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教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索
http://www.newdu.com 2025/05/23 03:05:03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为了帮助各位学生掌握教材重点,更好地高效率的进行学习,高考网为大家整理了高中各科知识点教案,让同学们明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学习。以下是《高一政治教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索》,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政治教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索 1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意义 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1)--------------------------------------------------------------------------------- (2--------------------------------------------------------------------------------------------------------------(3)------------------------------------------------------------------------------------------------------- 2、新经济政策的意义:(1)--------------------------------------------------------------------------------- (2--------------------------------------------------------------------------------------------------------------(3)------------------------------------------------------------------------------------------------------ 2、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1)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以前,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 (2)随着苏俄社会条件的改变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不过当时列宁仍然把这些变化当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 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1、苏联经济建设与五十年代初的争论 苏联的经济建设,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从1925年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先实现了工业化,后实现了农业集体化。1936年宣布苏联建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苏联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成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五十年初的争论,从1952年2月1日到9月28日,斯大林先后四次就政治经济学问题发表意见。这些意见收集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 斯大林指出:最适合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个概念的,是剩余价值规律,即资本主义利润的产生和增值的规律。即,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是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他指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斯大林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之上。 斯大林认为,价值规律是客观的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作用存在两种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其二,是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有影响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 4、斯大林对计划与赢利之间关系的认识 在斯大林看来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固然可能造成某些企业、某些部门的生产赢利减少,甚至没有,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从长期来看,国家获得的生产赢利更多。高级赢利的产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计划与市场都是配置社会资源、调节经济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 1、从"基本照抄"到"以苏为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过几年的国民经济恢复,从1953年开始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于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苏联问题暴露,我们开始转为"以苏为鉴"。 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集中阐述了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成果。 2、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3、协调比例关系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为了改变历史形成的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战备的需要,要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但要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础,是我们更有力量发展和支援内地工业。 4、正确处理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 关于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的关系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要坚持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以正确处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5、向外国学习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四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1、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 在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与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这一要求,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2、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毛泽东坚持了列宁关于利用商品交换巩固工农联盟的主张,坚持了斯大林关于发展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观点,并强调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 存在的原因,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 存在的范围,毛泽东提出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 4、价值规律一所伟大的学校 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考题4】苏联理论界有人认为:由于历史赋予了苏维埃国家特殊的作用,他的领导人能够依靠政权的力量废除现存的政治经济学规律,制定、创造新的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就是苏维埃政权创造出来的。 针对上述观点,斯大林指出:这是完全不对的,不能把我们的年度计划和无计划跟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混为一谈。 请分析:(1)前一种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2)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与客观经济规律之间的有什么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的相关知识。规律的客观性矢志不移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和改变规律。 答案:(1)前一种观点的实质是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是唯意志论的表现。 (2)国家制定计划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是:国家制定计划要以客观规律为前提客观规律是客观的不易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通过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开展工作,对人们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更多2015年高考备考资料、2015年高考动态、高考改革信息,请关注高考网(http://gaokao.koolearn.com/)。
|
- 上一篇:高一政治教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2)
- 下一篇:高一政治教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