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政治 > 综合辅导 >

高二政治教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3)


    比如人的共性,就只能存在于张山、李冰、王洋……等一个个具体的人之中。人的一般的共同本质即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只点到即可,下册书还要具体学习),在阶级社会,都带有阶级性,就是从具体的张山、李冰、王洋......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没有这些具体的人的特殊性,就不可能有人的普遍性。
    那么能不能反过来说“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呢?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先听一段故事:
    这个故事是明朝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写的。据说,宋朝宰相王安石有一首没写完的《咏菊》诗,开头两句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后,不以为然,心想,菊花敢与秋霜战,至死焦干枯烂,并不落瓣,怎么会“吹落黄花满地金”呢?于是依韵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见到续诗,心中不快,但想到,苏东坡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于是密报天子,调他到黄州当了个团练副使。苏在黄州当官一年,一日重九之后,到后花园赏花,不禁大吃一惊,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至此方知,同为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
    多媒体显示:菊花雅韵
    金碧辉煌 千娇百媚
    彩明初霜 红粉佳人
    结合这个故事,我们再重新分析刚才的问题,能否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呢?
    (学生议论、发言、教师总结。)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菊花的个性是十分丰富的,有大小、颜色、花型、花期的差别,也有故事中讲到的落瓣与不落瓣之分,而菊花的共性指的只能是这些形形色色菊花中共同的一般的属性,不可能包括每一种菊花的所有属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事物的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采、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则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西,抛开了许多丰富多采、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抽象出了它们的共同的本质,因此,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或“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所以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既不是“多数”与“少数”的关系,也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学们要特别注意加以区分。
    ⑨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2页的第2、3段,思考并讨论特殊性能不能离不开普通性。
    (同学讨论后,教师分析。)
    前面讲了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那么是不是说特殊性可以离不开普通性呢?我们以水果为例,各种水果虽然有自己的特点,但又都含有果酸、糖类等水果共存的成分,即都有汁多味甜等水果的共同特征,如果离开了这些共同的性质和特征,它也就没有“资格”称为水果了,所以,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它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所以说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
    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马出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许带马出关。公孙龙却说:“我牵的是马吗?我牵的白马,不是马!白马和马是两回事,规定只说马不准出关,但并没有说白马不准出关呀!”经过一番舌战,公孙龙还是牵着马出关去了。
    教师提问: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错在哪里?
    (同学讨论后,教师分析。)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夸大了白马的个性、特殊性,而否认了白马作为马的共性、普遍性,割裂了矛盾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二者的关系,因而便得出了如此荒谬的结论,这说明客观事物本身不仅包含矛盾的普遍性,而且同时包含着矛盾的特殊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总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通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通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普通性换一个场合可以变为特殊性,反之特殊性换一个场合也可能是普遍性,是吗?你能举个例子具体地说明一下吗?
    (学生举例,教师归纳。)
    通过同学们所举的事例,我们确实发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当空间范围、时间阶段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以相互转化,这是由客观世界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决定的。 比如,同化与异化的矛盾,在生物界来说是矛盾的普遍性,但对于整个自然界来说,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了,因为自然界中还有非生物,它们的矛盾就不是同化与异化的矛盾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