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课堂达标教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http://www.newdu.com 2025/05/21 10:05:27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第三课,第五课的内容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六课的内容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本课的内容则是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另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时,由于民族和宗教问题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本课还安排了有关国家的宗教政策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自治机关的主要自治权,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必要性。根据我国国情和实践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和优越性,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自治权的规定,用实例说明我国民族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正确认识我国民族政策,拥护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观念,增强维护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四、学情分析 1、针对本框在教材中是第二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关于民族的一些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本框的难点,通过对概念的分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3、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国情的必然选择是本框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来突破,以老师启发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4、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同样是本框的重点,可以结合前面对民族区域自治含义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 1、这个过程依赖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2、学生的建构活动必然受外部环境的刺激影响,从而它是一个社会建构。 3、这种理论,为本节课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型“教学模式”设计,即教学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分析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参与,学生达到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目标,其模式如下: 复习旧知 提出问题 引导探究 形成概念 巩固运用 内化回味 表述分析 深化完善 本节课运用的教具有:投影、多媒体 六、课前准备 1、热点材料搜集与整理 2、导学案的印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创设情境:播放歌曲《天路》 教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照目标,理解学案的有关要求,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其预习情况解决疑惑。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前提:国家的统一领导 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权: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核心内容) (引用名言)通过邓小平同志的这段话过度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和优越性,并指出这是本框的重点内容。 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国情的必然选择 1、由历史特点决定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我国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2、由现实情况决定的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新型民族关系 3、实践证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和数字,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复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和优越性,而民族问题和通常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要求学生预习宗教政策的相关内容。 多媒体展示课堂巩固练习,以检测课堂效果,并及时纠错,以期取得课堂的最大收益。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1、同学们把优化丛书上相关的知识做一做,以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点。 2、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发下去的导学案把下一框我国的宗教政策的有关知识点预习一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政治理论性较强,离学生生活较远,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课前本人尽管注意让学生收集相关的材料,包括一些视频资料、歌曲以及相关的时政材料,但有些问题仍然阐述不够到位。在理论性较强的问题上,对教师的要求本身就较强,所以课前应该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导学案】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记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民族自治地方享有的自治权;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必然性、优越性。 二、预习内容 1.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 下, 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 的制度。 (2)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 、 、 三级。民族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 和 。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 权、 权、 权、 权及其他自治权。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是由我国的 和 决定的。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5)有利于维护 和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 的权利;有利于发展 、 、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 蓬勃发展。 【预习重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地位:既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又是国家统一领导下享有自治权的自治地方。 (3)民族自治地方的区域划分: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相当于一般行政区划的省、市、县三级,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 (4)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①立法自治权;②变通执行权;③经济自治权;④文化管理自治权;⑤其他自治权。 (6)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 历史传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杂居、小聚民”的民族分布特点;政治基础: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祖国统一大家庭内,使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满足了各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各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这使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民族政策的关系 (1)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民族政策。 (2)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是制定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基础和理论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有利于贯彻民族原则。 (3)为了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从而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各民族人民的利益,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4.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二者的共同点是:①从它们与国家的关系看:我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都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它们和国家的关系是地方和中央的关系。②从自治权的角度看:民族自治权与特别行政区有别于其他的省和直辖市,它们都是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享有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但这种自治权并非“完全自治”,而是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行使自治。 二者的不同点:所属范围不同;设立的目的不同。民族自治区是根据少数民族特定情况,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建立的;而特别行政区是国家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而设置的;体现的方针不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奉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鲜明体现;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民族区域自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则继续保留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并且长期不变;自治权的程度和内容不同。民族自治区享有的是“一定的自治权”,特别行政区则享有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所没有的“高度自治权”,二者有较大区别。 3.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与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之间的关系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制定民族政策的基础和理论依据。民族政策则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的基本原则,是基本原则的具体落实。 (2)为了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从而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则有利于 维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实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解释市场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2)说明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优点。 (3)分析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 (2007广东单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A.各民族聚居 B.各少数民族聚居 C.各民族居住 D.各少数民族居住 探究二 (2008海南单科)1947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开创了内蒙古历史的新纪元。内蒙古地区之所以能够建立民族自治区,主要因为 ①蒙古族对国家统一有强烈的政治认同 ②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③内蒙古地区的民族人口构成单一 ④蒙古族在我国民族人口分布上有自己的特点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探究三(2006上海单科)2005年10月12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铺通,将西藏纳入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青藏铁路的开通 ①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进步和繁荣 ②可以巩固民族团结和加强国防 ③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④消除了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山东临沂期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味着( ) ①自治机关享有经济、文化和立法自治权 ②自治地方的法院和检察院成为自治机关 ③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 ④自治地方不再是国家地方行政区域 A.①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2009•全国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四条规定,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从这里可以看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 ①是该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 ②可以依法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法规 ③有权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制定行政法规 ④其自治权即立法和文化管理自治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2009•山东)《格萨尔王传》是藏民族大型口头说唱英雄史诗,西藏自治区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其进行全面的抢救和整理。这说明( ) ①藏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 ②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保护民族文化 ③自治区文化管理自治权受法律保护 ④自治区政府履行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高一政治课堂达标教案:人民民主专政
- 下一篇:高一政治新课标电子书:收入与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