜着身子”、“站直着”和“平躺着”三种情况下的绕日公转,使之感性认识黄赤交角的存在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在学生动手参与、用心观察和动脑思考的多感官的活动中意识到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并制约着移动的范围,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学生预复习的督促与检查的效果在于持之以恒的决心。督促是前提,是保障,而检查是催化剂。发挥催化剂的功效,一是名至实归,二是讲究技巧。其精髓在于检查本身的多样化、综合化和人性化,不能令学生反感,不能让学生疲于应付,应针对实际情况,因地、因时制宜。对于重难点知识,预先告知学生,要求预复习,并要求完成以知识结构为形式的预复习作业。至于检查,我一般是采取校信通告知家长督查、课前收查、课上抽查、课后询问等方式,点、线、面相结合,有层次、有重点的去检查。 问题3:高一新生自主学习的养成进度与高中地理学习效果的“马太效应” “教”是为了“不教”,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高效学习的保障,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要行为方式之一。对于这一点,我们教师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片面一点说,学习主体意识的存在不仅仅是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而在于课余是否有自主学习的兴趣、习惯和意愿。 从高一新生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没有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杂乱无序,最终流于形式,收效甚微;错误的引导,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变相违背了自主学习的初衷。我目前的方案是设计一份“周末自主学习资料”,力图从读、思、练的角度,分层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借助校信通联系家长,从而取得家长的协助、支持与关心,督促学生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以填补校外管理的漏洞。 “周末自主学习资料”设计的框架如下:以节为单位设置“课程标准”、“学习要求”和“要点回顾”;以章为单位设置“巩固练习”和“能力提高”。“课程标准”和“学习要求”以读为主,便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要点回顾”以思为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巩固练习”以“学业水平测试”(小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为主,用以自检和反馈;“能力提高”采用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更上一层楼。以下摘录“周末自主学习资料”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要点回顾”中的第9点和第12点: 9、昼夜长短的变化(图1.23部分) a,此变化是时空变化,从本质上去理解为宜:昼长/夜长=昼弧/夜弧,其来龙去脉:自转和公转→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运动→晨昏线空间位置摆动→昼弧/夜弧→昼长/夜长。 b,极值的时间与范围 c,昼长的比较(以同一时刻,两地的比较为例): 其一:读图,见a(纬线和晨昏线→昼、夜弧→昼弧/夜弧=昼长/夜长); 其二:日期→季节(冬?夏?)→昼长是长?短?(生活经验,有木有。注意,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如果是同半球地点的比较,那么请继续→纬度越高,昼长越长或者越短(童靴,你想:赤道永远是昼夜等长滴,而极地是出现极昼或者极夜现象滴,也就是说由赤道到极地,随着纬度的增加,昼夜长短状况由“昼夜等长”过渡为“极昼或者极夜”。好吧,我承认我有点唐僧,我还要举例解释。今天是 9月7日 ,比较下面2组城市的昼长:上海和悉尼、北京和上海。今天是 9月7日 ,位于春分3.21到秋分9.23之间,处于北半球夏半年当中,夏季嘛,北京当然昼长夜短咯;而南半球澳大利亚的悉尼是冬半年,昼短夜长。故,昼长北京﹥悉尼。再看第二组,北京、上海都在北半球,都是昼长夜短,既然北半球昼长夜短,那么极地出现的是极昼还是极夜现象呢?!对!你的智商很正常,昼长夜短的极致当然是极昼了!从赤道的昼夜等长向北过渡到北极地区的极昼,昼长由12小时过渡到24小时。故,北方北京的昼长比南方的上海更长。终于解释完了,o(∩_∩)o) 12、在第9点昼长比较的举例中,我尝试在文字表述上贴近学生,至于是否得体有效,有待实践的检验。而在第12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中,虽然没有细化,甚至于“区时计算(换算)”、“偏移的规律”诸如此类的考察重点都没有标注其中,但个人觉得已经初步达成我的目的: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正视高一新生在地理学习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研究,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一些措施,并有意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以此为契机,在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两个方面,努力构建有效教学,推动新课改的深度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高一地理复习方法:学会图文结合 注重理解记忆
- 下一篇:高一地理复习方法:四大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