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必修四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 总课时 | | 1课时 |
框题 | 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 课型 | 新授课 |
学习 目标 | 知识目标 | 识记:① 联系的含义
② 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2)理解:联系的多样性 (3) 运用: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 ②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 |
能力目标 |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
情感目标 | 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
学习 重点 |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
学习 难点 | 如何理解“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② 把握联系多样性的意义 |
学法 指导 | 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
教学 设想 | |
教学过程 |
师生互动 | 补充内容或错题订正 |
任务一预习导学 (认真阅读教材p54-p57,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标出不明白的问题。)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 。 2.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就是之间以及之间的 、 、 。 (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第二,每一事物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第三,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的客观性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联系,改变,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 (1)事物的联系是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 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既要把握事物的,又要关注事物的;既要认识事物的,又要重视事物的。总之,一切以 、 、 为转移。 任务二合作探究 (小组交流讨论下列问题) 探究一: 蝴蝶效应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的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说明了什么?请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什么是哲学上的联系,它和生活中的具体联系有什么区别?
(探究提示:参考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这一原理对我们有说明方法论要求?
4. 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讨论:那是否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呢? 探究二: 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 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你能否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对我们有什么样的要求?
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
探究三: 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 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什么?
为什么联系具有多样性?它有哪些表现形式?
判断下列联系属于哪种联系?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唇亡齿寒。时势造英雄。无风不起浪。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见万有引力?” 4. 结合上面的结论,请思考在生活中面对联系的多样性,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任务三 整体感知 (尝试构建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任务四 达标提升 1.《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说明( ) A、事物内部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B、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 C、人们不能否认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 下列没有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成语典故的有( ) A.唇亡齿寒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刻舟求剑 3.一些大学生在应聘时遭遇“姓氏歧视”。一位“裴”姓同学,就因为这“倒霉”的姓氏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老板说,“裴”和“赔”同音,不吉利。姓“裴”不吉利的认识( ) A.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 B.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C.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 4. 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辩证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②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 ④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5.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在于文化,在于品牌。苏东坡的故乡四川省眉山市,实施以“文化为灵魂、生态为特色、长寿为品牌”的旅游产业发展,注重旅游开发通俗化、生活化、人性化,把“虚”的文化变成“实”的商品,新开发文化旅游商品达300多种。原来的经济基础薄弱市实现了GDP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和工业产销率四项指标的全省第一名。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眉山市怎样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 |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