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历史 > 必修2 > 同步检测 >

单元测评

    单元测评
    (本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鲁迅先生的话未能反映的是
    A.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舶来工业文明的影响    
    B.中国近代文化的多层性
    C.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
    D.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2.下图所示票证曾是老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          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3.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对该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 ②当时不缠足运动兴起
    A.①②都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
    4.融合了满、汉、中、外服装特点形成的服饰是(  )。
    A.中山装 B.旗袍 C.马褂 D.中式衣裙
    5.右图谭嗣同内着中装,外披西式风衣,这反映了
    A.维新派在传统基础上仿效西方的价值取向     
    B.维新派大多有留洋背景
    C.维新派表面赞同改革,实则保守           
    D.他准备会见外国友人
    6.关于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下列正确的是
    ①由通商口岸向内地发展 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③和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 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7.下列措施中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婚姻自由    D.改用阳历
    8.曾经是灰色的人群、蓝色的人群、草绿色的人群的穿着时代是
    A.民国时代    B.建国初期     C.“文革”初期    D.满清末代
    9.“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改革开放后这句流行语体现了
    ①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②效率意识 ③生活节奏加快 ④拜金主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时间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BB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11.“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以下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变化原因的是
    A.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改变
    C.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12.晚清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的地点是
    A.中国内地    B.农村地区   C.通商口岸    D沿海城市
    13.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舶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使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是近代社会习俗、风气演变的重要原因②近代文明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使社会生活习俗趋向西化,对中国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对此应完全肯定
    A.①正确,②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
    14.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词语,下列流行词语与时间对应不正确的是
    A.生产合作社──20世纪50年代       B.喊口号挣工分──20世纪60年代
    C.万元户、暴发户──20世纪70年代   D.伊妹儿──20世纪90年代
    15.铁路在中国近代命运多舛的主要原因是
    A.陈腐守旧观念的反对    B.筑路人才的短缺   
    C.我国工业底子太薄      D.铁路运输无益于国计民生
    16.京张铁路被看作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其突出意义在于
    A.通车运营后能赢得丰厚的利润   
    B.大大方便了沿线居民的出行
    C.“人”字形设计巧妙无比      
    D.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17.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1872年,李三乘火车从吴淞到上海做生意  
    B.1865年,留美学生给家人发来电报报平安
    C.1930年,陈红家里安装了程控电话      
    D.1896年,王五从上海乘轮船招商局的船回重庆
    18.中国近代航运业最早诞生于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洋务运动军事工业   
    C.洋务运动民用工业    D.官僚资本企业
    19.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
    ①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②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③加快了生活的节奏 ④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下列关于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创立 ②中国铁路诞生 ③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 ④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试制成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21.到2006年6月,我国的移动电话使用总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电话从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这个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A.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现代通讯工具  
    B.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C.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   
    D.中国疆域辽阔
    22.1909年《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23.下列人们的日常生活现象源于互联网的产生的是
    ①乘坐火车外出旅行 ②开着汽车出外郊游 ③网上炒股 ④网上购物
    A.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4.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的社会变化包括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B.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C.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  
    D.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25.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下列活动中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新发明的有
    ①乘坐火车外出旅游 ②通过电脑上网查阅资料 ③用电话与同学联系 ④收看卫星传送的电视节目。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28题,每题10分,29题20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还数十年前,人皆结发也,至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民风也。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天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 我们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以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昧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剪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侮辱中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侮辱去掉。
    ──《孙中山年谱长册》(上册)
    请回答:
    (1)请概括材料一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分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5分)
    (2)孙中山为什么主张“剪辫”?(2分)
    (3)试分析康有为与孙中山主张的相同点。(3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查前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光复以后,闻中央各地方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临时大总统关于革除前清官厅称呼致内务部令》
    请回答:
    (1)请概述材料内容。(不得摘抄原文)(5分)
    (2)说明了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2分)
    (3)中华民国颁布上述法令有什么进步意义?(3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开通之日“但闻辙轨摩荡声甚属,而人已如电掣飙驰,随之以去矣。乘者、观者一齐笑容可掬,啧啧称叹……”不料未过多久,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导致民情汹汹。清政府遂以28.5万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掷入大海……在达十余年的铁路之争中,反对修铁路的理由包括:(一)扰民;(二)夺民生计;(三)为外敌“缩地”,便其运兵;(四)因雇洋匠而导致白银外流。甚至有人说:修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而非千万人之公利”。
    材料二 义和团曾经张贴“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大轮船”的揭贴。
    材料三 19 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如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鹰厦、兰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新旧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变化,并谈谈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表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
    

    中国人自办报刊
    

    总数
    

    所占百分比
    

    1895
    

    7
    

    3
    

    42.9%
    

    1896
    

    11
    

    7
    

    63.6%
    

    1897
    

    49
    

    45
    

    91.8%
    

    1898
    

    47
    

    39
    

    83%
    

    1898年9月21日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已不再允许民间办报馆。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材料二 《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广风闻,速变通,强国势。”……《广仁报》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论著多以外患日急,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为中心问题,意在唤起国人发愤图强,开通风气。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材料三 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如果从1815年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最初的六十年,没有一份报纸或期刊是由中国人主持的……从1874年至1895年的二十年间,中国人自办的报纸总共只有十种……除了香港地区清政府鞭长莫及,其他地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在专制政权的压制下,寿命都很短暂……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中竟败于东洋“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中国国内报刊的特点。(1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7分)
    解题技巧示例
    1.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解题技巧】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这一有效信息判断为C。
    2.关于近代中国的剪辫子潮流,下列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A.剪辫子的潮流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推动的结果
    B.剪辫子问题生动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的推动下社会风尚的剧烈震动
    C.剪辫子潮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D.剪辫子等生活方式的变化又会推动社会关系的变化
    【解题技巧】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反复认真阅读材料,深入思考,如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进行分析。故正确选项为C。
    3.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看都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是①当时商品供应匾乏,穿衣还主要停留在遮身御寒上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解题技巧】解答此题要了解人们的服饰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但更重要的是受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从这个角度出发,①、②选项符合题意,③违背了人们正常的心理,④对当时服饰的影响并不大,故正确选项为C。
    4.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
    

    

    1985
    

    1990
    

    1995
    

    1999
    

    2000
    

    报纸总印数(亿份)
    

    246.8
    

    211.3
    

    263.3
    

    318.4
    

    329.3
    

    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280 799
    

    647 762
    

    2 332 164
    

    2 931 682
    

    3 381 466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38 056
    

    91 572
    

    383 513
    

    526 483
    

    585 007
    

    互联网用户(户)
    

    

    

    7 213
    

    3 014 518
    

    9 021 717
    

    请回答:
    (1)分析上表中四种传媒发展的速度,哪种最快?你能分析其原因吗?
    (2)据材料分析互联网的普及是否影响了其他媒介的地位?
    【解题技巧】第一问首先认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然后结合课本相关知识找出原因;第二问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1)互联网发展的速度最快。其原因有:①它集其他三种媒介的优势于一体,通过网络发布的信息可以是多种传播符号的组合,文字、图像、声音兼备,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用户可以在网上查阅资料、浏览报刊、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事,互联网都能办到,而且价格低廉。②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使信息的即时反馈得以实现。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③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生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而是同时出现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
    参考答案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选择题
    1.C 2.B 3.B 4.A 5.C 6.B 7.A 8.C 9.C 10.C 
    二、非选择题
    11.(1)社会现象: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社会时尚崇洋;开始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中国近代科技(或交通工具)落后,只能靠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或交通工具)在生活中逐渐推广;旧的生活陋俗逐步革除。 (2)原因:①西方工业文明、先进思想、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②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国人介绍西方科技;鼓吹“实业救国”,发展资本主义;不断传播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引起社会习俗的变化。③受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中国近代社会不断进步。
    12.(1)轮船、汽车、电灯、摩天大楼、旗袍。
    (2)西式婚礼、西餐、西装、点头鞠躬、握手等。
    (3)①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衣食住行、习俗风尚等,都出现了新特征。
    ②以吴老太爷为代表一部分社会守旧群体,在社会进步面前,已远远落后于时代,表现为封建保守、愚昧落后。
    ③虽然时代变了,但某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选择题
    1.D 2.A 3.A 4.B 5.C 6.B 7.C 8.A 9.C 10.B 
    二、非选择题
    11.(1)1881年,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反对者认为铁路噪音大,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使许多从事传统交通运输的人员失去生计、便于帝国主义的侵略等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修建铁路除了存在上述弊端外,更为主要的是:它作为近代新式运输方式,因其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而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这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已被一再证明。至于说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国人要做的是从主权上加以捍卫,而不是拒工业革命成果于门外,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反对声音很快就波澜不兴。
    (2)京张铁路不但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工程技术界的光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的一个胜利成果,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12.(1)想通过控制中国铁路,进而达到军事上镇压中国人民反抗、经济上掠夺的目的。
    (2)义和团的目的是打击帝国主义侵略,清政府则是目光短浅,排斥新生事物。
    (3)在近代中国,人们对新生事物缺乏正确的认识,封建落后的意识浓厚。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选择题
    1.D 2.B 3.B 4.C 5.A 6.C 7.B 8.C 9.C 10.A 
    二、非选择题
    11.(1)中国人是否具备成为共和国民的素质;要君主立宪制还是共和制;改良与革命孰优孰劣。
    (2)提供争鸣辩论的阵地;宣传进步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质。
    12.原因:(1)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普及;(2)互联网集其他三种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而且价格低廉。(3)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使信息的即时反馈得以实现。(4)扩大了信息量,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生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5)中国有相当大的网民数量,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网络的迅速发展。(6)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发行股票促进企业的发展。
    单元测评
    一、选择题
    1.C 2.D 3.A 4.B 5.A 6.A 7.A 8.C 9.B 10.B 11.D 12.C 13.C 14.C 15.A 16.D 17.D 18.C 19.A 20.A 21.D 22.B 23.A 24.C 25.B 
    二、非选择题
    26.(1)不利于中外友好交往;无法从事机器化生产;不利于行军作战;欧美各国都随机器工业的开展和战争的需要剪发而富强;既不美观又不卫生;有损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5分)
    (2)是推翻清朝统治的民主革命的需要和象征,也是摆脱中华民族耻辱,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的需要和表现。(2分)
    (3)都把剪辫这一陋俗置于强国富民、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振兴中华的政治高度来认识,而非泛泛地移风易俗。(3分)
    27.(1)清朝有大人、老爷等称呼反映封建等级制度。共和政体追求民主平等,政府职员是人民公仆,不应再沿用类似称呼。而先生、君等称呼不仅表示对人的尊重,又没有等级之分,适用于共和国家。(5分)
    (2)说明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受革命思潮的推动。(2分)
    (3)顺应时代潮流,革除封建陋习,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促进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分)
    28.(1)原因:①清政府中顽固势力认为修铁路扰民,导致失业,便于列强运兵,雇洋人修路导致白银外流;② 资金和技术的缺乏;③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④ 外国列强的阻扰和侵略;④农民阶级受落后生产方式的限制,盲目排外。(6分)
    (2)变化:旧中国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阻扰,铁路运输业发展缓慢;新中国铁路发展迅速,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2分)启示: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必须在主权完整的前提下,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2分)
    29.(1)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中国报刊业的主体,但寿命大多短命,报刊多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要内容。(13分)
    (2)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变法思想的主要手段;外国人在华办报客观上为国人办报提供了借鉴;新变法失败后,中国报刊业遭受重创。(7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