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教案:创新教材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变革(3)
http://www.newdu.com 2025/05/20 10:05:20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组织县课改办、进修学校和各中小学校领导认真研读闽教基[2003]93号文件,逐条对照40条评估要点,着重查摆问题,寻找差距,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引导各校以迎接评估为契机,对本校的课改工作进行再动员、再加温、再部署,使评估的过程成为我县及各中小学深入反思、改进工作策略、加强实验过程的目标管理和动态管理的重要凭借。 二、针对我县农村初中课改存在的诸多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分阶段、有重点地把农村初中课改引向深入。 下一步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加大课堂教学的研究力度。针对我县初中校班生规模偏大、学生间学业基础差异较大的特点,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分层教学、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深入研讨在现有情形下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切实转变学习方式,尽快构建“活而高效”的初中课堂新生态。2、加大控辍工作的研究力度。从理论上讲,课改的实施必将促进初中学额巩固工作,但从目前来看,效果并非如此,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课改实验中加以关注。我们将通过课题研究、通过行动研究来探索寻求新课程下初中学额巩固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力争在近期内有效遏制初中辍学率居高不下的势头,使初中辍学率在两三年内有明显下降。3、加大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通过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与教研,进一步引导初中学校、教师树立参与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具有农村特色、有利于促进农村初中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 三、不等不靠,加快建立符合课改要求的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坚决克服等靠思想、畏难思想,充实原有的评价课题攻关组力量,加强领导,完善方案,加快步伐。学生评价方面,重点研究非学业评价及其结果的应用;教师评价方面,重点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指标体系;学校评价方面,重点研究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学校评估与督导制度。同时加大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力度,组织力量,认真探讨期中、期末考试内容、形式和结果呈现方式的改革,认真研制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中考改革方案。 四、继续加强课改社会宣传,凝聚共识,为课改实验营造良好氛围与环境。 我县课改社会宣传在准备和启动阶段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也为课改的推进创造了十分有利的舆论环境,但由于骨干人员工作岗位的调整,现阶段的课改社会宣传力度有所减弱。下一步,我们将在充实加强课改宣传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当前课改社会宣传的重点,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增强宣传的感染力,不断浓烈课改氛围,不断完善课改环境,同时切实加强学校与村居(社区)的沟通与合作,引导村居(社区)支持学校课改、参与学校课改,特别是在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上能够提供积极服务,逐步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参与课改实验的强有力的支持系统。 在进入新课程实验的时候,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各项配套设施尚不够完备,例如学校现有的实验室和专用场室配备以及图书资源配置不能满足新课程需要的问题比较突出,确保新课程实验所需设施满足的经费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3.由于部分学生是从现行教材的学习转入新课程实验的(如初中),原有的学习方式对新课程的不适应,可能并且己经导致了学生学习质量上的分化的扩大。 4.学校教育资源及社区教育资源开发面临着主观上和客观上多方面的困难,直接影响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和校本课程建设。 5.个别的教育行政干部、教师和家长,对课程改革的成功存在一定的疑虑,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对新课程实验的信心。 上述问题的出现,既是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的客观事实,又是任何改革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一方面不要因此而对课程改革信心产生动摇,另一方面也不能掉以轻心,要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要加强宣传和学习,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教师和家长对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意义的认识,坚定搞好新课程实验的信心。一方面,要把教师培训贯穿于新课程实验的始终,把新课程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教研活动的核心内容,帮助已经开始进入新课程实验的教师深刻理解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深入钻研教材教法,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另一方面,要引导非实验年级和科目的教师在实施现行教材的过程中努力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为全面进入新课程实施奠定基础。教师培训要进一步改进方式,提高实效,促进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转变教学行为,适应新课程实验的需要。 其次,要加大各项配套制度改革的力度,为新课程实验提供有力保障。当前要进一步完善新课程实验经费投入机制,集中力量解决新课程实验急需的设施建设和配备添置问题。同时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为新课程实验创设良好的保障条件。 再次,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本区(县级市)实际出发,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新课程实验工作。要加强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学校的分类指导,要更多地关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成长,更多地关注条件相对困难的学校的发展,采用不同的措施和不同的要求,以实现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高二政治教案:“三个代表”砥柱中流
- 下一篇:高二政治教案:以变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