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三: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引自梭伦的诗 材料四: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传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仅儇慧少年。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及其共同历史作用。 (4分) (3)据材料三、四,指出两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4分) (4)据此,你认为改革者要使改革成功,在改革中应注意哪些问题?(4分) 29.阅读下列据卢梭《社会契约论》整理的材料:(10分) 材料一 :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特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材料二 :不应实行英国式的议会制。因为人民在选举议员时可自由投票,是主人;而在选出议员后,就又变成了奴隶。所以,应该实行直接民主制,由全国公民开全体大会,共同决策和立法,不须选举议员或代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6分 (2)材料二所表达的内容是切实可行的吗?为什么?(4分) 高二年级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13 答案BCCABCDDBCABC 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答案DBDABABABDC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4分,29题10分): 26.(1)推行均田制。根本前提:封建国家掌握大量的土地。(4分) (2)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2分) (3)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改汉姓,改鲜卑族为汉姓;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等(4分) (4)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2分) 27.(1)信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的建设人才。(4分) (2)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天皇掌握较大实力,励精图治;顺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实行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有利的国际环境。(4分) (3)特点: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不同国家学习;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起步快;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未全盘西化,出现了分歧。(任答2点,共2分) 影响:推动了日本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了落后状态,为日本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日本对外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4分) 28.(1)出发点: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维护奴隶制统治;振兴雅典城邦。(2分) (2)注重土地制度的改革和调整 ;(2分) 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社会矛盾(2分) (3)梭伦改革:中庸,缓和矛盾,取得了广泛的支持;(2分)王安石变法:偏激严厉,急功近利,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2分) (4)注意的问题;要注意改革的策略性,渐进性;要尽量对各阶层利益兼顾统筹(4分) 29.(1)国家学说:建立契约国家;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受人民严格监督。人权学说:人民主权高于一切;人民主权就是共同意志,并不是个人的不受限制的自由。法治学说: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6分) (2)是不切实际的。(1分)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享有充分民主的是资产阶级,由全国人民开全体大会来决策和立法,是不可能的。(3分) (以上各题答案言之成理的均可给分) (责任编辑:admin) |